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招聘年齡一般最高到35歲,那35歲到60歲的人去哪工作了啊?

山山說穿穿


35歲正是一個人事業的黃金年齡,無論工作經驗、知識儲備、社會閱歷,還是身體狀況都是最好的時候。

看看四周,發現35歲以上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只是工作性質各不相同而已。

至於說一些企業招聘,年齡限制在35歲以下,那麼35-60歲的人工作去了哪裡?不同層次人群的去向都各不相同。

1、白領人群。

白領人群的中年危機並不是年齡,而是能力。

朋友今年47了,是知名外企的運營總監,前段時間還收到了5家公司的offer,他還要精心挑選該去哪家公司。

因此,人到中年,對白領人群來說,年齡不是危機,主要看工作能力。

2、藍領人群。

根據數據顯示,28-35歲的藍領佔據了藍領人數的58%左右,男性多於女性。不得不說,招聘市場對藍領人群比較苛刻。

這類人群大多為工廠工人,汽車維修人員、司機等體力勞動者,也有很多適合35歲以上藍領的崗位。

3、自由職業。

自由職業者不受制度約束,企業招聘的年齡限制對自由職業者並沒有影響。

雖然說35歲是一個人的黃金年齡,但是面對職場的殘酷,生活的壓力,說沒有危機是假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擺脫,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如何擺脫危機?需要這麼做。

1、對於不擅長的行業,儘早轉行。

結合自身的綜合實力,趁早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垂直髮展。

公司的人事主管曾經是一名程序員,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髮量的減少,幹了五年程序員後成功轉行到人力資源。他對現在的工作很滿意,他說:轉行之後,生活幸福感提高了不少。

【小結】根據業務能力、專業特長、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垂直髮展,才不會被招聘條件所限制。

2、選擇一個適合長期發展的公司,避免盲目跳槽。

職場上,跳槽已成為年輕人的常態,理由千千萬萬。但是中年人不可以這麼任性,年齡是硬傷。

鄰居王姐今年36,在工廠後勤部工作。她告訴我:以前年輕氣盛,高不成低不就,換工作不下十次,現在她的好多同學要麼是事業單位小領導,要麼是公司管理層,只有她因頻繁跳槽,沒學到真本事,現在只能幹後勤工作。

【小結】頻繁跳槽會讓人缺乏沉澱,心態浮躁,中年人實在不適合這麼幹,選一個能長期發展的公司,利己利他。

3、不斷學習,提高自己。

唯有不斷學習,提高自己,才是硬道理。

同學的父親是一名工廠車間的機器維修人員,他善於學習新知識,善於鑽研,別人搞不定的工作他可以,深受領導青睞,每次廠裡技術方面的重大決策都需要他的參與。現在50多歲,還學習自媒體寫作,已經是自媒體創作中的大V了。他的這種學習精神也感化著我們。

【小結】不斷提升自己,才會發現更精彩的世界。

【總結】招聘的年齡限制的確很殘酷,我們只有做好規劃,提高自己,努力去打破這樣的招聘限制。


筆記簿杏豆


座標上海,今年35歲,說下我身邊的35--60歲的人都在做什麼吧。

  • 先說我自己,32歲涉險考進事業編制,工作還算清閒,領導40幾歲,自己升遷沒什麼太大希望,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四處尋覓有啥賺外快的方法

  • 朋友,私企銷售,工作比較忙,整天和我吐槽老闆如何剋扣,但還是賴著不走,小孩剛出生,最近聊天也少了

  • 鄰居大叔,40多歲,國企技術崗位,靠自己從農村在大城市貸款買了兩套房子,他工作很忙,一週至少3、4天出差,認識他10年,頭髮已經快沒了

  • 單位裡的老師傅,55歲,今年辦了退休,返聘回來在原單位繼續工作,拿兩份工資,他笑稱,生活比以前寬鬆多了

  • 小區裡的一個老闆,50歲出頭,前幾年做裝修生意,這兩年開了個按摩店,以前的裝修生意也不做了,說自己也該休息休息了

這些就是在我身邊的一些朋友、鄰居現在的情況,每個人都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每個 人都有各自的煩惱,不過,生活還是得一天天的過啊。

卡洛洛


你好,我本人就是做招聘工作的,我也有很多同行朋友在做招聘工作,從我自己的招聘工作經歷以及周邊的招聘現狀來看,大多數企業對求職者的年齡限定一般都是45歲,所以我覺得你說的企業招聘年齡一般最高到35歲有些誇張和片面了。

