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司馬懿?

AlexChen1111


誰都知道,結束三國之局的是司馬氏,司馬氏的基業是創於司馬懿之手的。

這司馬懿,卻是怎樣一個人物呢?

據《晉書·宣帝本紀》說:

司馬懿的玄孫晉明帝有一次和他的臣子王導談天,便問他自己的祖宗是怎樣得天下的,這王導大概因時代生得早,對於晉初的陰謀秘計比後來的人知道的多,便把司馬懿如何創業,和後來他的兒子司馬師殺死魏朝高貴鄉公之事,一一述了一遍,明帝聽了,羞得頭都抬不起來,把臉貼在床上說道:“要是照你的話,晉朝的傳代又安得長遠?”

這真可謂之天良發現,而司馬懿父子的喪心害理,也就可想而知了。然則他怎會成功的呢?喪心害理的人會成功嗎?

(司馬懿劇照)

晉朝從武帝篡魏到恭帝為劉裕所篡,共歷一百五十六年。

論他為民心所愛戴,以及自己支持的實力而論,都是遠不及此的,然而它居然也綿歷了一個相當的年代,關於這一點,如要推求其理由,那是不能不歸結到它所遭遇的時勢的。

因為晉朝得到政權不久,北方就為異族所竊據。

如此,他雖無功德於民,人民卻唸到他究竟是個本族的元首,還相當擁戴他。他的臣下雖亦有居心不正的,然非如王敦、桓溫等略有對外的功績的,不敢蔭篡奪之念。即王敦、桓溫,亦因功績不夠,到底不能有成。

直到劉裕,總算恢復了一些國土,才把王位篡奪到手。

然則晉朝的傳代能夠綿歷相當的時日,倒是異族的侵陵給他的機會了,這是後話。

但在當初,他究竟怎樣會成功的呢?

王導所說司馬懿的創業,無疑是指他謀殺曹爽之事,因為他是經過這一次的變動,然後取得政權的。原來魏朝的失柄,由於明帝死後,他的兒子齊王芳年紀太小,然而齊王即位之初,事權實在曹爽手裡。

(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雖然同受明帝的遺命輔翼幼主,卻是被排斥於政府之外,臥病在家的。

大約因為他本是武人,所以仍有一班人暗中和他勾結;而他的陰謀秘計亦以此時為甚,他託病蟄伏了十年,一旦時機來到,就突然而起,趁著曹爽奉齊王出城謁陵的時候,矯太后之詔把城門關起來,把曹爽廢掉,旋又把他殺了,他從此就政權在手。

這事在公元二四九年,至其後年,司馬懿就死了,其子司馬師襲其爵位。

後四年,廢齊王而立魏武帝的曾孫曹髦,這就是高貴鄉公。

其明年,司馬師也死了,其弟司馬昭繼其爵位。

又六年,高貴鄉公“忿威權日去”,帶著自己手下的兵去攻司馬昭,被司馬昭手下迎戰之兵所殺。

這件事,歷史上的記載是如此的:

高貴鄉公率兵而出,第一個遇著的是司馬昭的兄弟司馬伷,高貴鄉公手下的人對他的兵叱責,他的兵就退走了。

於是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帶著兵來迎敵,高貴鄉公手持短兵,身臨前敵,賈充的兵又要退走了,乃有弟兄兩人,哥哥喚做成倅,兄弟喚做成濟者,問賈充道:事勢危急了,怎麼辦呢?

賈充道:司馬公養著你們為的正是今天,今天的事情還問什麼呢?

又說:司馬公若敗,你們還有種嗎?

於是成濟奮勇向前,直刺高貴鄉公,兵鋒從前面刺進,穿出背上,高貴鄉公就此被殺死了。

(司馬懿劇照)

論兵力,高貴鄉公自非司馬昭之敵,高貴鄉公亦豈不知?

