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皇帝,卻無視孫策,為何如此忘恩負義?

王-_-子


<strong>三國這段歷史一直都是大家所關注的話題,其中有很多內容都是比較有意思的,我們都知道司馬炎稱帝的時候,不但追封自己的爺爺司馬懿、自己的父親司馬昭為皇帝,連他的大伯,也就是司馬昭的哥哥石馬師也被追封為皇帝。

相對於司馬炎的大度,偏隅東南的孫權似乎是有點小氣了,江東政權起自孫堅,然而孫堅是真正的“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東吳的天下其實與孫堅沒有什麼特別大的關係,畢竟孫堅雖然有些本事,但在死的時候也不過是袁術的一個手下,還沒有能為東吳建立什麼基業。

真正替東吳打下基礎的人是孫權的哥哥孫策。

為什麼說江東政權的基業不是孫堅打下,而是孫策打下的

孫策人稱“江東小霸王”,因其勇武如西楚霸王項羽,所以得此稱號。起初孫策也像他的父親一樣跟隨袁術,但後來袁術僭越稱帝,孫策就與袁術決裂了。建安四年時,孫策打敗劉勳與劉表部將黃祖,收復廬江一帶。建安五年,孫策奪取豫章郡後將江東大部分地區收復。正值英年的孫策想要發兵北上,再創功績,但是由於孫策性格嗜殺,被江東士族所不容,故而被刺殺身亡,年僅二十六歲。

孫策的結局應該說是比較遺憾的事情,但是孫策在臨死之前,做了一件很有風範的事情,孫策本身已經有了兒子,按照正常繼承關係來說,江東之主應該就是孫策的兒子孫紹,但是孫策認為孫紹的年紀過小,不足以支撐起整個江東的局面,因此將政權傳給了弟弟孫權。

孫權當時按虛歲算也只有19歲,局勢十分動盪不安,但是陷於官渡之戰的以曹操為代表的東漢中央政府為了穩定孫權,隨即冊封孫權為討虜將軍。

趁北方戰亂之機,孫權平定了東吳政權內的叛亂,穩定了江南局勢,並且吞併了江夏郡很大的部分,隨後在赤壁之戰中,東吳政權聯合劉備,更是以少勝多打敗了曹操,創立了以少勝多的戰役。

一直到公元229年,在劉備、曹操、曹丕等勁敵相繼離世之後,孫權在武昌正式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孫權先是追諡自己的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追諡其母吳夫人為“武烈皇后”,卻只是追諡其兄討逆將軍孫策為“長沙桓王”,封孫策的兒子孫紹為吳侯。

孫堅追封其父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皇帝的老子肯定是皇帝,幾乎每一代的開國皇帝都會追封自己的父輩祖輩,來突出皇家的至高無上,以顯示自己的皇位是十分合理的。

但是對於將江東之主的位置傳給他的孫策,只追封為王,其子為侯,顯然是有些小家子氣,就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評價這件事的時候,都免不了要抱怨幾句:“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那麼,孫權在對待孫策的問題上,為何這樣小氣,沒有司馬家族大度呢?

孫權不追封孫策為皇帝的藉口,“昭穆”制度下皇帝的排位問題

按照中國古代的宗廟制度,皇帝的宗廟可以設立七廟,始祖居中之後,然後按照左右兩列往後排,按照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再接著就是二世為昭,三世為穆,四世為昭,五世為穆;六世為昭,七世為穆;二四六世為昭,三五七世為穆;先世為昭,後世為穆;長為昭,幼為穆;嫡為昭,庶為穆。基本上父子始終不在一列,而祖孫能夠在同列。

然而這種源自周朝的昭穆制度下,可能沒有考慮到兄終弟及的因素,放映到東吳政權上就是,孫堅立為始祖,孫權為昭,等到孫權的兒子為穆,假如要是把孫策追封為皇帝,那麼孫策必然是昭,而孫權為穆的話,他又不是孫策的兒子。

雖然吳越大地上的人,自古以來就與中原政權不是太靠攏,但是如今東吳政權稱帝了,規矩自然不能落下。

當然,司馬炎稱帝的時候也面臨這個問題,畢竟其父親司馬昭是繼承自其兄司馬師,其情況與孫策、孫權的關係差不多。然而,對策總比困難多,只要你想去解決,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司馬炎的策略是不明確太祖,而是從六世祖開始算起,一直到司馬昭正好“三昭三穆”。

由此可見,孫權在這個問題,還是不如司馬炎大度,這個問題也就是孫權不願追封孫策為皇帝的一個藉口。

孫權不追封孫策的根本原因,一旦追封孫策,將會影響東吳政權的傳承

問題的關鍵是孫堅有兒子孫紹,如果將孫策追封為帝,那麼孫策的兒子就具有繼承皇位的權利,而孫權當然是更希望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因此在稱帝的同時,孫權也冊封長子孫登為皇太子,為的就是避免繼承人的爭端問題。

