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朔母子的緊張關係,談親子關係中“愛”的詭異現象

從王朔母子的緊張關係,談親子關係中“愛”的詭異現象

所謂“愛”的詭異現象, 就是當父母全身心對孩子付出滿滿的“愛”的時候, 而孩子卻並沒有接收到相同分量的“愛” , 也就是說父母付出的“愛”與孩子接收到的“愛”這一對力是不對等的.

我們在中學裡都學過牛頓第三定律: 兩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也就是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生、同滅、同變化的.

根據這一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應該是相等的, 可是在親子關係中母親給出的的“愛”這個力, 與孩子收到的這個力卻是不相等的. 這一對“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卻不符合牛頓第三定律, 是不是很詭異?

王朔母子的親子關係就能很好地詮釋這一詭異現象.

從王朔母子的緊張關係,談親子關係中“愛”的詭異現象

01

王朔與他的媽媽長期關係緊張. 他在寫給女兒的《致女兒書》這本書裡寫道:“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

顯然從小媽媽給予王朔的愛, 他沒有接收到, 所以他才會說:“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

可是他的媽媽在自傳《一家人》中寫到:在這裡,我想對兒子說:“媽媽永遠愛你。”

注意! 這裡愛的詭異現象就出現了.

媽媽在自傳裡向兒子喊話: “媽媽永遠愛你。”

而兒子王朔卻說: “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

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王朔從小對父母的怨氣從來沒有因為長大而消失, 不然他不會用: “怕他們——煩他們——見面吵”, 這些字眼形容自己的父母. 他的父母到底對他做了什麼讓他成年之後還不能釋懷呢?

從王朔母子的緊張關係,談親子關係中“愛”的詭異現象

02

我們來看看王朔的成長過程:

王朔從小在大院裡的保育院中長大,到了上學的年齡也寄居在保育院中,直到十歲才離開保育院。

他對自己從小的經歷在《致女兒書》中有一段很心酸的描述: “我是在群宿環境中長大的。一歲半送進保育院,和小朋友們在一起,兩個禮拜回一次家,有時四個禮拜.”…… “很長時間,我不知道人是爸爸媽媽生的,以為是國家生的,有個工廠,專門生小孩,生下來放在保育院一起養著。”

他們母子的關係之所以成為現在這樣, 關鍵信息來了: 王朔是一歲半被送進保育院的, 這個年齡段剛好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關鍵期, 在這個最關鍵時期他離開了媽媽,他與媽媽內在的依戀關係還沒有來得及建立就斷裂了.

幼小的孩子在這個時期對媽媽產生的情感依戀關係直接影響到成年後的母子關係和愛的能力. 而這種情感依戀包括對母親的信任、感激、尊敬和愛等等. 孩子3歲前正是與媽媽建立這種關係的最佳時期, 錯過了終身不可逆.

王朔與媽媽的親子關係之所以疏遠就是因為他1歲半—10歲都不與媽媽在一起, 尤其是6歲以前沒有媽媽的陪伴, 人生中許行為習慣都沒有培養和建立起來.

比如:6歲前, 孩子需要學習怎樣與人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 引導孩子建立家庭意識;培養感恩和愛的能力以及挫折教育、品德意志力培養等.而這些王朔從小沒有得到過, 所以成年後他的行為不羈, 是從小埋下的種子, 在這裡找到了答案.

埃裡克森曾說過: 母親與孩子的親密關係構成了孩子對所生存世界最初的信任感。

所以王朔是無法相信自己的媽媽, 也無法愛自己的媽媽的, 這裡深層的心理原因是因為他們母子間從來沒有產生心理的情感依戀關係.

從王朔母子的緊張關係,談親子關係中“愛”的詭異現象

03

常言道一個巴掌拍不響, 王朔為什麼這麼討厭自己的母親, 他的母親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

王朔的母親是個走出家庭經濟獨立女性,俗稱新中國的新女性。為了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她們那一輩人付出了比常人更大的代價,王朔母親就是為了革命理想,以放棄家庭為代價的新女性。

這樣的媽媽對孩子的要求喜歡採取政治正確和權威式的教育方式。媽媽固執的認為她是支配者, 孩子是服從者, 媽媽說的都是正確的, 孩子必須照做, 媽媽的這種強勢的支配行為讓王朔無法從媽媽那裡得到包容的無條件的愛, 所以他與媽媽之間無法和平相處, 這就是他們見面就吵的原因, 因為王朔內心對媽媽的怨恨從來沒有消失, 證據是:

王朔曾說他媽媽的字典里根本沒有“愛”:“那是我媽理解範圍之外的事,要一個孩子永遠正確就是她的愛。”

王朔母子之間對“愛”的理解也是有偏差的.他的媽媽認為她很愛自己的兒子, 她用自己的方式全身心地愛著自己的兒子, 可是兒子王朔卻認為她的媽媽根本不愛他.以至於王朔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這種愛的補償.

