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教養?什麼是修養?什麼是涵養?三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醉臥西湖18


教養是通過外界教育而產生的品格。修養是通過自身嚴格要求所具有的品格。涵養是在教養和修養的基礎上,通過自身修煉,昇華而具備的品德。


老君兄幹部退休


回答結論:(三者定義)

1、教養:

它指的是人從小就應該習得的一種規矩,待人接物處事時的一種敬重態度,特別指出,人若沒有教養,便是家長老師的失職。

2、修養:

指人的綜合素質;道家的修煉養性等,培養高尚的品質和正確的待人處世的態度,求取學識品德之充實完美。古代儒家多指按照其學說的要求培養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規矩。

3、涵養:

指人控制情緒的功夫;涵養,使人嚴肅而不孤僻,使人活潑而不放浪,使人穩重而不呆板,使人熱情而不輕狂,使人沉著而不寡言,使人和氣而不盲從。

三者之間區別:(個人見解)

教養層面淺一點,更多的是行為做法上的,修養深度深一點,更多的是內在的知識文化等;涵養更深一層,需要外在的行為,內在的知識文化,發自內心的行為產物;可以理解為涵養=教養+修養;



工程圈


什麼是教養,什麼是修養,什麼是函養,本人認為大同小異,都是反應一個人的內在素質,如三養為一身,那肯定是一個高素質的人!

先說教養,就是受家庭的家風所致,習以為常,很有貌節,很懂家庭中,傳統的請客送禮。不管做客還是待客,民間都有這句俗話叫“東道不飲客不償”,並知客主上座為先等等...,這些就是教養。

來說修養,那就是知書達禮,是一個有文化人,而且文化程度很高,不隨便說話,更不亂說話,要說就是慢條疏理,有理有節,並使人很想聽並認可。要指責一個人或批評一個人,會用委婉的語言表達,使人接受得了。這就是修養!

再說函養,那就是一個人的性格,有函養肯定性格也好,有情緒也默認在心,對別人的缺點也很包容。反之,性格暴燥,聽不得歹話,盡聽好話,總是自己一貫正確,受到批評指正,就暴跳如雷,甚至,破口大罵,這就是沒有一點函養。

由此說來,教養,修養,函養有時也會相互制約的,如果沒有函養,而有教養,修養,也會使得函養有所提升。只有函養,而沒有教養,修養,也是可以通過自學努力,接受社會經驗,可得到提高。

總之,教養,修養,函養,三養之中,函養再根夲,最重要!一個人三養為一身,在社會上是很受人歡迎的,而且出息不可估量!


劉夢輝1445414400581


教養是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它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修養的結果,尤指在家庭中從小養成的行為的道德水準,屬於他律教化顯現。教養一般是指文化和品德的修養。常言,窮養兒富養女。依我看,窮養富養不如教養。教養是家風的體現,是家訓的體現,是家規的體現,是每一位家庭成員修養的具體表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的教養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所達成的,它是一個人在天長日久的家庭薰陶中,在數十年的學習生活中,在一生的工作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斷規範自己的行為,不斷約束自己的言行,在教育中成長,在學習中進步,在工作中改進,而所形成的一個人良好的綜合能力與素質。



修養一般是指個人修養。個人修養就是人在個體心靈深處經歷自我認識、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過程後所達成的境界,主要包括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悌慎廉,勤正剛直勇。 個人修養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我們的行為。修養反映出一個人經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工作教育個人修為等綜合因素。人在修養的提升中,家庭教育當屬第一位,家庭教育是一個人修養培養的搖籃,也是一個人成長的終身學校。學校教育是一個人修養提高的熔爐,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萬卷書方能行萬里路。學校教育,對一個人修養的提高,不光是書本知識的培養,更多的是一個人的道德情懷的薰陶,學校是立德樹人之地,是要把一個人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社會即教育,教育即社會。一個人走向社會,到了工作崗位,要正確的對待自己的工作,友好的對待自己的同事,嚴謹的對待自己的言行。這一切都是一個人修養的具體體現。



