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在“委約”中傳承創新

古典音樂在“委約”中傳承創新

《探戈協奏曲》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演出。

第22屆北京國際音樂節10月28日晚落幕。持續三週多的音樂節,有兩部音樂節委託作曲家創作的作品令觀眾眼前一亮——10月14日,著名電影配樂大師、美國作曲家亞倫·齊格曼攜其受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創作的最新作品《探戈協奏曲》,在景山公園壽皇殿進行了世界首演;音樂節期間,由荷蘭作曲家米歇爾·範·德阿創作的最新虛擬現實音樂體驗《捌》則以駐節歌劇的形式上演。北京國際音樂節至今已相繼委託中外作曲家創作了18部各類作品,今年之後,委約“朋友圈”還將不斷擴大。

提到古典音樂,大部分人自然會聯想到十八十九世紀的古典和浪漫主義音樂。不過,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各大歌劇院、交響樂團、音樂節,都把目光投向現世的傑出作曲家,以委約創作或者聯合委約的形式推動新音樂作品的創作,作為古典音樂在新時代的延續。資深音樂媒體人倫兵介紹,北京國際音樂節在初創期,僅停留在積累名家名團的階段,但很快意識到,要想成為世界一流的藝術盛會,不能滿足於只做藝術演出的搬運工,還要成為具備藝術生產力的藝術機構。

2001年是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創作的元年,這年的第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當代先鋒派作曲大師菲利普·格拉斯的《大提琴協奏曲》問世,並在音樂節舞臺進行了世界首演。2007年音樂節在創辦十週年之際,又委約有著“20世紀貝多芬”之稱的波蘭作曲大師潘德列茨基創作了《第八交響曲》,作曲家本人指揮了該曲的世界首演。2010年的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作品呈現井噴之勢——曾為《指環王》《七宗罪》《沉默的羔羊》等影片進行配樂著名作曲家霍華德·肖創作了鋼琴與樂隊協奏曲《毀滅與回憶》,作曲家周龍為音樂節創作了歌劇《白蛇傳》,作曲家葉小綱帶來了歌劇作品《詠·別》。

北京國際音樂節藝委會主席餘隆用“偉大”一詞來形容北京國際音樂節在委約方面作出的貢獻。他直言:“中國的委約體系開始於北京國際音樂節,我認為創作新作品很重要,今天我們演奏的大多是幾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作品,再過一百年有人會問,今天我們這代音樂人在幹什麼?所以我們應該還是要創造和創新,這是我們的責任。”

不過,當前委約存在的一個現實的問題是,藝術和文化機構喜歡向業已成名的作曲家委約作品,因為“保險”和“完成度”高。這背後涉及的更深層矛盾是,青年作曲家的“斷代”,已成了中國音樂界不容忽視的問題。而對於委約,本屆音樂節憑藉歌劇《天使之骨》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青年作曲家杜韻直言不諱:“我覺得允許失敗非常重要。”餘隆認為,委約方要允許作曲家在合適的範圍內“失敗”,“所有人都在期待下一部‘黃河’或者‘梁祝’的出現,但其實這兩部作品成功的背後是同時期成千上百部不那麼成功的作品,佳作出現的幾率向來並不樂觀。”餘隆還直言,很多委約作品是“命題作文”,應該在創作上給年輕作曲家更多自由度,“而作曲家本身不能怨天尤人,創作是不能停止的,不是隻等到人家找你寫的時候,你才寫作品。”(記者 徐顥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