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一次性交售“統棉”現象應避免

【一家之言】一次性交售“統棉”現象應避免

以下為個人觀點,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中國棉花網,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否則一切後果由個人承擔!

由於內地棉花種植規模逐年減小,一些老棉區零星散落於千家萬戶的籽棉資源已不足以形成生產、收購、加工、紡織的配套型產業流通需求,因而其產銷模式正在發生變化。

棉花種得少但紡織業依然發達的昔日產區如今成為了銷區。當年“前產中加後紡紗”產銷並進的棉區,現在的紡原也完全靠外採,在全國除新疆外,棉花產供銷自給自足的省份幾乎沒有。江蘇省早在棉花種植600萬畝的年代,全部產量也只是全省高度發達的紡織企業10-15%的紡原需求量,時至今日,紡織大省江蘇的紡原供應已完全依靠從國內其他地區採購和進口商品棉。

近日,信息員調查發現,在江蘇鹽城、南通、連雲港等地,過去入秋棉花堆成山的景象不見了,時近“霜降”,竟然還少有人問津棉花交售之事。大豐、射陽、鹽都等地有經驗的收棉人部分退休了,部分去了新疆、河北、湖北等地棉區租廠經營、或應聘為師,當地的棉花收購早已變成由“棉販子”們走村串戶收集後出售到有意加工的企業。

如此變化所產生的影響體現在各個環節,其中,種棉花的農戶改分段按期售棉為一次性售棉,對棉花的正常利用、對優棉優價市場規律的體現、尤其是對紗品品質都有一定的妨礙。

首先,棉花成熟根據季節氣候,大多數自然成熟吐絮,有的則屬於風凍逼熟,纖維成熟度、籽粒飽滿度、色澤馬克隆值都有很大差異。把籽棉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種質量自殘、品級混雜,收購及紡織企業稱之為“一條龍”收購,是影響產品質量自然發揮的大敵;其次,從棉花收購標準執行定律看,“一條龍”收購的棉花定級不可能超過4級,而各比例的棉花高的會被拉低,低的會被拉高,植棉畝效益至少損失30-40%。從檢驗分析的角度看,棉花的自然品級中,1-4級上等棉雖然受自然氣候影響程度有輕有重,但總的品級仍佔五成以上,而將1-3級白棉賣成4級淡染棉的價格,植棉實際收入大為削減。“一條龍”收購的棉花進入加工銷售環節後,如果加工廠考慮成本增加而不進行分等分級的話,“原收原加”出產的紡棉只能還是“一條龍”生產,紡成的紗質量參差不齊,無法成為加工高檔布料的精紡原料,就是紡成中低檔紡織品也是一致性差(業內稱棉紗一致性差織出的布匹紕點為“跳白”、“亮頭”)、穩定性差、產銷綜合效益差。在這樣的流通環節變化之下,業內人士認為,多年來的棉花交售“一條龍”,已使內地1-2級棉花資源被“人為”消失,優棉無以優用,使得棉花品質的經營變味,實在令人可惜。

綜上所述,棉花的混等混級、單季一次性“一條龍”交售與農民和紡企皆無利,這是與總產資源減少、社會關注度不高、農民“因小而不為”息息相關。然而,作為最終走向市場、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無論棉花資源多與少,交售形式怎麼變,生產、收購領域都應當宣傳引導品質強農、質量為先的理念,積極實施優棉優價的收購方式,通過堅決拒收“一條龍”棉花,讓部分棉農和私商棉販斷了出售“統棉”的念頭,同時將分等分級分批交售所贏得的增收實例用算賬對比的形式進行宣傳感化,引導農民源頭做好品級區分,實現優棉優價、優棉優用。真正堵住混雜棉的市場出處,農民一次性售棉的陋習就可以有效避免。(朱明貴)

【一家之言】一次性交售“统棉”现象应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