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可以變成反質子和正電子嗎?

承德露露


我們都知道中子不帶電,而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內存在中子與質子,通常在原子核內的中子是極其穩定的,不容易發生衰變而產生新的粒子。但是自由存在的中子穩定的存在時間只有不到15分鐘,很快就會發生衰變生成質子,電子和電子中微子或者反電子中微子。

β衰變

但是,不管是原子核中的質子,還是自由的質子都很難發生衰變,理論物理學家通過理論推測出質子的半衰期大概10^35年,而日本科學家通過實驗測得質子的半衰期與其十分吻合。但是,理論上,質子的衰變過程為中子和正電子和電子中微子。

β衰變的奧秘

在粒子物理學中,標準模型中是科學家總結出的一套描述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電磁力及其組成的物質基本組成的理論。這其中弱力常常是被很多人忽略的一種力,其實弱力正是中子發生β衰變的真正原因。

費米子

弱相互作用(又稱弱力或弱核力)是自然的四種基本力中的一種,其餘三種為強力、電磁力及萬有引力。次原子粒子的放射性衰變就是由它引起的,恆星中一種叫氫聚變的過程也是由它啟動的。弱相互作用會影響所有費米子,即所有自旋為半奇數的粒子。

弱相互作用

對於質子數或者中子數越大的元素,或者說元素週期表末端的元素,這些元素是極其不穩定的。由於弱相互作用力的作用,從而引發了原子核內部的中子發生放射性衰變(原子核的破裂),稱為β衰變。放射性的原子不穩定,是由於它的原子核中的中子太多,當發生β衰變時,一箇中子衰變成一個質子,釋放出電子(也成為β粒子)以及電子中微子。弱相互作用是由W粒子和Z粒子傳遞的。

反物質

總結

對於中子與質子都會發生衰變,通過上文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對於中子的衰變,不會產生反質子與正電子。而對於反質子是反物質中的基本粒子,反物質是由反粒子構成的。如果對中子貝塔衰變 n→p+e-+ve,如果想通過衰變成反質子、正電子和電子中微子,那麼必須由反中子衰變得來。


徐曉亞然


答:中子可以通過“β衰變”釋放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然後轉化為質子;自由中子的壽命大約是15分鐘,實驗物理學用不同方法測量中子壽命存在差異,這就是困擾科學家幾十年的中子衰變時間之謎。


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構成,中子不帶電,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中子和質子的質量很相近,它們都是由三個夸克組成,但是質子和中子的半衰期卻相差甚遠。

自由質子非常穩定,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測量的質子半衰期至少為10^35年(1000億億億年),理論物理學預言的質子半衰期也幾乎是這麼長的時間。


但是自由中子很不穩定,平均壽命只有大約15分鐘(平均壽命 = 半衰期 / ln2 ≈ 1.44*半衰期),然後會通過β衰變釋放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從而轉化為一個質子,整個過程是滿足重子數守恆的,但是中子在原子核中卻非常穩定。

科學家測量自由中子平均壽命有兩種方法,簡述過程為:

方法一:在容器中放入一定量的自由中子,一段時間後測量剩下的中子數目。

方法二:在容器中放入一定量的自由中子,一段時間後測量生成的質子數目。

兩種方法都有著非常高的測量精度,實驗經過幾十年的改進,結果是方法一測量的中子平均壽命為14分39秒,方法二得到的結果比方法一多8秒,而且兩種測量方法在較大誤差範圍內沒有重疊,這樣的結果讓科學家很是困惑,被稱為“中子衰變時間之謎”。


關於中子衰變時間之謎,科學家提出過很多猜想,剛開始懷疑是測量儀器精度導致,但是隨著實驗精度的提高,這一懷疑被排除了,這裡面很可能隱藏著更大的奧秘。

比如在2018年1月,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提出在中子衰變過程中,大約有1%的概率發生了“暗衰變”轉化為暗物質,這個解釋可以中子衰變之謎,同時還能解釋與暗物質有關的部分謎團,但是目前也只是猜想而已。

中子衰變時間之謎在宇宙學中非常重要,如果能解開其中的謎團,將有利於我們瞭解亞原子的形成過程,甚至有可能解開暗物質和暗能量之謎,然後開啟新的物理學章程。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中子可以自由衰變為一個質子、一個電子及一個反電子型中微子,以確保重子數及電子輕子數守恆。中子的重子數為+1,反質子的重子數為-1,輕子的重子數為0,因此由於重子數守恆的限制,中子不可能衰變成一個反質子+輕子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