誠然,的確有一些企業在員工年齡上限制很苛刻,比如求職者的年齡最高不得超過35,我估計你應該是看到過或者經歷過這類企業的招聘,所以才有這樣的結論,你也沒有說錯,畢竟事實擺在那。

但無論是企業在招聘中限定的最高年齡是35還是45歲,對於超過這個年齡限定的人員來說,境況基本都是一樣的,雖然就業有難度,但他們都為著自己能夠找到工作而不懈努力著。就拿35到60歲之間的大齡人員來說吧,他們照樣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對於那些處於35到60歲之間的白領人群,他(她)們大多都還是可以找到工作的,畢竟都有一定的學歷和工作能力擺在那,即便找不到什麼高端的崗位工作,但想要找一個普通的行政職員工作還是綽綽有餘的。所以,這類35歲到60歲的白領人群大多還是在各類企業的辦公室裡面工作,因為不用出什麼力氣,靠的是腦力勞動,年齡越大,經驗越豐富,所以還是很吃香的。

至於那些處於35到60歲之間的藍領人群,他(她)們相對於白領人群來說確實不大好找工作,受到限制的條件更多,但因為社會上的企業數量足夠的多,它們提供的崗位也足夠的豐富,雖然有些企業招聘年齡限制較大,但還是有更多的企業在慢慢的放寬工作年齡限制,所以即便A企業招工年齡限定在35歲以內,但B、C、D等等企業不一定都把招聘的年齡限定在35歲的,有的限定在45歲,有的根本就沒有限定。這樣一來,大多數大齡人員還是可以通過市場流動的方式找到能夠接納自己年齡的企業,仍然可以在企業裡面工作。

即便有一些人員實在找不到工作,但也有自己的出路。他們有的回老家自謀職業,有的轉行自己做生意,反正大多都能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當然也有一部分年齡比較大的人員確實沒有任何工作。

在我看來,企業給招聘的崗位劃定一個年齡限制,是短視的行為,這隻會造成很多的問題,比如適齡勞動力資源浪費、招工難、工價上漲等等,其實都跟企業的年齡限定有關。如果企業不限定求職者的年齡,那麼人力資源市場上將會有數倍於現在的勞動者,那樣不僅可以極大的滿足企業的人員需求,而且對於降低招工成本、解決就業壓力等都會是極大的促進作用。就看企業願不願意這麼做了。

我一直認為,即便企業招聘年齡限定的再嚴格,對於廣大的求職者來說其實難不倒他們,因為大家總能夠想辦法找到事做的,也總能夠生活下去。相反,企業越是限定招聘年齡就越是對自己發展不利,限定的越嚴格就問題越大。最終算下來,損失大的肯定是企業一方。因此,我覺得企業有必要改善招聘理念,放寬招聘年齡限制,這對企業和勞動者來說是雙贏的局面。


Sir聊HR


35歲在職場上確實是一個分水嶺。有一部分人,有學歷、有能力、有技術,這些人在職場上混得風生水起,一般都做到了企業的中高層。另外一部分人,可能就比較尷尬了,但也不是沒有工作可以做。

第一部分人,他們主要從事以下職業

1、國企、機關單位、事業單位

我表姐和表姐夫,一個是小學校長,一個是鎮委書記。像他們這種體制內的工作,基本不會受到年齡的影響。頂多年齡大了,提幹的機會可能就少了。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因為改制,提前退休了。

2、自己創業

我有三四個朋友,年齡都30歲到40歲之間,他們現在都創業了。有的混的還不錯,有的其實比上班也強不了多少,只是相對自由一點。

3、自由職業者

這些人都是在某個領域深耕了很長時間,在某個方面都比較深的造詣。我一個朋友,做自由諮詢師,一般是獨立接諮詢項目,有時候也會和其他公司合作。另外一個朋友,是培訓師,掛靠在幾個公司,也不用自己找業務,一個月會有15天左右的時間,到處去講課。

另外一部分人,他們主要做以下工作

1、沒有技術含量,主要靠體力的工作


比如保潔、保姆、保安等等,還有一部分跑滴滴、送外賣、送快遞什麼的

2、在工廠上班

一些規模不算大的工廠,其實更願意找中年人。因為中年人,大部分都比較能吃苦,也比較穩定,不容易離職

3、做小買賣

我嫂子大專學歷,在工廠上了幾年班,然後再北京打了幾年工。現在開了個服裝店,一部分原因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大了,到叛逆期了,得多看著點。

