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教學不能只講故事

思政課教學不能只講故事

思政課教學不能只講故事
思政課教學不能只講故事

奮 鬥 者

陳金龍 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廣東省高等學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對於56歲的“長江學者”、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金龍來說,每晚走1萬步,是他在繁忙的行政和教研工作之餘,難得的放鬆時間。腳步不停,思維不停。許多學術文章的框架,就在這個過程中搭建起來。

而作為一名教齡32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者,他對“育人”這個主題同樣思考得深。成立7年的華師馬院,在他的帶領下,於今年7月入選第三批“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今年9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頒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陳金龍當選為79人之一。

身為馬克思主義真正信奉者和資深的中共黨史研究者,陳金龍不失尖銳地指出,有的思政課堂看起來形式多樣、氣氛活躍,卻是“雨過地皮溼”,學生難以真正受益,思想困惑並沒有解決。他更希望在改進教學方法的同時“以理服人”,用精準透徹的理論講解來回應學生所關切的重大現實問題,直面他們的思想困惑。

談及愛國,陳金龍說,愛國就像愛家一樣,是一種很樸素的感情。他的同事告訴南都記者,陳金龍院長為人和藹、親切,從不說教。他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學科堅守,默默詮釋著“愛國”二字。

鍾情馬克思主義理論

如今,陳金龍已是國內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界的代表人物,是該領域僅有的幾位“長江學者”之一。回首來時路,在時勢與偶然間,個人興趣是一貫的指引。

1963年,陳金龍出生於湖南益陽農村。中學時代,國家開始改革開放,陳金龍雖沒有十分明確的目標,但也憧憬著“讀書改變命運”。1981年高考,他不負眾望,一舉考上了湖南師範大學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成了全村第一個本科生。為何第一志願填報政治?陳金龍說,他只是覺得政治學在文科專業中顯得更有意思,包含哲學、經濟學的很多“道理”。

那一年湖南師大全校僅招收約1000名新生,進了大學,陳金龍接受的是政治學、哲學、法學、社會學、歷史學的廣博教育,也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原典。

一部《共產黨宣言》,至今讓他覺得振聾發聵,其中不僅闡釋了作為思想家的馬克思對於未來社會的基本設想,更透出了這位前輩學人的精神氣質。

陳金龍說:“他放棄了優越的生活條件,追求真理,對我們這些研究者觸動很大。”提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常人往往以為晦澀、枯燥,陳金龍沉浸其中,倒覺得如魚得水,“真正深入進去,你就能夠看到一些現象,能夠前後左右地連接起來,很有意思。”

本科畢業時,陳金龍原本可以接受分配直接工作,他卻報考了本系中共黨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希望自己在科研道路上有更高的起點。

1987年碩士畢業後,陳金龍順利留校任教。1993年獲評副教授,次年調入華南師範大學,35歲時即升任教授。那是經商從政的火熱年代,陳金龍不為所動,“我覺得在高校不需要靠別人,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了,就可以生存下來,人格上比較獨立,挺好的。”

其後,一些對應著高薪行業的學科在高校內部崛起,中共黨史學科卻被邊緣化甚至被誤解,有不少學者陸續離場或轉向。陳金龍依然不覺得做這種案頭研究有什麼“清冷落寞”。他說,“每個專業都有它的一些特點,也不怎麼好比較,重在堅守。”

他確實做到了。30多年來,儘管中間攻讀了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學位,在研究方向上有所拓展,但並未離開中共黨史的“本業”,一直努力尋找新的生長點和突破口。談到這一點,他流露出由衷的驕傲。

對歷史的研究,還讓他堅定了“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

“事非經過不知難。”陳金龍感慨說,“中國共產黨在將近100年奮鬥歷程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這個過程確實充滿了艱辛;能把這麼大的國家治理好,在國際上展現大國地位,表現出了極高的執政能力。”

開闢中共黨史研究新路徑

學術研究貴在創新,難在開疆闢壤。特別是對陳金龍所在的研究領域,原始材料並非全然開放,有些課題很難推進。想要突破前人路徑、引領研究方向,必須做個有心人,勤於積累和思考。

2005年,從中大歷史系博士畢業之後,陳金龍更有意識地將史學方法運用於現實觀照。有一次,他觀摩其他老師講授五四運動,習慣性思考如何圍繞這一課題展開研究。陳金龍知道,國內對於五四運動本身已有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幾十年來,各方對於五四運動的評價和紀念,同樣構成了歷史,並且留下了不少相關史料。這方面的研究,很少有人涉足。

他沒有放過這一靈光閃現的時刻,很快查找文獻資料,越讀越覺得其中大有文章可做——不僅僅是對於五四運動的紀念,實際上,中國共產黨的每一次重大紀念活動背後,都蘊含著值得解讀的大量信息。陳金龍介紹:“紀念活動有多方面的功能。既可以強化對歷史的記憶,又能通過展現一個政黨對待歷史的態度來塑造政黨形象,更會在紀念活動的過程中,凝聚各方力量、協調國際關係、表達現實主張……在很大程度上,紀念活動的取向,反映著一個政黨的發展程度。”研究中共紀念活動史,正是從另一個角度呈現中共黨史。

2011年,在已經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的基礎上,陳金龍將“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史研究”成功申報為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015年,他主持的“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的文獻整理與研究”,獲批成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17年,集結了陳金龍多年研究心力的專著《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史》,出版時被納入“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成為當年度代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水準的40餘種書目之一。

在他的啟發和帶動下,中共紀念活動史研究漸成中共黨史研究的重要方向,許多新生力量被吸引加入,正在產生越來越大的學術聲量。

計劃開新課為大學生解惑

學術研究之外,陳金龍還是一名教齡32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者,2012年底至今,一直擔任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在他看來,向社會各界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同樣是當代學術研究者應盡的職責。即便在2016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之後,陳金龍依然到基層宣講,回應現實問題;每週4節的本科生思政課,更是雷打不動。

新一輪高校思政課改革之後,湧現了不少“網紅教師”。陳金龍笑稱,或許是性格使然,他在上課時並不喜歡講故事、講段子,算不上“通俗易懂”。

他說:“我覺得現在不缺少娛樂,但缺少深刻的學理分析。特別是到了大學階段,如果還在講故事、不去培養理論思維,這是我們教育的悲哀。”今年1月,《人民日報》刊發了他的一篇短文,《提高教學實效須堅持“內容為王”》,為過度強調“形式”的高校思政課改革糾偏,得到了眾多同行的贊同。

這些主張被如數落實到華南師範大學。陳金龍主持的馬克思主義學院依託教研室將思政教材的內容轉化為專題,形成集體教案,將教育部規定的社會實踐變為單獨的課程。此外,陳金龍正準備針對廣東高校開設一門新課,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與青年學生的使命擔當”,為當今大學生踐行社會責任答疑解惑。

3月18日,在北京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專門談到,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解決好“培養什麼人”這個根本問題。作為教師代表參會的陳金龍深感責任重大:“我們這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因為這些學生是以後的建設者、接班人;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是旁觀者,那就是教育的失敗。”

對“60後”的陳金龍來說,愛國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樸素感情,對生活在“富媒體”時代的“90後”、“00後”們來說,更需要為人師長者加以必要的引導。

下一步,陳金龍想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術,靜心做更多系統化的研究,比如梳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流變、話語體系的建構過程。同時,還要關注當下的重大理論創新,及時解答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他說,學者唯有不懈創新、執意堅守,才能走得更遠。

出品:南都採編指揮中心

統籌:南都人物新聞工作室

採寫:南都記者 侯婧婧

(受訪者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