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與丈夫賴雅:世人眼裡的“不般配”,為何在她眼裡卻是真愛

張愛玲的一生,有著太多的紛紛擾擾,她的兩段婚姻,都不被世人看好,卻收穫了不一樣的結果。她的文學成就毋庸置疑,而她的生活軌跡,卻充斥著屬於張愛玲的神秘。

張愛玲在1920年9月30日降生於沒落的貴族家庭,她的父親是一個紈絝子弟,母親在她年幼時便遠赴重洋。故張愛玲的童年,缺乏父母的呵護和關愛,這造就了她性格中的冷傲和無助。

1944年,張愛玲的文采打動了胡蘭成,胡蘭成對其窮追不捨、噓寒問暖,最終抱得美人歸。可在這段婚姻裡,張愛玲是弱勢的,胡蘭成於她如同斷線的風箏,無法掌握,只得痛苦的看其在外拈花惹草,二人最終於1947年離婚。

張愛玲與丈夫賴雅:世人眼裡的“不般配”,為何在她眼裡卻是真愛

此後的張愛玲,孤身一人,醉心於文學創作,直至與1956年同賴雅相識。當時賴雅已經65歲高齡,且籍籍無名,而張愛玲比他小29歲,卻聲名大噪。在世俗眼中,二人毫無般配之處。但,張愛玲就將他認作真愛,嫁的毫不猶豫。

1956年8月,張愛玲同賴雅結婚。婚後的生活,十分的清貧,卻很甜蜜。賴雅是位學識淵博之人,張愛玲同他交流毫無障礙,可暢所欲言,思想上的撞擊讓張愛玲覺得美妙無比。兩人在相處中,賴雅對張愛玲總是格外的體貼包容,他關切著張愛玲的生活,總是為張愛玲將一切準備後,即便後來病重,也努力為張愛玲減輕負擔。這樣的行為給予了張愛玲足夠的溫暖同安全感,她是如此欣喜於自己可以步入這樣一段婚姻。

張愛玲與丈夫賴雅:世人眼裡的“不般配”,為何在她眼裡卻是真愛

賴雅給予張愛玲的幸福太多,讓張愛玲用一生的時間去回味。張愛玲38歲生日時,賴雅精心準備,給張愛玲度過了平生最快樂的生日,即便中間有聯邦調查員前來調查賴雅欠款的小插曲,也不能改變這個生日的成功性。

後來賴雅頻繁中風,二人生活窘迫,資金有限,為了給丈夫提供治療,張愛玲不遠萬里回到香港撰寫劇本賺錢,平日裡省吃儉用苛待自己,只為給賴雅攢下治療費用。分別的時日總是痛苦,夫妻二人隔著大洋,彼此思念。

無法抑制思念的賴雅寫信讓張愛玲返程,她迫切應允。當她風塵僕僕的走出機場時,才知道賴雅早一日便在此等候,為得只是希望她一出機場便能看見他。如此舉動令張愛玲感動不已,小別勝新婚,二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張愛玲與丈夫賴雅:世人眼裡的“不般配”,為何在她眼裡卻是真愛

但生活對於張愛玲和賴雅的摧殘並未結束,賴雅的身體每況日下,最後直接便是癱瘓在床,無法自理。張愛玲為了賴雅,奔波不停,日子過得窘迫,但她十分知足。

張愛玲陪伴著賴雅,直至他生命的盡頭。賴雅逝世時,76歲。夫妻二人一路坎坷的攜手走過了11年,此後,世間只餘一位文采斐然的張愛玲,卻少了愛她入骨的賴雅。

賴雅死了,張愛玲的愛情也隨之凋零。她守著這份幸福的記憶,再未曾嫁人。直至1995年9月8日,獨居的她被發現已經死亡一週。至此,屬於張愛玲的故事徹底終結。

張愛玲和賴雅於世人眼中有再多的不般配,也抵不過素來尖銳的張愛玲自己一句他們很幸福。張愛玲是個寂寞的女人,她精緻卻又世俗的活著,始終保持著自己的高傲和冷漠,看透世俗卻又情根深重。這樣通透的女人,死亡之於她,想來不過是一次旅程的告別。

參考文獻:

《張愛玲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