然而敢於率兵直出者,一則忿威權日去,感情衝動,未免要孤注一擲;一亦由專制時代,皇帝的名義到底非尋常人所敢輕犯,這正和民主時代,主權在民,人民的地位便是至高無上,法西斯徒黨要屠戮人民,奉令執行的人有時也不肯出力一樣。他也有個幸勝的希冀。

試看司馬昭的兵,既已潰退於前,賈充的兵又要潰退於後,則他的估計原沒有十分錯,無如狠惡而敢於犯名義的人,歷代總是有的,尤其是在軍閥手下。而高貴鄉公就在這種情勢之下犧牲了。此事原無足深論。

然而我們從王導所說的司馬懿奪取政權,及司馬昭殺死高貴鄉公兩件事情上,卻可以看出司馬氏所以成功的原因來。

這話怎麼說呢?

當曹爽被殺的後年,有一個魏朝的揚州都督王凌,要起兵反抗司馬氏,給司馬懿出其不意地把他捉去了。

這事亦無足深論,然當王凌設謀時,曾派人去告訴自己的兒子,而他的兒子諫止他,所說的話,卻深可注意,其大意是說:曹爽所用的人,確是一班名士,他們的意思,也確是想做些事情的。然而所做的事情,都是自上而下,所以人民不能接受。

而司馬懿,自推翻曹爽之後,卻頗能“以恤民為先”。所以曹爽之敗,“名士減半”而百姓並不哀傷他們。

(司馬懿劇照)

於此可以見得自上而下的政治,貽害於人民如何深刻猛烈了。

真正的恤民,司馬氏自然也說不上,然而他當時剝削擾害的程度,大約人民還可忍受。所以在大亂之後,人民只求活命,別無奢望之時,也就勉強相安了。

何以能將對於人民的剝削擾害,減輕一些呢?那麼他對高貴鄉公事變的善後,也是深可注意的。原來對於人民剝削擾害得最深刻猛烈的,就是武人。

因為武人總是粗暴的,他們所做的事情,文官到底做不出來。當政局變動之際,最後的成功者,看似由於得到少數武人的擁護,其實總是由於得到廣大的人民的支持的。因為苟非廣大的人民承認你,與你相安,變亂就無時而會息,你的政權就無從成立。

所以創立政權者的能否成功,就看他駕馭武人的能力的強弱以為斷。觀於司馬昭對於高貴鄉公被弒以後的措置,就可見得他對於武人控制的力量的強大了。

這件事是這樣的:高貴鄉公死後,司馬昭聚集了一班大臣共謀善後,這件事,在專制政體之下,總不能沒有一個說法。

正和民主時代殺死了人民,不能沒有說法一樣。然而怎樣的說法呢?當時有一個陳泰,是有資格又有名望的,司馬昭便請教他,他說:只有殺掉賈充,稍可以謝天下。這賈充乃是司馬氏的死黨,司馬昭如何能殺掉他呢?

於是楞了半天,對陳泰道:請你再想個次一等的辦法。陳泰卻斬釘截鐵毫不遲疑地答道:我的辦法,只有進於此的,沒有較此退步的。司馬昭就不再問了。

下令說:本來命令成濟不得逼近皇帝所乘的輦輿的,而他竟突入陣內,以致造成大變,這都是他一人之罪,按律大逆不道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斬。

於是把成倅、成濟和他的家屬一齊收付當時的司法官廷尉。這樣辦,成濟是冤枉的嗎?自然是冤枉的。

(司馬懿劇照)

但我說:冤枉或許只有一半。

因為不許傷害高貴鄉公的命令,或許司馬昭在當日是當真發出的,至少沒有叫他傷害高貴鄉公,因為這根本用不著。

而成濟當日,殺人殺得手溜,竟把他刺得胸背洞穿,這也只好算作蠻性發作,自取其咎了。然而成濟弟兄想起來,自然總覺得是冤枉的。於

是到逮捕之時,他弟兄兩人就登屋大罵,大罵而要登屋,這大約是所以延緩逮捕的時間,以便盡情痛詆的。逮捕的人,乃發箭把他射下來。於是成濟兄弟本因怵於司馬氏失敗則自己也不得留種,而替他效勞的,反因此而自絕其種了。

他們都滅絕了,自然沒有地方去伸冤。 然而俗話說“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司馬昭下如此辣手,難道不怕其餘的武人看著寒心嗎?