除此之外,如果孫策承認自己的皇位承自孫策,還要面對一個問題就是東吳政權是不是允許兄終弟及,如果那樣的話,孫策和孫權的弟弟孫朗還在,這又為皇權的傳承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相對來說,這些東西在司馬炎看來都不是問題,首先,司馬師之所以傳位給司馬昭是因為司馬師壓根就沒有兒子,而只有一個養子司馬攸,所以也就不存在傳承的問題了,而兄終弟及方面,儘管司馬師和司馬昭還有兄弟,但是司馬炎已經即位,兄終弟及就被徹底打破了,司馬炎的叔叔壓根就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去和司馬炎的兒子爭奪皇位。

實際上,孫權一直在為子嗣傳承所苦惱,其晚年的時候也因為兒子們奪儲而頭疼,甚至將參與奪儲之爭的東吳肱股之臣陸遜責罵而死。

綜合來說,不管怎麼說,孫權的江東政權是來自於孫策的奠基之下,即使追封孫策為皇帝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一些困難,但是正如司馬炎遇到這件事一樣,對策總比困難多,只要你想去解決,就沒有解決不了的東西。

<strong>


史論縱橫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代吳國的建立者。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

222年,魏文帝曹丕冊封孫權為吳王,建立吳國。

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

孫權稱帝后,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

孫權大帝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

孫權大帝封孫策長子孫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其子孫奉繼嗣。

題中所說:孫權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皇帝,卻無視孫策。

其實,孫權沒有無視孫策,而是對孫策很重視,冊封為長沙桓王,並且對孫策後代也進行了冊封。

孫權這樣冊封有沒有道理?

第一、從國家安全考慮,能不能冊封孫策為皇帝?

孫權自己有幾個兒子,都有資格繼承皇位,至少有兩個兒子渴望繼承皇位;

孫權幾個兒子之間有矛盾,而且孫權、後宮、吳國重臣對於皇位繼承,也有分歧。

這就意味著,孫權這一支系因為皇位繼承,有很大可能會產生內亂。

如果冊封孫策為帝,那麼正統的皇位繼承權應該屬於孫策兒子孫紹。

當孫紹參與皇位爭奪,內亂將會不可收拾;強勢的魏國一定會藉機消滅吳國。

從國家安全考慮,不能冊封孫策為皇帝。

第二、從建國貢獻大小,該不該冊封孫策為皇帝?

吳國江山的起點在於孫堅,打下江山根基的人是孫策,這是後人的看法。

在孫權看來,吳國江山從父親開始奠基,哥哥在中間只是起了傳承作用。

孫堅191年去世,孫策16歲接過父親的指揮棒,奮鬥9年,東吳仍然不夠強大。

孫策200年去世,孫權接手東吳的大業,經過29年南征北戰、東征西討,終於修成正果,建立吳國。

所以,孫權認為父親開創的東吳基業,主要還是在自己手中發展壯大起來的。

從建國貢獻來看,不該冊封孫策為皇帝。

第三、從歷史傳承、從天下大勢來看,如何冊封孫策最合適?

為了表明自己當皇帝是順理成章,同時也表明自己仁義裹天,孫權學習歷史上大有作為的皇帝。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建立政權,與哥哥劉縯的貢獻密不可分。劉秀當上皇帝后,追封哥哥為齊武王,沒有追尊為皇帝。

因此,孫權仿而效之。

孫權建立吳國是三國中最晚的,是順應天下大勢。孫權冊封父親為皇帝也是順應天下大勢。

幾年前,魏文帝曹丕建立魏國的時候,就追尊父親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孫權追封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與曹丕追尊父親曹操為武皇帝,性質是一樣的;孫權追封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與劉秀追封哥哥劉縯為齊武王,性質也是一樣的。

因此,孫權稱帝后追封孫堅為皇帝,追封哥哥為王,不但不是忘恩負義,而且正是孫權仁至義盡的表現。


岳飛的飛


相信大家對三國時期的孫權都不陌生,這位歷史上的響噹噹的人物可謂是逸聞趣事頗多,曹操曾這樣評價過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今天筆者想要涉及的內容是孫權稱帝之後對哥哥孫策的待遇。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孫權究竟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哥哥孫策的?又為什麼會有“忘恩負義”的 惡臭評價。請跟隨筆者一同去了解。

東吳黃龍元年(229),孫權正式登基稱帝,史稱吳大帝。新官上任三把火,首要的就是要對自己陣營中的人進行評優評獎、論功行賞的工作。他對東吳的奠基人孫堅、孫策以及自己的母親,孫權都進行了追封。這樣看起來好像並沒有什麼差異,但是同樣是追封,孫堅被追封為武烈皇帝,而孫策卻僅僅只為長沙桓王。

