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史上漢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淺析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在歷史長河中洗練,洋洋《二十四史》,道盡千古風流人物,也留下無數精彩故事。其中有許多為人稱道的太平之世,也有許多無道昏君留下的黑暗時代。在盛世裡最為著名的有三段時期:一是漢代自文帝至宣帝時期;二是唐代太宗至玄宗中期;三是清代康雍乾時期。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與子晟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三大盛世的概況,以及有哪些特點和不足。

一、三大盛世概況

1.漢代盛世概況。

漢朝的盛世,起自文帝繼位的公元前180年,終至漢宣帝駕崩的公元前48年,前後持續達130多年。

漢朝建立在秦末混戰的廢墟之上,立國之初,民生調蔽,百廢待興。於是漢高祖劉邦針對秦朝的不足調整國策:“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稅一”(《史記·漢高祖本紀》),全力恢復國力。後來耶律楚材曾以“約法三章日,恩垂四百基”來形容劉邦實行的國策對百姓的寬仁。

我國曆史上漢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淺析

但劉邦在位時,因為漢朝新立,內有諸異姓王暗懷不臣之心,外有匈奴虎視眈眈,甚至在白登之圍後不得不屈辱的向匈奴稱臣納貢,採取和親之策避免邊境起干戈,為漢朝發展爭取緩衝時間。

劉邦整個後半生都在征戰廝殺,以圖為子孫打造一個承平盛世的好基業,並最終死於討伐英布時所受箭瘡復發,不能不說極為惋惜。而惠帝就更不用說了,其本人無甚實權,大權盡在呂后之手。呂后豺狼之性,大肆誅殺劉氏宗室,把朝堂搞得動盪不堪。這一時期的漢朝,可謂內憂外患俱在,自然算不上盛世。

到了文帝、景帝時期,長達數十年的穩定政局,堅持與民休息的國策,奉行黃老之道,使漢朝經濟不斷恢復,國力不斷上升。文帝曾下詔:“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憂其然,故今茲親率群臣農以勸之,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漢書·文帝紀》)。文帝多次減免田租,甚至將田租降為三十稅一,人口稅、徭役均有不同程度減少,使國民經濟持續發展。

此外,文帝時期政治清明,取消了許多苛刻刑法。這些政策都得到了百姓稱頌和史學家的高度讚譽。因此,後來歷代王朝都以漢文帝為帝王楷模。

我國曆史上漢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淺析

漢景帝時期雖有“七國之亂”,但這場持續三個月的叛亂,並未使漢朝傷筋動骨,反而使朝廷藉此削弱諸王割據勢力,進一步加強了中央統治,確保了政局持續穩定,民生持續飛速發展。《漢書》稱文帝時期“海內殷富,興於禮義”,稱景帝時期“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但這一時期仍有不足,那就是匈奴這個心腹大患並未得到解決。漢文帝感於和親的屈辱,曾憤怒的予以拒絕,但面對匈奴人的年年寇邊,邊境狼煙四起,仍然束手無策,只得憤恨馳騁於上林苑,發洩滿腔怒火,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好在文景時期的豐厚積累,為之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一舉折斷匈奴這把懸於脖頸之側的劍打下了堅實基礎。漢武帝在掌權後不久,就開始改變漢朝的國策,由保守變得勃發有為。

我國曆史上漢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淺析

在漢武帝的帶領下,漢帝國展示了一個強盛大帝國的昂揚姿態,北面頻頻打擊匈奴,西面控制並經略西域諸國,開闢絲綢之路,還出兵東甌、西南諸夷,使漢朝成為一個地域廣闊的多民族大帝國。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雄偉的都城,遼闊萬里的匈奴被打的分崩離析,從此漠南無王庭。

這種主動的進取,以強大的綜合國力來做保證。如在最後一次與匈奴決戰時,漢朝一次性出動十萬大軍,僅僅運送各類軍用物資,又動用了高達十四萬匹馱馬。這些馬匹在作戰過程中吃的全是優良的的粟米,喝的是昂貴的鹽水,這是匈奴人遠遠不能比擬的。

我國曆史上漢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淺析

漢武帝晚年的一系列昏庸決策,如牽連誅殺達數萬人的巫蠱之禍,嚴重損害了漢朝的國力,但長期盛世奠定的基礎並未完全被摧毀。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在讀一些歷史資料時,一定要結合當時的體制制度去看。如史書上記載漢武帝窮兵黷武,導致國內人口減半,就因而以為漢武帝連年打仗使漢朝人口減少了一半,這是不正確的。因為當時的人口統計,奴籍、客籍都是不被統計。漢武帝時期打仗較多,百姓徭役繁重,許多百姓因無力負擔而棄田投靠權貴為奴,成為隱籍,這就造成官府統計的納稅人口大量減少,但這些人實際上並未死去。

