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談丨用“別人家的”儀器搞科研,讓科技創新變得更簡單

文丨圳論評論員 姚龍華

深政談丨用“別人家的”儀器搞科研,讓科技創新變得更簡單

近日,深圳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平臺正式上線運行。目前,平臺入網單位370家,入庫儀器近1萬臺套,儀器總原值逾74億元,個人、企業可以根據需求申請使用。用“別人家”的儀器設備搞科研,將不再障礙重重、遙不可及。

深政談丨用“別人家的”儀器搞科研,讓科技創新變得更簡單

深圳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平臺啟動儀式。圖片來源:深圳科創委

推動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是一項重要改革任務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於科技創新來說,包括科學儀器在內的各種科技資源,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現代科技創新迫切需要科技資源和科學數據的有效支撐,很多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驚人發現,都依賴於對科技資源和科學數據的全面準確掌握與深入挖掘分析。數據顯示,大約1/4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成果,均源於科學儀器及測試方法的創新。

科技資源是支撐科技進步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引領前沿科技創新、吸引頂尖科研人才的重要手段,其規模、質量和利用效率直接關係國家科技創新實力和競爭力。在加強科技資源佈局建設的同時,深化科技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以開放共享為手段優化配置,有效提升科技資源的質量和效率,才能將科技資源數量規模優勢轉化為創新能力優勢。

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都把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作為佔據創新發展高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

深政談丨用“別人家的”儀器搞科研,讓科技創新變得更簡單

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

美國國家實驗室非常注重科研設備的使用效率,建立了資源開放共享制度,不僅對美國內部科研機構開放,也向世界其他國家科研機構開放,促進了思想交流和人才互動,提高了學術水平與國際聲譽。例如,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建立的 184英寸迴旋加速器,產生了 5個諾貝爾物理獎和 4個諾貝爾化學獎,還有 3位科學家利用迴旋加速器工作所產生的新發現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歐盟認為,科研基礎設施居於研究、教育和創新組成的知識三角的核心地位,對知識和技術的開發利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彙集人才、知識、資本等創新要素,而且也是促進國際科研合作的有效載體。歐盟積極推動科研基礎設施開放共享,除了制定條例或章程指導開放共享外,甚至將“地平線 2020”計劃資助的科研基礎設施免費開放共享。

在中國,推動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已成為一項重要改革任務。為破除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構建開放共享互動的創新網絡,建立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有效開放的機制,加大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和專利基礎信息資源等向社會開放力度。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國務院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等,則對科技資源建設共享作出了具體部署。

盤活存量科技資源為創新創業賦能

長期以來,科技資源佈局分散,猶如珍珠一般散落在不同主體和不同環節,有效統籌不足、使用效率不高,幾乎是一個全國性的現象,在深圳也不例外。

當前,深圳各個科研機構有很多先進的儀器設備,但部分儀器設備利用率不高,存在閒置浪費、重複購置等情況。但同時,中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初創企業,由於早期資金實力有限,難以自行購買研發創新所必需的先進儀器設備,創新能力的發揮受到了限制。

如何將大量閒置的科研設備儀器充分盤活起來,給科技資源相對缺乏的中小企業提供優質專業的服務,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2016年9月,深圳市大型科學儀器設施資源共享管理中心成立,承擔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服務平臺的建設、儀器信息數據庫建設、共享服務評價以及協調儀器管理單位向社會提供開放服務等工作。

2016年10月,《深圳市促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學儀器共享管理暫行辦法》印發,旨在加快推進科研設施與儀器向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社會研發組織等社會用戶開放,實現資源共享,避免部門分割、單位獨佔,充分釋放服務潛能,為科技創新和社會需求服務,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效支撐。

深政談丨用“別人家的”儀器搞科研,讓科技創新變得更簡單

深大電鏡中心設備—雙球差校正超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

此次推出深圳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平臺,目的就是要把全市的儀器設備整合起來為社會所用,打造集聚科技創新資源要素的重要窗口、服務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全市域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深圳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平臺可以向儀器管理單位和中小微企業提供多項核心基礎服務和增值服務。其中,基礎服務包括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及檢驗檢測服務的信息上報、服務發佈、信息查詢、在線預約、線上訂單全流程跟進等,增值服務包括文獻查詢、項目合作、技術培訓及統計分析等,通過多種形式的專業服務為用戶賦能。

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涉及資源的建設方、擁有者、服務方和使用方等多方利益,必須處理好政府、市場、社會的關係,建立以尊重和保障各方利益為核心的內生動力機制。根據《深圳市促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學儀器共享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大型科學儀器設施的管理單位對外提供開放共享服務,可以按照成本補償和非盈利性原則收取綜合服務費,用於材料消耗、水、電等運行費以及人力成本的支出,避免管理單位勞神費力還倒貼。而為了降低共享服務成本,企業在申請儀器共享及檢驗檢測服務時,均可使用政府發放的創新券抵扣部分共享服務費,讓企業能夠輕鬆用上“別人家的”高端儀器設備加速創新進程。同時,鼓勵相關企業和社會機構參與共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組建專業的科學儀器設備服務機構,促進科學儀器設備使用的社會化服務,有利於加快科技資源服務的高質量供給。而政府在政策制定、環境營造、加強監管以及考核評價方面更好發揮作用,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則是推動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攜手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創新中心,不再是一個科技園區或城市的地理概念,而是城市群組團形成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範疇。

去年年底,京津冀科學資源創新服務平臺首次對外公開發布,著力解決京津冀優勢科技服務資源整合,推動三地高端科技資源共享、共用、共建,提升京津冀三地科技創新整體水平,促進協同發展戰略向縱深推進。

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於今年4月26日正式開通上線,集聚長三角地區各類優質科技資源,旨在通過政府管理與市場運營的雙輪驅動模式建立科技資源服務運營體系,打破長三角各省市的區域界限,促進跨區域科技資源的共享共用。

深政談丨用“別人家的”儀器搞科研,讓科技創新變得更簡單

長三角大型科學儀器分佈

粵港澳大灣區是全國科技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但區域內部創新要素的流動仍存在較多的體制機制障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而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對於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的成長來說尤為關鍵。並且,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不只是科研儀器設備的互通有無、高效利用,更是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創新要素的便捷流動、優勢互補。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要充分發揮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以儀器設備共享為基礎,推動科技資源在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開放共享。一方面,深圳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平臺的服務半徑不應只是深圳,而要推廣到周邊城市以及港澳地區,擴大惠及面和影響力。另一方面,深圳要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平臺載體、儀器設備、服務機構、專家庫等科技資源的對接整合,積極探索區域內部優質科技資源便捷流動的高效機制,有效激發灣區內部科技創新活力和熱情,不斷增強大灣區科技創新的整體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