這樣不同的待遇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孫堅和孫策對東吳的貢獻旗鼓相當,卻收穫了不同程度的回饋,這是否是孫權忘恩負義呢?《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這樣評價孫權的這個做法的“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陳壽對孫權的如此行事十分的不理解,他認為孫策對東吳的貢獻十分之大,死後卻不能夠獲得他應該擁有的尊榮,這是孫權的一種不懂事行為。

這裡先簡單描述孫策對東吳事業的偉大貢獻。從瞭解他的光榮事蹟可以對陳壽的忿忿不平有所理解。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兩股勢力對峙在官渡,誰也不敢輕舉妄動。雄踞南方的孫策嗅到了機會的氣息,於是想要“襲許,迎漢帝。”但是歷史總有些遺憾,孫策還沒有沒來得及出發,就受了許貢門客的埋伏,因此重傷在身,不久便因受傷過重而去世,孫權就這樣從孫策手中接過了東吳的領導權。

站在這個角度看來,孫權的做法實在是欠妥。對於戰功赫赫、為東吳事業鞠躬盡瘁的孫策,卻沒有給予他時候的殊榮,這沒有特別尊重的意味,而且從道德和人情方面而言,孫權也過於吝嗇了。

但是政治方面的策略都是需要結合當時的現實狀況的,孫權的這種行為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這背後支撐孫權的行動的最大原因就是關乎皇位的繼承問題。

孫權追封自己的父親孫堅為皇帝無可厚非。假若將和自己輩分一致的哥哥孫策追封為皇帝,這是否意味著孫策的兒子官方承認其為法定繼承人了,這對於孫權的地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孫策的兒子有資格來問鼎皇位,這悄然便增加了孫權的統治壓力,那麼孫權對東吳的事業嘔心瀝血,卻生生自己給自己埋下了一個大隱患,試想,應該有野心的皇帝不會如此給自己埋個大坑吧。這還是出於對自己的孩子的保護,兒子孫紹會在父親的羽翼下茁壯成長,不會有來自自己的表兄弟的威脅,這樣後繼者便無所憂患了。

其實這中間還有一個具有潛在威脅性的人物,那就是孫權和孫策的兄弟孫朗。假若孫權將各個孫策追封為皇帝,那麼從兄弟手中接過皇位就成為了慣例,這樣孫朗就有了可乘之機,孫權的皇帝位又將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威脅。

自己哥哥孫策的兒子和孫權自己的兒子就存在著皇位的競爭,這又平白自己給自己增挑了弟弟的威脅,這樣多方斡旋,孫權只能選擇不追封哥哥孫策為皇帝?由此看來,孫權的“忘恩負義”也是被逼無奈。

因此在種種考量之下,孫權選擇了沒有將自己的哥哥孫策追封為皇帝的道路。

其實孫策和孫權的兄弟關係十分的融洽,孫權在私人感情方面,是非常贊同將自己的哥哥追封為皇帝的,因此最終做出這樣的抉擇也真的是斟酌良久。

這裡筆者對東吳的建立情況做一個較為簡單的羅列。東吳的情況比較特殊,真正的奠基人不是孫堅,而是孫權的哥哥孫策。這位名震江湖的小霸王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打下了江東,在臨死前親自將皇位傳給了弟弟孫權。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周瑜、魯肅、張昭、黃蓋、呂蒙……這些響噹噹的三國有名的人才,原來都是孫策的鐵桿部下。孫策遇刺身亡前,將自己麾下所有的名將能臣都託付給了孫權。若非情誼深厚,怎會做出如此行為。

因此,孫權的“忘恩負義”只是迫於局勢壓力和種種思考之下做出的無奈之舉,與個人情感出入較多,因此,對於歷史人物的一些行為,不能簡單地蓋棺定論。


無筆史官


孫權稱帝后,追封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這是古代開國皇帝的通常做法,體現其皇位的合理性與繼承性。

但是,孫權的權力直接來自於哥哥孫策,從現實看孫權是孫氏集團的“第三代”,第一代的孫堅得到了追封,第二代的孫策也應該享受此殊榮;從情理上講,沒有孫策也就沒有孫權的後來,要追封的話孫策也應該一併追封。

但孫權沒有這樣做,只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王與帝有本質區分,孫權的做法自然受到了一些人的質疑。

但孫權這樣做是沒有問題的,古代宗廟祭祀實行昭穆制度,廟制規定,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以此區分親疏貴賤。《周禮》記載:“辨廟祧之昭穆。”鄭玄註釋為:“自始祖之後,父為昭,子 為穆。”意思是,始祖在宗廟中居中,以下子孫分別排列左右兩列,左為昭,右為穆。

