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裡,孫少安一家這麼能幹為什麼還是這麼窮?

詩鑑漫城


致力原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謝謝指教!




孫玉厚一家這麼能幹,之所以還窮是有原因的。個人認為原因如下:

  • 大環境造成,計劃經濟,集體出工,孫家就算勞動力再多,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落後的家庭經濟;
  • 孫玉厚為自己這一代承擔太多,虧空了底子,無法解決貧窮的困境;
  • 孫玉厚子女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多,能幹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家境貧寒。


大環境造成,計劃經濟,集體出工,孫家就算勞動力再多,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落後的家庭經濟

《平凡的世界》設定的故事背景是中國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個時期,全國上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農村實行農村合作社,集體出工,按工分吃飯,男女工分不一樣。男勞力統一十分,女勞力統一七分。

因為吃集體,每家每戶都不能存有餘糧,更不能有自留地。這種看似平均主義解決每個人的溫飽問題。可是卻限制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很多人只要出工就能有飯吃,所以出現偷懶耍滑的,磨洋工的人。這對那種出工積極,勞動力出眾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而孫玉厚一家就是老實、能幹的人,可受限於國家制度,無法靠自己的勤勞能幹來扭轉家庭的經濟局面。

直到後來,國家實行生產責任制,分田到戶,家庭單幹,孫玉厚一家才開始擺脫貧窮,走向富裕。



孫玉厚為自己這一代承擔太多,虧空了底子,無法解決貧窮的困境

由於孫玉厚一家是雙水村的外來戶,所以在村裡沒有很多的所謂的“祖業”。家底本身就薄弱,父親在孫玉亭五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一旦遇上家庭辦大事,肯定會造成家庭經濟虧損。

孫玉厚和孫玉亭是兄弟,孫玉厚成家時,家底薄,娶媳婦沒花什麼錢。可為了供弟弟孫玉亭讀書,更有出息,他是花費了不少的心血和金錢,就是為了讓孫玉亭讀書出來當一名工人。後來,孫玉亭如願成一名鋼鐵廠工人,這是孫家莫大的榮耀。本以為孫家經濟就次改變,可孫玉亭工作沒幾年,就吵著不當工人,鬧著要回家娶媳婦。

本來家庭困窘,孫玉厚又四處借錢備了彩禮,給孫玉亭娶了賀鳳英。還把自己住的窯洞讓給弟弟,住了幾年借宿的窯洞,才自己打了窯洞。

可孫玉亭夫妻倆又不會過日子,把家庭的光景越活越窮,常吃不飽飯。為此,孫玉厚一家又得時不時接濟弟弟一家。這樣,無形中又增加了家庭負擔,難以短時間改變家庭經濟困難的局面。



孫玉厚子女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多,能幹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家境貧寒

孫玉厚夫妻倆本身要承擔老母親的贍養義務,自己又有四個孩子,除了大女兒蘭花沒讀書,其他孩子都讀了書。因此,家庭大事一件接一件,很難讓家庭經濟有恢復元氣的那一天。

母親長年臥病在床,有眼疾,需要吃藥。

大女兒蘭花沒讀書,只能在家務農,也沒有什麼很大能力來幫助到家庭。後來嫁給了王滿銀,更是嫁到了窮窩,自己忙地裡的事還要忙家裡的事照顧兩個孩子。孫玉厚也時常要接濟大女兒一家,照顧兩個外甥。

大兒子孫少安本來可以讀更多的書,可為了家庭經濟,放棄了升學的機會,主動回家和父親承擔家庭重擔。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家庭經濟壓力,而也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家庭經濟。

二兒子讀高中,需要負擔,由於家裡非常清貧,也無法給予更好的學校生活。二女兒在讀書,也是需要負擔。兩個人無法給家裡帶來實際的勞動力,也就無法給家裡創造經濟。

所以這個階段的孫家,能做的就是孫玉厚夫妻倆,再加孫少安。所以消費的人多,創造經濟的人少,自然無法改變家庭經濟困難的局面。




綜上所述,孫玉厚家的人沒有不能幹的,但是能幹是主觀能動性,不能改變客觀大環境和大政策,這是孫家無法改變家庭經濟困難局面的根本局面。然後就是家庭本身底子薄弱,需要開支的負擔太多,加劇家庭經濟的困難。

再後來國家政策改變,孫家孩子長大成人,通過勤勞能幹,積極奮鬥,改變了貧窮落後的家庭經濟局面,成為雙水村的首富!


