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孩子掰手指計算時阻攔他嗎?其實,這是培養數學思維的好方式

還在孩子掰手指計算時阻攔他嗎?其實,這是培養數學思維的好方式

文 | 維尼媽媽沐瀅

閱讀需5分鐘

還在孩子掰手指計算時阻攔他嗎?其實,這是培養數學思維的好方式

我的女兒維尼自從升入幼兒園中班以後,開始逐漸凸顯對數字的敏感和對計算的喜愛。

幼兒園的蒙氏數學課,也逐漸開始用教具讓孩子學習數的分解了。

孩子玩得不亦樂乎,總是想考倒我:媽媽,你猜,9可以分解成幾和幾?

在幼兒園有教具輔助,回家沒有教具了,她喜歡藉助於手指做工具一根一根地數。

有一次做計算遊戲,她很快算出5+5=10,我隨口說,那50+50呢?(我以為她已經掌握了倍數的概念),孩子一臉懵地看著我:媽媽,我也沒那麼多手指頭啊!

說完我倆哈哈大笑。

不過,有的老師卻在家長會上強調:“父母要監督孩子,改掉計算時掰手指的惡習!”

我頗為不解,難道手指不能夠成為一種“教具”嗎?

跟好朋友拓拓媽媽聊天的時候說到這兩件事的矛盾,拓拓媽媽的反應很大:為什麼要改掉?掰手指計算正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發展規律啊!

我小時候算題也喜歡掰手指頭,我媽一看到我掰手指總是大喊:別掰手指頭,用腦子算!

嚇得我趕緊把手攥起來。

隨便翻了翻網上類似的問題,我發現還多家長都很困惑如何讓孩子改掉“計算時掰手指”的習慣。

我至今也搞不懂,為什麼很多老師和家長對孩子掰手指頭運算這件事如此深惡痛絕,並堅稱一定要改掉這個“惡習”。

難不成,大家都認為,孩子掰手指是“不聰明”的表現嗎?

還在孩子掰手指計算時阻攔他嗎?其實,這是培養數學思維的好方式

一、為什麼說掰手指計算符合孩子的發展規律?

此時此刻又要祭出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了!

皮亞傑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0-2歲);

前運算階段(2-7歲);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上)。

而喜歡計算時掰手指的孩子,恰恰處在2-7歲前運算階段這個坎兒上。

前運算階段孩子的特點,能夠在符號水平上進行思維,但還沒有具體的認知操作。

這個階段的孩子處在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學習和認知是依靠具體的事物,依靠感官認知來增加認識。

美國人R.W.柯普蘭在他著作《兒童怎樣學習數學——皮亞傑研究的教育含義》中,對皮亞傑理論在數學教育上的應用做了較好的總結。

他認為:

1、兒童是自己獨立、自發地發展出數的觀念和其他數學概念的;

2、計數是首先教給幼兒的數觀念之一,但對他們來說,背出來的數幾乎沒有什麼意義;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孩子只會依照順序背誦12345一直到100,但他們其實並不是真理解1和2、2和3的數量、順序關係。

3、在邏輯-數學結構領域,兒童只對那種他親自創造的事物才有真正的理解。

另有觀點認為,孩子在這一階段對數量的感性經驗越豐富,就越有利於幼兒形成抽象數概念。

美國加拉德特大學教育神經學家伊萊利亞·博特萊迪等人,在《尖端學科》上描述:“證據表明,這種用手指頭表示數的方法,對於學習和理解算數非常重要。”

綜合前人總結出的這些理論,結合7歲前的絕大部分孩子都喜歡用手指來數數計算的特點,不難發現,手指作為一個非常具體形象的道具,孩子通過逐一數出1、2、3的方式,理解自然數的基數(多少)和序數(順序)。

孩子知道他一隻手有5根手指,數數的過程建立了五根手指同1、2、3、4、5的關係。

還在孩子掰手指計算時阻攔他嗎?其實,這是培養數學思維的好方式

二、真正懂得數和量的關係,培養數學思維,才能更好應用於計算

想讓孩子學會計算,最基礎的其實就是讓孩子真正的學會數數,理解數與量的關係。

蒙氏數學裡的教具操作也好、孩子掰手指也罷,其實都是形象地讓孩子通過數(讀聲調第三聲)理解數量關係。

我的好友拓拓媽媽,在拓拓數學啟蒙的時候利用上臺階下臺階,教孩子數數,一共7層臺階,第一層臺階是基數1,上一層臺階是+1,邊上臺階邊數,數到最後一層臺階7。

同理,最上一層臺階7是基數,下一層臺階是-1,……

我和維尼的日常,有如下的具體操作:

