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更勝一籌呢?

hczsh6050


《雍正王朝》投入了較大的篇幅用於講述康熙在位時候的故事,通過講述雍正在不同歷史階段所作為的不同的事的故事,這就使得人物的性格特徵更加飽滿,刻畫了一個更加鮮活的雍正。

在康熙面前的雍正謹謹慎慎,在十三爺面前,他顯得很有擔當,有大哥風範,對待朝廷事物,鞠躬盡瘁,盡心盡力。對待年羹堯雖然委以重任,但卻處處留心。劇情也更多樣化,以“九子奪嫡”拉開故事的序幕,情節更是處處跌宕起伏。

這部劇也不同於《康熙王朝》把康熙直接刻畫成一個功高的明君。《雍正王朝》則是將雍正更多刻畫成了一個有所作為卻也會犯迷糊的平民,一步一步變得成熟,走向更高的位置。

並且是一個鞠躬盡瘁工作,有血有肉有性格,不是那種一上來就玩帝王權術的那種人,好像什麼都可以看透一樣,這裡的雍正更像是偶爾也會犯錯的普通人。

我覺得《雍正王朝》更加真實,更加與歷史相符,從九子奪嫡中看出雍正是怎樣一步一步的走向皇位,也是怎樣膽戰心驚的去做好皇帝委派下來的人物,又是怎樣在繼承皇位之後,為這個國家鞍前馬後的貢獻,去將這個國家變成盛世。

這部劇雖然用了一半的劇集去描述康熙當政時的大清,似乎有點喧賓奪主,但其實不然,若不刻畫康熙之智之仁之慈,又怎麼使得後面的故事順理成章呢。所以我覺得,《雍正王朝》這部劇要比好看得多。

而《康熙王朝》有很多硬傷,幾乎所有的戲碼都讓康熙帝和孝莊皇太后給演完了,其餘角色在裡面黯然失色,毫無特點可言,這一點上它遠比不上《雍正王朝》。

不說別的,單提康熙帝,一個是陳道明演的,一個是焦晃演的。如果說年輕時的康熙帝就是陳道明霸道、拒人千里、豪情萬丈的樣子,那麼晚年的康熙帝必然是焦晃沉穩、親和近人、喜怒不言於色的形象。

而且《康熙王朝》給人的感覺有點做作,充滿著矯情和煽情,甚至有些橋段非常不合邏輯。看起來就像打了興奮劑一樣,場面宏大,一瀉千里,不管是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定準葛爾,看起來豪氣萬丈,非常爽。

但是看後,並沒有興趣再看第二遍,也不會看第二遍的時候再次興奮。

而《雍正王朝》卻是越看越有味道,每次看總能有不一樣的體會,總有不一樣的感受和最新的感悟。





小時大彬


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這兩部電視劇都堪稱經典,單論演技而言,無論是陳道明飾演的康熙還是唐國強飾演的雍正,都給人以巨大的視覺衝擊力,很難高下立判。


而觀眾大多認為《雍正王朝》拍的比《康熙王朝》更勝一籌,我想更多的原因可能就是一個字,難。

什麼難?說白了就是雍正當政,要遠遠比康熙當政難得多。也許有人會說,康熙八歲登基,那時無父無母,經歷了鰲拜朝中作亂,三藩叛亂,西北叛亂,臺灣叛亂等,一系列的平定,當政61年才成就了康熙大帝;而雍正在位僅有短短的13年,憑什麼說他更難?


咱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

1、少年康熙有孝莊索尼扶持過渡;中年雍正登基只有一個病重的老十三。當年順治退位留下罪己詔以後,明令有四大輔臣輔助,而孝莊本身作為一位強勢的女人,經歷三代皇帝,其眼界,處事,為人都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康熙未成年前,在朝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震懾作用。而雍正繼位前,一直以孤臣自居,別稱“冷麵王”,試問這樣的處事態度,在朝中怎麼可能有太大的勢力?老師三雖然也是皇子,但因其外祖父是蒙古的科爾克大汗,所以始終不得正統的滿清康熙所重用,二者本來是依附於太子,但後來太子倒臺,不得不另起爐灶。


2、康熙繼位之初是滿清剛剛入關十幾年,此時人心初定,破舊立新,各項生產在積極恢復之中,只要朝局維持穩定,整體就會徐徐向前發展;雍正繼位之初,社會雖然穩定,但人心思變,各種矛盾紛紛顯露,貪官汙吏橫生,國庫虧空,西北外患嚴重,派系叢生,朝政舉步維艱。