然而他竟不怕。

而其餘的武人也竟不能對他有什麼反響。

這就可見得他對於武人控制力之強,“政治不是最好的事情”,是非曲直,原無足深論,然即此亦可見得成功者之非出於偶然了。

誰能駕馭武人,誰反被武人牽著走?

這是時局變動之際,居於領袖地位的人的試金石。


新銳歷史


怎麼評價司馬懿這個歷史人物?不可否認,這個題目有點大,沒有人能說可以全面準確地詮釋這個人物。司馬懿既是三國時代乃至有晉一代的核心人物,也是演義和歷史劇中活躍人物,既被視為結束三國亂世恢復華夏和平的偉大人傑,也被看做卑鄙自私,無賴無底線的亂世梟雄。這裡謹結合自身認識,從三個角度來展示這個人物。

其一,人生贏家!毫無疑問,司馬懿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生贏家。其成功不僅在於他的個人成就很高,更在於他個人、家庭和族群的成就,可簡單概括為三位一體的成功!個人很直觀,壽命高,地位高!活到72歲,而三國時代的平均壽命為27歲,其生活質量之高可見一斑。地位上,雖然絕大多數時間為曹氏宗族打壓,但最終出奇制勝,無皇帝之名而行皇帝之實。家庭方面,司馬懿出身世家大族,家庭成分本就高貴,在他的一番努力下更是青雲直上,貴不可及。怎麼個不可及?就是直接搖身一變成為了皇族司馬氏!族群上,司馬懿本就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他鼎立推進的九品中正制更是鞏固了世家大族的地位,為漢末至隋初在華夏大地佔壓倒性優勢的門閥大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二,智商情商雙高!司馬懿確實有才有能,在很早的時候就嶄露頭角被曹操看中,既防之又用之。換個角度講,他在曹魏集團內部他既充分地施展了才華,又很好地遮掩了鋒芒。主子走馬燈似的換個不停,自己卻始終處於不敗之地,而且地位越發顯赫。在對外鬥爭上,面對臥龍諸葛亮毫無畏懼,很好地利用自身優勢,避敵鋒芒,揚長避短,化解各種風險於無形。此外,還巧妙地利用內外兩種矛盾的力量為我所用,以外部勢力牽制內部威脅,同時又利用內部力量打擊外部壓力,猶如一個鋼絲上的行者,搞平衡的高手。另外,司馬懿的家庭生活也很豐潤,美妻嬌妾相伴,樂不勝收!相較之下,諸葛亮為了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身後只剩薄田少許留於後人,真是相形見絀!

其三,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司馬懿是個徹底的利己主義者。司馬懿出名很早,入仕卻很晚。為啥入仕晚,不是因為對漢王朝留有感情,不願為亂世梟雄曹操所用,而是實在沒有看清天下形勢。待天下形勢初定,這位就疾步入仕了,而且還就在大BOSS身邊工作,真可謂運籌早、起點高!面對主子的厚待,司馬懿也多有立功表現,但在對蜀戰爭的關鍵時期,他總能很好的拿捏局勢,既不讓對手得逞,也不急於拿下對手,既手握大權,又讓人無話可說。國家利益很重要,但當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司馬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當然,司馬懿也經常受主子欺壓,但這種欺壓總讓他地位越發提高,以至於承受三朝託孤之重!可見,曹家對他是不薄的。但就是這種不薄,讓他在稍微覺得受壓或者慾望無法施展時,就來了個轉身大變臉。高平陵之變,無論事後怎麼粉飾和美化,都無法改變司馬懿恩將仇報、忤逆背主、監守自盜的事實!欺負人家孤兒寡母,事後反而扮演弱者絕地反擊的角色,說他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毫不冤枉!