爭取向上


《平凡的世界》我讀過2遍,書中的很多情節都當時感動的熱淚盈眶。其實當時的大環境就是那樣,家家戶戶都差不多,孫少平一家看似都很能幹,但在那個時候 靠種地想發財不可能,就和現在你要靠夫妻自己上班獨立買房也永遠是個夢[偷笑],但孫少平家確實相比別的人家還要困難,這直接導致了孫少平少年時期的自卑和要強的性格,為什麼呢會這麼窮,我認為有一下3個原因

1.孫玉厚是農村人,他們家祖上也都是農村人,沒有給他留下任何的財產,辛辛苦苦把弟弟培養成才,讓他上學,給他結婚 應該是欠了很多債,不爭氣的玉亭結婚後也是不務正業,隔三差五的要哥哥接濟。

2.他後來又結了婚,生了四個娃,家裡多了幾張口,一碗飯要七個人分,一個饅頭掰七瓣。娃們又要上學,老孃又不能幹活,養家的重擔全丟在他的肩上,壓力可想而知

3.孩子都長大了 ,女兒蘭花嫁了個二流子常年不回家,倆個外孫基本都在孫玉厚家吃飯,蘭香和少平都上學,一是費用變大二是少了勞力工分,所以在那種情況下 孫玉厚這輩子很難脫貧,日子越過越慘。

幸好、十一屆三中全會帶來了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變革終於讓全中國的老百姓日子越來越好。






陽光互動


首先因為當時農村的政策不太好,施行的是合作化。另外孫玉厚太忠厚老實了,年輕時為了幫助弟弟孫玉亭欠了很多錢。當然還包括少安的姐姐嫁了個二流子,少安家還要幫扶著姐姐家。

1,農村的鄭策的影響!

當時農村的鄭策不太好,施行的是合作化,也就是大家是混在一起勞動的。這對於那種懶惰的人而言倒是有好處,但是對於像孫少安他們家這樣勤勞能幹的家庭而言是比較吃虧的。畢竟不能多勞多得。

所以當時孫少安特別希望農村可以施行生產責任制,而後來的確出來了這樣的好政策。孫少安家都很高興,之後他們的生活也的確慢慢變好了。

2,孫玉厚忠厚老實,曾為了弟弟讀書娶妻欠了很多錢,許多年才還清

孫玉厚的父親去世地比較早,所以弟弟孫玉亭是他養育長大的,且他還借了錢供孫玉亭讀書,就是希望孫玉亭讀書出來可以找到好點的活幹。

但孫玉亭做什麼都做不熱,後來幹了幾年,沒掙到啥錢,不想做了,想讓哥哥孫玉厚幫他娶媳婦。於是孫玉厚又借了錢,還讓出了自己的房子給幫孫玉亭完成了婚禮。

這也導致孫玉厚家欠了很多的錢,很多年後才還清。

3,蘭花嫁給了二流子王滿銀,一個人要種地還要帶兩個孩子,所以少安家需要時常幫扶著姐姐家。

少安的姐姐蘭花是一個苦命的人,嫁給了二流子王滿銀,王滿銀整天就知道到處亂混。根本不管老婆和孩子。

少安勸姐姐離婚,也勸不到。所以沒辦法,只能在行動上多幫幫姐姐,比如在農忙的時候,他和父親幫姐姐乾乾地裡的活,比如有時候接姐姐的兩個孩子來住段時間。也就是相當於少安家是需要幫著姐姐蘭花養家養孩子的。所以這也加劇了少安家的困難。

所以雖然少安一家都很能幹,但是由於以上三個原因導致他們家依然很窮。


蔓萊讀書


因為是強迫人民集體餓肚子幹活,政治是統帥,是靈魂,以階級鬥爭為綱,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農民沒有種植幹活的自由權,一切都是領導說了算,社員等著領導喊著幹活,誰都想少出力少流汗,成年勞動力幹一天都是10分,多勞不能多得,集體的事只有隊幹部操心,社員只有聽從指揮服從命令幹活,誰也不操心的大鍋飯形式,嚴重阻撓了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創造性和生產積極性,市場不能自由,買賣不能隨便,動不動就把割資本主義的尾巴,投機倒把的帽子給你戴上,是改革開放尊重人民的意願,解放了生產力,讓人民吃飽了飯,過上了幸福生活,強迫人民集體餓肚子幹活,沉痛的失敗的歷史教訓,億萬農民永遠不會忘記,吸取教訓,展望未來,祖國越來越美好,人民越來越幸福。


平安健康知足常樂


要問孫少安家為什麼會這麼窮?