“涵養是指控制情緒的功夫;二指修養;三指道德修養;四指滋潤養育、培養;五指積蓄、保持水分。涵養彰顯的是一個人的胸懷,彰顯的是一個人的大氣,凸顯的是一個人的包容,體現的是一個人的責任,反映的是一個人的擔當,呈現的是一個人的作為。涵養表現出一個人每逢大事有靜氣,每份大事有靈氣,每份大事有慧氣。一個有涵養的人,他言談舉止讓人舒服;一個有涵養的人,他待人接物很有分寸;一個有涵養的人,他成績面前不居功自傲;一個有涵養的人,他面對權力不大權獨攬;一個有涵養的人,他利益面前不獨自擁有;一個有涵養的人,他自知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一個有涵養的人,他一定會有孝敬之心家國情懷;一個具有修養的人,他一定知書達理成人達己;一個具有涵養的人,他一定會胸懷坦蕩光明磊落。



一個好人,一個正確的人要先有教養,才能學會修養,有了修養,才會懂得涵養。這就是說要成就一個人,必須就要有良好的家庭氛圍,要有良好的育人環境,要有良好的學校教育,要有良好的工作氛圍,要有良好的駕馭工作的能力,要有良好的駕馭自己的能力,要有良好的控制自己的能力。教養既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也需要良好的學校教育。修養既需要謙虛自己驕傲他人,也需要禮貌待人真誠待人。涵養,即使己所不欲,勿施他人,又是嚴於律己,寬厚待人。正如《孟子》裡所言: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你我共勉。



文中前面出現加粗部分為引用,向作者表示感謝!聯繫留言必會刪除。

一家之言,敬請批評指正。我是若水:專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孩子成長等,專注悟空問答。歡迎關注!2019年7月23日


若水12806


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這既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一個認知問題。我個人覺得,教養、修養、涵養這三者之間既有相輔相成的共同點,又有著不同層面的區別。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在指責別人時說:“真是沒教養”。同樣的,我們也會經常聽到有人在評價另一個人時說:“這人真懂的享受生活,會修養”。也會有其他的評價,比如說:“這人真的很不錯,很有涵養的一個人”。那麼到底這三者之間有哪些共同點?又有哪些區別呢?

要想搞懂這個問題,那麼我們首先就要知道:什麼是教養?什麼是修養和什麼是涵養?

一、教養、修養、涵養的區別


教養:通俗點來講,就是指一個人從小在家庭環境裡所受到的教育成果,和長輩(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長時間的言傳身教薰陶出來的內在體現,內容側重於待人接物的日常禮儀和行為品德,包括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教養,既適用於小孩,也同樣適用於成年人。


修養:顧名思義,就是以修身養性。指一個人在後天環境下自我提高、自我修煉的程度,修養所體現的內容不僅包括禮儀和品德,還包括外在哥魅力表現以及氣質。一般都是用來形容成年人的。


涵養:主要指一個人有內涵,心胸寬廣,有大度包容的成分體現在裡面。包含教養和修養在內,內容既有來自父母長輩的教育,後天社會環境的磨練,也有自我價值認知的提升和修煉。這個詞一般都是用來形容成年人的,並且有一定的性格成分在裡面體現。


二、教養、修養、涵養的共同點


綜合來看:不管是教養,修養還是涵養,都是對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整體概括。只不過所要表現出來的側重點不同,適用對象也不同(只有教養能用於孩子身上)。

個人認為:一個人要先有教養,學會修養,才會懂得涵養

以上就是三者之間的區別,以及三者之間的共同點。


那麼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該如何做到這幾點了呢?


首先是父母長輩的家庭教育至關重要

教養是孩子來到世上有意識後接受到的第一階段教育,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教育觀念很重要。父母的言傳身教和積極的人生觀會讓孩子養成樂觀的性格,父母正確的價值觀會讓孩子對金錢、人際關係有正確的認識。


其次是努力提高自我約束力

有了父母的良好家庭教育,個人的後天自我修養就是關鍵了。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意識,不管是日常生活上的洗衣做飯,還是學習和工作中的作業及上班,都應該對自己自律意識。戒驕戒躁,保持一顆積極上進的心。


再次是時刻要謹記真誠待人,禮貌待物。

一個人的學識和文化水平再高,但是如果對人虛與委蛇、虛情假意,那他也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不管身處什麼樣的職位,應該保持一顆真誠、友善的心,幫助弱者、不攀附強者。


最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是孔子《論語》中的經典,誰都會說,但是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意思就是:自己不要的、不喜歡做的,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對待家人,要用自己最好的脾氣;對待同事,不刁難不苛刻;對待朋友,不強迫不逼迫。

以上只是個人的一點見解。如有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在下方留言評論,一起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醉美中華傳統文化


