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藥學概論》的學習

光明中醫函授大學主編的《中醫藥學概論》(以下簡稱《概論》)問世了

。我想,要學好《概論》這門課,首先應該對這門課在學習中醫過程中所處的位置有所認識,進而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那麼,《概論》這門課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究竟處於什麼位置呢?我認為,由於《概論》所介紹是中醫學中最基本的知識和最基礎的理論,因而,它可以說是一本現代的中醫入門書,是中醫“登堂入室”的門徑和階梯。學習中醫的同志,只有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瞭解和掌握了中醫學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才能為今後學習和理解中醫經典著作及歷代名著奠定基礎。因而,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學好這門課,一定要牢固地掌握《概論》中所介紹的基本知識與基礎理論。

在如何對待這門課的問題上,我覺得有兩種傾向值得注意。一種是淺嘗輒止。持這種態度的同志認為:《概論》已將中醫學的內容囊括無遺,只要學懂了它,就等於學成了中醫。我認為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它將妨礙我們真正學好這門課。應該看到,《概論》雖然比較全面地介紹了中醫學的基本內容,但它畢竟只是對中醫藥知識的簡要概括。這種概括,常常只能告訴我們一些結論性的東西,對於這些結論是怎樣得出的?它對中醫臨床實踐具有什麼指導意義?則或拘於篇幅,或囿於水平,無法詳盡敘述。事實上,《概論》所介紹的知識與中醫學所具有的“大千世界”比較起來,還僅僅是九牛一毛。我的一位老師曾作過這樣一個比喻:如果說中醫學的內容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館,那麼,我們現在給學生教授的《中醫學基礎》,就是博物館前的簡介櫥窗。如果一個人僅在博物館的櫥窗前瀏覽一週,便認為已對博物館的內容瞭如指掌,這顯然是一種無知。

另一種傾向是好高騖遠。有些同志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忽視對《概論》這門基礎課的學習,盲目崇拜中醫的經典著作,在學識不足的情況下,去讀《內經》、《傷寒》,結果往往事倍功半。這些同志違背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所以也難免要走彎路。

我認為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在學習《概論》這門課時,既認識到它是中醫治學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梯,同時又看到它僅僅是“登堂入室”的門徑。從而,既能認真刻苦地學習和掌握它,又不輕易地滿足於它。這樣,才能更加自覺地學好這門課,為今後的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有了正確的學習態度之後,就要講求具體的學習方法。一提起中醫的學習方法,有些同志便一言以蔽之曰:“學中醫的方法就是背。”我認為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它僅僅說對了一部分,那就是強調了對中醫學內容的熟記。我們說:對於中醫學的基礎理論以至經典著作的名篇,一定要熟讀牢記,甚至做到出口成章。因為沒有熟讀牢記,就談不上深刻的理解與靈活的運用。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是強調了熟讀的重要性。所以,強調對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熟讀牢記是完全必要的,非此不足以成才。但是,學習中醫不僅僅要求做到熟記,更要求能做到“精思”,也就是要學會對問題的分析歸納,綜合演繹。古人說:“醫者,意也。”就是要求作為中醫必須善於分析,精於思辯。實踐證明,只有如此,才可能將書本上分散介紹的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成為自己的知識,才能做到舉一反三,一通百通。因而,我們在強調熟記的同時,亦應提倡精思。只有將“熟記”與“精思”結合起來,才可能真正學好中醫。正如前人所說:“熟而精之,神乃告之。”我想,這種方法乃是學習中醫的基本方法,它同樣適用於《概論》這門課。在學習《概論》時,如能真正學會和運用這種方法,是不難將《概論》學好的。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體會,具體談談在學習《概論》各章時,應該注意的問題與方法。

《概論》一書共計十章。在每一章節的前面,編者都註明了學習的“目的和要求”,這是告訴學員在學習每一章時,應該掌握的重點,學員一看自明,勿需贅述。我僅就各章內容,從總的方面,談些認識。

