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很少年青人喜歡戲曲藝術呢?

家鄉二少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流行的藝術門類。以前娛樂資源匱乏,戲曲是人們最主要的娛樂節目。簡單緩慢的生活節奏也使得人們有心思有時間去認真地欣賞一齣戲。

現在,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普及,人們有著越來越多的機會去接觸各種各樣的娛樂形式,相比寫意型的戲曲,影視劇、綜藝等更加容易吸引年輕人的注意。生活節奏的加快,讓人們更加偏好深度淺、趣味性強、娛樂性強的節目,加之戲曲的宣傳力度不夠,很少有人願意花費時間去聽戲品戲了。

近些年,戲曲也在藉助新興媒體進行廣泛推廣,也有不少戲曲綜藝出現,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認識戲曲,瞭解戲曲,也有一些年輕人開始走進劇院去欣賞戲曲。這與德雲社及王佩瑜、李勝素、於魁智、史依弘、白燕升等許多曲藝和戲曲工作者及愛好者的不斷推廣宣傳有著極大關係,同時也離不開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感的不斷提升。

戲曲是一種傳播美的藝術,相信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戲曲,喜歡戲曲的!



戲音繞樑入夢來


<strong>


中國戲曲對比從前無疑已經沒落。現在已經很少看見各大場合有戲曲形式的演出了。相對於戲曲,現代人更喜歡綜藝節目。對於年輕人來說,信息化時代變遷造成了受眾審美趣味、習慣的變化。過去人們愛在街頭巷尾、戲園子裡一大群人聚著看戲,不過現在人們好像更喜歡在家看電視。即使大家喜歡去影院看電影,不過那種播放的頻率可不是藝術家現場演出所能及的;這些現象都在說明一件事情——戲曲文化正在逐漸消失。


現在的年輕人對於快節奏的藝術表演形式更為崇尚和喜愛。在戲曲中有個著名的花腔“論講一回”,從前為其獨具特色的花腔,使得整個唱腔顯得悠揚婉轉而節奏緩慢,而如今看來,四個字卻可以拖唱出一分鐘,一杯茶的功夫都出去了它依然在拖腔,心急的人聽不出那韻味。除此之外藝術家的技藝水平與藝術功底減弱,引發連鎖反應,也是戲曲沒落的原因之一不得不承認,戲曲和曲藝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如今聲名最高的幾位,和當年的也不可同日而語了。從前看梅蘭芳的萬人空巷場面,現在大概只有陳奕迅和周杰倫能達到了。於是在當代商品社會,受到商業價值不足的影響,戲曲藝人經濟收入嚴重降低。


除了全國性的一些尚還能上得了電視參加的了戲曲頒獎的曲種,很多戲曲演員可是屬於一邊演出一邊務農維持生計的,那這種練習和演出時間就會不同程度減少,所謂“一日不練自己知道,兩日不練老師知道,三不練觀眾就能看出來”,技藝不精就是衰落的開始;如今這麼注重符號價值的社會,沒特色絕對不行;活兒不好沒人請著去演出,經濟收入就微薄,導致藝術家的改行和傳承人數的驟減。


以京劇而言,第一個問題不是過分複雜和過高的門檻,而是無法契合現代人的生活,無法形成代入感。但是在其創作初期,即清朝末年,可是完全契合當時的語境和心態,比如著名的蘇三起解,發生在明代陝西,但是這幕劇裡的唱唸可是地地道道的老京片子,其中反應的社會結構甚至官職也是如假包換的清朝設置。這也是為什麼景區在當時幾乎成為流行文化。


全球華人共有的


記得小時候,偏遠閉塞的小山村裡,祖輩們在雞鳴時已在田裡幹活,蛙聲一片時才回到家裡,匆忙吃飯後,利用僅有的那點閒散時光,男女老少齊奔戲臺,聽著悠遠嘹亮的“山梆子”,把自己被世俗累壞的身心扔到戲臺上,完全沉浸其中,臉上的褶皺裡都洋溢著幸福,那個畫面,真美。 現在,還是記憶裡的小院,一方青席,一曲秋月,一縷清風,仰望星空,我聽著流行歌曲,奶奶依舊喜歡聽豫劇,還總叫著我一起聽,我覺得戲曲太老土,不願意去看。同處於一間屋子,奶奶和我似乎隔了一條無法跨越的長河,這個畫面,真寫實。