具體的情形是:始祖為穆,始祖之子為昭;始祖之孫為穆;始祖孫之子又為昭;始祖孫之孫又為穆。在昭穆排列中,通常是降序單線排列,以保證父子始終異列,避免“並肩而立”的尷尬,而祖孫則始終同列。這時候,如果中間多出一個平輩,則打亂了昭穆次序。

以孫氏為例,孫堅為穆,孫權為昭,孫權之子為穆,孫權之孫為昭,這是正常序列。如果前面插入一個孫策,情況就變化了,孫堅為穆,孫堅為昭,孫權又為穆,孫權與父親同為穆,這就不符合常規了。

這不僅是一個儀式問題,更有現實的考慮。如果追認兄長為皇帝,那麼兄長的兒子也擁有皇位繼承權,具體到孫策,他的兒子孫紹與孫權的幾個兒子一起在法理上也都可以問鼎皇位,這容易造成內部分裂。所以,無論從通行制度還是現實去考慮,孫權的做法都是沒問題的。

那麼,晉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炎一下子追封了3位已故皇帝,即晉宣帝司馬懿、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又如何理解呢?

司馬懿是司馬炎的爺爺,司馬師是司馬炎的伯父,司馬昭是司馬炎的父親,這次追封后晉朝的宗廟排列如下:司馬懿為穆,司馬師為昭;司馬昭為穆,司馬炎為昭。如果這樣排,的確有些亂。

司馬炎是如何考慮的呢?其實,昭穆次序的考慮在他看來還是次要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即確定誰是始祖。始祖即太祖,司馬炎當然希望父親司馬昭能為始祖,但誰都知道晉朝基業創建與爺爺司馬懿、伯父司馬師密不可分,司馬炎如果將二人排斥在昭穆之外,必然會受到質疑。

所以,司馬炎確定了這們的七廟制度:六世祖司馬均,五世祖司馬量,高祖司馬俊,曾祖司馬防,祖宣皇帝司馬懿,父景皇帝司馬師,父親文皇帝司馬昭。上面這六位,合為“三昭三穆”,但“太祖虛位”,也就是乾脆不明確為太祖。

這是從制度方面的考慮,從現實考慮,司馬炎將伯父司馬師也追封為皇帝,不擔心他的後代擁有皇位繼承權嗎?這一點恰恰不用擔心,因為司馬師只有5個女兒,沒有兒子。


南門太守


這是一種政治方面的考慮。

自古為了爭奪皇位,常常搞的是血雨腥風。輕則宗室親族為之一空,重則亡國之禍就此埋下。

所以從周朝開始就定下“父死子繼,兄終弟既”。就是防止皇族爭搶皇位大肆殺戮的情況。

孫堅是孫權的父親。孫堅成為皇帝,孫權繼承帝位是符合“父死子繼”的傳承傳統的。但是孫策與孫權卻是兄弟關係。如果孫策也被追封為皇帝,孫權等於是從孫策手中繼承的皇位。從法理上講也是符合“兄終弟既”的原則。如此,孫策一脈的後人也成為皇帝后裔,獲得了爭奪皇位的名分。就像遼國、金國還有劉宋都出現過兄弟兩人相繼繼位,造成兩脈的後人互相殘殺。

所以,孫權將孫堅追封為皇帝,僅追封孫策為王是為了國家政局的穩定,降低宗室屠戮的風險。


歷史的拐點


我是飛越滄海,我來解答這個問題!

黃龍元年即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封其父破虜將軍孫堅為武烈皇帝,封其兄孫策為長沙桓王。陳壽在《三國志》評價道:

孫堅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顯然,陳壽對孫權的作法是大為不滿,為孫策憤不平。

孫權的作法被人詬病的原因在於:

孫權的權勢地位全是繼承於孫策,卻只追封孫策為一個王爺,不封其為帝。與之相對應的是差不多同期的晉朝,司馬炎在登基稱帝后,追尊他的父親司馬昭為文帝,追尊伯父司馬師為景皇帝,司馬炎都能不吝給予司馬師的皇帝尊號,而被曹操讚譽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卻在追封上對兄長如此吝苛,其做法甚是讓人不齒,大違人心!