在漢武帝之後,漢昭帝、漢宣帝時期,及時調整國策,多次減免租稅,不再輕易用兵。漢宣帝有句名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說明了此時的漢朝是綜合施策,有的放矢,整個國家也因而整體上處於一個上升期,延續了安發展定的道路。

總之,漢朝這一持續久長的盛世,給以後的各個朝代留下了寶貴經驗借鑑,也使“漢”成為一個光輝的名字,並綿延至今。

我國曆史上漢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淺析

2. 唐代盛世概況。

唐代的盛世,大致上可以說是從貞觀年間開始,高宗時進一步發揚光大,到玄宗開元年間,爆發呈現盛世高潮,至安史之亂終結。

從時間看,雖然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但中間武周、中宗、睿宗時期低迷了幾十年,簡單點說,就是兩頭高峰,中間低迷,這和漢朝略有不同。

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有過玄武門之變殺兄弒弟逼父的不光彩經歷,但在治國理政上的確沒的說。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任人唯賢。太宗廣開言路,任用了許多有作為的大臣,甚至曾經的仇敵也不介意,如魏徵等人。這其中許多典故幾乎人人皆知,子晟就不班門弄斧了。太宗曾用“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來形容選拔大臣的關鍵。二是注重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太宗告誡太子李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顯示了他對百姓生活的重視。他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法減輕百姓負擔,使百姓能安於勞作,日漸富足,和隋朝時無日不在服役有天日之別。三是減輕刑法,建立了死刑三複奏制度,對要執行死刑的罪犯,必須上奏皇帝三次才能執行。全國秩序井然,治安良好。四是對外實行開放拓展的政策,大破東突厥,設置安西都護府,重開絲綢之路,對周邊各民族及國家恩威並施,取得了十分成功的突出成就,被譽為“天可汗”。

我國曆史上漢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淺析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最低調也最被低估的皇帝,他性格的溫和,不像許多個性鮮明的帝王一樣吸引人。但他在位期間,不僅奉行太宗時期的開明政策,還對太宗晚年的一些錯誤進行了矯正,使貞觀之治的局面得以延續,唐朝進一步蓬勃發展,並重用蘇定方等大將,滅國數十,武功赫赫,國土面積達到巔峰,尤其是徹底滅亡了隋唐幾代人都不曾征服的高句麗。

受一些影視劇影響,許多人都以為高宗後期政令皆出於武后之手,其實不然,高宗儘管給予武后極大權力,但至始至終他都掌控著最核心的權力,只看他先後任命幾位與武后矛盾較大的宰相,武后也無可奈何,即可知道高宗並不像許多史書上寫的那樣懦弱無能。

反倒是後來武周時期,因為朝局動盪不堪,造成對唐朝國力破壞極大。武則天對內任用大量酷吏實行高壓統治,肆意屠殺李唐宗室及大臣百官。對外則連吃敗仗,東突厥的默啜、骨咄祿可汗,以及新興崛起的契丹等周邊胡族政權頻頻攻掠唐朝北方邊地,而唐軍則屢屢喪師失地,始終無法扭轉戰略上的被動,唐朝控制的國土面積竟然縮水了五分之一,實在是極為遺憾。

我國曆史上漢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淺析

武則天之後中宗、睿宗執政時間較短且毫無建樹,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之後便進行玄宗時代。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年間勵精圖治,將唐朝的盛世推向高潮。

首先表現在吏治上。針對之前中樞有十多名宰相,相權過於分散,導致政出多門的弊端,玄宗對中樞進行了改革,將宰相的數量穩定到一至三人,賦予宰相更大權力,便於政務推行,先後湧現姚崇宋璟等多位名相,極大地提高了政府運行效率。針對官員數量增長較快,實際做事之人有限的弊端,玄宗革除了大量的“斜封官”,即那些不做事吃空餉的後門官、散官,鼓勵了實幹的風氣。針對政令不暢的弊端,玄宗十分重視地方官的選拔,他甚至多次參與對地方刺史、縣令的廉,考察這些官員,在他們到地方赴任前親自賜宴賜詩予以鼓勵。這些舉措使唐朝的官場風氣為之一清。

其次,玄宗大力扶持農業發展,興修水利達三十餘處,賑災救濟,激勵開墾土地,勸課農桑,緩解了民間疾苦。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民間達到了“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經過二十餘年的穩定發展,到開元晚期,唐朝的府庫財務堆積如山,民間河清海晏,物殷俗阜。這是時期堪稱唐朝最好的時期。

