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德雲社的眾人,為什麼相聲再也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01

聽相聲是很多人比較喜愛的一種娛樂方式,完成了一天緊張繁重的工作之後,躺在床上聽一段兒德雲社的相聲,既輕鬆又解壓。聽著郭德綱的相聲入睡曾是很多人的睡前習慣。是相聲市場迎來了繁榮的時代?還是這個時代的人,內心太需要點真正的笑料?也許兩者兼有之。

大家為什麼都喜歡聽德雲社的相聲?這個很好理解,因為接地氣兒。德雲社的作品大多是貼近老百姓生活的,內容多是關於吃、喝、拉、撒、睡,柴、米、醬、醋、茶的小故事,每一個包袱都來源於生活,每一個段子都會讓觀眾感覺特別親切。

這才是相聲的初衷,來自民間的語言藝術,服務於普通老百姓,而不是形而上學的東西。

離開德雲社的眾人,為什麼相聲再也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郭德綱經常說自己是一個沒有多大理想的人,打小的夢想就是說相聲。結果他真的說到做到,在相聲這片荊棘叢生的叢林裡硬是殺出了一條血路。早些年他吃過很多苦,資金短缺,同行排擠,仇人打壓......期間的艱難困苦堪比九九八十一難。

德雲社的前身是北京相聲大會,成立之初只有三個人,包括郭德綱,張文順還有學生時期的李菁。後來經歷幾次瀕臨倒閉的危險,在郭德綱的拼命支撐下,德雲社終於活了下來。

離開德雲社的眾人,為什麼相聲再也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2010年,德雲社的名氣已經響遍全國,郭德綱的身價也一躍成為千萬富翁。這一年德雲社也發生了很多的風波,由“李鶴彪打人事件”這個藥引子開始,後面引發了一串兒大雷。可以說當時的德雲社差點就翻船了,一邊是被北京衛視徹底封殺,另一邊是李菁,曹雲金,何雲偉等中流砥柱的趁勢離開。當時的郭德綱,就站在即將被眾人推倒的牆後面。

按正常經驗來看,德雲社這一劫,恐怕是很難挺過去了,眼看著郭德綱的相聲職業生涯就此到頭了。但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德雲社硬是挺過去了。不但沒倒下,反而如鳳凰涅磐般,浴火重生了,在一團硝煙炮火中,一飛沖天

離開德雲社的眾人,為什麼相聲再也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02

反觀當年“趁火”離開德雲社的眾人,有的另立門戶,開始獨挑大樑;也有人慢慢向德雲社的仇人靠攏,混的存在感十足。這場因為相聲而起的,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最終因為“分贓不均”,幾路人馬就此分道揚鑣。

李菁,何雲偉離開德雲社後,便成立了星月會館,開始和德雲社唱對臺戲,何李二人是創始人,但沒過幾年,何雲偉便被踢出局,二人就此徹底裂穴。李菁,目前已經很少說相聲了,更多的是向體制內靠近,現為曲協快板協會的委員。而且還參演多部影視劇作品,可以說除了相聲,在其他方面混的還不錯。

離開德雲社的眾人,為什麼相聲再也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與李菁相比,何雲偉要落寞得多。曾經的“德雲一哥”如今已經淪落到無相聲可說的地步,每天寫字、畫畫,已提前過上了退休後的生活。

離開德雲社的眾人,為什麼相聲再也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曹雲金與郭德綱的恩怨,此處不需多言,幾乎已經人盡皆知了。曹雲金離開德雲社之後成立了聽雲軒,與劉雲天搭檔,二人也開始了自己的商演算盤。在最開始的三年內,聽雲軒的關注度還是不錯的,但後面的情況卻每況愈下,隨著曹雲金把工作中心徹底轉向電影電視劇方面,聽雲軒只剩下劉雲天一個人苦苦支撐。

離開德雲社的眾人,為什麼相聲再也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曹雲金被譽為郭德綱最有才華的徒弟之一,而如今已經很少再說相聲了,因受“打架”,“離婚”等事件的影響,個人事業也遭受了很嚴重的打擊。

當年巔峰時期的劉雲天,微博關注量是70多萬人,多年過去了今天的粉絲量不漲反跌,僅剩下了7萬人。曹劉二人的人氣可見一斑。

離開德雲社的眾人,為什麼相聲再也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離開德雲社的人遠不止上述幾位,還有之在2008年就離開的北大才子徐德亮,目前也很少再見到他的身影了。

03

到這裡小編髮現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離開德雲社之後,很多人過得並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好。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的相聲都變了味道

,有些人甚至慢慢被觀眾遺忘,從而淡出了相聲舞臺。

按理說這些人的相聲水平是不會因為離開德雲社而降低的,但為什麼就是在他們離開後,再說相聲就是不被觀眾所喜歡了呢?

有人說是因為,這些人在德雲社落難時離開,這是落井下石,這樣的行為本身就受到觀眾的唾棄。

這樣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完全,像徐德亮是和平時期離開德雲社的,當初想多掙些錢的願望不但沒實現,反而到了沒有相聲可說的地步。

對於一個真正喜歡聽相聲的人來說,應該不會因為演員在哪家相聲公司上班而區別對待的。

離開德雲社的眾人,為什麼相聲再也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小編認為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離開德雲社之後,他們的相聲就此變了味道

怎麼講呢?

郭德綱算得上是名非常懂老百姓的相聲演員了,所以德雲社在他的把關下,能登臺演出的相聲都是非常受老百姓喜歡的。之前離開的眾人雖然帶走了本領,卻帶不走德雲社的味道。

無論是曹雲金還是何雲偉的相聲,總給人一種不實在,有點假的感覺。這才是觀眾不買單的重要原因。

舉個例子來說,說相聲好比是做菜,“說、學、逗、唱”的本領,就好比是做菜時需要的主料以及各種調料。很多人在掌握瞭如何切配,如何翻炒,如何添加佐料之後,就可以做出一道可口美味的菜了。

也有人在技藝熟練之後,選擇離開德雲社,另開爐灶。

但奇怪的是,同樣的原料,同樣的手法,做出的菜卻再也不是原來的味道了,不合觀眾的胃口自然沒有人願意買單了

離開德雲社的眾人,為什麼相聲再也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呢?

其實,不是原料也不是手法,而是“鍋”的問題。

德雲社用來做菜的鍋,是郭德綱親自挑選的,因為他深知什麼樣的鍋做出的菜的味道,更加符合普通老百姓的口味

而曹雲金等人挑選的鍋,做出來的菜,看起來更加高端大氣上檔次,雖然迎合了某些人的胃口,但卻不是普通老百姓所喜歡的。

在“挑鍋”這件事情上,論眼光獨到,還得是郭德綱,“鍋還是老的辣”。

離開德雲社的眾人,為什麼相聲再也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回看德雲社9年前遭遇的那場大風暴,眼看他船帆倒,眼看他倉進水......就在德雲社風雨飄搖之際,郭德綱作為總舵手,力挽狂瀾,硬是將德雲社這艘小帆船駛離了風暴中心。日後修船補帆,再次出發時,已是國際郵輪。

當年如疾風驟雨般落下的石頭,沒有砸到郭德綱,反而成為了他日後一躍而起的奠腳石。如今的商演市場幾乎完全是德雲社的天下了,不到10年的時間,輸贏不言自明。當年另立山頭的眾人,早已沒有了還手之力。

下一個10年德雲社將會是怎樣的光景?這個我們無法預測,惟願老百姓天天有開心的相聲段子聽,這就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