4、還有一部分人,幹自媒體、直播的

直播和自媒體行業的興起,也讓一些沒技術、沒學歷的人有了不錯的工作選擇。拍個視頻、做個直播,不需要學歷和技術,只要用心點,收入也不錯。

結語

決定是你工作質量的,主要還是工作能力。年輕的時候,好好規劃自己,好好積累工作能力和經驗,年齡真的不是什麼大問題。


劍心成長筆記


說說我身邊那些35~60歲的人都在做什麼工作吧。

1.國企工作

我有些親戚從大學畢業後就進了國企,當時似乎還是分配工作的,進了國企就相當於一輩子的鐵飯碗,除非你自己不要這份工作,否則就會做到退休為止。

父母也是體制內人員,我媽現在退休了,有一點點退休金,但是不多,大半輩子的青春都在國企就是了。

2.自由職業

我這裡說的自由職業都是個體戶,也就是還沒發展成企業規模的,比如有些人就自己開車送貨,一個月也能掙個四五千吧,如果是長途可能更高點。

還有很多個體戶,比如我一個親戚是船員,年輕時跟老婆關係不太好,現在就一個人住在河邊了,經常修船什麼的,聽說賺的錢也很多,不僅不需要向兒女伸手,而且還經常拿錢出來接濟。

還有我一個表嫂,她年輕時學了化妝,前陣子有個村子的幼兒園要表演節目,就找她去給小朋友化妝去了,一個妝容2小時大約200塊,你說不比打工強嗎?

到了35歲後,自己出來幹自由職業的越來越多了,企業的工資一成不變,也沒什麼自由度,現在的人都比較追求自由自在的賺錢。

3.公司創業

這類應該是男性比較多,至少在小城市都是男的在外打拼,女的在家相夫教子。

我認識一個客戶是廣東汕頭人,那邊做生意的很多,他30多歲走出體制,自己靠能力和多年積累下來的關係網,辦了工廠,而且利用自己的人脈跟玩具廠家和客戶牽線搭橋,自己抽30%的提成。現在日子過得很滋潤,送獨生女兒上學了。

很多男性到了30多歲後,有了行業經驗,上班的發展也到了一個天花板,稍微有點野心的話,就會自己出來創業開公司。

4.回家啃老

有個朋友的姐夫就是半個“啃老族”了,成天在家也不出去賺錢,沒錢了就讓老婆回孃家伸手要錢。

日劇《我要準時下班》種田的弟弟因為畢業後去了一家不靠譜的公司,成天被領導呵斥,在職場上處處碰壁的他,整天不想見人,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心理非常消極。

這類人似乎不少,因為在職場受到的刺激太大,因此對工作產生厭倦感,不想出去找工作,寧可一輩子窩在家裡。


蘇樂愛寫作


我的一個好朋友就曾經遇到過這樣的玻璃門。

那還是1997年的時候,由於國企單位破產整頓,她下崗了。

他不願意被安排到公益崗位,覺得不適合自己,於是就到社會上去應聘。當時是一個房地產開發公司,她投送簡歷後去面試,結果到了那裡自己就覺得有點兒不適應。因為辦公室裡絕大部分都是很年輕的俊男靚女,只有面試她的人年齡稍微大了點點,而且員工們穿著打扮都比較時尚,不像她一身深藍色套裝古板又老氣。

毫無意外的是過了兩天她被通知落聘了,理由是公司只招聘35歲以下的人,而她已經34歲多了。

思量之後她做足功課再次打去電話,並要求和老闆直接通話。對方再三拒絕後他依然堅持,最後電話轉到了老闆秘書那裡,經過請示獲得了和老闆面對面交流的機會。第二天她很早就到了公司,和老闆在辦公室裡侃侃而談兩個小時後,獲得了首席談判代表的頭銜,工資水平高於面試她的人。

所以,凡事無絕對,只要你有價值有能力,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單位和崗位,前提是知己知彼,你所擁有的正是別人需要的。


我的房子我做主


35歲到60歲的人如果是一直上班的,在本行業都已經累積了很多的人脈和經驗,不用經過企業招聘就能找到工作。

比如我認識的一個大哥,他從事攝影行業十多年,基本上在職的時候都有很多同行挖他,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他的同事遍佈五湖四海,想去哪兒工作,打聲招呼就能去,不需要通過招聘。

至於那些經驗不足或者工作能力一般的人,35歲之後根本不敢換工作,基本上都會在原單位釘死。

還有一部分人在這個年紀已經不想再打工了,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和經濟基礎,會選擇投資做生意之類的。現在的餐飲行業入行門檻低,你可以看看,基本上都是這個年紀的人在做。

還有一部分沒錢沒經驗的

......