我國曆史上漢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淺析

3. 清代康雍乾盛世概況。

清代的康雍乾盛世,表面上來看是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統治時期(公元1662—1796),歷時130餘年,實際上持續時間不到一百年。因為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清朝才算徹底建立了對全國的有效統治。而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和珅擅權誤國,官場腐敗成風,百姓困頓不堪,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此時的繁榮,已是一片假象。

康熙在親政不久後,即改革順治時期滿人至上及其它殘暴制度,實行一系列緩和滿漢關係及發展生產的措施,這些措施在平定三藩之後得以實施。在用人上,康熙仰慕漢族文化,重用經學之士,積極推進科舉,使大批漢族有為之士得以進入朝堂。在經濟上,康熙廢止圈地,鼓勵墾荒,大力整治河道,民間經濟得以快速改善。到了康熙晚年,提出了“永不加賦”的政策,尤其是針對人口飛速增長,田地數量不變,按人口收取賦稅,實際是一種變相壓榨的弊端,實行了按田地數量收取賦稅的制度,這就是之後再全國推行的“攤丁入畝”,這項改革使賦稅的收取更為合理。

我國曆史上漢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淺析

雍正繼位後更是厲行改革,整飭吏治,這位皇帝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處理政務上。雍正在位12年零8個月,不巡遊,不遊獵,幾乎每天都在處理奏摺,一天也不曾休息。僅現存的雍正朝奏摺就達4萬多份,全部親自手批,從不假他人之手,有的批語多達上千字,可謂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

託康熙、雍正兩位皇帝的福,乾隆時期把清朝的“文治武功”發揮到了頂點。但乾隆在政策制度上並無多大建樹,要說值得稱頌的,是從乾隆十年起,實行各省輪流免除錢糧賦稅,民間經濟進一步得到了發展,也帶動了人口的進一步增長。

但乾隆也同玄宗一樣,到了晚年便昏聵不堪,聽不得逆耳忠言,自詡“十全老人”,把政事委於和珅之手,自己安逸享樂。乾隆六下江南,耗資鉅著,和珅賣官鬻爵,官場貪汙成風。自乾隆三十幾年起,清朝國內各類起義已經是此起彼伏,屢剿屢叛的回部起義,縱貫川陝楚的白蓮教起義,都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尤其是對緬甸、安南作戰的失敗更是喪師辱國。此時的清朝,已是日暮西山近黃昏。只是乾隆本人對此不管不問,捂起耳朵沉醉於自己盛世明君的假象之中。

我國曆史上漢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淺析

二、三大盛世的特點

1.君主清明。在封建社會,帝王這個“龍頭”的帶動作用十分顯著。如漢武帝組建期門軍,親自上馬帶著青年才俊演練廝殺,藉以增強對騎兵戰術特點的瞭解和掌握,為之後大本營制訂一次次打擊匈奴的大策略奠定了基礎;唐太宗善於聽取大臣意見,對魏徵等人的頂撞也可以忍受;康熙面對群臣上尊號的請求,能夠說出“濫邀恩裳,實可恥也”這樣冷靜的話。這些盛世之主,在一定時期內保持了清明有為,這對人治大於法治的封建社會來說十分重要。

2.制度完善。漢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形成內外朝,並將天下劃分為十三州,加強對地方管理控制,並形成察舉制,招攬人才;唐朝時期科舉、三省六部制度得到完善和推進,法治和德治相互補充;清朝設立軍機處,進一步完善官僚體制。諸如此類創舉,在這三大盛世中數不勝數。

我國曆史上漢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淺析

3.赫赫武功。與這三大盛世相伴的,便是同時期的赫赫武功,不然也不足以稱為盛世。漢武帝時期將遼闊萬里的匈奴打到分崩離析;唐高宗龍朔年間我國版圖達到1237萬平方公里;清朝康雍乾時期對國土的維護不遺餘力,對內部叛亂打擊十分堅決,對各類起義絕不妥協,絕不手軟,甚至對叛亂者也很少寬恕。如以準噶爾蒙古為例,噶爾丹在做了汗王之後,走上了與清朝對抗的道路。於是自康熙到乾隆,清朝發動一次次進攻,歷時六十八年,直至將準噶爾汗國徹底剿滅。我們現在看來這可能只是輕描淡寫的幾句話,然後資料告訴我們,被從地圖上徹底抹去的是一個個遼闊達五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帝國。

4、百姓安居。這三大盛世都是我們歷史上人口飛速發展的時期,如乾隆五十八年,清朝的人口達到了驚人的3億。在傳統農耕時代,養活這樣龐大的人口,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沒有一個持續穩定的社會局面和經濟基礎,這一點很難實現。需要說明的是,史書上記載漢武帝時期因對匈奴作戰頻繁導致人口減半,並不能直接認為漢武帝的窮兵黷武使漢朝人口死亡了一半,而是大量的徭役使百姓棄田投靠貴族豪門成為奴婢之類隱籍,按照慣例,這些人口都不被統計在內。我們換個角度去想,倘若漢武帝對匈奴這個遼闊萬里大帝國的威脅視而不見,像晉武帝司馬炎那樣刀兵入庫馬放南山,或許更是百姓的悲哀,畢竟在五胡亂華時期,百姓是多麼渴望有一位漢武帝那樣雄才大略的君王啊。