”教養,修養,涵養”是三個不同的層面,在人身上的,和社會發展實踐中,為人處世中的具體表現。”教養”一般是指”家庭教育””家風””門風”祖先前輩”的優秀品德的傳承,在後來者身上的體現。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人的以後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至於說”修養”是指人在發展與成長過程中,通過學習”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修練”所養成的,在”為人處世”中所應用的”能力,方法”的高低,熟悉程度,以及期望”所達目標的結果”。”涵養”則是一個人隨著學習知識”越來越多,文化程度,越來越高,文明程度和見多識廣,見到一些人或事,該”生氣時,不生氣””包容””大肚常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這大概就是人的”涵養”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吧。(一家之言,難免偏面,望大家批評指正)[求真原創首發]2019/7/28/於北京








手機用戶lisiyao求真


什麼是教養?簡而言之,作動詞用就是教育培養,如教養子女,作名詞用,即作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如有教養。

什麼是修養?名詞。泛指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如理論修養,文學修養,如某人是一個有修養的文學家。另外的一個意思就是指養成的正確的待人處事的態度,如他有修養,從不與人爭吵。

什麼是涵養?一指能控制情緒的功夫,能力,與修養的另外一個意思同義。常常說這個人很有涵養。這個是名詞。作動詞用指的是蓄積並保持水分等,如用造抹來涵養水源。

三個詞是偏義複詞,中心詞語是養。教,修,涵三個字分別是養這個中心詞的限制詞。

這三個詞均是褒義詞,這個人教養好,修養好,涵養好,都是說這個人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表現。

願你與我都是一個有教養有修養有涵養的光明正大的人!

一孔之見,當否?請斧正之為謝。











平安如易


論及“教養,修養,涵養”三者的區別,竊以為:教養是基礎,修為是錘鍊,涵養是至終的具象。

詳解就是:

教養,應該是,人自幼稚啟蒙起,到智識慧熟的初成年,這階段應該是家庭育教、學校識教、社會德教的共同責任。性格的好惡,與這三方面關聯密切,又尤以家長的言傳身教為主要基點,待人接物,處世理情等,父母親都是孩子的垂範榜樣。其次,也必以學校的知識輔教為託,令其充實理智,拓寬視界。而社會的德教,則是其“被動性”濡染而使:社會風氣清正,會讓其心念廉潔;社會現象頹靡,便使其心生效尤。

修養,體現在個人的修為。是智業初級,疑與慮迷惑重重,便潛心學習苦練,不斷充實世間道理,明析正確觀念的一段長期磨礪過程,以史作鑑,借訓為示,去偽存真,擷其精華,最終大器若成!

涵養,是集“教養”和“修為”的大慧之成,是最終器宇軒昂之體現!涵養乃人炫耀成熟的內在儀容,經由其在人事交際、處世立論的言談舉止間彰顯,其“涵養”深厚的表現,可令同道們敬慕,亦讓敵視者歎服。

誠然,三者關聯既是如此密切,孰為重?愚以為,個人的修為更重。有人自幼因家境或家長某些緣故,缺乏管教,禮薄識淺,而少不更事,為欲放縱,五惡十孽,甚至冥頑不化的,但飽受坎坷痛訓後,翻然醒悟,遂斂收惡性,虔誠向學,守志圖修為不輟,長此就往後,亦蛻惡成為善良之輩。

長議如此,個人陋識,尚祈賞教!

(其實,類似的心路正是本人歷程,姑且算是“以身授業”吧)


上席不喝酒baibai666


教養、涵養和修養

教養、涵養和修養

教養、涵養和修養是三個經常遇到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和被使用的幾率都是很高的。那麼,這三者的真正含義如何理解呢?不同的人對這三個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即使上網去查解釋也不是單一的,以下只是我個人一些見解,與大家共享。

