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還在基層,但我並不慌”:普通人的成功,是掌控自己的節奏

“30歲還在基層,但我並不慌”:普通人的成功,是掌控自己的節奏


前幾天有個讀者給我私信留言,說自己剛過完30歲生日,卻還在基層混,是不是特別失敗?

這讓我想起LinkedIn去年做過的一個職場調查,該機構在《職場人轉折點報告》中提出,職場人從普通員工升任經理的平均年齡是26.8歲。

也即,如果你過了27歲,還處在基層崗位,就已經處於平均水準之下,被你的同齡人所拋棄。

但這種說法,是偏頗的。

LinkedIn並沒有在報告中提及具體的採樣範圍和數量,我們無從知曉這個數據是針對哪些行業,還是絕大多數行業都有調研?

同時,它是僅覆蓋北上廣深一線城市,還是全國範圍?是隻針對某一體量的公司,還是大小公司、甚至創業公司都包括?

從工作量角度看,要覆蓋全行業、全範圍,顯然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任務),那麼它的可參考性,也就打了很大折扣。

更重要的是,30歲還沒到管理層,也不一定是個人能力的問題,還可能跟你所在的環境、你個人的性格等因素相關,不可一概而論。

強行按照某個年齡階段,去匹配自己預期中應該達到的位置,過於生硬,也並不理性。

“30歲還在基層,但我並不慌”:普通人的成功,是掌控自己的節奏

一、30歲還沒到管理層,可能的3種原因

第一種原因:身處大公司

越大的公司,分工越細,員工晉升通道也越按部就班。

很多公司,從入職之初起,就已經根據你個人意願、能力、性格等,劃定了這條路徑。

入職前,這些公司往往都會要求新員工做性格測試,核心目的就是為此。

阿里巴巴天然就把員工分為P崗和M崗,P崗是專業技術路線,M崗是管理路線。

走專業路線的,30多歲可能是個技術專家,也不會管任何人,但他的薪資待遇並不見得比同級別管理崗的人低,甚至更高。

我在創業前,在愛立信待過8年多,華為待過2年,這兩家都是員工超過10萬的大公司,我身邊那些三四十歲的同事,多數都不是管理人員,他們活得也很好。

咱們必須清楚一點:

在很多公司,管人,並不見得比做事更高級,或者更成功。

“30歲還在基層,但我並不慌”:普通人的成功,是掌控自己的節奏

第二種情況:性格或個人偏好等原因,並不適合做管理者

我們身邊一定都有這樣的人:自己幹起活來賊麻溜,帶人水平就很一般,更別提管理一整個團隊,這可能是性格或個人偏好問題。

我的朋友大姚就是這樣的人。

他進公司5年後,因為工作踏實、業績突出,前任主管離職前推薦他接替,老闆也十分看好他。結果上任才一週,他就辭職了。

其實,大姚之前就推過兩次升職,理由是還年輕需要磨練。他清楚自己的短板,遇人際關係就怵,做不來管理。

“一堆協調彙報,部門每個人進度要跟,開不完的跨部門會議,哪一點都不能出岔子。天天頭要炸了……”

但這次,他推無可推,整個部門就他資歷最深,業務最硬。

上級要高升,急找接班人,多次推心置腹談話,大姚不得不硬著頭皮接。

當然,大姚因為升職而辭職這種事,也許是個個例,但不可否認,很多人就是不適合做管理,而他們的老闆,或許也會比較清楚這一點。

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曾提出:

在各種組織中,常因習慣,去提拔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因而,僱員總是趨向於被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

彼得原理道出了階層制度之謎:要提升到某一級別的職位,必須在下一級職位中任職達到一定年限,逐層向上提升。

最後,大概率會像彼得推導那樣:很多領導職位由不能勝任的人擔任。

“30歲還在基層,但我並不慌”:普通人的成功,是掌控自己的節奏

第三種情況:壓根不勝任

這種情況也很常見:很多人第一年學了些東西后,就一直在複製粘貼,機械重複,根本從不往前邁一步,不願去學習新的東西。

對他們來說,並不是有10年工作經驗,而是1年經驗,重複了9次。

但說實話,除了體制內,論資排輩等上位這種事,真的早成歷史了。

這樣的人,不管30歲還是40歲,怎麼可能妄想晉升?