在流行文化尤其是外來嘻哈文化的衝擊下,戲曲文化確實面臨著“曲高和寡”的窘境,不少藝術門派都遭遇“傳承難”、“年輕人不關注”等難題。


眾所周知,戲曲不僅是舞臺藝術,更是解讀地域文化的編碼,它就像方言、地標建築與地方美食一樣,是一個地域甚至一個城市的代表。聽到“老鐵們”“鍋包肉”“二人轉”必然聯想到東北獨特的地域文化;“烤鴨”“長城”“天安門”象徵著北京的文化底蘊;“延安”“女娃娃”“肉夾饃”訴說著陝西的歷史文化。毫無疑問,戲曲更是地域文化甚至是中華文化的縮影,京劇的雍容華貴,豫劇的慷慨激昂,秦腔的滄桑厚重,黃梅戲的輕盈愉快,崑曲的浪漫唯美等,這些梨園精華,穿過歲月洗禮,歷經時光浮沉,是否能得以傳承,重構鄉土認同?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並提出了一系列相關重點任務和措施。如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國民禮儀教育,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實施傳統戲曲振興工程、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工程、中華老字號保護髮展工程、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將傳統文化標誌性元素納入城鎮化建設、城市規劃設計、城市公共空間,加強對傳統曆法、節氣、生肖和飲食、醫藥等的研究闡釋、活態利用,實施中華節慶禮儀服裝服飾計劃,大力發展文化旅遊、傳統體育,培育符合現代人需求的傳統休閒文化,積極宣傳推介戲曲、民樂、書法、國畫等。通過這些有力措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轉化為不可或缺的日常組成部分,形成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在全社會形成參與守護、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環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以這種“根”與“魂”作精神支撐。面對藝術與大眾之間存在鴻溝的現狀,與藝術同為認知世界方式的互聯網,能為藝術做些什麼? 廣受當代年輕人喜愛的短視頻平臺,為弘揚國粹、傳承戲曲文化提供了新的傳播模式與推廣平臺。以抖音短視頻平臺為例,京劇演員王佩瑜在短視頻平臺示範老生如何大笑,表現戲曲“無聲不歌”的藝術特色,並拍攝成視頻發起挑戰賽 # 我要笑出“國粹範”# ,總播放量將近26 億;一位來自河北廊坊的用戶使用黃梅戲《女附馬》作為配樂拍攝的視頻,獲得了100多萬的點贊量;平臺數據顯示,豫劇相關短視頻播放量超過了5.1億,點贊量超2032萬,其中,參與“唱豫劇”挑戰賽的短視頻總播放量就超過1367萬。“唱唸做打”、宮調曲牌、梨園情懷有望成為新流行。

追著年輕人的腳步,將戲曲文化融入人民的生活至關重要,這需要來自社會多方的共同努力。值得關注的是,9月4日,中國戲曲學會、河南豫劇院宣佈加入短視頻藝術普及和全民美育“DOU藝計劃”,與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視頻戲曲藝術傳播傳承,以培養戲曲觀眾、打造戲曲未來,讓已變成小眾藝術的戲曲迴歸大眾藝術本位。這樣的舉措是弘揚戲曲文化的好渠道,據瞭解,為號召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在抖音平臺積極創作藝術類短視頻,“DOU藝計劃”將為包括優質戲曲短視頻創作者在內的優質藝術短視頻創作者提供“抖音藝術推廣官“認證,讓短視頻圓“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夢。

