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森林之城

閱讀提示

林木蔽日,綠水如藍。

金秋時節,行走在安慶的大地上,舉目望去,林海五彩連綿,綠草如茵鋪展,生態溼地變身休閒公園,農田林網成為亮麗風景,河流道路化作生態廊道,林果苗木形成致富產業……這是五年來,“森林安慶”的精彩演繹。

2014年,我市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五年來,全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實施省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增綠增效行動和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為抓手,持續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全面構建“一心、兩帶、三廊、多點”的森林城市空間佈局,同時統籌森林、溼地和政策、資金等要素資源,大力發展高效林業,帶動產業發展群眾增收,努力走出一條水清岸綠、生態富民的綠色發展之路。

水清林綠

盡享生態福祉

晨光熹微中,從家步行約5分鐘,走到馬路對面的節點公園開始晨練,這是家住大觀區花亭新村的何家英和老伴近來的日常。該節點公園位於黃土坑西路,今年才建成開放,金秋時節,公園中的木芙蓉花事正好,新栽的烏桕,葉子正在變紅,開始進入觀葉的最佳時期……公園雖小,但樹木繁多、佈局精巧,頗有看頭。

風和日麗的週末,不想出城,但又想親近自然,“90”後姑娘陳群會選擇和朋友到康熙河景觀帶遊憩,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暢享秋日閒暇時光,“河邊有水、有橋、有草坪、綠道,想騎車、野餐、散步、放風箏都適宜,我們每次去都會待上半天。”

酷愛徒步的市民方青,也能在安慶近郊,覓得多條戶外穿越的線路,“我們戶外徒步最常走的就是大龍山森林公園,山不高,但植被豐富,四季景色皆不同,充滿著野趣。”

…………

2014年以來,我市按照“生態、精品、效益、魅力”的城市綠化新戰略,以單位庭院為點、以街道綠化為線、以大型公共綠地為面,加快推進城區綠化提升進程。目前已建成公園綠地16個,廣場、遊園35個,街頭綠地170餘處,市民出行500米處即有公共休閒綠地。

安慶城郊還有大型生態旅遊休閒公園,如獅子山森林公園、大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秦譚湖溼地公園(在建)、柘山公園(在建)等7處,面積均在100公頃以上。目前安慶市已基本形成了七核(菱湖風景區、白澤湖生態園、秦潭湖公園、柘山公園、石塘湖公園、獨秀公園、龍山公園等七個城市核心公園)一帶(新河及濱江生態景觀帶)四楔(西部山體綠楔、大龍山綠楔、長江-皖江-石門湖水體綠楔、白澤湖水體綠楔)多園(城市公園、小遊園、街頭綠地)的“公園棋佈”的格局。

此外,安慶還重點打造城市主幹道、進出口道路和景觀大道的綠化建設,市區街道綠化覆蓋面積達426.29公頃,綠化率達到100%,城區街道樹冠覆蓋率達到30.5%。城區菱湖南路、獨秀大道、振風大道、環城北路等在有限的綠化帶中做到以喬木為骨幹,形成喬、灌、草多層次,常綠與落葉相結合的多樣化復層植物景觀。而且,城市的生態美景還一直延續到了鄉村庭院,全市已成功創建42個省級森林城鎮、393個省級森林村莊,建成森林長廊447.93公里。

森林擁抱城市,綠色融入生活。經過近幾年的大力推進,全市綠量大幅增加,截至2018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9.28%,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1.0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28平方米。這是安慶的綠色魅力,也是“創森”以來取得的實實在在的成果。安慶市民的幸福指數,正在濃濃綠意中悄然提升。

綠色發展

收穫創森紅利

在嶽西縣包家鄉鷂落坪村,貧困戶朱幫霞藉助家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將自家住房改造成了“驢友驛站”,開門迎客第一年就賺了十幾萬元,現在每年毛收入超過40萬元。

在宿松縣二郎鎮,回鄉創業的吳伍兵用6年時間流轉荒山7萬餘畝,栽培油茶454萬株,讓15000多農戶、12500多戶貧困戶因油茶受益,近6000人成功脫貧。而放眼全市,我市油茶種植面積已達77萬畝,鮮果產量22萬噸,茶油年產量4萬噸,全市共有27萬貧困群眾因油茶產業走上了脫貧路。

在潛山市水吼鎮,來自黑龍江的王立果流轉林地4000餘畝,在林下養殖梅花鹿,年產值可達5000多萬元,今年該基地還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認定為國家林下經濟示範基地。

…………

守著綠水青山,也能實現綠色發展。近年來,我市以森林產品、森林食品、森林旅遊為方向,調整種植結構,積極向森林經濟轉型。重點圍繞油茶產業、藍莓產業、中藥材產業、苗木花卉產業、森林(溼地)旅遊產業等五大示範工程,推進產業深度融合。

目前,全市油茶基地面積超過70萬畝,擁有茶油加工企業13家,加工能力超1.6萬噸;全市藍莓種植面積超4.5萬畝,擁有多個藍莓加工產品;全市已批准建設9個森林公園,5處自然保護區,6處溼地公園,2018年全域森林旅遊康養人數達到2000萬人次,全域森林旅遊康養收入達到112億元。

2018年,我市林業總產值達400.19億元,林業基地及產業發展帶動42.6萬戶群眾受益,戶均年增收2600元以上。記者從市林業局瞭解到,自2014年以來,我市無論是林業總產值,還是年均產值增幅均位居在全省前列。而這也得益於林長制的實施。

201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林長制,圍繞“護綠、增綠、用綠、管綠、活綠”,放大“創森”效應,唱出了綠色發展一出“好戲”。

在太湖縣晉熙鎮天台村,往昔漫山遍野的芭茅已不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毛竹、油茶等經果林。

在宜秀區大龍山林場,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近年來已完成人工造林1451畝,青山白化專項治理造林550畝,森林撫育12348畝。“現在來這裡的遊客特別多,截至目前遊客量達10萬人次,今年預計有15萬人次,也帶動了周邊鄉村旅遊的發展。”大龍山林場公園辦副主任徐宏廣說。

在桐城市,206國道綠色長廊建設已帶動該市苗木產業實現銷售額1.3億元,吸納750餘名林農務工增收,其中帶動267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1萬元。桐城市在道路綠色長廊建設過程中,創新引入市場化機制,撬動民間資本參與道路綠色長廊的建設、管護和運營,把“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有機統一,較好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贏。

目前,全市30萬畝芭茅山已改造24.5萬畝,“青山白化”整治超過2000畝,桐城市公路綠色長廊試點示範經驗正在向全市推廣……

森林城市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接下來,我市仍將以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為抓手,持續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全力描繪水清岸綠、生態富民的高質量發展畫卷。

(記者 查燦華 通訊員 崔小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