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和閒魚 規模經濟的邏輯正在失效

李佳琦和閒魚 規模經濟的邏輯正在失效

深度新消費 硬核泛財經

GaussFe-No.3

採訪:王慶豐 黃曉軍

首發:商業模式觀察家

採訪名單:

處端 閒魚創始人

阿鬼 閒魚魚塘板塊負責人

@蟲蟲 淘寶達人

@邵聽 花粉(華為粉絲)魚塘塘主

@劉福生 軟陶DIY魚塘塘主

最近閒魚有點火。

以一支視頻為起點,李佳琦帶著100支大牌口紅盲盒進駐閒魚,當天14:00-23:00,每個整點都有口紅秒殺,TF、MAC等口紅,部分價格低至市場價的三分之一。

和直播一樣,寶貝在幾分鐘內被一搶而空,留言區一片哀嚎。李佳琦認證為“閒魚玩家”“美妝玩家”,短短几天已積累粉絲數66.8萬。

這樣人很納悶,一個賣二手的平臺怎麼突然一下就火了?閒魚的增長黑盒裡到底裝著怎樣底層邏輯?

為此,高斯財經聯合商業模式觀察家深入阿里園區,與閒魚創始人處端聊了聊。以下是正文:

2017年“雙11”,天貓單日成交額達1682億元;2018年,這個數據上升到3143億元。消費需求一次次被釋放,消費產生的閒餘資源也隨之增長。

互聯網正在加速閒餘資源的流轉,既有物的閒餘,私家車、充電寶、雨傘;也有人的閒餘,個人技能、個人時間……

如果閒餘資源流轉一次,閒餘物品市場就和新品市場一樣大;如果閒餘資源流轉兩次,就是新品市場的兩倍。

杭州,西湖左岸。超過26萬平方米的阿里園區,近20000人在追趕字節。他們忙碌在電腦屏前,將供給與需求匹配、匹配、再匹配。

諶偉業(花名處端)亦如此,但又特殊。他匹配閒餘資源。

作為淘寶早期8位產品經理之一,2007年便投身阿里的他,幾乎參與了淘寶成長的所有環節:交易體系、評價體系、店鋪升級……

“互聯網的發展,其實是以技術交流社區開始,國外出名的有Apache開源社區。每個人分享代碼,又相互整合,最後互聯網才更完善。”處端談到互聯網最原始的閒餘分享時,雙眸盡顯懷念。

01

個體崛起的未來

2014年6月28日,閒魚啟動。阿里沒投一分錢,只給了一個苛刻的KPI:一年內100萬DAU。

兩年後,2億部設備接入,30多萬個社區,閒魚贏得阿里1億元投資。

根據蘇寧易購2017年中大促數據報告,90後群體平均每兩年持有2.5部手機。按這種設備保有量測算,閒魚用戶數量接近8000萬。放在二手交易市場,58同城旗下的轉轉,在2016年僅2400萬用戶發佈交易信息,商品數量不過4000萬。

“二手市場中,你怎麼看待閒魚與轉轉……?”

“閒魚不做二手,做社區。”未等我問完,處端便甩出這句話。緊接著,他講了一個真事:

由於家庭經濟環境不太理想,一位準媽媽正為孩子降臨後的生活而焦慮。在一個母嬰魚塘裡,她發出貼子,希望能便宜淘到其他孩子不需要的衣物。這個魚塘裡的幾十萬塘民,在塘主置頂帖子後,開始積極響應。

幾天後,這位媽媽收到了來自各地的嬰童商品,有二手的,也有全新的。這都是塘民贈送而來,有的連郵費都幫著出了。

魚塘是閒魚推出的社區,由塘主(類似於貼吧吧主)自發建立,並維護塘民日常互動。

為了解釋閒魚不做二手,處端應當講了無數次這樣的故事,面對無數個不解的表情。

規模商業時代,那些無法規模交易的商品價值,個人的空閒時間、商品的閒置價值被看作“閒餘”,我們用共享、二手的名義來激活它們。

在個體崛起的未來,處端想繞開規模化門檻,把產品的閒置價值、個人的空閒時間直接流轉給某一個具體的需求方。這種流轉,就不用去管它是售賣、交換,還是贈送。

02

魚塘互動提升流轉效率

即使是團隊裡的成員,也有人不理解處端所說的“閒魚不做二手”。從淘寶二手繼承幾百萬用戶,交易也都已經產生。有用戶基礎、有交易數據、有阿里電商基因和渠道輔助,做二手電商平臺是大勢所趨。

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商邏輯,首先要求標準化產品、流程標準,比誰都清楚這層電商邏輯的處端,意識到閒魚不能按照“以物為中心的”的電商邏輯走,需要更合適的“以人為中心”的社區邏輯。因為閒魚上流轉的閒餘物品,都是非標品,這和電商上流轉的標準商品有不同的屬性。

“你、我、林志玲,擁有同一款包。有一天,我們都想賣了它。新舊不同、拆損不同、持有人不同,這包還是同一款包嗎?”