2007年王朔和媽媽一起參加了央視的《心理訪談》節目。在節目中,王朔反覆地問媽媽一個問題:“我是殺人犯你還愛我嗎?”媽媽的回答是:“我會舉報你”。

媽媽的這句充滿革命樂觀主義情懷, 政治正確、大公無私的話, 又一次在王朔還未癒合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 他本渴望媽媽會說出: “無論你做了什麼事媽媽都愛你, 因為我是你的媽媽.”

如果此刻他的媽媽說出這樣的話, 也許他內在的小孩就找到了曾經遺失的母愛, 內心得到愛的滋養, 對母親的各種要求和怨氣就會逐漸消去, 他與母親的關係可能就此改善.

但是他的媽媽又一次讓他失望了.他意識到今生他無法從母親那裡獲得親子關係中最偉大、最無私的母愛.

所以王朔在《致女兒書》中說:“她就不能招我,一招我我就特別歹毒。好幾次我跟她通話,旁邊有人都會問我,你跟誰打電話呢這麼兇。她是特別能激起我惡的一面的那種人。”

注意這一句話:“ …她是特別能激起我惡的一面的那種人。”王朔的心理有多討厭自己的母親才會說出這樣的話啊.

王朔的內心從未有母愛的滋養一片荒蕪, 越是缺失越想找到, 他不斷尋找不斷失望, 就像一個無助的孩子, 內心充滿傷痛, 他用表面上的“流氓”方式來掩蓋真實的自己. 於是王朔成年後越發飛揚跋扈, 變成了“逮誰罵誰的高能瘋子.”

至此, 王朔與母親的親子關係中詭異的“愛”的現象露出了端倪.

從王朔母子的緊張關係,談親子關係中“愛”的詭異現象

04

像這種“愛”的詭異現象的親子關係不是個案, 有許多類似的事件還在我們現在的親子關係中不斷地發生著, 那麼哪種親子關係容易產生“愛”的詭異現象呢?

1、 對孩子的愛有條件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往往是這樣的: 如果要想父母愛孩子, 孩子必須什麼事情都要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而且要做的很好, 讓父母滿意才行. 否則父母就收回對孩子的愛. 像這樣的家庭孩子與父母的親子關係容易產生“愛”的詭異現象.

從王朔母子的緊張關係,談親子關係中“愛”的詭異現象

2、對幼小的孩子用成人的思維方法嚴格管教的父母——如果父母常用自己成人的思維去管教孩子, 期望通過嚴厲的方法讓孩子屈就, 讓孩子成才, 這種看似為孩子好的做法實則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 父母這樣的愛再多, 孩子也是無法接收到的,這種親子關係很容易出現“愛”的詭異現象.

從王朔母子的緊張關係,談親子關係中“愛”的詭異現象

3、以工作忙為藉口把孩子扔給祖輩、保姆或早教機構的父母——這類父母多半是用錢來表達對孩子的愛, 而幼小的孩子更本接收不到這種愛的表達,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呵護, 給孩子再多的錢也無法取代父母的陪伴而給孩子帶來的安全感. 所以這樣的親子關係也容易產生“愛”的詭異現象.

從王朔母子的緊張關係,談親子關係中“愛”的詭異現象

4、

用侵入性的愛對待孩子的父母——這類父母對孩子喜歡緊握不放,對孩子的事情事無鉅細地要插一手, 用自己的權威去鎮住孩子, 讓孩子過父母設定的人生, 這種親子關係也容易產生“愛”的詭異現象.

從王朔母子的緊張關係,談親子關係中“愛”的詭異現象

還有多少父母正在重蹈覆轍? 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們的成長過程, 如果父母們不學習怎樣去愛自己孩子, 那麼在親子關係中發生“愛”的詭異現象, 就不奇怪了.

最後用阿德勒很精闢的一句話做結束語: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從王朔母子的緊張關係,談親子關係中“愛”的詭異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