要知道,孫權和司馬炎繼承基業之間的性質差別巨大,司馬炎的江山更多是得自於司馬家三父子的共同努力,更多是司馬懿打下了堅實基礎,司馬昭和司馬師只是穩固和加強罷了,司馬炎即便不追尊司馬師帝號也是可以的,但司馬炎還是追尊司馬師為帝了。而反觀東吳的基業基本上就是孫策白手起家一手打下來交給孫權的,孫權的做法確實是忘恩負義之舉。

孫堅雖然驍勇,率軍南征北戰,又是徵黃巾,又是討董卓,更是在討董卓時立下大功,擊敗董卓,收復洛陽,但直到臨死他都沒有一塊自己的立足之地,四處依附,就如早期的劉備一樣。孫策從孫堅手上繼承的也就是他留下來的幾名忠心耿耿如黃蓋、程普等心腹大將,連軍隊都是被袁術扣住的,最後只帶走了一千餘人創業。

孫策的創業可謂艱難,在袁術手下效力時,袁術倒很是器重他,《三國志》裡曾記載袁術對孫策的誇讚:

術常嘆曰“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

誇讚歸誇讚,袁術只是把孫策當作一個能征慣戰的打手對待,雖重用他,卻從不給實惠,總是開空頭支票來引誘孫策為他賣命,事後卻從不兌現說好的賞賜,袁術器重孫策卻又忌憚他,提防著他。孫策對袁術的想法是心知肚明,也厭煩了繼續被袁術當槍使,時刻想尋機會出走創立自己的天下。

這時,江東的劉繇不斷侵犯袁術的地盤,袁術想討伐劉繇,但派兵打了幾年都沒有任何效果,孫策覺得率兵征討劉繇對自己是個擺脫袁術的好機會,就向袁術自薦去征討劉繇,袁術見也沒有別的辦法,便同意了,但只給了孫策一千餘人馬。孫策便帶著這一千餘人和黃蓋、程普等心腹出征。

孫策一路不停的招兵買馬,不久,手下就集聚了五六千人。他率軍一路勢如破竹戰無不勝,沒人敢與他對敵,孫策治軍很嚴格,軍紀嚴整,很是得民心,每攻下一城,當地的百姓都愛戴他。不久就擊敗了劉繇,奪取了劉繇的地盤。又擊敗了吳郡的嚴白虎,攻佔了會稽,至此,孫策才佔據了江東大部分地區,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根據地。江東基業才成規模。

在袁術不顧天下人反對,登基稱帝時,孫策出於政治的敏稅,便宣佈與袁術斷交,並準備起兵討伐袁術。曹操為拉攏孫策平滅袁術,便上奏漢獻帝,請封孫策為討逆大將軍,封爵為吳侯。於是,江東才從事實的佔領到官方的正式加封,才真正的成為孫家的基業。

孫策又趁稱帝沒多久的袁術死時,擊敗袁術的部將劉勳奪取了廬江。由此佔居了整個江東地區。江東的一干文臣武將都是孫策招集的,他們也是忠於孫策的,在孫策被刺臨死時,他沒有把自己的爵位交接給自己的兒子,讓孫權和自己的心腹大臣位來擔當輔佐之職,如果這樣做好,孫權也是沒有絲毫辦法的。但孫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全權交給了孫權,讓孫權當東吳之主,反讓心腹大臣張昭和周瑜盡心輔佐孫權主政,孫策在這點上是開明大義的,沒有去拘於自家子孫會如何如何。

而孫權在登基稱帝后,僅封孫策為長沙桓王,封孫策的兒子孫紹為吳侯,後改為上虞侯。孫權這樣做是過於鼠肚雞腸了,他是怕追尊孫策為帝后,擔心孫策的子孫有了名份後會和自己的子孫爭奪皇位。孫策的兒子連個王爺都沒有當上,只有個侯爵。孫權不但忘恩於孫策,在對待孫策的子孫,孫權也是薄恩寡義的。孫權在做人為事上是遠不及孫策的,也難怪終其一生,也只是守著哥哥打下來的地盤。

而後來,孫策的兒子孫紹死後,他的兒子孫奉世襲了侯爵位。最後不但沒有享受恩惠,還被孫權的孫子孫皓給殺了。


飛越滄海


孫堅是東吳的奠基人,東吳開國皇帝孫權的父親,在古代,皇帝尤其是開國皇帝追封自己的父親,祖輩為皇帝是慣例,所以於情於理孫權追封孫堅為武烈皇帝是沒有問題的,魏明帝曹叡還追封曹操的爺爺宦官曹騰為高皇帝呢,歷史上宦官被追封為帝的僅此一人!