我國曆史上漢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淺析

三、為什麼不是所有太平時期都可稱之為盛世

一段盛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到,需要一定時間發展和積累,還得有拿得出手、站得住腳的成績。歷史上也有許多太平時期,但為什麼都不如這三大盛世呢?自然是因為本身有許多短板經不住推敲。

如明朝隆萬改革雖然生產力整體得到了發展,內庫聚斂了大量財富,但大臣橫徵暴斂,百姓生活依然十分困苦,為了支持三大徵,又不斷的加徵糧餉,百姓苦不堪言,故此只能稱為短暫的中興,但離盛世的標準太遠,因此不能被稱為盛世。

有人說隋朝開皇之治多好啊,怎麼算不得盛世呢?當然算不上。隋朝總共三十八年,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他的主要精力在於維護內部穩定上,雖然國力發展也很快,但隋朝的良好局面沒有,隨後的隋煬帝,就將隋朝帶入了地獄。

我國曆史上漢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淺析

隋煬帝固然也做出了一些成就,但其破壞更是空前。在位十四年,十三年在外巡視,以巡視江都為例,船隊綿延兩百里,役使船伕八萬,護衛大軍成十萬,還攜帶大量的和尚、道士、尼姑、樂妓,一應消耗都要地方供給,這些自然轉嫁給了百姓。因此巡視所過之處,百姓家室為之一空,食不果腹,餓殍滿野。隋煬帝為了炫耀所謂盛世,下令給京都的樹木都裹上綾羅綢緞,卻對百姓死活渾不在意,三徵高句麗使數十萬大軍、百萬大軍喪命,百姓因而造反。隋煬帝對楊玄感振臂一呼竟然聚眾十萬十分憤怒,不僅不反思原因,反而下令嚴酷處理,竟然誅殺了三萬餘人。

有一次隋煬帝回到洛陽,從車駕上看到外面百姓眾多,竟然感慨:“街上這麼多人,還是殺的太少了。”開皇時期,隋朝有戶890多萬,至隋末竟然只有200多萬戶。百姓損命達十之七八,倘若這要還是盛世,豈不是史學界的笑話?

再比如西晉初期的太康之治,雖然人口和經濟從戰亂中飛速恢復,但社會對立卻日益嚴重,百姓賦稅達到令人髮指的十稅七(參看錢穆《中國經濟史》);宋朝的文化、經濟都處於我國曆史上的巔峰時期,但國土的不完整,軍事上的短板,又非常令人謳病,這樣的朝代怎麼能算盛世呢?

我國曆史上漢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淺析

四、三大盛世的不足

縱觀這三大盛世,雖然為人所稱頌,但也不是沒有一點不足。

1. 漢朝盛世的不足主要出現在武帝時期,漢武帝本人奢華無度,鋪張浪費,尤其是晚年一系列諸如“巫蠱之禍等政治失誤都使漢武帝飽受謳病,好在宣帝時期進行了一些矯正,使漢朝繼續沿著正規發展。

2. 唐朝天寶年間的玄宗,變得剛愎自用,貪圖安逸享樂。對內重用李林甫等奸相,對外頻頻發動戰爭。肆意大興土木,生活驕奢淫逸,已經全然沒有盛世名君的模樣。最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倪裳羽衣曲”,持續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使唐朝的盛世戛然而止,由盛轉衰。玄宗親手打造了一個盛世,又親手毀滅了這個盛世,以至於晚年威望盡失,仰人鼻息,殘喘度日。這不僅是玄宗的悲哀,更是唐朝的悲哀。

我國曆史上漢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淺析

3. 清朝的主要問題仍然存在與其制度上,他的政治制度特點便是滿洲族凌駕於其他各族之上,保持了一個整體上的優越性,這也是滿清皇帝執政最大的依仗和最核心的拱衛力量。不改革這一現象,清朝的發展始終束手束腳,若改革這一現象,則滿清的皇帝執政基礎會被削弱,這似乎是個無解的難題。

此外,康、雍、乾三位皇帝對科學文化的不重視,使清朝漸漸變得封閉,到後期竟然淪陷為半封建半殖民地。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活在一個繁榮昌盛的時代,活在一個何宴清平、止戈為武,是歷朝歷代老百姓永恆的夢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瞭解古代盛世的形成和衰亡,或許能讓我們得到許多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