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錯了就不能說對不起嗎?為什麼學生就要說對不起?

薄荷女生


老師犯錯一定要道歉,首先老師就是教書育人的,老師的行為準則直接影響到學生。孔夫子還說過呢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試想一下老師犯錯了不道歉,會給學生起到一個什麼樣的表率。老師犯了錯都可以不道歉,我為什麼要道歉。或許老師不道歉是出於個人威信方面考慮,拉不下面子,我個人認為如果作為老師面對錯誤都不道歉那麼他在學生面前的形象一定不會太偉岸。反之假如說它能夠直面自己的錯誤,而做出相應的行動,那麼他一定是一個虛心的人。這樣的人在學生心裡的形象也將會更加高大


木卜木卜井


有這麼一句話叫“身教大於言教”,人非聖賢,誰能無過,我覺得老師犯了錯誤,非常真誠的和學生說聲對不起,就是用自己的言行告訴學生做錯了事情該怎麼辦,對老師而言,這是一個很好的言傳身教的機會,老師這樣做,不但不失尊嚴,恰恰相反,因為老師給學生做了一個很好的表率,學生會更加尊重老師。





我是一中學老師,曾經幹過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剛接手一個班,認錯了人,我把一個沒有犯錯誤的孩子批評了,當我發現批評錯了之後,非常真誠地給學生道了歉,結果是這樣的:“老師我就知道您認錯人了,沒事的,誰叫我倆張得像呢!”他非常開心,看著我然後冒出來一句“老師,我有點喜歡你了。”



還有一次,家長打電話讓我告訴學生中午去外婆家吃飯,我忘得一乾二淨,下午看到學生時想起來了,“孩子,老師對不起你,我忘了……”還沒等我把話說完,她笑得像一朵花,“老師我去外婆家了,早晨上學時我媽媽告訴我了。”孩子燦爛的笑容寬容了犯錯誤的我。


我覺得老師的一聲對不起,換來的是老師最寶貴的財富__學生的情懷。


數學王老師wry


中國有句古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犯錯誤是很正常的,大小錯都不犯反倒是不太正常,犯錯並不可怕,難能可貴的是犯了錯誤以後能夠及時改正,就是人間大善。

教師不僅僅是一個職業,更是一種特殊身份的存在,傳道受業解惑、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因著教師的這一神聖使命,教師在面對學生的時候有一定的權威,學生對教師也是非常信任和崇拜的,但教師也是平常人、普通人,是人就會犯錯,老師會犯錯,學生也會犯錯,有錯了就要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該道歉道歉,該說對不起說對不起,老師和學生都得說,“對不起”不是簡簡單單地三個字,而是從內心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錯誤出在哪裡,說了對不起,就是有改正的意識,但前提是內心是誠懇的,而不是迫於無奈或者外界的壓力,承認錯誤本質上是很輕鬆的一件事,但是因為教師的身份不同,才會有一定的難度,而學生無憂無慮,沒有心理壓力,就不會存在這種情況。

教師既要教書,更要育人,是學生的榜樣,國家、學校、社會各界總是在維護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威望,教師本身也同樣如此,只要是上過學的人,應該都不陌生教室裡的講臺,講臺突出教室地面十幾釐米,正象徵著教師在學生中間的地位,有的教師上課的時候總是在講臺上,從不下來到學生中間去,就像是出錯了卻不願意說對不起的教師,而有的教師比較接地氣,經常走進學生之間,跟學生們做朋友,交流談心,掌握他們的思想動向,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樣,正像是勇於承認錯誤並且積極改正的教師,孰好孰壞,一目瞭然,我相信大多數學生和家長都會喜歡後者,更尊敬、愛戴這樣的教師。

從教師的立場出發,維護自身權威並無可厚非,但是過分愛惜自己的羽毛,不希望自己出現一丁點的錯誤,這不僅是不可能的,更是痴人說夢,再完美、賢達的人也不敢保證一生中不出現任何問題,所以作為一名教師,一要承認自己跟完美之間的差距,把自己當成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而不是神,正視自己的不足;二要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想給別人一碗水,自己就得擁有一桶水,想給別人一桶水,自己得擁有整片海洋,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每時每刻都有新的知識和技術產生,學習知識就像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教師如果一直坐吃山空,早晚有一天知識儲備就會枯竭,適應不了現代的教學;三要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錯誤或者因為知識儲備不足解答不了學生提出來的問題,一定要及時謙虛的認錯或者承認自己現在不知道,查閱相關資料核實以後再詳細跟同學們解答,如此才是一名合格教師的典範。

作為除教師以外的社會人,要懷有寬容之心,給一名教師充分的成長空間,多支持、多理解,羅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大山和海洋也不是一天就形成的,教師的成長也是一樣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清絡飲


先回答問題,老師犯錯,同樣要說對不起!

