為什麼三本學生可以通過考研考上985,卻不能在高考時考上985呢?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現在就業的時候無論你碩士是哪個學校畢業的,別人往往還要加問一句,請問你本科哪裡畢業的。就比如之前討論深圳30萬年薪招老師的時候,名單上就有哪個哪個學校的碩士。底下評論就直接說:估計這些都不是本科就是北大、清華的。

言談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鄙夷,好像在說:假如本科不是北大、清華的,那麼也不過如此。

為什麼三本學生可以通過考研考上985,卻不能在高考時考上985呢?

都說金本、銀碩、銅博,一個三本考上985碩士的學生固然值得驕傲,但是他們往往會發現本科學歷始終是他們洗不脫的烙印。為什麼這些學生考不上好的大學,卻能考上不錯的學校的研究生呢?

1、名校的本科生考研經過了分流。

並不是所有985大學本科的學生都會去考研。一部分選擇直接工作了,這就分流了一批。還有一部分頂級名校的學校,出國讀研究生了,又分流一批。真正留下來考研的實際上沒那麼多。而現在985學校研究生招生名額並不比本科生少多少,今年985高校蘭州大學更是招了4939名本科生,4981名研究生。研究生比本科生還要多,這充分說明985高校研究這塊是有缺口的。這部分缺口從哪裡來?就是從排名不如本校的其他二本、三本來。

為什麼三本學生可以通過考研考上985,卻不能在高考時考上985呢?

所以三本大學學生考上985高校研究生就毫不奇怪了。考研基本上都是往上走的,也就是說除了保送本校的,其他考生都是往比自己本科學校排名靠前的學校考。一級一級向上的結果就是最終會空出很多研究生名額給到非985大學的學生。

另外高考985高校錄取比例很低。中國大部分省得985錄取率不到3%,都在2%左右徘徊。(話說天津這麼高有點出乎意料,比北京上海還靠前)

為什麼三本學生可以通過考研考上985,卻不能在高考時考上985呢?

2、高考需要學習的課程數量多,考研課程數量少。

考研跟高考本質上的區別在於高考的學習內容多且具有連續性。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個高中生,要通過6門完全不同的科目的洗禮。而考研就只有政治、數學、英語加專業課。

這個差別是很大的。我堂妹說讀大學的時候突然就覺得像開了竅一樣,讀書變得容易起來。因為大學科目是一學期一學期的,考也就考這個學期的。而高中的時候難就難在,課程是連貫的,從小學一直學到高三。如果哪門課基礎差了,學得不紮實就會影響對這門課的信心。覺得都學不好了。

所以很多高中生沒考好是因為受到之前的差的成績影響,覺得自己學不好了。其實他們不是學習能力有問題,是時間安排和心理調節有問題,把高考看得太難了。自己先退縮了。到了大學,這些學科跟新的一樣,重頭學過,有了自信心,慢慢地就越學越好了。

3、大學離進入社會更近,學生有了危機意識。

高中學習很多學生是為了父母而學。學習動力不足,總覺得進入社會,找工作還是很遙遠的一件事。進了大學,一切就兩樣了。到了大二、大三、再糊塗的學生也開始打聽就業相關事項了。三本大學的學生聽說了學姐學長找工作的困難,難免產生危機感。開始為將來打算起來。

這個時候如果考研是他們自己決定的,那狀態就會跟高考時父母要他學的狀態完全兩樣。我認識一個考研上岸的小姑娘。她是在實習單位受了刺激的,人家願意要名校畢業的來實習,不要她。後來託關係進了比較好的外企實習以後,就發現名校生是很用功,老早就過了6級,日常對話也比較流利。而她就磕磕巴巴不敢開口。實習結束以後她就決定要好好考研。每天早上6:30就起來了,非常刻苦。

為什麼三本學生可以通過考研考上985,卻不能在高考時考上985呢?

她發現認真學了以後,她也可以學得好,還拿了系裡的獎學金。正面的反饋激勵她更加用功地學習。最後她就考上了一所985大學的研究生。她開玩笑跟我說:如果高考的時候能這樣用功,985不敢說,211應該是有戲的。

自主學習跟被動學習區別確實很大。三本學生大多數不是笨,而是缺乏努力的動力。當大學生活給予他們危機意識以後,他們確實也能夠脫胎換骨。

最後,如果孩子能開竅早,當然還是爭取在本科就讀一個好一點學校比較好。因為最終用人單位還是會看本科學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