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解讀|微信的12大“反人類”設計

筆者對微信一些常被用戶吐槽的功能和設計進行了分析解讀,歡迎圍觀~~

产品解读|微信的12大“反人类”设计

從沒有一款產品如微信這般,享受著全國人民的矚目。

2019年5月15日,騰訊發佈了 2019 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一季度微信及WeChat合併月活躍賬戶數達11. 12 億,同比增長6.9%;QQ智能終端月活躍賬戶數同比略有增長至逾 7 億。

微信月活用戶以絕對優勢領先兄弟產品QQ,一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民App。

飽受讚譽的微信活在萬眾的聚光燈下,微信的設計猶如行業之標杆,被各大公司所借鑑參考。

然而微信也有一些功能和設計卻被用戶吐槽詬病。作為互聯網設計者應該去思考下,用戶吐槽是否是對的?如果是對的,有沒有更好的改進方案。

01 電腦登錄需要手機驗證

用戶電腦登錄微信,需要手機去掃碼做二次驗證。

产品解读|微信的12大“反人类”设计

很多用戶吐槽,吐槽的場景基於:手機剛好沒電、手機丟失或者手機放在其他地方,導致沒辦法電腦登錄微信,會嚴重影響到對外溝通。

上面說到的手機沒電、手機丟失或者是手機放家裡,這三種場景是低概率情況,現在手機已經無法離開我們生活,手機成為了人體器官一部分,很難分離。對於微信來說,小概率場景從不在設計的範圍之類,影響到微信平臺生態除外。

這樣看來,上述通過一系列的異常場景來吐槽微信登錄需要掃碼這個功能不好,並不具備說服力。

微信一直將安全放在第一位,導致很少出現微信盜號;反觀QQ,被盜號者司空見慣,盜號後群發和QQ空間發虛假廣告。電腦端登錄,通過手機驗證,將盜號部分風險轉移到手機上,這樣明顯將登錄做的更安全。

現在大部分產品,為了用戶方便,使得用戶都記住密碼,電腦端賬號密碼登錄形同虛設。這樣方便用戶的同時並不能保證用戶賬戶安全。

产品解读|微信的12大“反人类”设计

在安全和方便兩者選擇,微信選擇了前者。微信掃碼驗證這個功能微信的做法並沒有太大問題。

微信如果為了迎合少部分用戶需求,可以加一個賬號密碼登錄入口,用戶手機不再身邊,可以通過賬號密碼登陸,但密碼不可被記住。這樣的話,微信電腦端登錄才可能更完美。當然這是小眾需求。

02 聊天記錄不能雲同步

3月7號,Facebook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在個人臉書主頁發佈了一封公開信,表明其想要構建以隱私為中心的社交網絡的願景。此外,扎克伯格還表示將在Facebook裡融入移動支付、電商等功能。Facebook的轉型方向不禁讓人聯想到了微信,外媒也直接評論,Facebook是想成為下一個微信。

對於Facebook來說,或許當下跳脫自身利益關係,收攏隱私權限才是關鍵。而這次向微信看齊,也正是意識到事態發展的嚴重性,在過去的一年中,Facebook遭遇了互聯網最大的隱私危機,各種隱私洩露導致估值持續下跌。

微信的安全在於聊天記錄不上傳服務器,這樣導致了微信至今沒有出現過大規模隱私洩漏事件。

微信聊天記錄不保留服務器,只保留在用戶本地。這也進一步提升了用戶信息安全。

有的用戶覺得涉及到敏感詞,會導致發不出來,就說微信將信息上傳到了服務器,基於這種情況微信應該只是將用戶信息在服務器檢索了一遍,並沒有保存用戶聊天信息(也可能只存最近7天,定時清理)。

聊天記錄不能雲同步,用戶更換設備如果不備份恢復的話,會導致在另一臺設備上無法查看以前設備的聊天記錄。

除了不方便以外,不能其他端瀏覽聊天記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對用戶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更安全。

03 文件發送不超過100MB

用戶在發送文件過程中,有時候需要發送超過100M的文件,這時會顯示發送失敗,微信限制容量這個功能確實對用戶不友好。

限制文件大小,更多的考量是來自產品的開發成本。如果不限制文件大小,那麼微信需要額外負擔更多的服務器費用。QQ在發送文件方面做的更好,但是QQ的月活和活躍度遠低於微信,服務器的維護成本也遠低於微信。

微信產品主要功能是即時聊天,並不是文件傳輸的工具,但是微信對人們影響越來越大,大部分人的工作都在微信上完成,文件傳輸依舊是剛需,期待微信文件發送可以進一步放開限制。

隨著用戶使用微信越來越多,微信群也越來越多,好多群的信息對用戶並不重要,消息對話框被各種群消息佔領。

微信沒有做微信群聊助手,將不重要的群給收納起來,減少無用群的干擾。

產品設計應該從兩方面來看,一個是用戶層面,一個是產品層面。用戶覺得可以將不重要的群收起,對於用戶來說方便,但是收起後,導致後果就是用戶打開群的頻率驟降,群的活躍度嚴重下降。

QQ做了這個功能的後果就是群活躍度變低,微信再做這個功能就會步qq的後塵。

产品解读|微信的12大“反人类”设计

05 不經同意即可拉進群

當群用戶沒有超過40個人時,不經過本人同意就能被拉進群裡。這種產品邏輯似乎不合理。

我經常被一些微商和詐騙機器人拉到一個莫名其妙的群,這對用戶來說並不友好。我嘗試從各個角度來思考這個設計邏輯,這種設計似乎並沒有任何好處。對用戶不友好,對產品也沒有好處。