非標品的流轉,無法像標品那樣,發佈信息、自助下單、倉庫發貨、物流配送、簽收、好評……靠標準化、自動化流程便能完成。非標品的流轉,比如古董、藝術品,人的作用凸顯。這需要用戶大量冒泡、交流、磋商,有一定的互動信息沉澱,達成交易信任。越是非標,越需要頻密互動。

2016年中旬,處端曾透露,“互動的成交轉化率,比不互動的成交轉化率高出幾十倍”。

魚塘便是互動的場所。

閒魚將魚塘分為兩類,以LBS地理區隔的本地魚塘,和以興趣區隔的興趣魚塘。

當用戶在魚塘交流,瞭解產品行情,並形成了一定的信息沉澱,後續交易就水到渠成。反過來,用戶發現閒置真能換錢,口碑效應又將助攻閒魚打開率、下載量等。

為使互動更高效,魚塘的形態也在不停優化。

處端曾路過一個大學,打開閒魚想看看當地魚塘,結果是好笑又好氣。好笑在於,一個學校居然有30多個魚塘,活躍度沒話說;好氣在於,這些魚塘並沒有發揮它該有的價值。

有價值的本地魚塘,應該像美國社區應用Nextdoor一樣。用戶可以發佈心情動態、八卦新聞、問題疑惑、物管建議;參加最佳便利店、最佳小餐館等評比;更新二手貨轉讓、失物招領等本地服務內容;更有甚者,用戶可以組隊運動、聚會。

這要求一個街道、社區只有一個魚塘。學校內,諸如703號寢室的奇葩魚塘,價值難以發揮。Nextdoor曾以美國社區700戶的平均規模,將虛擬社區設定在750人以內。然後,根據地域的不同,自動調整這個範圍的上限,爭取讓範圍內鄰居進入同一虛擬社區,又保證其他社區用戶無法涉足。

顯然,閒魚的本地魚塘存在一些問題。網格太小,塘民略少,單個魚塘活力不夠;或是共性太少,塘民互動冷啟動受到影響。

對症下藥,興趣魚塘可能會改善現狀。類似Cosplay、單車愛好、3C研究等魚塘湧入了全國各地的用戶,他們基於同一個興趣點,在魚塘中密集冒泡。

而現在,閒魚也和Nextdoor一樣,在線上克隆一個現實社區。將不太活躍的魚塘合併,擴大地理網格,社區便利店、水果店等這些小B端也可以進來。

閒魚立足於C2C模式,為了提高魚塘互動,又引入小B端。不禁足於某個模式,在優化產品這件事上,處端顯出了老牌產品經理的平衡術。

03

塘主的兩個世界

談及互動,魚塘負責人黃智敏(花名阿鬼)花盡心思。有一天,一位塘主和塘民發生了小糾紛,半夜3點還在線等他回覆。

塘主連接閒魚和塘民,是運維魚塘活躍互動的關鍵。但在他們身上,兩個世界迎面相逢:一是相互暢聊的興趣;一是花費閒餘時間打理魚塘的利益體現。

一切興趣使然。

一開始,幾乎每一位塘主都因興趣而來。

蟲蟲是個大學生,參加社團、組織創業團隊,他特喜歡與人交流。

2016年,獲得魚塘邀請碼後,蟲蟲不只挖了個大學生交流魚塘,還花2000多元在學校自媒體宣傳。很快,人氣累積到150萬人左右,塘民超過10萬人。

在他的生活中,閒魚的打開率幾乎超過了微信,每天回覆3000~4000條塘民私信,在線可達10個小時。

玩閒魚,蟲蟲就覺得和之前玩QQ農場一樣。看看人氣增幅、後臺互動指數,時不時還與同學探討各學科的問題,會有一份類似偷菜的成就感。

長久之,蟲蟲開始視魚塘為又一個淘寶達人。他和同學一直在玩淘寶達人,花心思做內容、上新打點,每個月還能賺4萬~5萬元。

也就是說,蟲蟲每天閒餘時間價值1600多元。

在閒魚上,他卻分文未取,時常還被塘民誤認為閒魚客服,糾紛處理不滿意,反倒被罵。蟲蟲沒有離開,他捨不得魚塘裡10多萬塘民。

“這也是流量,萬一能變現呢?”他常利用吃飯、蹲廁、等公交的瑣碎時間刪帖,每天能刪200多條,包括商家的大肆推廣、淫穢信息、非本魚塘品類信息等。有的塘民不按分類發帖,他還得一一移動,這會花一整節選修課。