3、康熙在位期間任用賢能,合理利用派系間的紛爭,重用漢人,朝局雖有不同聲音,但一致對外;雍正在位初期,八爺黨一直居中聯絡,暗中破壞,屢屢阻撓新政,甚至到後期提出“八王議政”,即使被雍正剷除,仍不忘造謠中傷,編排雍正繼位存在貓膩兒。



其實雍正還有很多難,比如家臣年羹堯的不爭氣,“八王議政”上眾多朝中大臣的緘口,自己兒子弘時的倒戈,也許還要加上《甄嬛傳》中後宮的紛爭等等,許多的難,使得雍正不得不每天僅僅休息兩三個時辰,而拼命的工作,很多學者認為,如果沒有雍正的勤勉,就沒有後來延續的乾隆盛世。


所以普通民眾希望也樂於看到一個勤勉的皇帝,帶給大家不一樣的感覺,也許這就是大家認為後者拍得更好的原因吧!


擺攤兒的四哥


我覺得《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更勝一籌是從整理到細節來說的。

在諸多的大型歷史古裝劇中,《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的評價是相對較高的兩部。這兩部電視劇都是根據二月河的小說改編的,但是因為編劇不同,導致兩部劇給觀眾帶來的思考也完全不同,很有觀眾都這麼認為,《雍正王朝》明顯比《康熙王朝》要更勝一籌。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康熙王朝》的特點。

在這部電視劇中,康熙皇帝可以說是一個大型的偶像劇人物,他算無遺策,玩弄所有的敵人於股掌之間。他有著很高的個人魅力,連朱三太子的妹妹都願意替他而死;他跟人能力極強,面對吳三桂的叛亂,他開始十分慌張,單經過孝莊罵了他一頓,他就決定平叛,之後沒有經歷多麼坎坷的過程,吳三桂就被輕易地平定了。

對於官場的刻畫也是入木三分,沒有出現那種強湊的愛情戲,對雍正的感情故事都是點到為止,最後用八爺給雍正的信做結局“你贏的不過是生前和身後的罵名”這一句話,也把歷史的滄桑感和悲劇感有力地概括出來。

其次是臺詞的水平,雍正劇中,臺詞的應用精妙絕倫,不管是正面人物的正道滄桑還是反面人物的強詞奪理,都很有深度,反觀康熙劇中,出現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臺詞。你們為什麼覺得《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更勝一籌呢?





ABC經典影視


《雍正王朝》與《康熙王朝》都是優秀的電視局,兩劇演員演技精湛,劇情場面大氣,內容主題突出,沒有多餘的感情戲,都是本人愛看的”男人戲“。但是細究起來,我認為《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在某些方面更勝一籌。比如說演員演技方面,主角和配角的演技上,雖然焦晃、唐國強、陳道明都是好演員,但劇中表現《雍正王朝》略強於《康熙王朝》。比如說同樣演康熙,焦晃表現憤怒和威嚴時,只需要沉默不語就足夠讓大臣們想一天了,但陳道明卻需要用怒罵或者瞪眼這樣的猙獰表情。同樣,斯琴高娃在劇中也愛用捏著嗓子提高聲調,來表現自已的內心情感或者某種態度。總而言之,《雍正王朝》的演員表演更放鬆,《康熙王朝》的演員表演痕跡更濃一些。而且焦晃演出了皇帝作為人的一面,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這一點陳道明演的話劇味太濃,而且像王繪春,王輝等演員演技好,把一個個王爺的形態表演的很好,重要的是雍正王朝故事情節比康熙王朝更吸引人


小五和俄羅斯


我認為二者的拍攝時間和拍攝的細膩度和歷史刻畫深入程度不同,造成了二者從歷史人物和事件到宮廷內鬥的人物刻畫都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雍正王朝》可以算是做的非常認真的歷史劇。從其中的一個細節,劇中清朝官員的頂戴,是分冬帽和夏帽的,大部分清宮劇都不分。