再來看孫策,孫策能文能武,人稱“小霸王”,孫堅死後,僅用了十年便在江東紮下根基,打下一份基業,後來孫策遇刺,由於江東正處在創業期,內部極其不穩定,加之兒子孫紹年幼,難堪大任,於是便將江東大權傳給了弟弟孫權,三十年後孫權稱帝建立吳國,那麼孫權繼承孫策之位為什麼不追封孫策為帝,只封了長沙桓王呢?其實從以上兩段便可看出一二,下面我分三點闡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孫權稱帝后,他的兒子們均已長大,政權穩固,不存在孫策死後面臨的困難局面,這時候若再追封孫策為帝,那麼孫策的後代在法理上也有了合法繼承權,在他百年之後,保不準孫策的後代或主動或被人利用而起兵爭權,如此一來,吳國勢力勢必會被削弱,於國於己都是不利的。

二,上面說了,孫策時期的江東政權只是創業的初期,真正的快速發展和最後的強盛都是在孫權當政時期,從孫權接掌江東政權到他稱帝建立吳國用了近三十年,這三十年間孫權勵精圖治,任用賢臣良將,把江南帶入進一個繁榮強盛的局面,他覺得自己的功績已經超越了他的哥哥孫策,如果追封孫策為帝的話,那麼天下人只會覺得他的成就得益於孫策,如此世人,青史便更多的記得孫策而輕視了孫權,所以為了證明自己比孫策更強,更有能力,他孫權也不會追封孫策。


三,第三點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關於追封的禮法問題,有人說孫策傳位給孫權,這就默認了是兄終弟及,按理孫權接受之後就該默認他以後應該將大位傳給孫策的兒子,其實這是不嚴謹的,孫策傳位給孫權時吳國還沒建立,所以不存在兄終弟及這一說,而且因為中國自始皇帝之後遵循的都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帝位傳承製,父傳子一脈相承,如果孫策已經是皇帝的話,我覺得他很大可能就不會再傳位給孫權了吧, 在這種帝位傳承的制度下,追封父祖輩為皇帝在禮法上是沒有問題的,而追封兄弟為帝,縱觀歷史,除了晉朝這個奇葩,確實再沒有過,因為這不符合禮制,顯然孫權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其實孫權稱帝后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作為皇帝而言,這已經是很大的恩典了。
只不過,他封孫策的兒子孫紹為吳侯,這就有點薄情了,而且孫權後期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左右不定,導致了吳國後期孫氏兄弟骨肉相殘,孫紹也沒能逃過被殺的下場,結局真是令人唏噓。


鹹魚閒聊


這個問題其實網絡上流傳已久,都是拿孫權和司馬炎兩人的事情作比較,天真簡單的認為孫權不夠厚道,今天我就給大家系統的講解一下這件事。

孫權沒有追尊孫策和司馬炎追尊司馬師,都不是他們本人一拍腦袋想咋幹就咋幹,在中國古代一旦涉及到禮法的問題,就必須遵循制度,否則就要出笑話。這兩者都是遵循禮法制度而做出的決定。我們分以下幾點來看看兩者的區別。

第一、帝位來源不同。司馬炎是受魏國禪位而稱帝,所以他必須承認魏國政權的合法性,司馬昭的大將軍爵位是繼承自司馬師,這一點他是無法否認的,所以他追尊這一系傳承的時候就必須要有司馬師這一環,才能保證傳承完整。

而東吳則不同,孫權的帝位是自立的,不受前朝影響,追尊祖先只需要按照禮制高、曾、祖、父直系傳承即可,兄長不在其中。

第二、即便涉及到繼承的問題,孫權和孫策之間也不是繼承的關係,而是繼任。就好像現在走了一個縣長又來了一個縣長一樣,孫策生前的爵位是討逆將軍,而孫權被任命為破虜將軍,兩者都是東漢朝廷任命的,中間沒有傳承關係。

第三、司馬師首先是被司馬昭追尊的,司馬昭晉位為晉王之後,就已經追尊司馬師為晉景王,表示自己的位置是繼承自司馬師的,明確了傳承關係,所以司馬炎稱帝之後就必須按照他老子的意思來追尊。

第四,當然,孫權如果執意要追尊孫策也不是不可以,他從家族的傳承方面來解釋,禮法上勉強說的過去,但是這樣一來就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最重要的就是孫策一系有了皇位繼承權,這對於王朝的傳承是最大的不穩定因素,他完全沒必要這麼做。

所以說,帝王無家事,一旦涉及到江山社稷的大事,就不是憑個人好惡所能決定的,必然是要做出符合制度,有利於統治的決定。孫權追尊孫策,第一不合禮法,第二可能埋下隱患。而不追尊既合乎禮制,又可以保證政權穩定。任何一個睿智的君主都懂得其中的取捨,也不能因此就說孫權忘恩負義。


三日軒主人


孫權也是無可奈何的,因為孫策有兒子。

當年孫策死的時候,其子孫紹年幼,因為周禮明確規定是嫡長子繼承製,根據禮法,孫紹的繼承權在孫權前面。但為防止大權被他姓獲得,孫策只能讓弟弟孫權繼承爵位。所以孫權的繼位雖然是孫策的意思,但卻不合禮法,存在瑕疵。