蟲蟲覺得,閒魚只是在“猥瑣發育”,將來一定能“浪”起來。閒魚新動作從未逃出他的法眼,他發現部分魚塘已試點“72小時幫賣”,塘主可從中獲得10%的提成。

但這樣的試點並沒得到大面積推廣。閒魚正在探索另一種制度:塘主置頂交易信息,賣家可酌情打賞;Kol提出參考性意見,買家可酌情打賞。

市場決定價格,處端不想主動給塘主定價。

其實,閒魚難以為他們定價,這一群“閒餘的人”,是最大的非標品。

首先,塘主興趣難以定價。

蟲蟲喜歡與各種各樣的人交流。他的魚塘主打大學生閒餘交易,包括學習工具、虛擬賬號,甚至技能。

花粉(華為手機粉絲)魚塘的紹聽就不一樣。

作為華為手機的忠實粉,他希望在閒魚中聚攏志同道合的人,每天聊聊硬件配置、分享華為文化,就像明星官方貼吧那樣。

興致高了,他還約大家聚一聚。聚會經費,則是他收取置頂費的一部分。

“想賺錢就不玩閒魚了。”紹聽一再想將置頂費“合理化”。外人看來理所當然的動作,在魚塘裡可能是新事物。

凡有塘民希望自己的交易信息置頂,就要給紹聽一定的報酬。現在,這個魚塘的“潛規則”是10~20元/條,紹聽每月可獲益數千元。

魚塘商業化變現與所屬品類,即塘主的興趣密切相關,一般奢侈品、文玩的變現幾率最高,數碼3C、化妝品等次之,置頂費可以在200~300元,月收益能超過10000元。

在人均客單價高達5000元的“緬因貓”魚塘,置頂費還會更高。

其次,塘主的時間難以定價。

每天,紹聽只會花4~5個小時運維,處理500~600個塘民問題;魚塘裡小賣家的惡意水貼猖獗,可能佔到內容的5%左右,他只要看到都會刪除。

魚塘活躍度與紹聽關係不太大。挖好魚塘沒多久,一個果粉(蘋果粉絲)就跑來大肆詆譭華為,招致兩家粉絲相互掐架,活躍度陡然爬升。目前,這個魚塘人氣達到了145萬人,塘民超過11萬人。

同樣100多萬人氣,閒置衣物魚塘亞青、軟陶DIY魚塘劉福生,每天運維不過2~3個小時,每個月靠發佈商品,也能賺下1000~2000元。相對於蟲蟲驚人的10個小時,交易成本與利潤的不確定性,使市場的定價有些錯亂。

如果地上有10000美元,比爾·蓋茨不會彎腰去撿,因為彎腰的4秒,他創造的價值已超過了10000美元;而對於一個遠赴溫州電鍍廠的農民工來說,為了得到100元勤工獎,他會連續30天加班到晚上11點。

人的非標,導致了時間非標。大學生蟲蟲、IT精英紹聽、產後的亞青,他們對於時間的估計各有不同。

這就像Uber司機,有開著寶馬的,也有開著奇瑞QQ的。時間的價值對他們來說,恐怕也不相同。

04

規模經濟邏輯失效

閒魚誕生前4個月,Uber來到中國。

上班路上、下班之後、週末閒來無聊之時,車裡多餘的四個座位,從車主到車子,個人和財產的閒餘資源,都被Uber激活。

一時間,各種創業者兼職Uber,深夜中關村街挖到技術總監的故事,在網上流傳。開著Tesla的影樓老闆,每天下班接一單Uber,作為回家路上順便的調劑。

對於乘客來說,不僅不用再吸出租車司機的二手菸,偶爾還會碰到本職在聯通工作司機,順帶解決自己家裡的寬帶問題。

Uber勢頭最足的時候,正是司機和後排用戶互動最豐富的時候。

然而,對創業者來說,挖到技術總監之後,創業成功能夠創造的價值,始終大過開Uber;在開Tesla的影樓老闆看來,拍照一小時,成交幾千元,開Uber路上堵兩個小時,也才賺百八十元。

而對乘客來說,如果司機不能修寬帶,還是識路的出租車司機更好。

只有轉行的出租車師傅、生意慘淡的貨運師傅,最終留在了Uber。這些人清楚Uber的每一次政策調整,甚至知道如何利用規則讓自己利益最大化。

Uber想激活的是個人閒餘,最後支持平臺的仍然是專業的個人。Uber過去經歷的,是閒魚將要面對的。

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因為打破了物理空間上的桎梏,激活了個體與個體的匹配效率。規模經濟之下,強調整體一致和匹配,個體的閒餘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但隨著個體和個體匹配效率的提升,規模經濟的邏輯需要重新組合。

個人和個人化的企業才是未來商業的主角。

在處端看來,閒魚現在還不是一個嚴格的社區,也不是一個嚴格的市場。閒餘分享的價值,用戶已經認可,並在跟著價值走;下一階段,閒魚去做好用戶的個體價值。

唯一的問題是,30多萬塘主能等到未知的下一階段嗎?

蟲蟲說:“我願意再等閒魚3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