《雍正王朝》是改編自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的。原著給我的感覺有幾點:一個是資料豐富,原著裡面情節很多,寫作態度比起現在的網絡小說認真得多。現在的很多電視劇,是情節太鬆散,需要編劇羼水,結果編導就像湊三百字作文的小學生,加進一大堆廢話。但是二月河內容豐富的原著給了編導很大的改編空間。二是舊小說味。二月河的小說不光從形式上(章回體,回目對仗,大量詩詞,模仿紅樓夢式的對白)模仿舊小說,而且從思想上都模仿舊小說,甚至有神怪武俠情節。這些都是電視編劇刪節的對象。另一方面人物形象單一平面的舊小說缺點,在二月河的作品裡面也比較明顯。三是文人味。二月河的小說寫了不少謀士才子,比如鄔思道、劉墨林、秦鳳梧等。這些人頗有諸葛臥龍那樣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神通,只能說是傳統知識分子的一種意淫。這種人物有一個兩個還可以作為調劑,太多了,就覺得迂腐,境界太低。

有了二月河小說作為底本,電視劇的編導做了成功的刪改。一些不重要或者離奇的人物刪除了,比如楊名時、紫姑、賈士芳、張熙等;一些人物性格不再模糊,如阿蘭和蘇舜卿;一些人物和事件合併了,比如十三阿哥和十七阿哥;一些情節移花接木以使得整個故事更加緊湊,比如八王議政和隆科多謀反同時發生,還有李紱審案變成了李衛審案。編導的改編非常成功,去除了些不合當代人胃口的毒素,故事裡麵人物性格更加鮮明,節奏非常緊湊,變幻莫測而吸引人。淘洗了原著的俗氣和邪氣,萃取主要人物的正面形象,正義感更強,吸引一般觀眾。

好的講故事者,應該留些部分隱而不發,好像紅樓夢,是“增刪五次”的結果,很多情節沒有明寫而是讓讀者去猜測。最差勁的講故事者,會把一點小事掰開了揉碎了翻來覆去的說好幾遍,這是肥皂電視劇騙廣告片花的故技。有了二月河的大作做了底本,電視劇裡面很多情節都一筆帶過,比如弘時刺殺弘曆的故事。我甚至懷疑這些情節已經拍出來,只是編導忍心刪減了。刪繁就簡三秋樹,只有這樣,才能讓四十四集的電視劇仍然乾貨十足。少才是多啊。

雍正王朝最優秀的演員,我猜很多人會首推焦晃。焦晃確實把康熙這個“仁”皇帝演出來了,有政治家的果毅機謀,更有鄰家老爺子的和藹,和他之前的一切舞臺上的皇帝都拉開了差距。唐國強也算是個突破,有陰陽兩面。導演胡玫說她不適合挑女演員。果不其然。雍正的三個兒子,弘時弘曆弘晝,演員都挑得非常好,弘時人強命不強;弘曆雍容華貴;弘晝遊戲人間又不失精明,都寫在臉上了。而女演員,說實話,從頭到尾沒一個真正養眼的。有些原著裡面明確要求有姿色的,比如李紱審黃倫一案裡面的劉王氏,長得實在是磕磣了點。要問女人好看不好看,還是要諮詢男同志意見先啊。

從製作精良上來說,《雍正王朝》高出同時的歷史劇很多,近十年來的絕大部分電視劇也比不上。我一直懷疑雍正王朝這片子有點商業之外的背景。拍攝這片子的1998年,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是朱相當國,全國喊著改革正在過大關的時期,動盪有之,但是力量也有之。電視劇裡面的雍正,完全不是封建帝王,簡直就是我黨高層當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我說過小說都是時代倒影,其實電視劇也不例外。《雍正王朝》的樸素剛健,襯托了當代電視劇的柔媚浮華,是不是也能說明點什麼。導演胡玫的老公好像是何新,這位好像是大棋派。我甚至猜想片子創意裡面有他的參與。不管我是否同意他的其它觀點,就藝術水平來說,這片子的主創是有才華,有態度的。

《雍正王朝》播出後,出了一大批仿效者。常常有人把陳家林的《康熙王朝》同《雍正王朝》相比。兩者都是脫胎於二月河小說,也都有大牌製作班底。不過以我個人愚見,《康熙》去《雍正》遠矣。首先製作態度上差太多,“我孝莊”這種不僅是細節笑話,也是製作態度潦草的最直接顯現。導演的控制功夫也差得多,情節散漫,戀愛情節瀰漫——注意,陳家林一直是以拍正劇為己任的。我想不全是陳家林導演功夫退步了,而是時代進步,他的拍攝感覺有些跟不上時代的口味了。






照天看電影


其實我是比較喜歡歷史的!尤其是清宮廷,我感覺雍正王朝裡的小人物,大人物刻畫的很仔細深刻,加上焦晃老爺子的本色演出!各個細節都讓我感覺到我不是在看電視劇!這就是歷史重演?這使我對這段歷史頗有興趣!挖掘歷史真相!