淺談《中醫藥學概論》的學習

關於“緒論”與“中醫藥學在醫療上的優勢”兩章 我認為就此兩章的大部分內容來說,只要一般閱讀,有所瞭解即可,不需要死記。但其中“緒論”中的“中醫學的特點”一節,應該認真閱讀,反覆體會。在這一節中,論述了中醫學的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的兩大特點,前者說明作為一名中醫應該具有的宇宙觀,以及怎樣用這種觀點來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體的生命運動。後者講述了中醫在這種觀點的指導下,具體處理人與疾病關係的準則。這些是中醫學的精髓,要求每一箇中醫必須熟練掌握並能自覺運用的。所以一定要精讀。在初讀本節時,理解往往不深,容易浮於表面,此時不要硬記,可待全書學完,再來重讀此節,細心玩味,即可得其真諦。

關於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一章,乃是全書的總綱。應該牢固地掌握其基本概念,並能運用它去理解以後各章的具體內容。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中醫的髒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藥物方劑等學說裡,無一不貫穿著陰陽五行學說這一基本理論。因而,可以說“陰陽五行”這一章,是全書的綱領,掌握了它,就好似拿到了一把鑰匙,用它打開以後各章的“鎖”。《內經》雲:“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以“陰陽五行”作為《概論》的要領,對於以下各章的掌握方可一通百通。否則,就會散漫無約,難得其要。在具體學習這一章時,應該首先熟記陰陽五行的概念及其變化規律。然後,在學習以下各章時,都應經常參閱本章。例如,在學習“髒象”一章時,要自覺地運用五行生剋的規律來認識五臟功能間的相互關係,同時通過對五臟相互關係內容的理解,來加深對五行生剋規律的認識。這樣反覆地學習和體會,才能使“陰陽五行”一章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具有了充實的內容,才能認識到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決不是人為的臆造,而是對人體生理病理變化規律的概括和總結。才能使陰陽五行學說變成自己的思辯方法,在今後的中醫理論與臨床的學習中,作到自覺地運用。

關於髒象 學習“髒象”一章,重點應放在對每一臟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特點的掌握上。在掌握每一臟腑的生理功能時,不僅是單純的硬記,還應該象前面所談的那樣,運用已經學過的陰陽五行學說,在分析理解中加深記憶,同時還應該從氣血津液的角度將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聯繫起來,以鞏固記憶。例如:在談到中醫所說的“營血”時,就應該馬上考慮到:心主血脈,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統血,肝藏血,腎主精,精可化血,肺主氣,氣行則血行等等。這樣,通過連貫起來的思維,不僅可以使自己對血的生成、貯藏與運用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同時亦可鞏固對各個臟腑生理功能的記憶。此外,在掌握各臟腑生理功能的基礎上,對每一臟腑的功能特點要尤其注意。因為當臟腑功能在因疾病而發生變化時,其功能特點上的反映往往最突出、最明顯,因而,往往成為我們辨證的關鍵。例如: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喜燥而惡溼,胃喜潤而惡燥;肝屬木,其氣左升,喜條達而惡抑鬱;肺屬金,其氣右降,又為嬌髒,易於受邪;心火宜降,腎水宜升等等。如能牢記這些生理功能的特點,則可使我們加深對中醫理論的理解,而且對今後提高臨床療效,也是十分重要的。

關於經絡 對於“經絡”一章的學習,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掌握各主要經脈的基本走行。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的頭胸手足的循行路線與規律。至於其反映出來的是動、所生病症,只要掌握經絡與臟腑的絡屬關係及循行路線,就不難認識了。記得一位中醫兒科醫生告訴我:他跟一位老中醫實習時,曾遇一咳嗽患兒,久嗽多痰,且每咳時大腿內側必痛,經多醫治療不愈。該老中醫診查後,認為患兒的咳嗽乃脾虛痰盛所致,其每咳則大腿內側必痛,乃是邪入足太陰脾經所致,遂與理中湯加二陳丸,藥到病除。由此可見,熟練地掌握經絡走行,不僅是針灸醫師所必需,對於每一位中醫來說也必不可少。

淺談《中醫藥學概論》的學習

關於病因病機 學習“病因病機”一章,關鍵在於分清內外。中醫對於病因的分析,始終強調外感與內傷,對病機的認識,首重屬寒、屬火、屬腑、屬髒。故分清內外乃是認識病因病機的關鍵。就其病因而言,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及飲食、勞倦、房室之分;就其病機而論,有風寒火溼燥,肝心脾肺腎之分。因而,在學習這一章時,注意辨明內外,方可分清外感六淫與內生五邪,做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