週週說古今


對於司馬懿,我並不是很喜歡這個人,但是如果客觀的評價,用三個字來總結:怯、狠、忍,具體分析如下:

“怯”指膽小,司馬懿很有才,在年少時,很多人稱其位天才,曹操也是正因為其有才,所以多次請司馬懿,才請出來,而司馬懿那時候的品質還是相當高,因為曹操是奸雄,挾天子以令諸侯,諸葛亮司馬懿不願輔佐這樣一個人,可見年少時的司馬懿,還是分得清什麼是忠,但是司馬懿一聽說曹操要殺自己,趕緊出山輔佐曹操,這是一種膽小的表現。緊接著,曹操死後,曹丕繼位,司馬懿在曹丕面前依然抬不起頭,再到諸葛亮、曹睿面前,司馬懿從來不敢抬頭,因為這些人都威脅到他的生命,他怕,所以從司馬懿出山輔佐曹操到高平陵之變期間,都是司馬懿最窩囊的時期,這麼多年,這已經不是一種謀略,而是一種膽小的表現。

“狠”指殘忍,司馬懿這個非常心狠手辣的人,只要是他的敵人,他就要斬草除根,以絕後患,千里滅孟達,殺公孫淵,滅曹爽全族,排除對政權造成威脅的人,用一個字來解決“殺”,只要自己乾的贏,絕對不留活口,正因為他這種可怕的品質,影響到其後代跟他一樣兇狠,晉朝建立才幾十年,因為司馬家族掙權,導致八王之亂,五華之亂等,製造中國歷史朝代中最混亂的朝代,以至於他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司馬家族後期落得個滅族的下場。

“忍”指隱忍,說的不好聽叫做不要臉,司馬懿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少能忍的人物,只要能保命,什麼窩囊的事情能敢做,在於諸葛亮對戰當中,被當眾送女人衣服,司馬懿還從容接受,穿上,這應該說他是心胸寬還是不要臉?在古代有句話叫“士可殺,不可辱”一代名將司馬懿,卻甘願受辱,不要說這是一種戰略,擁有各種優勢的司馬懿,在諸葛亮面前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自保,作為強國的統帥,確實窩囊之極,當初滅孟達的狠勁去哪裡了?對手強大了,就害怕了嗎?即使到諸葛亮死後,被諸葛亮木像留下退幾十裡,百姓曰:死諸葛走活仲達,這是多麼大恥辱,我相信任何一個人能做一個有尊嚴的人,絕對不會去做一個毫無尊嚴的人,司馬懿也不例外,但是司馬懿的性格造就了,他一生只能說窩囊的人生。

對於司馬懿這個人,我是沒什麼好感,即使他的後代取得了天下,但是也無法改變司馬懿這種低下的品質,再者他的後代得到天下,也不是為天下百姓謀福,而是爭權奪利,自私自利,跟司馬懿一個品質,真不愧是一家人,品質都遺傳的一模一樣。


汐水柔情


感謝推薦!

司馬懿其人,是三國時期爭議較大的一位人物,為什麼說爭議大呢?無非是假如司馬懿沒活那麼久,又能否奪得曹魏大權呢?儘管司馬家族結束了三國鼎立的亂世,卻開啟了五胡亂華的亂亂世,他是罪人。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司馬懿的生平。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同時也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氏是高陽之子重黎的後裔,即夏官祝融。遠古至商朝世代襲承夏官這一職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稱司馬。司馬氏是高陽之子重黎的後裔,即夏官祝融。遠古至商朝世代襲承夏官這一職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稱司馬。據此可知,他也算是官好多代了。

記得初次瞭解司馬懿其人時,是在大學期間,那時我覺得諸葛亮有點搞笑,六出祁山、勞民傷財的,完全是沒事找事。後面才知道六出祁山時是司馬懿將其阻擋的,於是對司馬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馬上去看了新版《三國》的80幾集開始看了大概十集。就是單純看司馬懿和諸葛亮對戰的劇集,個人覺得倪大紅演的司馬懿最好了。其次就是17年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吳秀波飾演的司馬懿,這個把司馬懿演得很細緻。“靜水流深”“鷹視狼顧”更被吳秀波演得凌淋盡致。