中國戲曲學會執行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薛若琳 中國戲曲學會執行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薛若琳表示,大眾被抖音激發戲曲興趣的趨勢非常可喜,現在的戲曲觀眾老年人多、青年觀眾少,讓原本雅俗共賞的大眾藝術戲曲變成了“曲高和寡”的小眾藝術。戲曲觀眾尤其青年觀眾大量流失、戲曲電視劇基本退出熒屏、新拍攝戲曲電影數量多但難入院線、電視戲曲節目收視率長期不高,抖音在這種背景下,行之有效地開展了戲曲傳播,給了戲曲人很大驚喜。“我們非常珍惜這種驚喜,更希望通過我們的專業,將這種驚喜持續發展下去。”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姜繼鼎表示認同:要鼓勵和扶持優秀傳統戲曲藝術創作者,在抖音平臺上持續產出弘揚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內容,在繼承中求創新,以新形式、新內容讓傳統戲曲藝術更富生命力,增強年輕用戶對於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認知和認同。 短視頻平臺的低門檻,讓每一個觀看戲劇演出的普通人,都可以拍攝一段短視頻,進行戲曲內容的藝術生產,每一個觀看戲曲視頻的用戶,都可以場景化的感受戲劇的魅力與風采。

DOU藝計劃-短視頻戲曲藝術傳播專場 戲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骨髓,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以河南為代表的中原地區逐漸孕育了厚重博深、成就輝煌的藝術氛圍。“中原文化,戲大於天”,這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名言,也足以從中看出河南戲曲文化的底氣。豫劇,極富鄉土氣息和文化底蘊,字正腔圓的藝術風格,或悲憤激昂、或激越明朗的格調,都給人一種一吐為快的感覺,它從農耕文明的土壤中發出慷慨有力的音符,在堅韌平和的中原人心中開花,承載著真善美的藝術芬芳,正在搭載短視頻平臺超越時空傳播在神州大地上,重構鄉土認同。

您認為,戲曲要如何才能追上年輕人的腳步?歡迎留言討論


戲友記


每個時代都會隨著社會的發展,產生出一些娛樂活動,就象在電影、電視、手機沒出現的時候,人們想娛樂一下只有到劇院或到集市,去看戲曲、聽評書來放鬆自我,有錢人也常沉浸其中。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電影、電視、手機的普及,人們的關注點從單一走向多選擇,雖然戲曲是很好的傳統文化,但是人們多了選擇,所以看的才會少。當然戲曲也有喜愛它的粉絲。所以無論多美好的東西,也會有喜歡它的和不喜歡它的,這就是人的常說的受眾不同,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安然一笑224836240


不是不喜歡戲曲,是不喜歡唱戲曲的人。一個看臉的時代,人們都罵很多小鮮肉小美女拍爛片,但還是有很多年輕人愛看,不是看劇情,也不是看演技,而是看自己偶像來的。反觀唱戲曲的,都是年齡較大的,年輕人不會去欣賞,即使你唱的太好也一樣沒有收視率,。然而張雲雷的出現讓年輕人也喜歡上了戲曲,這是為什麼呢?我敢肯定年輕人絕對是為了看人而聽的,雖然唱的好,但比他唱的好聽的一定會有,但為什麼單單捧張雲雷呢?還不是因為他想了一張好臉。所以曲藝這個東西,和音樂一樣,根本不分家,主要還是讓誰去唱。


村裡開會了村長不是我


青年人,不喜歡戲曲的原因是因為,缺少啟蒙。我從小就跟我媽媽,看河南衛視的《梨園春》節目,接受戲曲的啟蒙教育。我就是一名00後,並且一直在努力的傳播學習戲曲中。


豫劇愛好者fym


在任何時代,文化的更迭都是一種正常的現象,隨著新時代的發展,戲曲必然會遭到新時代的“文化過時和淘汰”。

這個再正常不過,就是社會政治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規律。

唐朝的時候,漢賦也一樣過時。宋朝時,唐詩也一樣過時,寫的人變少。元朝時,宋詞也一樣過時。明朝時,元曲也一樣過時,寫的人會變少。每個時代背景下都會孕育出體現當朝當代的藝術文化的展現形式,戲曲的過時也逃不掉這一歷史規律。


熱瓶氣球


戲曲的程式化表演,跟現在的快速現代表現形式相沖突,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潮的事物,但是在國家大力倡導下 非遺戲曲藝術已經開始進入年輕人的世界


愛戲愛茶小戲迷


戲曲藝術對於我們來說,在生活中並不常聽,偶爾。聽起來就比較吃力,專業的戲曲表演者都是從小培養的,所以受眾比較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