除去黃土高原以及時代造成的客觀原因,只找主觀原因,那就要從孫玉厚說起了。

在孫玉厚年輕時,其實和村裡的支書田福堂一樣,都是地主家的長工,家裡都是一窮二白的。

但是後來田福堂家一直是雙水村的富裕家庭,而孫玉厚家卻窮到了低谷。

究其原因還是要怪孫玉厚的弟弟孫玉亭。

本來孫玉亭應該是孫家那一代的希望的,孫玉厚將所有的希望就寄託在了這個弟弟身上,省吃儉用的供他上學,又託關係把他送去當工人了。

在那個時代,能夠當上工人,那就是端起了鐵飯碗,那是多少土生土長靠刨土求生的農民羨慕嫉妒的事情啊。

可恨的是,這個孫玉亭太不爭氣,不好好上班,就在廠裡亂搞男女關係,結果生生的把這鐵飯碗砸了,被廠裡開除了。

孫玉亭被開除了工人,受打擊太大,知道對不起太對不起自己的哥哥孫玉厚。於是回到雙水村,就尋死覓活的,不好好過日子。

孫玉厚沒有辦法,就只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給弟弟孫玉亭找個媳婦。

於是孫家又基本上傾家蕩產的為孫玉亭找了一個媳婦,還將自己的房子給了孫玉亭。

自己另外借錢造了幾口土窯自己家住。

就這樣的一折騰,一下就將本來都不富裕的孫家一下拖垮了。

而在那個時期,家庭的原始積累那都是一分一分的通過時間,勞動攢的,不像現在可以有門路做生意之類的事。

所以原始積累一旦用盡,那麼就很難能夠補上了。

再加上孫玉厚家後來人口也多了,就這樣孫家也就一年過得比一年窮了。

幸好家裡還有聰明能幹的大小子孫少安,不然孫家那就更難過了。

綜上所述,孫家的窮就在於孫家出了一個禍害:孫玉亭。


早晨從下午開始


平凡的世界演繹了一個大集體勞作,吃大鍋飯的年代,在這個年代,工人在工廠幹活,農民在農村種地,一切物質都由國家來支配。

孫少安一家,只有孫少安和他爸孫玉厚是勞動力,少平和蘭香都在上學,上學是不給工分的,只有下地勞動的人,大隊才給工分,奶奶已經不能下地幹活了,等於2個人養活一家人,孫玉亭和賀鳳英是大隊的革命積極分子,家裡的活一概不幹,只顧著幹革命了,兩家人的勞動,全壓到孫少安身上。

在那個時代,地裡缺肥、缺水,糧食產量低,基本靠天吃飯,一家人就是再能幹,光景也好不到哪裡去,孫少安18歲當隊長,帶領大家分豬飼料地,為了就是讓大家提高種地的積極性,來年能吃上飽飯,從黑膜饃吃上白饃饃,當看到孫玉厚吃著白饃饃掉下眼淚的時候,我也哭了,小時候也捱過餓,當一個農民一輩子的夢想是頓頓吃上白麵膜,可見當時的時代,農民是多麼貧困,一心想過上好光景。



精彩影視品鑑


要問《平凡的世界》裡,孫少安一家那麼努力還是那麼窮,這是因為時代的原因窮是普遍現象,並不是因好吃懶做造成。


路遙小說中的背景大約七十年代前後,那時候孫家上有老下有小,哪能想象吃上白麵饃那麼幸福的事!不只孫家雙水村的人,因為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不能自由流動,樣樣都要票,沒有戶口就沒有供應。大鍋飯加上單純的地裡刨食,樣樣講政治,多養兩隻雞鴨都不行,生活太艱難了。