“教養”是指個人在教育和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相應道德水準的、文明的、合乎社會規範的一些行為,它是社會、家庭、學校等教育的結果。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教養就反映了家長或教師的失職,或某些社會制度的不健全。“教”指教育、教學、教導、教範、教改、教管、教化、教誨等,教的目的是使“被教者”接受符合道德的、文明的、一定社會規範的某些行為;“養”指培養、養成、生養、訓練或修煉等,在這裡主要是指接受或養成上述一些道德的、文明的、規範的精神或物質行為,使之成為自身的生活方式或者習慣。一個人說話罵罵咧咧,張嘴就是髒話;站沒站相、坐沒坐相,走路橫衝直撞;隨地吐痰,不尊重老人、婦女;在公共場所破壞公物、不講公共衛生,低俗下流等等,這個人就是沒有教養。一個人文明禮貌、說話得體、談吐沒有粗話;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起路來規規矩矩;不隨地吐痰、尊重老人和婦女;在公共場合遵守各種規章制度,不破壞公物,人前不低俗下流等等,這個人就是有教養的人。然而,在很多人那裡人前有教養,人後沒教養;有些場合有教養,有些場合沒教養;針對一些人或事有教養,針對另一些人或事無教養;對地位尊貴的人有教養,對待地位低下的人無教養等等,出現了很複雜的情況。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個人的教養也是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不同時代對教養有著不同的認知。

“涵養”是指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能夠有效控制自己情緒的某些行為。行為有“物質行為”和“精神行為”之分,物質行為大多是通過某種行為使外界人或事發生變化表現出來,它往往能夠造成一定的物質的後果或結果;而精神行為則更多地是通過語言、態度、面部表情、情感或情緒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某些精神現象,它一般不會造成現實的物質結果。“涵養”比較偏重於精神方面的某些行為。“涵”指海涵、胸懷寬廣、有胸襟的意思;“養”則是指培養、養成、生養、訓練或修煉出某種不為情緒所左右的超出常人的一些行為。一個人在別人該暴怒的時候不暴怒,別人該急躁的時候不急躁,別人該哭泣的時候不哭泣,別人該高興的時候不顯示出高興,別人該悲哀的時候看不出悲哀,我們稱這個人有“涵養”。由於一個人的胸襟寬廣,看問題比較透徹,能融各種情緒於一身,不被某種特殊的情感所左右,於是,他就獲得了一定的涵養。有涵養的人和無涵養的人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涵養表現著一個人的與眾不同。相反,一個人在與別人的交往過程中,一句話不對付就暴跳如雷,遇到高興點的事情立即開懷大笑,有點不順心的事情或悲或泣,辦事急躁很不沉穩,這個人就缺乏一定的涵養。在家庭生活中,兩口子經常為一點小事爭吵不斷,各說各理,聲調不斷提高,甚至是不分場合大打出手,根本不管鄰居的感受和外人是否在場,這樣的兩口子就可以被視為沒有涵養。相反,同樣是一個家庭,兩口子在外人看來恩恩愛愛,遇到矛盾協商解決,不互相指責、謾罵,甚至都不大聲說話,即使快離婚了也沒有顯示出彼此有什麼仇恨,這樣的兩口子大概就獲得了某些涵養。有涵養的人往往是通情達理的,正因為懂道理、明事理、知進退,才顯示出能夠理解別人和寬容別人的胸襟,顯示出自己的寬闊的胸懷。

“修養”是指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能夠表現一個人良好的綜合素質的某些行為。“修”指修煉、進修、修正、修整、修補、修身養性等,“養”則是對所“修”內容的培養、養成、生養、訓練或修煉等,即鍛煉出能夠表現自身綜合素質的某種行為。當一個人同詩人在一起能夠吟詩作賦,同思想家在一起能夠談論哲學,同作家在一起能夠寫小說,同畫家在一起能夠畫畫時,我們稱這個人有這些方面的修養。相反,一個人同詩人在一起時不懂詩,同思想家在一起時非常淺薄,同作家在一起時不懂得寫作,同畫家在一起時不懂繪畫,我們稱這個人缺乏這方面的修養。一個知識不太多的人,沒有什麼學歷,但是,具備了一定的道德水準、良好的性格、健康的心理素質,我們也可以稱這個人有某種修養(道德修養)。相反,一個人知識很多,也有很高的學歷,但缺乏一定的道德水準、良好的性格、或比較健康的心理素質,我們也可以稱這個人缺乏一定的修養(道德修養)。可見,“修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修養是指能夠表現一個人自身性格、心理、道德、文化、涵養等綜合素質的各種行為的總和;而狹義的修養特指一個人在道德水準、性格和心理素質方面表現出來的某些良好的道德行為。其實,在很多人身上是既有修養又沒有修養,既有某些方面的修養又缺乏另一些方面的修養,正如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樣,也沒有具備完全修養的個人。