1、揀水果分盤

最初吃水果的時候,讓她去數一共有幾個水果。

我拿走了一個,問她還剩幾個,我又加了一個,問她還剩幾個。

每次她都是點著水果數數,逐漸明白加和減。

還在孩子掰手指計算時阻攔他嗎?其實,這是培養數學思維的好方式

有次維尼吃菇孃的時候,我把幾顆菇娘剝開放進她的分格餐盤裡,維尼突然玩性大發,把菇娘都放進了一個格里然後問我:媽媽你猜,10可以分成幾和幾?

然後她把1個菇娘放進右邊的格子裡說,可以分成1和9,依次又放了1個,分成了2和8,直到左邊格子裡的菇娘都分到了右邊的格子裡。

有時她用手挑揀水果來數數,有時候用筷子夾,同步地練習手部力量,這也是對日後掌握書寫能力的一項鍛鍊。

2、讀繪本做遊戲

安雅光野《美麗的數學》繪本中,有一本名為《十個人快樂大搬家》的書,書中10個孩子從一個房子搬到兩一個房子裡,每走掉一個孩子,原來的房子還剩下幾個孩子?

還在孩子掰手指計算時阻攔他嗎?其實,這是培養數學思維的好方式

我帶維尼讀的時候,用不同的色塊代替故事中搬家的孩子,每當走掉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和維尼移動一個色塊,數剩下的色塊,更直觀地感受房間裡還剩下幾個孩子。

同樣,在閱讀《學樂數學分級》第一階段的時候,《快樂的野餐會》(加法)《一隻怪物溜走了》(減法)都和《十個人快樂大搬家》一樣,直觀地讓孩子通過“數數”來理解數與量、加與減。

這些原理其實跟掰手指頭計算是一樣的。

因為都是來源於生活,又具有遊戲性,孩子很喜歡做。

三、口訣記憶真的能讓孩子“算得快”嗎?

還在孩子掰手指計算時阻攔他嗎?其實,這是培養數學思維的好方式

有一次,幾位家長交流孩子的學習問題時,我“偷聽”了幾耳朵。

媽媽們提到了老師有教“湊十法”和“破十法”的口訣,今後算題肯定有幫助,肯定會很快。

可以肯定的是,口訣記憶對孩子的計算有幫助,但是前提是孩子真正理解了數與量的關係,而不是基於背誦才會計算的。

數學思維的培養從來不是靠背誦,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口訣才能發揮它的輔助作用。

因此,學齡前的孩子,慢慢來,別追求一下子就能進入抽象思維方式裡,而是讓他們慢慢地掰著自己的手指慢慢理解吧!

四、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不掰手指頭?

還在孩子掰手指計算時阻攔他嗎?其實,這是培養數學思維的好方式

可以說孩子“掰手指”運算僅僅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可能五六歲的孩子大有人在,但是到了10歲還在掰手指計算的,真的是少之又少了!

可能是算的數太大了,孩子真的“兩隻手不夠掰的”,但更關鍵的原因是,孩子開始進入“具體運算”(7-12歲)階段

皮亞傑認為,這個階段的孩子獲得了認知操作能力,能夠對客觀事物和經驗進行具有邏輯的思考。

孩子大了自然就脫離了形象思維的過程,也脫離了“前運算階段”的認知方式,掰手指這件事也漸漸不需要再做了。

所以,在孩子還在掰手指計算的時候,多鼓勵他吧!

多帶他去數一數身邊小事物,數學並不是單純的計算,更不是背誦,數學來源於生活,是從孩子的10根手指開始的!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

《發展心理學(第九版)》中國輕工出版社

《數與運算——掰手指做算術的數學認知價值》 李建華科學網博客

還在孩子掰手指計算時阻攔他嗎?其實,這是培養數學思維的好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