地裡的麥子割了十三茬,自從蘭花出嫁後,全家就孫玉厚一把老骨頭勞力了,一大家子吃不飽穿不暖也正常。(據元元父親說,作為長子家裡兄弟姐妹小的時候,每年都要寄回大半工資補口糧錢。)


所以孫少安不得不放棄學業,割捨下成為國家棟梁的理想,絕望地繼承父親修理地球的工作。後來十八歲的孫少安當上隊長,私分自留地,搞上大包乾,此後在雙水村敢於開窯廠,大搞第三產業。他改變了孫家悽惶的日子,養活了一家人。

但孫少平上了原西縣高中時,還穿著露腚的衣服,吃著代表非洲生活的高梁面饅頭下白水菜,貧瘠的生活讓他羞澀無奈,貪窮的滋味可真不好受。

莫言說過要想離開黃土地,只有兩條途徑:當兵或工廠招工成為吃皇糧的工人,哪一條都不容易。路遙的另一部作品《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夢寐以求的就是成為城裡人。78年恢復高考後,大學畢業生包分配,考上大學被稱為鯉魚"躍農門",實在太貼切不過了。

孫家小妹蘭香在家中三個壯勞力的支持下,吃力地堅持學業,實現了哥哥們的理想,考上重點大學成為研究地球的人,又選擇貴公子為伴,孫家時來運轉。

孫家好逸惡勞的逛鬼女婿王滿銀,日子也過得不好,連帶著孫蘭花受苦。然而耗子藥生意和祖上大地主的基因,讓他練就八面靈光的腦子和口才,在市場經濟的時代,終於否極泰來便是證明。

平凡的世界擺脫了窮困,嗚咽河水不再嗚咽,流淌出歡快的時代節奏來了。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閒魚🐠元元,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平凡的世界裡的孫少平在中學讀書,吃飯時總是拖到最後去食堂的筐裡拿兩個黑黑的高梁面饃,總是吃不飽,因為他們家窮。

他們家一共六口人,父母親是勤勞的莊稼人,哥哥孫少安是能幹的生產隊長,奶奶生病躺在床上,他在讀中學,妹妹上小學,姐姐已經出嫁。三個正勞動力都很能幹,日子卻過得結結巴巴,為什麼呢?


一、國家窮,家就窮,

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家。一是新中國成立時,我國處於一窮二白的境地,五十年代冒進主義抬頭,夢想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出現了畝產千萬斤的浮誇風,農民只能餓著肚子交公糧。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災害,農民更是陷入缺吃少穿的貧困之中,到七十年代,國家還沒有恢復元氣,所以農民還是普遍很窮。

二是國家為了加速實現工業化,在西方國家的封鎖下,只能從農業中取得資本的原始積累。於是,政府通過政策和制度手段,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將資本從農業轉向工業。據統計,在1950-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過“剪刀差”大約取得了5100億元,所以相對於工人來說,農民會比較窮。


二、制度僵,活力差

《平凡的世界》的故事背景是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農村,那時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農民按工分計酬,不管你能不能幹,只要出勤就計工分。隊長吹哨子下田,吹哨子收工,田間地頭只見太陽動,不見人在動,俗稱磨洋工,太陽下山了,一天的工分就到手了,農民沒有勞動的積極性,地裡的莊稼產量就不會高,一年做到頭生產隊的工值只有幾分錢,年終分配根本進不到錢。

政策不允許農民養豬、養雞、搞家庭副業。孫少安的姐夫在市場上賣老鼠藥,屬於投機倒把,被抓起來批鬥。孫少安雖然腦子靈活,身強體壯,也是有勁無處使,一家子只能在地裡刨食。


三、收入少,負擔重

孫少安一家看起來是六個人,實際上還有兩家子靠他們扶貧,一家是姐姐家,姐夫遊手好閒,家裡光景一爛包,全靠姐一人拉扯兩個孩子,孫玉厚看不得女兒吃苦,少不得補貼她家用,幫她養著貓蛋狗蛋。另一家是二爸孫玉亭,這個二爸是父親養育長大的,借錢供他讀書,畢業後在山西太原鋼廠當工人,六0年困難時期,他不幹了,跑回家讓哥哥幫他娶媳婦,孫玉厚真是厚道,把祖產的窯洞讓給弟弟結婚,帶著一家子另外打窯,如此一來,孫少安家就欠了許多的債。

