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都有帝陵遺蹟,為何至今找不到一個元朝皇陵?

中國曆朝都有帝陵遺蹟,為何至今找不到一個元朝皇陵?

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死於1227年8月18日,在平涼之西的清水和龍德附近的避暑營盤中溘然長逝。喪葬的隊伍隨後運送靈車返回蒙古,一路上所有不幸撞見靈車的人,都被無情的殺死,“在另一個世界服侍他們的主人”,還可以讓成吉思汗死亡的消息不被傳播出去。

抵達蒙古本部並接受各親王和統兵將領的哀悼後,成吉思汗被安葬於不兒罕山與斡難河、客魯漣河和土拉河的河源,這是他自己生前挑選的地點。

“有一天,成吉思汗來這裡狩獵的時候,成吉思汗休息於一棵孤立的大樹下,靜靜地思考片刻之後,宣佈將來要安葬在這裡。”

不兒罕山是傳說中蒙古人的發源地,“蒼狼”孛兒帖赤那與“白鹿”豁埃馬闌勒在這裡結合,他們所生的兒子名叫巴塔赤罕的,便是蒙古人的第一代祖先。

不兒罕山也是成吉思汗父親也速該埋葬處,也是他特別崇拜的神山,當他從劫持了妻子的蔑兒乞人中逃脫時,他就是到這座山上避難的。

當他決定對金國發動戰爭的時候,也是到不兒罕山朝聖,“他解下腰帶搭在脖子上,然後跪拜九次”,祈求長生天幫助他對金國發起的復仇戰爭。

所以,成吉思汗最終選擇這裡作為他的安葬之處。

不過,“葬後任青草叢生墳上,無從辨別其準確方位。”

接著,1000名騎手在這片土地上踐踏,消除埋葬的痕跡,一代人之後,這裡就將被新長出來的草木所掩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的葬身之處,就這樣永遠地隱藏在這片大草原之中。

成吉思汗之後經歷窩闊臺、貴由父子後,汗位轉到拖雷一系,由其長子蒙哥繼承汗位。

根據《多桑蒙古史》記載,1258年8月,在位八年,52歲的蒙哥死於合州城東十里的釣魚山,靈柩返回蒙古本部後,被葬於不兒罕山,成吉思汗和拖雷墓一側。

和中原漢地農耕社會的喪葬文化不同,遊牧的蒙古人沒有固定的家鄉概念,他們長年在草原上游牧,逐水草而居,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至高無上的長生天(騰格里),死後也選擇迴歸草原。

無論生前的事業多麼輝煌,身後照樣默默無聞。

忽必烈,是第一位君臨天下的遊牧人皇帝,他除了蒙古大汗的身份以外,還有一個廟號即元世祖。

不過,即便是當了十多年的中原皇帝之後,當他死去後,靈柩依舊千里迢迢拉回蒙古草原。雖然地址沒有人知道,但很大可能是像蒙哥一樣,埋葬在祖父和父親哥哥身邊。

蒙哥的另一個弟弟,率領大軍西征並建立伊利汗國的旭烈兀,也葬在遙遠的西亞。

第三次蒙古西征結束後,旭烈兀在伊朗和伊拉克的土地上建立了著名的伊兒汗國,但是沒過多久,旭烈兀便去世了,他在死前要求子孫將他葬在烏魯米耶的那座小島上,並且使用了活人進行陪葬,旭烈兀也是伊兒汗國曆史上唯一一個使用活人陪葬的君主。

伊兒汗國滅亡之後,烏魯米耶湖上的那座小島已經無人問津,當地人也說不出旭烈兀具體埋葬在小島上的何處,也有人說旭烈兀墓地在一次地震中沉入到了湖底,已經從陸地上消失了。

其實,蒙古人的這種喪葬觀念在古代很流行,叫“不封不樹”,《周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於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唐孔穎達疏:“不雲上古,直雲古之葬者,若極遠者則雲上古,其次遠者則直雲古,則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猶在穴居,結繩之後,故直雲古也。不封不樹者,不積土為墳,是不封也;不種樹以標其處,是不樹也。喪期無數者,哀除則止,無日月限數也。”

《周易•繫辭下》的原文和唐代經學家孔穎達的解釋的大致意思是:古代的葬制,都是給遺體覆蓋厚厚的木柴,埋葬於曠野,不建封土堆(墳丘),也不種樹以標明其位置,

由此,“不封不樹”——既沒有封土堆,也不種植樹木以為標誌,便成為後世人們談論西周墓葬的基本原則。

墳丘墓的出現已到了春秋晚期,而其普及則是戰國時代的事了。

在這以後,相對於普通人的墳墓,帝王的陵墓則越修越奢華,經歷了從堆土為陵轉變為依山為陵的轉變,而且不管如何,帝王們內心的期盼,無一例外的是江山萬年,陵墓高聳。

他們在位的第一件事,往往便是為自己選擇陵墓地址,並大興土木。

所以,元朝皇帝們的做法反而顯得異類。

其實,我們今天之所以找不到元朝帝陵,就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總是用歷代王朝的宏偉帝陵來想象元代帝陵,以為會有一個個巨大的陵墓隱藏在不兒罕山,等待考古發現。

事實上,元朝皇帝們根本沒有大興土木修建陵墓,他們在塵世最後的歸宿,或許就是一個小小的深坑而已。

甚至,也不可能有價值連城的寶物。

這就是我們今天找不到元朝帝陵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