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今年電影《綠皮書》

電影《綠皮書》是我看過最想安利的一部電影,這部以“種族歧視”為主題的公路影片一路以來票房口碑雙贏,觀眾買賬,評委認可,不得不歸功與這部電影講了個好故事,在單線式的旅行進程中,不僅僅講述了黑人與白人的情感升溫,更重要的是影片選擇了新穎的人物身份進行視角切入,玩出了新花樣。

《綠皮書》靈感來源於真人真事,故事發生在1960年代的美國,在夜總會做保鏢的意大利裔美國人託尼·利普(Tony Lip),休業期間接到一份新工作--為優秀的爵士樂鋼琴音樂家唐·雪莉(Don Shirley)開車,職責是保證唐為期兩個月的的全國巡迴演出一場不落圓滿完成。他們的旅程從紐約開始,一路往南,最後在聖誕節前夜回到紐約,他們的故事也從紐約開始,在南部展開,回到紐約結束。

打卡今年電影《綠皮書》

打卡今年電影《綠皮書》

值得注意的是,託尼有著一半的意大利血統,在美國,意大利裔被認為屬於有色人種,在二戰期間備受歧視。因此在美國人的社會觀念中,託尼並不算是純種白人,可是他卻無比歧視黑人。一個社會底層非純種白人和一個社會上層黑人的人物關係設置,讓階級歧視從種族歧視中剝離出來,或者說是將膚色歧視置於階級歧視之前進行探討。而託尼和唐同為有色人種,二人之間的關係和友情刻畫自然只是一層外衣,託尼作為一個種族歧視者,對唐的接受和理解,對種族歧視的消解只是影片的淺層表達,並不是影片想要深層探討的,影片真正想要闡釋的是“種族歧視”無關人品,無關性格,無關教育程度,無關身份地位,只關乎你的膚色本身。託尼頂著張白人的臉便可以在美國境內暢行無阻,而唐因為黑色的皮膚,開車路線要繞道,不能用室內洗手間,不能在宴會餐廳吃飯,隨時隨地都有人找你麻煩,只要你是黑人,不管你擁有什麼樣的才華,得到了什麼樣的地位,即使被總統在白宮接見過,都無法改變社會對你的態度。

打卡今年電影《綠皮書》

打卡今年電影《綠皮書》

影片關注的不再是人與人之間根深蒂固的偏見和歧視,而是社會的傳統和制度。一個才華橫溢的黑人,因為白人無法接受而放棄古典樂演奏,通過爵士樂與古典樂的結合創造獨特風格,很受歡迎,白人貴族階層邀請他為他們演奏,不是為了體現他們的平等、包容,而是體現他們的高貴、優雅,他們沒有因為黑人髒、低俗、粗鄙等原因直接地輕視刁難黑人,可是他們依然不允許唐用室內洗手間,依然不允許唐進入會所的餐廳用餐,因為“有史以來的規定”,因為“傳統”,因為不能為他破例。對“種族歧視”的傳統、制度、慣例的批判和諷刺,才是“綠皮書”圍繞著“種族歧視”主題更主要、更深層的表達。

一個司機、一個乘客、一輛車、一條公路、一趟旅程、三五件事,一個完整的單線式故事就此完成,深刻的內涵包裹在簡單的故事裡。線條越簡單,故事越難講得有趣,影片聰明之處恰恰是用白人司機和黑人乘客的情感作為包裝,隨著情節的發展,他們從單純的僱傭關係萌生出友誼,種族歧視者和被歧視者相互幫助,各自成長,彼此理解,也與自己和解,最終也讓觀眾深深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