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卻致命的決策:太平天國為何瞬間由復興之像走向敗亡之路?

1860年下半年,是太平天國曆史的又一個拐點。在此之前,太平軍二破江南江北大營、三河鎮大捷、攻略蘇南,聲勢大振,可是,彷彿一瞬間,卻陷入到安慶危急、安慶淪陷、天京被圍、天京淪陷的下坡路了。

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拐點處的會議

1860年5月,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困擾太平軍多年的天京之圍終於完全得解,天京城一片喜氣洋洋。

正確卻致命的決策:太平天國為何瞬間由復興之像走向敗亡之路?

這次喜氣洋洋的會議,正是太平天國從復興走向失敗的開始。

天王洪秀全興奮地坐在龍椅上,洪仁玕、陳玉成、李秀成等人登朝道賀!

在各自表達興奮之餘,大家對太平軍的下一步動向,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陳玉成深知,上游安慶不容有失,此時的湘軍已經開始攻略安慶,應該儘快回師西進,消除安慶方向的威脅。

但是,洪仁玕卻另有看法,他認為應該東征,他的理由有2點:

1、有利可圖

天京,到北京、去西川,都相隔萬里,唯有下游的蘇州、上海,富庶繁華、防禦薄弱,卻近在眼前!

2、能照顧全局

正確卻致命的決策:太平天國為何瞬間由復興之像走向敗亡之路?

看來,有留洋經歷的洪仁玕對洋人的船堅炮利是有充分認識的。

上游現在僵持,就在於湘軍的水師優勢。如果我們東下,買得20艘火輪,再用火輪西進解圍,那湘軍也不是對手!

在激烈的討論後,大家達成一致:先東下,限期一個月完成!一個月後,馬上回師西進!

正確卻致命的決策

會議決策本身問題不大。

誠然,打到上海找洋人買火輪的想法是不靠譜的。可是,在面臨多方威脅和機遇時,向薄弱地點發展,總體方向的正確的。

而限期一個月,也是穩妥的。

顯然,一個月,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完成全取東南的方略的。

正確卻致命的決策:太平天國為何瞬間由復興之像走向敗亡之路?

遲到總比不到好。但很多時候,不能如期履約,同樣致命!

看起來,洪仁玕的主張,應該是分步驟完成的。在穩定西線的同時,實現對東面的擴張和發展。

因此,就這個決策本身而言,他並不算為過。

但是,真的執行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勝利的誘惑,是致命的。太平軍節節勝利,剎不住車,一口氣把蘇南全部打了下來,還打了一把上海!

爽完後一看日曆:五個月過去了!

致命的五個月

這是致命的五個月。

決策時,說好的限期一個月,是十分必要的。

在陳玉成參與二破江南大營之前,曾國藩已經開始組織對安慶的進攻。

陳玉成之所以能抽身解江南大營,並接受“限期一個月”的東征安排,是因為:樅陽在手。

正如湘軍說的:樅陽不打下來,我們就是圍十年,也打不下安慶!也是隔靴搔癢!

而樅陽,防禦森嚴,易守難攻。

湘軍挖開河道,充分發揮水師優勢,才打下樅陽。

正確卻致命的決策:太平天國為何瞬間由復興之像走向敗亡之路?

真是耽擱的幾個月,使得上游戰局完全逆轉。

可以想象的是:假如太平軍不耽擱時間,真的遵循限期一個月的約定,即使回來,湘軍如何從容施工挖河,攻破樅陽呢?

即使是在清軍攻破樅陽後太平軍再回來,早些回來,清軍防禦未搭建好,太平軍何至被動?

正因為太平軍耽擱了寶貴的幾個月,湘軍得以完成對安慶的圍困,並部署好了在各處的防禦!

一盤散沙

耽擱了五個月,耽擱就耽擱了吧,趕緊回頭西征救援吧!

於是,太平軍開始了“精心策劃”的第二次西征。

陳玉成、李秀成兵分兩路,約定1861年3月會攻武昌。在大進軍過程中,兩軍都沒有遇到強力抵抗或不可克服的意外因素。可是,李秀成直到6月才抵達武昌!

這遲到的3個月,可不只是打不打武昌的問題,這說明:太平天國復興的基石——協同作戰已經蕩然無存了。

正確卻致命的決策:太平天國為何瞬間由復興之像走向敗亡之路?

李秀成在第二次西征中的路線,顯然,私利大於公心。

很多人說:陳玉成就不應該參與攻破江南大營和東征,他不顧大局,是去搶利益。

殊不知,陳玉成、李秀成,早在樅陽時期就達成一致:太平天國兩面受敵,陳玉成主要負責安徽戰場,李秀成主要負責天京戰場,但是,一旦要發起大的攻勢,就要集中一處,共同作戰!

同時,作戰時,彼此達成誓約,嚴格執行,協同作戰!

正是這種誓約作戰的模式,使得李秀成、陳玉成等後期將領擺脫了各自為戰的局面,協同一致,改善大局!

在東征時,陳玉成倒是守規矩,到期一個月,果斷解圍,準備西征,只是見大夥執意繼續東征,才繼續參與東征。

現在,這種誓約作戰的基礎:信任,已經蕩然無存了,以後還如何協同對敵呢?

連清軍都幸災樂禍:如此,陳賊必深恨李賊!

一盤散沙,是比丟失城池更可怕的後果!

關鍵的討論

就在太平天國攻略蘇南期間,大清也進行了一次激烈、關鍵的討論。

東南,系大清財賦重地,對大清十分重要!因此,大清也對安慶與蘇州哪個重要,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正確卻致命的決策:太平天國為何瞬間由復興之像走向敗亡之路?

曾國藩承受壓力,堅持自上而下。雖然對外爭論不休,但內部團結一致。

咸豐多次下詔,要求曾國藩放棄圍困安慶,救援蘇州。在這些詔書中,咸豐甚至明確表態:蘇南淪陷,就算你拿下安慶,也是得不償失!

其他的大清官員,也多方表態、施壓,要求曾國藩先救蘇州!

但是,曾國藩“但求立腳之穩定,不問逆氛之增長”,堅持加強對安慶的圍困。

現實意義

表面上,曾國藩這種固執己見,使討論遲遲沒有結果。

但是,因為曾國藩此時已經被任命全權處理對太平軍的戰事,因此,雖然外部爭論不斷,但湘軍內部是堅定、一致的,大家仍然一致朝著一個方向用力。

而太平軍則不同,表面上,大家很快達成了一致。但是,在執行時,大家似乎都各自剎不住車,逐漸陷入到一盤散沙的處境中去了!

在我看來,太平天國由復興走向敗亡的關鍵點,正是那次喜氣洋洋、豪情萬丈的會議。

那一刻,大家做出了一致的決策,但在每個人的心裡,大家都已經打下了不同的算盤!

當大家各懷一心時,一個正確的決策,也會是一個致命的決策!因為,大家都會爭著去搶奪正確決策的紅利,彼此加劇分化、勾心鬥角!

因此,我們會發現:那些被許多人認為虛不可及的價值觀,往往是那些成功企業家、政治家最強調的東西!因為:錯誤的決策未必會要命,失去價值觀的組織,一定會走向敗亡!

今天,我們依然常常處於類似的選擇中:當你對決策有不同看法時,怎麼辦?

決策,有好有壞,可是,說好的事情,就要去做。執行不利,一盤散沙,是比決策失誤更可怕的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