菜市場賣菜的,超市的理貨員和大街上賣煎餅果子的人也大部分都是這個年紀。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大家都加油工作吧!好好珍惜35歲之前這段人生中的光輝歲月。


拾光1991


作為一個打工者,我來回答一波!

1,其實有很多工廠招聘年齡是放寬到45歲甚至是50歲的,當然這些工廠的條件不是很好或者是非常趕貨時期,我所在的工廠就有一對夫妻已經50多歲了,老闆讓他們走,他們不走,其實很多工廠都有年齡大的工人!

2,有一些服務行業也有年齡比較大的人,比如公司裡的清潔阿姨,飯堂裡的師傅!

3,工地上也會要年齡大的人,一般不會超過50歲,當然身體條件要好點!

4,看門保安這一類人員,也會看到年齡大的人!

我所知道的是年齡大的去找工作,沒有學識經驗的,只能做基層工作了!





胡鄒亂遭


很多都在自己做點事咯,這個年齡段的人,自由職業居多吧。好一點的開個飯店、開個工作室、小公司當老闆;要麼就去開專車,也可以做到養家餬口。外賣和快遞雖然比開專車賺錢,但是歲數擺在那裡,體力跟不上了,所以做不了。

除了自己做生意、自由職業之外,還有一部分人待在公司、事業單位之中,但真正能做到高位的很少很少。我家裡有不少親戚都是類似的情況,一個嫂子在國企做後勤,等著熬到四十五歲內退回家做全職太太;還有一個事業單位的姐姐,她的工作是她老爸提前退休,讓出位置給她的,清水部門,優點是比較閒,也沒有壓力。

這些人工資都不高,上萬的幾乎沒有。

還有一個認識的前輩,做技術的,今年可能也有四十五歲上下了,他算是比較出色的,從技術轉商務,在一家上千人規模的公司,做到商務總監的位置,但因為常年陪客戶應酬,身體很不好,最近似乎也準備離職,自己做點事業了。

我認識的人中另外一個混得比較好的,是在央企裡做到很高級別的經理,北上廣買了兩套房子,但是天天煩躁得要命,他煩惱的根源是,現在網上都在說這裡不穩定,那裡不穩定,自己要有一技之長才行。可是他覺得自己沒有任何一技之長,他只會寫報告,寫材料,做彙報,沒有什麼可以掙錢的技能……

打眼一看,沒有太輕鬆的。

就比如家裡有一位開專車的大伯,收入大約在五千到一萬,區別是你每天開6小時還是16小時;

開廠子、開飯店的,收入是會高一些,但生活狀態也絕對說不上很輕鬆,也同樣每天一腦門子官司,每天跑來跑去,不得自由。我同事的公公婆婆兩口子六十多歲了,一直做生意,生意做得挺大的,但是前幾年因為一些事情,把房子抵押了來救生意,至今還在租房。

三十五到六十歲的人,每個人狀態都不同;但相同的是:大家都感覺錢不夠花……


吉姆妮成長日記


HR老鳥來一發!


在中國的企業,尤其是北上廣的互聯網企業裡,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鬼故事:35歲以上的老員工,都消失了。


的確,35歲是一個很尷尬的年齡,以前你是部門最小的,現在你是部門最老的,看著年輕人一年一升職,而你三年了,還絲毫沒有動靜。



而35歲的職員,無非是這兩類:一類是已經做到一定級別,總監級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於20萬的人;另一類是工作多年,但依然處於一個相對低的位置,每天做著重複性的工作。


後者隨之而來的便是中年危機,因為企業不是慈善堂,老闆再深情也會跟你論成本。但是,人是活的,出路總歸是有的,危機也一定是能避免的:


1、成為公司核心員工

這就需要大家對公司業務極度熟悉,畢竟不努力誰都拯救不了你,只有牢牢把握了公司的一些關鍵節點上,甚至會影響到一個公司的運營的業務能力,你就成為了那個不可替代的人,何來中年危機之說?


2、努力成為管理者

除了業務的核心員工,如果你想在職場上獲得更多空間,職位晉升必不可少。走上了管理者崗位,是打破中年危機的關鍵一步。


3、自主創業做老闆

最後一個,就是自主創業做老闆了。也是同齡人當中最能掙錢的一撥。當然成為老闆,上進、努力、付出、做人好,做事能力強缺一不可,不管在哪個年齡,天道酬勤,萬古不變。


歡迎關注我,瞭解更多職場秘籍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