如果孫權追封孫策為皇帝,那孫紹就比較尷尬了?作為前皇帝的唯一兒子和嫡長子,孫紹是有皇位繼承權的,而且禮法上他的繼承權還在孫權前面,以後可能會威脅到孫權和他兒子們的地位。為了解除威脅,孫權必須幹掉孫紹才行,就和後來宋太宗趙匡義一樣,繼承了他哥哥趙匡胤的皇位之後趙匡胤的兒子們基本都是早早死於非命。但為了這種事殺了孫紹,不僅對孫紹不公平,對孫權的名聲也沒好處。

最好的辦法就是壓根不追封孫策。孫策不是皇帝,孫紹自然也沒有皇位繼承權,也就不會構成威脅了。換成死了的孫策估計也會一樣的想,讓他用一個追封皇帝的虛名換兒子的性命,估計他也不幹。所以孫權沒有追封孫策,一方面是避免孫紹威脅自己的皇位,一方面也是保護孫紹。雖然後人一直說孫權不厚道,對孫策的子孫也不照應,但實際上從政治的角度考慮,讓孫策的子孫遠離政治中心其實是他們最大的保護,一旦陷入政治的漩渦,孫策的子孫就死定了。後來孫紹的兒子孫奉在孫皓在位時因為民間流傳孫策的子孫會取回皇位而被殺就是明證。

有人可能要問了,司馬師和司馬昭也是兄終弟及啊,司馬師也有兒子啊,為什麼司馬炎就能追封司馬師為皇帝?這裡有個問題,司馬師和司馬昭雖然也是兄終弟及,但和孫策孫堅的情況不一樣,司馬師沒有親生兒子,是過繼了司馬昭的次子司馬攸,所以對於司馬炎來說追封司馬師為皇帝是沒有什麼威脅的,畢竟司馬攸是自己的親弟弟,繼承權在自己後邊,不會威脅到自己和子孫的皇位。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三國時期東吳大帝孫權,字仲謀。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南京)。他追諡其父破虜將軍孫堅為武烈皇帝,生母吳夫人為武烈皇后,自己好幾個錦衣玉食的膏粱兒子也都封了王。


令人意外的是,英姿勃發、雄烈過人,江東六郡的締造者和東吳政權的實際奠基人孫策卻僅被追封為長沙桓王。

孫權的大哥“小霸王”孫策身前就被漢獻帝授予討逆將軍、吳侯。當初僅憑從袁術手裡討回的“孫堅舊部一千多人”出來創業,很短的時間就統一了包含吳郡、會稽、丹陽、豫章、廬陵、廬江等在內的江東六郡。

毫無疑義,他在孫堅、孫策和孫權父子三人中對東吳政權的基業貢獻應該是最大的,可是孫權追諡父孫堅為帝,卻有意無意忽略勞苦功高兄長孫策,沒有追封其帝號,這是為什麼?

要知道歷代帝王在對先人的追封上都是比較慷慨的,畢竟這是光大家族門楣、有面子得人心的舉動。比如西晉開國的晉武帝司馬炎不僅追諡老爹司馬昭為文帝、爺爺司馬懿為宣帝,還封老爹的哥哥即伯父司馬師為景帝。

唐代宗李豫在追封他的弟弟建寧王李倓為“承天皇帝”後,甚至還給弟弟補辦了一場冥婚:將姑姑興信公主早亡的女兒張氏許配給了李倓,封為“恭順皇后”;魏文帝曹丕更誇張,先追封老爹曹操為魏文帝,再上溯四代一直追封到曹操的太監爺爺都是皇帝。

孫權為什麼稱帝后封父不封兄呢?其實封還是不封這是他綜合評估後的結果。

首先,這是他一貫節儉、關注民生、愛惜民力的作風的體現。他在不斷地富國強兵的同時,注重發展生產,寬稅薄徭,修養生息。

孫權稱帝后依照兒子追贈父祖當皇帝的歷史傳統,追封老爹孫堅帝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事實上他都沒有追封祖父。本著追封寧少勿多、寧低勿高的原則,他沒有封兄長孫策帝號或許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追封皇帝也不單單是一個名號問題,還涉及到陵寢、宗廟、每年繁多的祭祀禮儀、貢品、日常管理維護以及人員值守等,甚至追封了皇帝還需要配套追封一個“皇后”,又是一大攤子事。零零總總的開支,不是一個小數目。少追諡一個皇帝,不是積蓄了民力、省下了百姓不少負擔嗎?

