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DK導讀·

印度與中國都是人口大國,並且印度(13.53 億人)馬上就要超過中國(13.95 億人)了。像印度那樣的超大規模國家,為什麼沒有出現像中國這樣的城市蜂擁崛起之奇觀?比如,印度的摩天大樓也就孟買有一些,中國的摩天大樓到處都是;中國的高鐵四通八達,購物中心像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印度並不如此……矛盾的是,美國人更認可印度的制度。為什麼?這是一個龐大的問題,我們用《三傻》這部電影,小小地感受一下——或許,你可以擁有一個你自己得出的簡短答案。

——劉德科PM10:30,Oct.10th,2019


關鍵詞:印度城市規劃 / 路易·康 / 英國皇家 / 階級 / 廁所 / 手工雕刻 / 氣候

本期片單:《三傻》3 Idiots

製片國家/地區:印度

豆瓣評分 9.2 / 1129862人



文︱雙木 德科地產頻道專欄作者


《三傻》,這部保留寶萊塢歌舞劇特徵的經典電影,向我們展示了印度的多個文化特點。今天我們去印度看一看。


1st

電影中佔了最大篇幅的場景,就是「三傻」三人(分別是旺都/假蘭徹,貧困家庭的萊吉,以及普通家庭的法罕)就讀的工程學院。這所學校有多難考進去呢?有一則段子為證——

有一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看到自己班上有一名印度學生,很奇怪地問他:「你為什麼會來這裡?你們國家不是有印度理工學院嗎?」那位印度同學回答說:「我就是因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來這裡的。」

相傳這所學院每學期有 42 場考試,每次考試都會張榜公開排名,因為競爭太激烈導致學生的自殺率也一直保持高位。

在如此嚴苛的學習氛圍中,影片開頭的那座水塔就顯得格外應景。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這座倒錐形水塔,形似一個大蘑菇,這樣的結構需要精準的計算與精細的施工才能呈現得如此完美。

實際上,影片中這所工程學校的實景,來自於一代建築大師路易斯-康和巴克裡希納-多西設計的班加羅爾印度管理研究所。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 班加羅爾印度管理研究所的實景。在構想印度管理學院班加羅爾分院(1977-1992)時,多西以印度南部的寺廟建築為原型,在那裡,寺廟會成為人們的第二個家,同時也是社會和文化的樞紐。多西認為,校園也應如聖所一般,沒有邊界、沒有門,滿足人們溝通的需求。

簡單的幾何形式,配合典雅的手法,建築全部採用鋼筋混凝土和磚作為材料,正是路易斯獨特的設計風格。

學校的建築堅實厚重,磚牆上的開孔所帶來的的光線完美突出磚面的紋理,建築的光影效果隨之而生。可以這麼說:路易斯就是建築設計中光影運用的開拓者。

因為印度氣候常年炎熱,所以外牆是厚重的磚牆,使用淺色飾面,這在建築材質上讓室內得到最大程度的降溫。巨大的磚牆通過混凝土緊密聯繫,在廊道的牆體上開洞,則使得建築立面開敞通透,也達到了自然通風的效果。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 電影畫面中的「工程學院」。

影片中還展示了一所主人公假蘭徹(旺都)讀過的小學。可以看到這所小學的建築設計在很大程度上也考慮瞭如何營造一個涼爽的環境:一個典型的外廊式建築,二層則是一個出挑構造,恰好能為一層遮擋日曬。

在我國的海南、廣東、廣西等沿海地區,也常見這種建築形式,我們把它稱為「騎樓」。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這種外廊式建築是在英殖民時期,由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


2nd


臭屁王查爾圖炫耀自家豪宅的時候強調:350 萬美元,泳池帶溫泉的,客廳實木地板的。但是很尷尬,並沒有人關心他到底有多成功;我們關心的是,從學校高高的水塔望出去所看到的,他背後,印度這座城市。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 水塔上的穹頂出口是伊斯蘭教建築的特徵之一,伊斯蘭教是印度第二大宗教,僅次於印度教。


在他身後,是一眼望盡的平樓,基本未曾看見多少高樓大廈。這正是印度各城市的現狀,僅孟買有少數高樓。

你可能會奇怪:印度人口僅次於中國,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沒有高層住宅,怎麼安置這麼多居民?

首先,印度除了部分沙漠土地之外,大部分土地都是適合居住的,不像我們國家有 40% 的面積不宜居。第二,作為一個聯邦共和制國家,印度中央和地方是相互制衡的,所以無法很好地做統一的城市規劃。第三點就是因為印度的土地是私有制度,拆遷的難度比我們國家還大;而且貧富差距較大,如何平衡供需也是一個現實問題。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 我們可以在地圖上看到,在現實中這所學校的建築平面分佈,以及它和周圍社區的關係。圖中心圓形的建築就


電影高潮發生在工程學院校長(被學生起外號為「病毒」)的大女兒分娩之夜。正逢當晚暴雨,道路積水,小轎車被淹得熄火,救護車也派不過來——印度目前所使用的排汙系統,仍是英殖民時期留下的,沒有進行過全面更新,無法快速排解地面的積水。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另外還有嚴重堵車的問題。雖然印度的車道非常寬闊,但仍然堵得水洩不通;政府多次嘗試解決該問題,然而過多的收費站和不合理的交通佈局,讓這一頑疾一直留到現在。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3rd


