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五族共和,指的是哪五族?為啥沒有壯族?

民國建立初期,提出了五族共和。那麼,這五族是哪五族?為啥沒有壯族?

民國的五族共和,指的是哪五族?為啥沒有壯族?

孫中山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民國正式建立。

為了整合民族意識,孫中山宣佈實行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政體。

他對滿人說:“清廷以退讓而釋干戈,皇室報酬,應示優異。”他對漢人說:“清帝退位,滿、蒙、回、藏之待遇,與漢人平等。”他對蒙古人說:“漢、蒙本屬同種,人權原自天賦,自宜結合團體,共謀幸福。”全同胞“群起解除專制,並非仇滿,實欲合全國人民,無分漢、滿、蒙、回、藏,相與共享人類之自由。究之政體雖更,國猶是國。”

這是孫中山的民族政策,核心就是五族共和,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民國的五族共和,指的是哪五族?為啥沒有壯族?

五族共和

五族共和的五族肯定人數最多的民族,這樣才能便於國家統治。根據最新數據統計,我國少數民族中壯族人數最多,達到1600多萬,排名第一。回族人排第二,人口達到了1058萬。滿族人口排第三,達到了1038萬。維吾爾族排名第四,人口達到了1006萬。

五族共和中的五族是漢、滿、蒙、回、藏五族,為啥沒有壯族呢? 原因有以下幾點。

民國的五族共和,指的是哪五族?為啥沒有壯族?

五族共和

1、孫中山提出的五族共和是有歷史版本的,來源於清朝提出的“五族大同”。根據資料記載,清朝末年的時候, 滿人大臣載澤和端方等《條陳化滿漢畛域辦法八條折》,主張“憲政之基在弭隱患,滿漢之界宜​歸大同”,“放棄滿洲根本,化除滿漢畛域,諸族相忘,混成一體”。這樣,清朝統治者在東京、北京創辦《大同報》及《北京大同日報》,專門以提倡“漢滿人民平等,統合滿、漢、蒙、回、藏為一大國民”為宗旨,宣傳“五族大同”。五族就是指漢、滿、蒙、回、藏。孫中山提出的五族共和就是在清朝提出的“五族大同”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五族依然是漢、滿、蒙、回、藏。

2、之所以五族中沒有提到壯族,主要是當時的人們認為壯族就是漢族的分支。 根據啥呢?因為大多數壯族人家裡都有家譜,記載著他們都是100或200年前,從華北江南等地遷徙到那裡的漢族,沒人把他們當作異族。 後來,他們成為壯族,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才有了壯族的名字。 【參考資料:《中華民族變遷史》、《壯族》】(作者:每日漢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