孫玉厚52歲了,沒過幾天快樂的日子,為了兒女們活得好一些,他受罪一輩子也心甘情願。可是土地都快把血汗灑幹了,家裡的光景還是像篩子一樣到處是窟窿眼,實在是負擔太重了。

他們家經濟條件的改善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施土地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孫少安辦起了磚瓦廠,孫少平在煤礦上找到了工作,妹妹孫蘭香考上了北方大學,收穫了甜蜜的愛情。

綜上,人民的幸福離不開國家的富強,離不開黨的好政策,離不開人民的艱苦奮鬥。


白丁白話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從1975年開始創作,到1988年5月25日完稿的。

路遙,(1949-1992)原名王衛國,中國當代農村作家,1949年12月23日生於陝西榆林市清澗縣石咀驛鄉王家堡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

在隨筆中,路遙談及創作《平凡的世界》具體準備工作得知,他閱讀了大量當時政治、哲學、經濟、歷史、宗教、農業、商業、工業、科技、養魚、養蜂、施肥、稅務、財務、氣象、曆法、造林、土質改造、風俗、甚至UFO都在涉獵之中,遑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參考消息》幾乎是隨身攜帶。

在銀頻上,那時的時政新聞依稀歷歷在目,也是路遙的精心製作讓我們清晰瞭解到當時社會的種種人心浮動,孫少平因為家裡沒有錢,不得不輟學回家務農,與青梅田潤葉從此交際平行;孫少平比大哥孫少安稍微幸運,多讀了幾年書,即便如此,就連在家做個教書匠的機遇也是很小,而不得不外出打工,憑藉著女友田小霞不斷的勉勵而一直自學著;姐夫王滿銀,一個劃時代的人物,他無時無刻不在想著“一夜暴富”的點子,其實他才是那個年代最具典型的人物,只是作者出生於農民,大抵喜愛實誠的人,所以王滿銀的存在就顯得有點投-機_倒-把;二叔呢?據說人民公社分配製度敗就敗在這樣的管理員上。

《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跟當時掙扎在戰爭後的所有人一樣,被疲憊、饑饉和恐慌浸染著,急需改革帶給人們更大的自由和活力,1975年,中國人口已經是9.16億,年GDP是1634.32億,對於一個人口眾多,百業待興的新起之國,這無疑是又一大難題。

1975年也是重大革新的一年,鄧公上臺,極大的鼓舞了一批先行者,以田福軍為代表的領導,試圖將用白饃一掃吃了十數年的黑饃。主人公孫少安是幸運的,看著他一次又一次埋頭奮進,將家裡的黑饃替換成白饃,每個中國人都在心底為這個國家未來的命運祈禱,感恩。希望世界再無爭戰,永遠太平。




塗非山人


上一輩人的創業史,並不如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尤其是資源匱乏的鄉村地區。

孫少安生活的地方是黃土高原,對外交通不便,沒有什麼可以依傍的資源來發家致富,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的雙手。

那個時候的貧困不是個人的,而是集體的。路遙為了寫作這部作品,在鄉野親身體驗生活十餘年,瞭解了農村的種種,才寫出了這皇皇鉅著。我們知道,孫少安一家人在村子裡是極為能幹的一家人,按理說勞動致富,但為啥孫少安一家還是過得那麼貧困呢?

我想這是整個大背景下的貧困,不像現在,很多送快遞的小哥或者做房地產中介的小哥都很自信滿滿的說,只要肯努力,生活總會好起來,因為整個市場都在那裡,蛋糕很大,努力的人都可以分到一塊。而當時不一樣,當時整個中國經濟這個蛋糕太小,再加上當時獨特的社會經濟體制,農民更難以獲得必要的生產資料,生產資料不足,生活資料難以豐富。所以即便孫少安一家有自己的小磚窯,少平也出外打工,但最終生活水平也沒有提高多少。

而這樣的人物性格和創作理念,和創作者本人的狀態也有關係,路遙想要展現這樣的形象,每個人都很平凡,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或許只有少數人會走向大富大貴,而多數人仍舊是在和平凡中打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