其次,不追諡孫策帝號也與孫權的經歷和個性有關。他不追封孫策為帝就是為了儘可能降低孫策的威信和減少其影響,讓自己不至於生活在孫策的影子裡。

孫權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在孫策遇刺後成為江東之主,雖然善於識人用人,但是史書上評價他有點類似越王勾踐,生性多疑和陰鷙,是一個肚子裡用功夫的角色。

當年孫策遇刺死於非命時,接掌大位的孫權還是個十八九歲的半大孩子,幾乎沒有任何一國之主的閱歷和威信。當時孫權的名位也只是將軍(後來做大後才稱王稱帝)。

曾經臣服於孫策的那些舊部,猶疑觀望者有之,擁兵自重者有之,割據反叛者有之,乘亂征伐搶奪地盤者有之,可以說是風雨飄搖。

在此之前孫策和麾下諸將、文武官員更多的類似一種意氣相投的盟主和盟賓的關係,不行嚴格的君臣之禮。這個固然與孫堅早逝後孫策與他們孤苦相依、一度在袁術手下同賬稱臣的歷史淵源有關,也因為孫策憑著神勇雄烈、叱吒三軍的蓋世豪氣,不需要那麼看重那些虛禮。

而孫權自知“帥江東之眾,在兩軍陣前決戰決勝,與天下爭衡”這方面遠不如孫策。如果孫策是高聳入雲的秦嶺,他孫權則是巍峨秦嶺腳下的一抔糞土,眼前的“名位“都是大哥孫策的威望罩著呢!

辛虧手握重兵、深孚眾望的周瑜迅速帶兵來前來輔助孫權,而且他刻意率先用君臣叩拜大禮來示範性地確認上下尊卑的君臣關係,言談之中,也恭敬有加。周瑜的聰明和資歷算是暫時穩定了東吳大局。

這段一驚一乍、險象環生的經歷在孫權內心留下了錐心痛骨的烙印:一定要儘快強大起來,走出大哥的陰影,豎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徹底收服那一個個“刺頭”。

特別是孫策臨終前對張昭說的“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這句話,固然可以理解為孫策臨死前對肱骨重臣半真半假式的敲打和測試,但是孫權自己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蔑視和兇險。孫權羽翼豐滿後早早就以高名顯爵把張昭“供起來”而實際將其實權剝奪殆盡就是明證!

這個從孫權去世後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也可看出端倪。很顯然“大皇帝”與秦始皇的“始皇帝”一樣大有深意;另外“太祖”一般用於指開國皇帝或國家奠基者(後來也有用高祖的)。

比如周太祖姬昌、魏太祖曹操、晉太祖司馬昭;唐高祖李淵甚至追封對大唐創建無尺寸之功的爺爺李虎為“太祖”,隋文帝楊堅也同樣尊跟隋朝不相干的老爹楊忠為“隋太祖”。

這些“太祖”基本上是為子孫稱帝打下基礎的人,有些可以說“寸功未立”也當了“太祖”。反觀孫權,不追封孫策帝號倒也罷了,連“太祖”之位都捨不得給老爹。一個“大皇帝”加“太祖”,再結合孫權對父兄的封贈,其用意不言自明:大吳帝國的基業和開國自我孫權開始,孫堅或許有些微功,這裡就沒孫策什麼事了!最大程度地淡化乃至抹殺了兄長的影響力和歷史功績!

另外,孫權僅依照皇帝兄弟該有的名分待遇封孫策王爵而不贈帝號也有很重要的現實考量,那就是東吳的皇位傳承問題。

孫權謀國深遠,若他追贈兄長皇帝封號,就坐實了自己取得皇位依據的是“兄終弟及”的繼承原則,那麼按照這種禮法制度,孫權按理將來是要把皇位歸還孫策子孫的,而且孫策確實也有兒子孫紹、孫子孫奉這些後人。

如果孫策有皇帝的名分,其子孫繼承皇位的合法性就增加了不是?孫權這樣處心積慮的封父不封兄,就是從法統上否定了孫策這一支系的皇位繼承權,實際上是排斥了“兄終弟及”而示範和強調了“父死子繼”的傳承原則,從而堵塞了別有用心的人生事的口實,或許孫策的子孫後輩自己也難保全無異心。

事實上,孫權一勞永逸地“剝奪”了孫策支系染指皇位的可能或許有點薄情寡義,但是確實有利於最大限度地避免家族內部爭奪皇位的紛爭。孫策當年交棒給他時,就有張昭等人一度更看好他的三弟孫翊,如果不是孫策堅持己見,他與“東吳老大”的位子就失之交臂;另外孫權稱帝后,他的五弟孫朗在健在,不排斥“兄終弟及”,孫朗不是也有覬覦大位的可能性?

總之,孫權封父不封兄很可能有各種各樣的綜合原因。但是不管出於哪種考慮,他這種舉動看似不厚道,但是客觀了有利於東吳政權的延續和穩定。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