有人說司馬懿只是活的久而已,才把能鎮的住自己的曹操、曹丕、曹叡都給熬死了,後面才能成功奪權。我想說的就是人家能活的久也是一種本事吧?再說了,人家能奪權成功怎麼會沒本事呢?也許有人會說電視劇《軍師聯盟》裡司馬懿看透了諸葛亮的空城計是誇張了,但是“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又有幾人不知,再說了,三國志記載,司馬懿根本就沒和諸葛亮交鋒過。

接下來再說五胡亂華。五胡亂華是指在西晉末期遊牧民族趁西晉衰弱之際進入中原地區這一歷史事件。這一期間實在是太慘了太黑暗了。可是這也怪司馬懿、司馬昭、司馬倫嗎?歷史哪裡能往回推呀?人家怎麼知道五胡會亂華呀?人家還以為世世代代都是姓司馬呢!

總之!個人覺得司馬懿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三國人物之一,甚至超過了曹操、諸葛亮。他的“靜水流深”思想在今時今日仍然適用的。還有個人很喜歡《新三國》中司馬懿說的一句話:“我出劍用了一天,但是磨劍卻用了幾十年”。








燚山長


自我評價的話,在當時的亂世生存不易啊,有才華不能張揚,有大志不能伸張,全靠一個忍字,苟且的活著。。。

1 個人自我簡介

我叫司馬懿字仲達,老家是河內郡聞縣孝敬裡,現在的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公元179年出生,病死於251年,活了72歲,在當時人均壽命不到30歲的年代,算很長壽了。要問我有什麼秘訣,就兩個字忍和達,忍就是無論對啥事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達就是知識人性通達後的看破不說破,有這兩章王牌,才得以在亂世中保全自身和家族。

2 司馬家族概況


家庭的話還算不錯,不算一流,但也是二流的世家,父親司馬防畢竟當過京城的一把手。22歲前基本在老家讀書生活,除了結交各種達人外,順帶娶了腹黑女張春華把婚給結了,沒辦法儒家說的成家立業,先把後方搞定了也是好的,不像你們現代人很多人,一定得先立業在成家,也難怪有那麼多剩男剩女了。要知道,立業何其之難,且聽我一一道來。之後就開始了,艱難的兼濟天下仕途之路,雖然中間裝病休息過5年。

3 自我一生感悟


大概回顧了我的一生,經歷了稚嫩而鋒芒畢露到老辣而重劍無鋒的轉變,在這個現實而黑暗的社會,我如魚得水樂在其中,本來我也是個充滿朝氣和理想的青年。一生順應時勢,鬼才謀身謀國,雖有喜劇事業,後世並無好評;反觀勁敵孔明,正道公德謀國,縱是悲劇收場,卻能青史留芳。理想和現實抉擇確實很難。。。


浪兄筆記


有關司馬懿其人,我們可以參考他去世三百餘年後,唐朝皇帝李世民,不摻雜任何政治因素的感情對他的評價:

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稜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
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

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晉書-宣帝紀》

作為同行(司馬懿死後被追封為高祖宣皇帝),以及後來人,李世民對於司馬懿的評價可謂中肯了:

司馬懿文武雙全,有雅量,也為國家培育了許多人才。但是他的這些並不是因為他想為國家效力,而只是為他自己搶班奪權做準備而已。

在曹丕的時代,他彷彿就是魏國的蕭何和霍光,可謂是竭誠盡節;但在曹叡去世以後,他的狼子野心才顯露出來。他敢於在曹操的陵墓發動政變誅殺曹操的後人,天底下還有這樣的臣子嗎?如此說來,晉朝最後的下場和結局,也是命裡天定的了。

總結一下吧,其實司馬懿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他只是一個政客,一個在三國時期的政客罷了。和他演對手戲的諸葛亮受人敬佩,而司馬懿獲得了真正的成功。



