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經濟解釋:一般原理與實踐猜想

區塊鏈的經濟解釋:一般原理與實踐猜想

文 | 邵宇 陳達飛

原文首發澎湃新聞.澎湃商學院欄目

區塊鏈不一定是顛覆性的,但確實可以在邊際上進行重塑。區塊鏈構造的虛擬世界裡,共識——主觀事實足以創造出不菲的價值。

自2019年6月18號Facebook發佈天秤幣(Libra)白皮書以來,國內外又一次掀起了對數字貨幣或虛擬貨幣(虛擬貨幣主要是指非官方發行的“數字貨幣”)的大討論。從10月17-18號在華盛頓召開的G20財政和央行部長級和副部長級會議達成的共識來看,鑑於監管缺失下的金融創新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重要解釋,官方對虛擬貨幣的創新仍持謹慎態度,認為它含有一系列政策和監管風險,尤其是在反洗錢、反恐融資、消費者保護和市場誠信領域。所以,在正式啟動之前,需要進一步評估和解決此類關切。筆者認為,市場需要將

關注的焦點從虛擬貨幣轉移到其背後的技術基礎設施——區塊鏈,這是比特幣真正的價值所在。

比特幣區塊鏈只是區塊鏈的一種形式——公鏈,其底層代碼是公開的,參與者不需要獲得事先授權,除此之外,還有私鏈和聯盟鏈等形式。對於比特幣區塊鏈而言,比特幣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既是對礦工挖礦的激勵,由此創生區塊,形成賬本,提升記賬能力,其工作量證明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機制,而其成本就是挖礦帶來的資源的消耗,信息存儲成本也非常高昂。但是,過去10年,在公鏈之外,區塊鏈已經發展出了新的形式。而且,隨著技術的成熟,交易效率已經提升,成本也有望下降。

自2017年9月4日7部委聯合發文取締ICO(首次代幣發行)以來,市場對於虛擬貨幣和區塊鏈關注迅速降溫。雖然官方一直將

區塊鏈和虛擬貨幣區別開來,但對虛擬貨幣一刀切式的治理和監管,不可避免地對區塊鏈產生了負面的外溢效應,致使過去幾年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和應用與國外出現了一定的分叉,發展也相對滯後(根據業內人士的觀點)。

區塊鏈的本質來看,它代表的是記賬權的爭奪,因為區塊鏈的本質就是分佈式賬本,被看作是“互聯網3.0”時代的基礎設施。結合歷史來看,公元前3100年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古烏魯克城利用泥板作為“賬本”;貨幣作為記賬工具和符號對於交易有重要意義;複式記賬法於15世紀末在意大利走向成熟並極大地推動了銀行和貿易的發展;互聯網帶來了信息技術革命,對生產和生活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創造性破壞”效應;所以,記賬權的意義不可小覷,這在企業層面和國家層面都是適用的。

鑑於此,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將

區塊鏈的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提上了議事日程,提出了“區塊鏈+”的概念,並將其與新時代的基本矛盾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的政策措施——精準扶貧、教育、醫療——聯繫起來。而實際上,“十三五”規劃就已經將區塊鏈與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一起列入重大技術攻堅項目名單。從市場反響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層面,區塊鏈的競爭將進入白熱化階段。那麼,除了“區塊鏈+”在產業層面的應用,區塊鏈還可以做什麼,政策又可以發揮什麼作用?

區塊鏈的技術攻堅戰

技術競爭是長跑,能跑多遠,跑多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礎研究能力,以及技術創新轉化為產業優勢和企業績效的效率。由於基礎研究的投入產出不一定成比例,且有一定的公共品屬性,所以,政府

需要加強與高校和市場研究機構加強合作,在資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在招商引資和吸引人才的政策上,有必要將區塊鏈作為關鍵詞之一。

區塊鏈有諸多明顯的優點,如去中心化存儲對信息安全的意義,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等,可能對互聯網、金融與企業和社會組織形式等產生所謂“顛覆性”的影響,但其之所以仍然停留在講故事層面,仍然未被大眾接受,原因就在於落地所面臨的困難。而之所以落地困難,又是因為區塊鏈面臨的共識成本高、交易效率低、數據存儲成本高和鏈上鍊下數據協同技術不成熟等問題,許多企業層面的嘗試都半途而廢。

比如,花旗集團就曾經想借助區塊鏈解決數據導入和保證數據質量問題,但由於成本太高而不得不放棄。除了成本高昂之外,交易效率低也是一大缺點。比如,在基於區塊鏈而發行的虛擬貨幣中,比特幣每秒可完成7筆交易,以太幣是每秒10到20筆,Libra是每秒1000筆,而在2018年雙十一的時候,基於網聯的交易峰值達到了每秒92771筆。正因為如此,中國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計劃(DC/EP)並未確定是構建在