關於診法 對於這一章的學習,不僅在於讀書,尤應注重實踐。對於望、聞、問、切四診,除從書中瞭解其基本知識外,只有在實踐中真睹其色,真識其脈,才算學會了這一章的內容。前人曾用“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來說切脈之難,我認為確實如此。如果僅從書本中背讀了各種脈象及其主病,並不等於學會了中醫的切脈。要想真正學會,非親自實踐不可。根據我的體會,這種實踐一方面要多拜老師,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細心體會各種不同的脈象。另一方面要善於一邊讀書,一邊實踐。譬如,《概論》中講到浮脈的脈象為輕取有餘,重按不足,其主表證,主虛證。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當自己周圍的親朋故友患感冒時,便可與他切脈,自己去仔細地體會這時的脈象與平人的脈象有何不同,書中所說主表的浮脈究竟是怎樣“輕取有餘,重按不足”的,然後再回來讀書,如此多次反覆,便可逐漸領會其中的奧妙了。我認為對於這一章,如果僅僅是停留在書本上,即使能背誦如流,亦終難真正學好!

關於辨證 關於“辨證”一章的學習,我以為除去必須掌握各種辨證的基本法則外,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八綱辨證與其它辨證法則的關係,以及辨證中類似證的鑑別。在中醫辨證諸種法則中,做為綱領性的辨證方法是八綱辨證,它可以說是各種辨證方法的總綱,所以在掌握八綱辨證法則的基礎上,再深入瞭解其它辨證法則與八綱辨證的關係,既有利於對八綱辨證的理解,又便於對其它辨證法則的掌握。譬如:八綱辨證論述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八種證候,對疾病的病位、病性及邪正的消長作了基本分析。而在臟腑辨證中,病位的表裡由於臟腑的位置而確定,但寒熱虛實的病情及陰陽屬性都處在動態的變化中,我們運用八綱辨證的法則對每一臟腑有病變時表現出來的陰陽、寒熱、虛實進行具體分析,就可以進一步確定該臟腑病證的陰陽屬性、寒熱性質與虛實狀況,得出明確的辨證結論。這種從八綱辨證入手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執簡馭繁地掌握其它的辨證法則。另外,在學習這一章時還應注意的是各種類似證的鑑別。因為只有熟練地掌握了類似證的鑑別,才可能提高辨證的準確性。譬如:臟腑辨證中的“肝火上炎”與“肝陽上亢”,兩者在症狀上均可出現頭痛目眩,耳鳴耳聾,心煩易怒,但前者兼有面紅口苦,小便黃,大便硬等,更有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等症狀;而後者則兼見兩目乾澀,失眠健忘,肢麻震顫,以及舌紅少津,脈弦細無力等症狀。此二證雖有相似之處,但病因病機不同,辨證結論各異。這樣的證候在臨床上易於混淆,學習時應尤加註意。對於具有鑑別意義的典型症候一定要記牢。這樣,才能避免辨證上的失誤。

關於治則與治法 治則與治法是中醫理法方藥中的重要環節,它與辨證的關係極為密切。所以在學習這一章時,應時刻注意與“辨證”一章相聯繫。一般說來,中醫學對每一個辨證的結論,均制定了相應的治療法則。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等等。這些常法我們在學習時應該熟練地掌握。同時,在此基礎上,對於中醫特殊的治療原則,如“熱因熱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以及“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等,應更加註意,因為這些特殊的治療原則在臨床中多用於疑難大證或久治不愈的痼疾,如果使用得當,常可獲奇效,但若使用不當,常常為害甚大,因此更應特別留意。事實上,在學習這一章時,如能既掌握常用的治療法則,又能學會運用特殊的治療方法,做到通常達變,對於今後的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均會有較大裨益。

關於中藥概說與方劑概說 我認為這兩章的內容,《概論》一書是作為中藥學與方劑學的常識來介紹的,所談的均為中藥、方劑中最基本的知識,今後在中藥、方劑課程中還要深入學習。所以對於這些內容只要能學懂了基本概念,為今後學習掃清障礙即可。至於完全理解和掌握,不一定急於求成,可以在今後的學習中逐步達到。

約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