教養、修養和涵養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三者是有區別的:第一,行為不同。教養主要的指個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通過教育而養成的某些道德的、文明的或規範的精神或物質行為;涵養主要是指一個人能夠有效地控制自己某種情緒的精神行為;而修養則是表現出一個人具有某些綜合素質的各種行為。第二,側重點不同。教養和修養既有精神的行為又有物質的行為,而涵養比較偏重於精神的行為。第三,表現不同。教養和涵養更多地表現為一個人的外在方面;而修養更多地表現著一個人的內在方面。第四,內容不同。教養比較多地同個人身上的道德水準、文明舉止相聯繫;涵養更多地是同個人的心理素質、各種情緒相聯繫;而修養則同個人身上的所有綜合素質相聯繫。第五,不能互相取代。一個有教養的人不一定有涵養或修養,反之,獲得某些涵養或修養的人也不一定有教養。教養、涵養和修養有互相交叉的情況,但三者不能相互取代。但是,一般說來,在相互交叉的過程中,修養應該包含著某些教養和涵養,而教養和涵養是修養的某些方面或外在表現。

其次,三者又是有聯繫的:第一,三者都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沒有實踐作基礎是既不可能有教養,又不可能有涵養或修養的;第二,三者都是通過理性獲得的,它們都是在理性支配下的一些行為,如果沒有理性或理性喪失這些行為也將不復存在;第三,三者都包含了培養、養成、生養、訓練或修煉等,即三者的獲得都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聯繫,沒有人的或意識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既得不到教養也得不到涵養或修養的;第四,三者都同某些健康的心理素質相聯繫,它們都是人們健康的合理的心理素質的表現,是這些心理素質反映;第五,三者都是通過一定的行為來表現的,它們只是在人們進行某種行為時才能顯現出來,一個靜止不動的人或從不發表任何意見的人是很難知道其是否具備某種教養或涵養和修養的。


桐溪子


“教養”是指個人在教育和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相應道德水準的,文明的,合乎社會規範的一些行為,它是社會,家庭,學校等教育的結果。“教”是指教育,教學,教導,教化,教誨等等的目的的使“被教者”接受符合道德的,文化的,一定社會規範的某些行為;“養”是指培養,養成,生養,訓練或修煉等等,在這裡主要是指接受或養成上述一些道德的,文明的,規範的精神或物資行為,使之成為自身的生活方式或者習慣。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個人的教養也是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不同時代對教養有著不同的認知。

“涵養”是指在實踐的基礎上行成的能夠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的某些行為。行為有“物質行為和精神行為”之分。“涵養”比較偏重於精神方面的某些行為。“涵”指海涵,胸懷寬廣,有胸襟的意思。“養”則是指培養,養成,生養,訓練或修煉出某種不為情緒所左右的超出常人的一些行為。有涵養的人往往是通情達理的,正因為懂道理,明事理,知進退,才顯得出能夠理解別人和寬容別人的胸襟。

“修養”是指在實踐基礎上行成的能夠表現一個人良好的綜合素質的某些行為。“修”是指修煉,進修,修正,修整,修補,修身養性等等。“養”則是對所“修”內容的培養,養成,生成,訓練和修煉等等,即鍛煉出能夠表現自身綜合素質的某些行為。“修養”有廣義和俠義之分,廣義的修養是指能夠表現一個人自身性格,心理,道德,文化,涵養等等綜合素質的各種行為的總和。而俠義的修養是指一個人在道德水準,性格和心理素質方面表現出來的某些良好的道德行為。

三者的區別是行為不同,側重點不同,表現不同,內容不同,不能相互取代。

三者又是有聯繫的,三者都是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沒有實踐作基礎是既不可能有教養又不可能有涵養和修養的。

三者都同某些健康心理素質相聯繫的。

三者都是通過一定的行為來表現的。

教養,涵養和修養主要表現為某些心理學或人生哲學概念,各自有自身獨特的內涵,它們是相互區別,不能相互取代的。同時,它們又有著密切的聯繫,甚至具有某些交叉的關係,它們之間的聯繫也是比較明顯的。

總之,儘管教養,涵養和修養有區別又有聯繫,它們都表現著個人身上的一些健康的,良好的心理品質或心理素質,甚至表現著一個人比較文明的道德的符合社會要求的規範行為,這些行為是值得人們去效法和修煉,人們將在這種修煉中走向自身的完善化。這種歷史至今還在傳承著,發展著,人類由此進步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