所以無論群用戶有沒有超過40個人,拉人必須經過用戶同意才可進群。

06 語音沒有進度條

微信語音,能有效降低了某些場景的溝通難度,早期微信,很多人被該功能吸引並圈粉。

語音消息最長可以發送60s,如果用戶收到一段60s的語音消息,聽到一半被打斷了,那麼用戶需要重新點擊語音,重頭開始聽,嚴重浪費時間。

用戶可能只需要聽最後10秒,卻需要浪費50秒的時間去重聽。

個人看來應該增加語音進度條。在所有的產品設計中,當音頻和視頻超過20S都應該增加進度條。

07 圖像壓縮模糊

iPhone手機發的圖片縮略圖,整體來說壓縮效果不錯。但是android壓縮的並不好,不查看原圖會很模糊。

出現這個原因是因為微信對iPhone機型進行了專項了的優化,由於安卓機型太多了,很難做到專項優化。

期待微信對不同的安卓手機進行圖片壓縮技術改進,提升用戶查看照片的感受。

08 朋友圈不能刪評論

用戶在微信朋友圈發送動態,其他用戶評論之後,用戶並不能對別人的惡意評價進行刪除。

产品解读|微信的12大“反人类”设计

有段時間朋友圈流行發送閃光彈。由於評論沒有字數顯示,導致被無限刷屏幕。

社交評論的友好度:實名評論大於匿名評論,熟人評論大於陌生人評論。微信主打熟人社交,所以微信的評論友好度很高,真正出現的惡意評論不會多,同時非共同好友,看不到對方的評論。所以微信不能刪除評論做法問題不大。

但是微信如果可以刪除評論是不是會更好呢?在自己的地盤上,就應該自己做主。

09 不能雙向刪好友

很多有強迫證的用戶都因為對方解除好友關係,而對方還在自己的通訊錄上面,而內心難受。

产品解读|微信的12大“反人类”设计

微信好友上限為5000人(有的微信可以更多),不能雙向刪除好友,對普通用戶並沒有害處,正常使用, 微信好友是不會到達上限。

如果微信刪除為雙向的,那麼用戶永遠沒機會再次添加對方為好友的機會。所以整體而言,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微信這個做法是最好的。

10 不能改ID

很多用戶第一次設置微信號時,隨意取了,例如前任的拼音、以前手機號、很長隨意的字母等等,現在都有想改的需求。但是微信號只能設置一次,不允許修改。

微信號相當於唯一標識,跟身份證一樣,暱稱可以重複,姓名可以重複,但是身份證號碼唯一。

微信號如果可以隨意修改,那麼和qq暱稱一樣了,不具有唯一性和識別性,整個後端數據存儲會變得特別混亂。

很多用戶會在好多地方留下微信號(二維碼)以此聯繫,如果可以修改的話,那麼留下的微信號(二維碼)可能會作廢,這樣很影響添加微信的成功率和體驗,導致以後雙方添加為了保險都不敢用微信添加好友而轉用qq添加好友了。

产品解读|微信的12大“反人类”设计

如果能在技術上變革,改id無任何成本和負擔,提供更改id功能,肯定是更受用戶歡迎和喜歡。

11 刪除對話框,聊天記錄也刪除

有些用戶只想刪除對話框列表,但是刪除對話框會連同刪除聊天記錄,這個設計,部分用戶表示無法接受。

整體來看,這部分人很少,這種需求僅僅是單純的強迫症作祟。PS:微信真的專治各種強迫症。

刪除對話框,聊天記錄也一併刪除,這是刪除微信聊天記錄的最快方式。如果刪除聊天對話框,不刪除聊天記錄,那麼用戶刪除聊天記錄會變得更麻煩,那時候吐槽會更多。為什麼刪除聊天記錄這麼麻煩?

快速刪除聊天記錄這種需求的用戶遠高於強迫對話框整潔的用戶。所以微信刪除對話框,聊天記錄也一併刪除。這種做法整體來看比較正確。

12 表情包數量限制

當用戶收藏的表情包達到限制時,看到喜歡的表情包,點擊收藏會出現表情數量達到上限的提示。這時候用戶只能去刪除不常用的表情包才能添加,但是對於部分用戶來說,刪除不需要的表情包是一個很難抉擇的事情。

微信限制表情數量,主要考慮表情過多,用戶尋找起來比較困難。微信在表情方面一直在優化,新增最近使用表情、自定義表情包從150上升到300、從橫向滑動變為縱向滑動,這種優化使得表情選取更容易更高效。

我覺得微信應該放開這個限制,將選擇權交給用戶,用戶去為這個選擇承擔後果。用戶如果覺得數量過多不好尋找,那麼用戶自己去管理刪除。

产品解读|微信的12大“反人类”设计

結語

以上是針對目前市面上用戶吐槽最多的12個“反人類”設計。

對於微信這種大體量來說,被吐槽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每個用戶都有各自的需求。但對於產品來說,更多考慮的是產品價值和平臺發展。用戶越多,被吐槽的概率也越大,就像我這篇文章一樣,如果傳播比較廣,也免不了被噴的命運。如果你有微信其他的吐槽設計的例子,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專欄作家#

UX,微信公眾號:Echo的設計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美團點評高級交互設計師。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