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絕美宋詩出自和尚之手,美地像一幅畫,寫出了詩壇上最美秋夜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文化點心鋪“:寫文人,讀詩詞,講故事,這裡只講跟文學有關的事情;

江上秋夜 道潛(宋)

雨暗蒼江晚未晴,井梧翻葉動秋聲。

樓頭夜半風吹斷,月在浮雲淺處明。

這首絕美宋詩出自和尚之手,美地像一幅畫,寫出了詩壇上最美秋夜

不論在唐代詩壇還是在宋代詩壇,描寫自然風景的詩作都是一個很常見的題材。但是,唐詩重韻致,宋詩重風骨。所以,同樣是模山範水,唐代詩人喜歡進行總體印象的概括或靜態的勾勒,而宋代詩人則喜歡追求深細,擅長在時間推移的過程中來描寫自然景物的變化。

例如宋代著名詩僧道潛的這首《江上秋夜》就是宋詩藝術特點的一個很好代表。這首七絕意境絕美,但是在宋代詩壇卻稍顯冷門。它是通過描寫蒼江從傍晚到夜半、天氣由陰雨轉晴的變化過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被合成一幅完整的畫面。整首詩美得就像一幅畫,一句一景,寫出了宋代詩壇最美的意境。

這首絕美宋詩出自和尚之手,美地像一幅畫,寫出了詩壇上最美秋夜

首句寫陰雨籠罩中的蒼江到晚來還沒見晴,“暗”字渾厚而有氣勢,寫得極為精確恰當,不但用濃墨重彩地繪出了天低雲暗、秋水蒼茫的江景,還使濃重的雨意和潛漸漸來臨的暗夜連成一氣,只用一句就寫盡了白晝到傍晚的天色變化。

如果說第一句是從大處落墨,那麼第二句就是從細處著筆。井邊的梧桐翻動著葉子,颯颯有聲,全句不見風而風至。詩人觀察細緻入微,由梧葉翻卷的動靜來暗寫風聲,可想見,此時風還不大,剛剛開始,發於樹間。因此,這細微的聲息暗示了等風一起雨就將停的變化,而這又是秋聲開始的一種徵兆。

這首絕美宋詩出自和尚之手,美地像一幅畫,寫出了詩壇上最美秋夜

第三句是寫直到半夜,風聲才停。“吹”與“斷”說明風聲在白天時颳得很猛烈,到了夜晚更加緊了。詩人此時是從樓頭判別風聲,當然不同於從桐葉上辨別風聲了,必定要有相當的風力和呼呼的聲響才能聽出是“吹”還是“斷”。所以,這一句中的“斷”字放在句末,與上一句開頭的“井梧翻葉”相應,概括了風聲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過程。

詩作這兩句全從江樓上人的聽覺落筆,真切地寫出了秋聲來時,江上夜色暗沉,悽清而蕭索的氣氛。這個“斷”字承上啟下,帶出了最後一句精彩的描寫:風停之後,烏雲漸漸散開,但尚未完全放睛,月亮已在雲層的淺淡之處透出了一絲光亮。

這首絕美宋詩出自和尚之手,美地像一幅畫,寫出了詩壇上最美秋夜

詩人在末句準確地抓住了浮雲將散而未散的一瞬間,寫出了月亮將要鑽出雲層的動態美,也塑造出了一種半夜風停雨收之後,天色初晴時的清新和寧靜氣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襯下,成為全詩量耀眼的亮色,在結尾處預示出一片雨過天晴的明朗境界。

這首詩純寫景真切細緻,反映了作者對秋意的敏銳感受,準確地捕捉住每個特定時刻的景物特徵;此外,這首詩構思精巧,注意煉字,在短短四句中,層次分明地展現出了自然景色隨天色陰晴而轉換的動態過程,形成一種渾然天成的唯美意境,更是成為宋代詩壇最美的秋夜意境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