在老闆眼裡,他們都只會是企業面臨困境時,裁員名單排序第一的那種人。

坦率地說,只要咱們不是這種人,30歲沒當上管理層,就不叫失敗。

“30歲還在基層,但我並不慌”:普通人的成功,是掌控自己的節奏

二、當上管理者,也並不意味著穩定

其實,即便有幸,30歲以前就成了管理者,也並不意味著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甚至恰恰相反。

從去年美國最大的電信運營商Verizon狂裁4.4萬中年人,到前段時間甲骨文的大裁員,但凡出現經濟不景氣的情況,首當其衝的,一定是中年人,甚至中年管理者。

因為與年輕人相比,他們又貴又油,拼勁多半也不夠,性價比明顯低得多。

戴爾亞太區前銷售總監張思宏曾說過一段扎心的大實話:

“很多人到了中年,處於企業中層,一個普通管理崗,處境就會比較尷尬。他們已經無法適應公司的快速發展,卻是公司最昂貴的人事資產。

在行業下沉、公司業務收縮,或是發生重大變動的時候,很容易會被當成包袱甩出去。”

這段話,戳中了不少人的現狀:畢業時拼勁十足,指哪打哪。幾年後得償所願,晉升到中層管理。

但,從此鬥志與進取心雙雙消磨,加上年歲漸長、家庭在後,逐步鬆懈,最終停滯不前。

以為拼力保住位置,便萬事大吉,這絕對是致命錯覺。

職場上能讓你安身立命的,從來不是崗位,是你能為公司帶來什麼。

沒有什麼崗位,是絕對安全的,無論做服務、銷售、產品還是管理,實際上,都並非關鍵。

能為公司持續帶來價值,才會安全。

始終保持旺盛的前進動力,提供稀缺價值,吸引人為你持續買單,才是真正的“萬事大吉”。

“30歲還在基層,但我並不慌”:普通人的成功,是掌控自己的節奏

三、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才能真正掌控人生

演藝圈中,82歲的王德順絕對是最勵志的存在。

二十四歲演話劇,四十四歲開始學英語,四十九歲創造了造型啞劇,沒有積蓄的他,從零開始了老年北漂生活。

五十歲開始健身,五十七歲以自創的活雕塑藝術形式走上舞臺;七十歲練出腹肌,七十九歲走上T臺……

這些閃爍著光芒的人生經歷,王德順坦言,自己足足準備了60年。

如今已82歲高齡的他,還在不斷刷新一個個人生的吉尼斯記錄。

網絡上曾流行一首小詩:

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3個小時,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

有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5年才找到好工作;

奧巴馬55歲就退休,川普70歲才開始當總統。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時區,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都有自己的節奏。

所以真正厲害的人,不僅懂得對標牛人,見賢思齊,更懂得的,是接納焦慮,牢牢掌控好屬於自己的節奏。

誠如《德米安:彷徨少年時》一書裡所說:

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

我們最重要的職責,是找到自己的命運,而不是他人的命運,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所以,別再去糾結30歲還沒到管理層怎麼辦,30歲還沒人要怎麼辦,30歲還沒買車買房怎麼辦……

為自己而活,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節奏,才是一個人開始成熟的標誌,也是我們擺脫彷徨,真正的解藥。


作者:焱公子,髮型光芒萬丈的跨界理工男。多年500強,專注解職場。寫有靈魂的故事,過有溫度的人生。微信公眾號:焱公子(ID:Yangongzi2015)。

改變認知,刷新成長,歡迎關注我的專欄,一起升職躍遷,做卓越的職場人。點擊以下卡片瞭解詳情:

“30歲還在基層,但我並不慌”:普通人的成功,是掌控自己的節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