講個故事,緩緩心情。

當年孔子帶弟子周遊列國,困於陳蔡之間,生活艱辛,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有一日,又沒米下鍋了。虧得弟子子貢向鄉人四處討求,討得一些米來。弟子顏回便急忙生火做飯。

子貢討米辛苦,躺著休息了一會兒。飢腸轆轆,躺不住,便上井邊喝水。此時一股米飯香飄入鼻孔,子貢不由向顏回做飯處望望,卻見顏回從飯鍋裡迅速抓了一把,塞入口中。子貢好不生氣,便來向孔子告狀,說:“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平日看不出,一到困苦時就露餡兒了。”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

孔子疑惑道:“真有此事?”子貢說:“我親眼所見,絕對不會錯。”要換了別人,可能就會勃然大怒,把顏回叫來狠狠批評一頓。可孔子不會如此魯莽,他在思考子貢是否真的看明白了。於是他勸子貢莫輕下結論,待自己瞭解後再說。

一會兒,顏回來請孔子去吃飯。孔子說道:“方才我打了個盹兒,夢見先父。他是要來保佑我吧。因此我想先拿這飯來祭祀先父。不過,不知這飯你動過了沒有?動過的飯是不能用來祭祀的。”

顏回急忙搖手說道:“老師,千萬不能用這飯祭祀。適才煮飯時,恰有黑灰落在飯上,不管它吧,不乾淨;想扔了吧,又可惜。我就把那塊沾灰的飯抓起吃了。”子貢這才知道自己冤枉了顏回,好不慚愧。

對於孔子來說,這件事,他沒有偏聽子貢的話,雖然是起了疑心,但終究試探了一番,明白了真相,縱然稍稍慚愧,但幸好沒犯大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準則還是遵守了。但對於子貢來說,行為就有點魯莽了,“眼見未必為實”,他只相信自己所見,就跑去告狀,未免太武斷了。所以說,有的時候,看到的事情,也不能臆測,也需要用心去分析。

老師只是個職業,同樣是人,犯了錯同樣要說對不起。

因為面對的是學生,會有難以啟齒的心理作祟。這時候作為學生,可以把問題分開來看待,老師是人,是人就分層次上的高低,老師不想做表率,你糾結這個人的行為就沒意義。

最後,把心態放好,錯了就是錯了,說句對不起,更多的是自身心理安慰。如果連句對不起都不說,他自己心裡其實更煎熬。



高中數學毛老師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老師錯了同樣應該道賺。這不是面子不面子的問題,而是體現了對知識和學生的遵重,同時也維護了自已的尊嚴。

老師也會犯錯誤,犯了錯誤就要承認。老師承認錯誤,併為些道歉,在有些人看來也許認為是有失體面的事,但是恰恰相反,這正是體現一個老師素質的地方。

這裡的關鍵就是,對於錯誤老師肯定是心知肚明的。但是有的老師就是為了面子開不了口,這是認識上的錯誤。

大多數老師犯錯,基本上都是因失誤或誤解而引起的,很少有主觀上的錯誤。但是對學生的影響較大,甚至學生也會形成錯誤的知識點。

如果老師及時承認並道歉,不僅僅可以補救,還可以為學生做出良好的表率作用。

而主動承認錯誤,並及時道歉也能反映出一個人良好的修養。


健智源


弟子不必不如師,聞道有先後,言傳身教。

教師不僅要會說對不起,還要積極改正。

我和學生約法三章大家都不遲到,不早退,不接打電話,但是因為公事會時有違反,哪怕是公事我也會真誠的向學生表達歉意。

至於委屈誤會學生更是要敞開心扉表達真摯的歉意。


IT業晚生末學


人無完人,誰都有可能犯錯。無論什麼身份、角色,只要錯了當然應該承認錯誤,如果是老師,更應該勇於承認錯誤。老師的職責不僅僅是書本知識的教授,也需要在精神品格、心胸氣度上引導學生。古語說,學高為師,德高為範。老師可以說是學生的引路人、示範者,勇於承認錯誤,既是自我改正、提升,更是修身立德的基本。

學生錯了,老師教育引導;老師自己錯了,在學生面前大方承認錯誤,甚至道歉,邀請學生一起發現錯誤,指出錯誤,改正錯誤,這也是一個言傳身教的過程,相信得到不會是學生的嘲笑而是尊重。


夢溪裡的牛


首先說下答案,要道歉,而且要真誠的道歉。

原因如下:

1.教師是一個言傳身教並行的職業。

教育是老師傾心育人的工程。教學水平高低固然影響老師的“人氣”,但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對學生的情感投入,更能影響學生一生。善於與學生和家長互 動、多傾聽學生和家長的心聲,老師才能更理解學生、走入學生內心;勇於接受學生和家長的批評,大氣包容、虛心改正,老師才會成為學生從善如流的高尚人格之 師。

2. 他們作為大學生自己也是有自尊的教師,如果能夠足夠尊重他們的自尊,那麼道歉也是對他們自己為一種保護。教師在努力維護自己的自尊,當然也要關照大學生的自尊,因此必須要道歉。

道歉除了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更加是大學教師自己的師德,一種重要的體現,也是自己高尚品質的一種重要表現。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如果教師犯錯了都必須要道歉,而且要真誠的道歉。


南林大晨曦蟈蟈


我覺得老師犯錯誤,可以向學生道歉,沒有什麼不可以的,畢竟人無完人,可能有些老師覺得向學生道歉,影響了自己的威信,其實不然,作為老師,自己犯了錯誤,勇敢的承認自己的錯誤,應該向學生道歉,讓學生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同樣可以迎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而不是用自己的老師的身份,學生對老師的敬畏,不道歉,反而會導致學生對老師產生反感,這樣不利於今後的教學。


初中數學潘老師


在傳統觀念裡,老師很難開口說對不起,感覺這有違師道尊嚴。事實上,現在我們越來越強調師生平等,學生錯了,要認錯,老師更要勇於認錯,為學生做好表率。錯了,不僅要敢於承認,更要敢於當眾認錯,這更能贏得學生的認可和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