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小事發生矛盾,家長“和稀泥”式的處理方式可能會傷害孩子


孩子因小事發生矛盾,家長“和稀泥”式的處理方式可能會傷害孩子

圖片源自網絡

每一個家有孩童的父母,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孩子與小朋友之間發生糾紛的問題。不管是在公共場所還是在學校,不管是大的衝突還是小的矛盾,家長都需要引導孩子處理好問題。

其實,孩子之間有些小衝突並不一定是壞事,這是孩子融入集體的一種方式,正是在這樣一次次的矛盾處理當中,孩子能夠得到鍛鍊,可以學會怎樣解決問題、如何與別人相處。

每個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引導孩子的方法也不同,有的鼓勵孩子勇敢和小夥伴“較量”,有的則勸孩子以和為貴,能讓則讓。

不管怎麼樣,只要最後能和平解決爭端,讓孩子明白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很好的處理方式

而有一種思維模式,讓家長看起來很大度,但其實對孩子的傷害卻最大,如果一直這樣,最後可能讓你的孩子變得是非不分。


孩子因小事發生矛盾,家長“和稀泥”式的處理方式可能會傷害孩子

圖片源自網絡

週日我帶小茗同學去玩兒沙子,小茗從沙堆的一角運送沙子到另一角堆沙堡。那是一個公共的大沙坑,有很多小朋友大家都互不認識。

我正在旁邊刷著手機,忽然聽見了小茗和一個小朋友的爭吵聲。原來小茗轉身運沙子去的時候,他堆的沙堡被那個小朋友踩了幾腳,他急得跑過來大聲和那個小朋友理論。

我一直覺得孩子之間的事情,讓他們自己解決最好。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我一般剛開始是不會過問的,就在旁邊看著他們的爭論。

小茗上去和那個小朋友說,這個沙堡是他堆的,他還要的。沒想到那個小朋友在聽了他這句話後又挑釁似的上去故意踢了幾腳。

這下惹毛了我家的混小子,他雖平時還算講道理,可也不是個善茬兒,順手就拿了根小木棍指著那個孩子的臉。

我一看動用工具了,就趕快衝上去一把搶下了小茗手中的木棍,並告訴他先和小朋友講道理,即便講不通道理要打架,也不可以用“武器”。

我又和那個小朋友說:“你踩的這個沙堡是他的,你剛開始不知道,踩了就算了,現在你知道了,就不要再踩了好嗎?”

最後,在旁邊大人的勸說下這個孩子終於不再踩了,小朋友們才又開始愉快地玩耍。

但是事後幾個坐在沙堆旁的家長的聊天,卻讓我聽了直搖頭。

他們一致認為這件事情我家孩子有道理,但卻覺得我不該和對方那個小孩講道理,應該勸自己孩子離開。

一位爸爸說:“就是一個沙堆,讓你孩子讓給他不就行了,公共的東西又帶不走,堆了半天最後還是留在這裡,為了這樣的事情發生爭執太可笑。”

另一位家長也附和:“是呀,公共場所的東西,大家都可以玩兒嘛,踩壞了讓你孩子再堆就是了。”

乍一聽,確實是這個道理,孩子之間的矛盾似乎真有些斷不明,因為爭來爭去無非是一個氣球、一顆棒棒糖,但是這種思維卻真的是要不得。

雖然只是一個不值錢的沙堡,在我們大人眼裡不值一提,

但是對孩子的意義卻不一樣,這是他辛苦半天的勞動成果,只有他才有權利決定讓或不讓。

這就好比兩個人為一套房子打官司,身為首富的馬雲嘲笑這倆人傻,竟然為了小小一套房子大動干戈。

但是這倆人這樣做到底值不值得並不能由馬雲說了算,房子對馬巴巴來說不算什麼,但對這兩個人來說卻很重要。

家長切忌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孩子所擁有東西的價值。

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尊重他的勞動成果,也尊重他的物品歸屬權。

孩子因小事發生矛盾,家長“和稀泥”式的處理方式可能會傷害孩子

圖片源自網絡

記得有一次帶小茗和同事們一起出去旅遊,途中小茗的望遠鏡讓我幫拿一下,一位同事的孩子想用,就跟我要,我告訴他:“這望遠鏡是哥哥的,你想用要徵得哥哥的同意哦。”

另一位同事聽了大吃一驚:“你家孩子這麼霸道?他不同意你還不能借給別人?”

我笑著搖搖頭:“當然不是,他很通情達理,不信你看這個小弟弟跟他說了能不能借到?雖然我知道他不會介意給別的小朋友用一下,但是這東西是他的我就不能不經他同意隨便借給別人。”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的東西不值錢,有親戚或朋友的孩子看上了,不經孩子的同意就直接送了,這樣往往會傷害孩子的心靈,讓他覺得沒被尊重。

再說回小朋友發生爭執的事情,如果自己的孩子有道理,也並不是非要得理不饒人、一定要讓他拿回該要的東西,但是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

可以告訴孩子,你是對的,但是如果你把東西讓給他,就是你的大度和慷慨,這是一種很優秀的品質,說不定會因此交到更多的朋友呢。

教育孩子可以在物質上吃一些虧,但道理一定要說清楚,讓他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那種傳統的“和稀泥”式的處理方式,不僅會傷害孩子的感情,還會讓孩子是非不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