古桐韻


我認為《康熙王朝》主要還是差在了故事上。

  為什麼這麼說?反映一部電視劇優劣的主要無非幾點:拍攝水平、演員演技、服化道、故事本身。而前三樣,說實話,《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之間並沒啥明顯的差距,主要差別還是在講故事。回到《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兩部都其實都有戲說和美化的成分,都做到了抽離於現實;但《雍正王朝》做到了反映現實,《康熙王朝》卻沒有。


明德惟馨26


我認為《康熙王朝》主要還是差在了故事上。

  為什麼這麼說?反映一部電視劇優劣的主要無非幾點:拍攝水平、演員演技、服化道、故事本身。而前三樣,說實話,《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之間並沒啥明顯的差距,主要差別還是在講故事。

 一個優質的故事,必然是抽離於現實而又反映現實的。抽離於現實,角色往往會具有普通人難以具備的能力,或者需要面對普通人不大會遭遇的事件;反映現實,故事的大背景是需要符合人性、歷史進程等現實規律的,角色的能力、想法、選擇和遭遇,再怎麼與眾不同也不能脫出故事的大背景,甚至需要受到大背景的制約。這樣,才能既讓觀眾暫離現實放鬆一刻,又能返回現實獲得一些有實際意義的思考。一些經典的劇集,像《絕命毒師》,甚至金庸最出色的幾部作品,都是這種故事的典範。

  回到《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兩部都其實都有戲說和美化的成分,都做到了抽離於現實;但《雍正王朝》做到了反映現實,《康熙王朝》卻沒有。

  先說《雍正王朝》。很多人覺得這部劇很“正”,但其實也有不少根據野史戲說的成分。比如大外掛鄔思道,還有最後雍正、十四和喬引娣的三角關係(二月河的原著裡更狗血,說喬引娣其實是雍正的親生女兒)。而且這個劇對雍正的洗白美化也不少——要知道,雍正在歷史上的名聲可不怎麼好聽,一直被說刻薄寡恩。而《雍正王朝》裡基本上都在塑造他憂國憂民勤政愛民的形象,對老八老九也寬容得和史實不符,就這樣將“刻薄寡恩”洗白成了不得已而為之加上反派煽動而造成的不良影響乃至誤解,甚至有了點為天下背鍋的悲劇英雄感。

  但是,《雍正王朝》裡每一個角色都是脫不出這部劇塑造的時代大背景,甚至其它角色的牽制的——若不是九龍奪嫡的背景和康熙的深藏不露甚至猜忌,八爺的鑽營、四爺的深沉乃至對鄔思道的依賴,就沒法立足;若不是老爹給留下了一座沒錢的國庫,外加老八一黨的步步緊逼,雍正的心憂和苛政也都沒了來由;若不是九龍奪嫡的經歷和老八賊心不死的存在,雍正對自己兒子痛下殺手只會顯得單薄。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們的性格、思慮和感情,都無法脫離這個大背景而合理地存在。而這些個人在大背景中的掙扎與無力,則深深地照進我們自己的現實。

  而《康熙王朝》裡的狗血戲說前面很多答主講過,我就不細說了。當然,康熙在位時間長,傳奇功績多,情史也豐富,可以灑狗血的地方要比雍正多得多,所以我可以理解編劇灑狗血的心情。但問題是,《康熙王朝》的故事,真的和故事的歷史大背景沒啥關係。他的情史大部分可以換下人物姓名,毫不違和地按給其他的多情帝王;甚至他的征戰也可以改個名字啥的換成其他有戰功的皇帝。甚至,如何整個故事都發生在沒有任何歷史背景的架空小白文裡,我也不會覺得很違和——反正裡面劇情發展和事件跟歷史大背景就沒啥關係。不客氣點兒說,這就是一部有老戲骨撐著的男主爽文劇,所以反映現實啥的,真的是沒法指望。

  因此,一個不僅好看還能引發現實思考的優質故事,和一個基本和現實不搭邊的爽文故事,你說這能沒差距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