區塊鏈之上的,而是保持技術中性。

所以,區塊鏈應用也面臨“不可能三角”問題:去中心化、可擴展性和安全性三者難以共存,需要找到平衡點。現在的共識是,區塊鏈區塊鏈之外的技術應該優勢互補,利用區塊鏈的信息驗證和共識形成機制進一步緩解信息不對稱、信息安全和隱私問題,同時與鏈下的計算能力和雲計算這樣的線上存儲能力相結合,這樣就能大大降低成本,提高能效。

安全性幾乎可以說是無價的。根據高德納(Gartner)的估算,2015年全世界在網絡安全上花費是750億美元,因為網絡安全的漏洞,2015年因欺詐和盜竊所造成的損失是4000億美元。Juniper研究的估計是,2019年該數值將達到2.1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2.5%(維格納和凱西,2018,p.31)。除此之外,還包括因此而產生的法律、運營等各方面的成本。所以,有觀點認為,互聯網時代最賺錢的不是微軟、Google、騰訊和阿里巴巴,而是黑客。

如果區塊鏈能夠有效加強強化信息安全,那麼,僅從商業上考慮,它都是價值不菲的,如果再加上以Libra為代表的非主權數字貨幣的經濟效益,及其所內含的政治意義,那就更是如此。只是目前,還有大量的技術難題有待解決。政府可以圍繞區塊鏈的核心技術優勢以及關鍵的技術瓶頸加強基礎研究的投入。與此同時,加強產學研的合作,提高研發的投入產出比。

虛擬世界的基礎設施

以長三角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建設為例。所謂一體化,其實就是優勢互補,資源整合,調劑餘缺,發揮協同效應,形成範圍經濟和規模經濟,這需要打破要素流通的制度壁壘。

官方文件中明確提出城市化概念的是1980年代中期,直到首次提出城市群戰略(“十一五”規劃),期間有20多年的時間。這段時間是中國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重要時期,競爭格局是以城市,乃至以縣為單位的,即所謂的“縣際競爭”理論。對於城市群和區域一體化發展而言,城市化模式帶來了一定的

歷史遺留問題,即城市間的協同性較差。從學理的角度來說,過去求的是局部最優解,現在要求的是全局最優解。很明顯,全局最優不等於局部最優的簡單加總。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的龍頭,上海如何起到以點帶面,提升區域合作的協同效應,是長期研究課題。

從目前的實踐來看,我們仍然在走的是物理空間上的示範區的思路。上海選定青浦區、浙江選定嘉興區和江蘇選定吳江區,組成“清嘉吳”示範區,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各項政策措施落地。

這仍然是從空間維度上思考長三角一體化。彼此相連的物理空間自然提供了協同的優勢,但它同時也是約束。基於物理空間上建立起來的協同模式,其複製性如何,它是否會隨著物理空間的膨脹而出現效率損失?在制定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時,除了要有物理空間思維,是否可以考慮利用虛擬空間,除了互聯網之外,區塊鏈技術是否可以在邊際上改善進行改善,比如聯盟鏈如何進一步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增進政府與企業的溝通,以及企業之間的協同效應,從而推動長三角一體化。

我們認為,基於區塊鏈形成的虛擬空間或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青嘉吳”示範區可以先行先試,作為區塊鏈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的門戶(gateway),然後再向更廣的範圍複製。

作為虛擬世界的基礎設施,區塊鏈扮演著與物理世界中的道路交通、水電等公共服務的基礎設施同樣的角色。隨著生產、生活和經濟管理的數字化趨勢的提速,虛擬世界的基礎設施也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企業組織形式與邊界

科斯早在1937年的著名論文——《企業的性質》——就探討了企業存在的邏輯,提出了“(企業)組織為什麼存在?”的問題。區塊鏈也將對企業的邊界、組織形式與合作模式產生一定影響。

眾所周知,所謂市場的效率,很大程度上體現為價格機制對資源和供求的調節效率。但價格機制並不是萬能的。如果價格是萬能的,那麼就不會存在企業這種“非價格”形式的資源組織方式。

價格機制的發揮本身也是需要成本的:一方面,非完全的市場導致價格發現的過程會產生成本;另一方面,市場的這種非完全性會使得價格信號出錯,即所謂的“價格失靈”,從而導致資源錯配和效率損失。所以,科斯認為,企業是價格機制的替代。在價格機制的成本較高的領域,企業誕生了,其主要功能是將協調成本內部化。企業的邊界取決於內部成本和外部成本的對比。