如果你去印度旅遊,有一點可能會非常困擾你:大部分地區不會貼出門牌地址,因為當地人習慣以地標、寺廟、橋樑、市集作為標誌,如果不是當地人,很容易迷路。

比如,學校門口有校徽,有名字,甚至還有隻鍾(強調了工程學院的嚴謹性),唯獨找不到門牌號碼。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所以,我們來簡單認一認影片中出現的兩座知名建築。

第一座是印度總統府建築群。位於首都新德里市區的瑞希那山上,於 1929 年建成,原名維多利亞宮,是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時期的總督府。

英國在 1757 年開始通過東印度公司展開一系列殖民印度的戰爭,直到 1947 年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土分別誕生,才終於結束了英國在印度長達 190 年的殖民統治。到了 1950 年 1 月 26 日,印度才正式宣佈成立共和國。

整個建築群為典型的英國皇家傳統建築風格,同時又有印度傳統的小屋頂、挑簷、格窗與雕刻;還能看到大象雕像、石盆、淺浮雕、壁畫等具有印度風味的獨特設計。兩種截然不同的建築藝術風格在這裡巧妙結合。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 電影中一閃而過的印度總統府畫面。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 感謝poco.cn上用戶「人生如夢」的在2015年分享的攝影作品,讓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印度風格的格


在最後一張圖片中,我們看到的是從總統府正門看出去的角度:一條寬闊筆直的國家大道,直通另一個新德里地標,印度門。

印度門共有兩座,另一座位於孟買。新德里的印度門建於 1921 年,最初被稱為「全印戰爭紀念館」,用於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三次英阿戰爭中,為英屬印度而喪生的士兵;相當於印度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而新德里的印度門正是坐落在國王大道上,許多重要的道路都是從此處向外放射出去,

大概是學了巴黎的凱旋門及其太陽狀放射的道路。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4th


我們從城市聚焦到家庭,來看一下印度各個階層的人的生活狀況。

在萊吉家中,導演帶著黑色幽默,直接把畫面變成默片,用極具戲劇性的鏡頭強調他家有多貧困悲慘:

不管主客,都採用最傳統的印度習俗席地而坐;可是這傳統之中又缺少了地毯這個經典搭配,因為買不起。在擁擠的小屋中,已無法區分哪裡是臥室,哪裡是餐廳與客廳。這是印度大部分窮苦人民的縮影。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法罕家是印度普通家庭的模樣。單人沙發,沒有大件傢俱,地毯看起來老舊暗淡。

但是從餐桌椅的設計中,我們還是能看到英殖帶來的文化影響:彎刀似的椅子後腿是西式傢俱的經典特徵。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校長「病毒」家中,一臺彩色電視機就足以說明家庭的富裕程度。在 90 年代的印度能有一臺彩色電視機不是一件易事。電視機旁的雕像與佛像,是印度室內設計的關鍵元素。這些配飾讓室內顯得更富歷史感。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中大型尺寸的沙發與木櫃,在印度也是富有的象徵;客廳那塊大型的精美地毯,是印度家庭最重要的裝飾物之一,因此印度的紡織工業十分發達。在富裕家庭的客廳中,必然要有一張做工細緻、色彩豔麗、線條繁複的地毯。

印度傳統傢俱往往以實木為主,這跟我們國家十分相似。但是除了實木傢俱之外,我們還能在病毒家裡看到歐式小圓桌與木櫃。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影片中最富有的家庭,是假蘭徹(旺都)的少主家,真蘭徹家。真蘭徹家客廳裡擺的沙發是真正的大件傢俱,並且是用手工雕刻精美花紋的沙發,更加繁美。在印度,手工工藝是一種傳統文化。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真蘭徹家裡的牆壁上,掛著假蘭徹(旺都)冒名代讀考取的工程學院畢業證書。這裡的牆紙正是印度人喜愛的大花紋牆紙。最常見的大花紋是佩斯利花紋,這種圖案傳說來自於印度教的「生命之樹」,是不可褻瀆的。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 真蘭徹家中的壁紙(上圖)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 佩斯利花紋(下圖)。


真蘭徹家裡最難得的是,有廁所。這不是誇張的說法,因為很多原因,印度家庭裡其實是比較少有獨立廁所的。

首先在習俗上,印度文化認為廁所是藏汙納垢的地方,進入不潔的地方,自己也會被汙染。其次就是貴,在印度建造一個廁所需要的成本,可能是低收入家庭半年以上的收入。再者是因為缺水,在印度許多貧窮地區,採取的仍然是政府供水制度,僅在早上 6-9 點供應。

最後還是英殖時期的遺留問題。上文提到過,印度目前的排汙系統仍是英殖時期留下的,若想在全國普及廁所,下水道系統還需重新規劃和擴建,這個工程量是不容小覷的。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5th


影片結束在假蘭徹(旺都)教學的地方,一個偏遠的山村。

這個時候的旺都,已經是有 400 項發明專利的大科學家,自認為是成功人士的臭屁王查爾圖都要靠他保飯碗。但是他在這裡建造的一所學校,看上去是整部影片中最平平無奇的。

牆厚、窗小、色淺,這是為了適應印度炎熱氣候採用的最簡單的建築構造。但是在這所學校中,孩子們可以放飛想象,「快樂地、自發地學習」,就像假蘭徹(旺都)在嚴苛的工程學院中努力實現的一樣。


用電影《三傻》,小小感受一下印度與中國的城市差別。︱建築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