青言論史


我可以用兩個成語來評價司馬懿。

第一個成語:鷹立如睡。來評價他的前半生。他前半生都是在曹操門下積累,歷練,尋找機會。就像一個隨時可以出擊捕獲獵物的老鷹,看上去和睡覺一樣,其實,它在尋找最佳的出擊機會。

第二個成語:虎行似病。來評價他的後半生。他後半生都是在和主要對手諸葛亮鬥智鬥勇。

司馬懿是一個非常懂得韜光養晦的人,精於權謀,又深諳世故,非常會處理各種棘手的事情,可以說是一個了不起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就像老虎走路一樣,一點都看不出威風來,怎麼看都像生病一樣。其實,它是在隱藏自己的鋒芒,擇機出手。司馬懿最終戰勝諸葛亮,並順利推倒魏政權,都是他一步一步,精心設計,步步為營,韜光養晦而大功告成的。

所以,我們不要小看任何人,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今是帝王家。一個人能不能成功,不能看他一時得失,要看他懂不懂居安思危,韜光養晦。


解惑者王鵬睿


司馬懿是三國時代曹魏政權的一名干將。他是很有才幹和智謀的,也是一個深藏不露陰險的將軍,在諸葛亮六出祁山時,曹操派他對抗諸葛亮時,在軍事上雖然佔優勢,但他從不主動出擊,雖然遭受諸葛亮的士兵百般侮辱,辱罵,他都按兵不動。當他的士兵捉住蜀漢士兵時他仔細問了諸葛亮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後,他仰天大笑道:“諸葛亮食少食繁,其能久乎”,最後真被他料到了,諸葛亮死在了“五丈原”,當蜀漢撤兵時他也不追趕,怕中計。

其實他非常有心機。曹操在世時,他深藏不露,曹操去世後,甚至曹操的兒子曹丕接位他也深藏不露直到曹丕去世,曹丕的兒子接位後他就暗中準備下手了。他在大將軍曹爽面前及人前人後裝病,裝老年痴呆,曹爽還真被他蒙弊了,真以為他“病得不輕”,放鬆了對他的警惕。結果乘大將軍曹爽帶著將領們去祭祖時立即按排他的兩個兒子及家兵家將奪取武器庫,關緊城門殺光曹爽留守人員,號召老部下奪取了曹魏政權。成立了晉朝。結果他家接管政權後,其後代為了爭王位,出現了“八王之亂”,後來引起“五胡亂華”,禍害了中國100多年。漢族人險險被“五胡亂華”殺光了……。後來花幾代人的努力才平息了動亂。

這就是司馬懿這個陰謀家一生的行為。也就是對中國,對漢族危害最大的一個人,他的家族也繼承了他的一些惡行。


崑崙之柏瞧歷史


司馬懿,是西晉政權的奠基人(他的孫子司馬炎篡奪了曹魏政權),不僅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個了不起的謀略家。他一共輔佐了四代君王,即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活到了公元251年,享年72歲。

一提到司馬懿,我想大家頭腦都會冒出這幾個字:心狠手辣、奸詐狡猾、堅韌不拔、狼顧之相、疑心重、有野心、有權謀。一方面,司馬懿懂得收斂,雖然胸有大志,但是從來不表現出來,甚至騙過了英明的曹操;另一方面司馬懿又懂得把握時機,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務求一擊成功。公元249年,他趁曹芳離洛陽之際,發動政變,一舉佔據了京城洛陽,從此曹魏政權落在了司馬家族手裡,史稱“高平陵之變”。當然了,司馬懿還很有謀略,抵禦了諸葛亮的多次北伐,還平定了遼東地區。

也就是說,司馬懿這個人,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然而在很多人的眼裡,司馬懿就不是個好人,簡直壞到了透頂,比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因為大家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較深。因為《三國演義》是尊蜀漢為正統的,所有劉備集團這邊的人,基本上都代表著善,是正義的化身,而跟劉備集團對著幹的人,幾乎都是壞人,代表著邪惡勢力。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司馬懿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我們又改如何評價他呢?在這篇文章中,我將依靠正史,來為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司馬懿,並對他作出公正的評價。