宏觀層面,市場有價格機制;微觀層面,企業內部有行政命令式的中心化的管理機制;這兩者在不同層面都是有效率優勢的,但在中觀層面,無論是行業內,還是行業間的企業合作,主要靠的是合同,它的協調成本是相對較高的。正如“囚徒困境”所示,在分散化的決策體系中,合作的均衡往往是次優的,其本質原因在於信任的缺失和承諾的不可信。

我們認為,如何在企業層面構建激勵相容的約束,區塊鏈技術將大有作為。作為基於共識算法和構建主觀事實的賬本,區塊鏈或將重塑企業合作的模式,顯著提升中觀層面協同的效率。這不僅對於企業是成立的,在不同行政層級,乃至主權國家層面,也都是適用的。

筆者想強調的是,除公鏈以外,區塊鏈和虛擬貨幣並非完全相互依賴的關係,即數字貨幣的發行不一定非得憑藉區塊鏈技術,區塊鏈生態的構建和運行也不一定需要發行虛擬貨幣。即使是公鏈,利用虛擬貨幣進行工作量證明以保障信息真實的機制是否是不可替代的,似乎也可以進一步討論。

本質上來說,區塊鏈是賬本,貨幣是記賬符號,主權數字貨幣並不是不可以在區塊鏈虛擬世界中發揮貨幣職能。所以,應該區別對待區塊鏈與虛擬貨幣。但不可不承認的是,在跨國境的貿易和金融活動中,虛擬貨幣是有存在價值的。當前的美元體系不僅導致了全球失衡,加劇了金融風險,也給非美元國家帶來了鉅額的匯兌成本,而美國則從中獲得了鉅額的“鑄幣稅”。當然,除了虛擬貨幣這種機制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形式,也值得討論。人類的進步,本來就是在探索未知中實現的。

總之,在對待區塊鏈這項技術的態度上,既不能無視,也不能誇大。市場天生就是個段子手,講故事是基本功。退一步講,如果連故事都講不好,這種技術也就沒那麼性感了。

區塊鏈不一定是顛覆性的,但確實可以在邊際上進行重塑。在區塊鏈構造的虛擬世界裡,共識——主觀事實足以創造出不菲的價值。

(邵宇是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達飛為東方證券宏觀分析師)

性經濟學專欄

央行資產負債表專題:

1. 全球央行資產負債表週期的衝突:QE的得失

2.

全球央行資產負債表週期的衝突:美聯儲或提前結束加息週期

3.全球央行資產負債表週期的衝突:進退兩難的縮表計劃

歐元專題:

1. 歐元的誕生:大國博弈下的政治妥協——歐元區的未來

2.歐元20年:歐元體系貨幣政策工具與傳導機制

人民幣匯率專題:

1. 人民幣匯率70年:從外生變量到內生變量,從發散到收斂

2. 人民幣匯率70年:從固定匯率制到匯率雙軌制(

1949-1994)

3. 人民幣匯率70年:匯率並軌的始末、細節與爭論

4. 人民幣匯率70年:脫鉤美元,寬幅波動,趨於均衡

5. 人民幣匯率70年:外匯沖銷、金融抑制與成本轉移

6.“8•11匯改”後的人民幣匯率——兼談人民幣的前景

7. 人民幣匯率低估的制度結構分析

8. 人民幣匯率政策決策的結構和選擇

全球失衡專題:

1. 全球貿易失衡與產業鏈變遷的畫像(1948-2018):六個特徵事實

2. 全球失衡、貿易猜忌與大國博弈——貨幣、貿易與金融的糾纏

金融供給側改革專題:

1.利率走廊機制的花式玩法

2. 科創板的使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復旦金融評論

數字貨幣與區塊鏈

1. 數字貨幣:5000年後,回到起點——從密西西比泡沫看比特幣泡沫,從互聯網泡沫看區塊鏈泡沫

2. 中美博弈的貨幣之維:Libra與人民幣國際化

3. 貨幣的層次:站在比特幣肩膀上的天秤幣

4.區塊鏈

、康波與世界體系

一瓣公益

区块链的经济解释:一般原理与实践猜想

這是一瓣在2018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發起的一個公益活動。每篇文章獲得的讚賞,全部捐獻給“深圳市石門坎教育公益基金會”,為石門坎的孩子建一個“圖書館”。感謝各位讀者的支持,目前已為小朋友們籌集5350元“圖書基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