據《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的為人是很不錯的,他從下就有氣節,聰明伶俐,雄才大略,博學多才,信仰儒家學派。跟為難得的是,他還是個憂國憂民的人。

《晉書·宣帝紀》:“少有奇節,聰朗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當時有很多人欣賞司馬懿,比如南陽太守楊俊認為司馬懿有非常之才,名士崔琰跟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說:你的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敢堅定,你比不了他。

曹操當上司空後,想讓司馬懿做他的幕僚,司馬懿卻以生病為由拒絕了。曹操派人去探視司馬懿,卻發現他臥床不起。很多人憑這件事就說,司馬懿是深居不出的“老狐狸”,懂得避其鋒芒。晉書的作者房玄齡卻認為,司馬懿知道曹操有異心,是不想跟他同流合汙。

後來,曹操當上了丞相,再次徵辟司馬懿,並揚言他要是不上任,就殺了他。這一次,司馬懿知道裝不了病,於是走馬上任,成了曹操的幕僚。司馬懿終於還是露出了他的“狐狸尾巴”。

司馬懿有奇謀

劉備攻下了蜀漢後,司馬懿建議曹操趁他立足未穩,進攻蜀漢,必定能一舉平定。這是天賜的良機,不能錯過!可惜的是,曹操拒絕了。

筆者認為,若曹操聽從了司馬懿的建議,說不定他有生之年能統一天下了。

司馬懿有極高的軍事才能

我個人認為,司馬懿的軍事才能,要遠勝於諸葛亮。諸葛亮每次出祁山,一開始都節節勝利,後來卻大敗而歸,在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司馬懿。

終上所述,司馬懿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歷朝歷代的人,對他的評價也很高,比如《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對他的評價是,“少聰達,多大略”。


元哥說三國


對於如何評價司馬懿這件事上,我不想去評價歷史書上的司馬懿了,因為回答的人太多了。今天我就想談談我對《新三國》中司馬懿的一點看法。

猶記幾年之前,四大名著接連都被翻拍,其中最成功的當屬三國,記得我應該是把《新三國》95集完完整整的看完兩遍,雖然不盡符合歷史,倒也是以大的三國曆史為背景。看完之後對倪大紅老師刻畫的司馬懿記憶尤深。進而覺得司馬懿乃三國第一政治家。下面我就談談我的看法。



所謂政治家我認為應該有以下特點:一,有大謀略;二,關鍵時候能裝孫子;三,關鍵時候夠果斷,還能狠的下心。

這些我認為司馬懿都做的比同時期那些牛人做的更好,曹操確實聰明有智謀,但有時候多疑,一多疑就壞事,比如殺了蔡瑁、張允,導致赤壁大敗;


諸葛亮厲害,牛人一個,但是有時候太謹慎,魏延提的那麼好的計策他不敢用,北伐多次也未成功;

劉備也厲害,但太過仁慈,不管真假,取荊州廢了那麼多道道;


周瑜也是有智謀,有能力,就是心眼有點小了;

龐統也可以,就是太過露才。


所以縱觀整個三國,司馬懿當真第一牛人,在司馬懿剛仕曹操時,裝的比孫子還孫子,他的謀略也是沒得說,和諸葛亮戰過那麼多次,關鍵他還能狠的下心,最後發動高平陵之變,夷滅曹爽三族,最終奪得曹魏政權。

但是從司馬懿身上我能學到點什麼呢?我認為也有一下幾點:一,保持身體健康,司馬懿若不是活得時間長,熬死曹魏四代君主恐怕也不能最後奪得大權;二,在沒人賞識的時候一定要努力學習,提高自身價值,這樣機會來了才能把握住,套用那句老話“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三,要自信,不要太關注別人的看法,努力為自己而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