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二號人物魏延鬥不過一個辦公室主任!下篇:魏延之死的真相

緊接著上篇文章的分析,本文來講魏延之死最重要的部分。

權力之爭


魏延在圖什麼?


當然不是圖他不洗澡,而是:奪權。



蜀中二號人物魏延鬥不過一個辦公室主任!下篇:魏延之死的真相



《魏延傳》裡有一句話說的很清楚: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比較生硬地翻譯過來:(魏延)希望當時的議論一定會建議自己代替諸葛亮。


也就是說,諸葛亮去世後,魏延本意希望能代替諸葛亮接管大軍繼續北伐,但諸葛亮臨終前把臨時軍權交給了楊儀,他落空了,所以要殺楊儀奪回軍權。


當然,這裡有人就要問了:魏延奪權怎麼敢攻擊楊儀,他不怕背上叛亂的罪名嗎?


這就要回到我們前面反覆強調的那個遺命了。


諸葛亮留下的那份遺命,雖然我們不能像呂思勉先生那樣直接質疑真假,但無論如何,其法理上的缺陷是已然存在的,即:


在遺命內容上,諸葛亮沒有選擇更適合領軍的魏延,這不合“理”。


在遺命制定流程上,諸葛亮的榻前會議只有楊儀、費禕、姜維參加,這不合“法”。


如果說不合“理”是可以解釋的,畢竟諸葛亮曾多次否決了魏延的子午谷之謀,不放心把軍權交給他也是情有可原,但流程上出現了合“法”性問題,難道作為徵西大將軍的魏延還不能有所質疑嗎?


事實上,魏延一開始是想用和平方式解決問題的。聽完費禕傳達遺命後,魏延按照規矩提出“自當率諸軍擊賊”的要求,希望費禕同他一起發佈新的計劃,目的就在於更改諸葛亮的遺命,進而接管軍權。


費禕的欺騙,則讓事情朝另一個方向發展了下去。


想象一下,本來魏延作為軍中地位僅次於諸葛亮的先鋒大將,沒能參加諸葛亮的榻前會議就已經很奇怪,現在他希望同參加過榻前會議的費禕一起發佈新的計劃,結果費禕又騙了他……他心裡會怎麼想?


“你現在騙了我,難道剛才的遺命就沒騙我?”


這極有可能就是魏延當時的想法。除此之外,想到諸葛亮臨終前指定的代理人偏偏還是他一向合不來、勢如水火的楊儀,魏延內心的疑忌恐怕會更進一步,直至萌生奪權的念頭。


奪權意味著流血,但企圖擅殺楊儀,這是否算叛亂呢?


其實不一定。


不要忘了,魏延持有“假節”之權,規定戰時可以斬殺兩千石以下官員,而楊儀的丞相長史之職,秩級只有一千石


由此,這就解釋了魏延後來一路向南,燒燬沿途棧道,直到南谷口擺脫了魏軍追擊的危險之後,才選擇攻擊楊儀。而一向不多做評論的《三國志》作者陳壽,自然也是通過多方面的考證得到此結論,才一反常態地替他辯駁,認為其“但欲除殺儀等”。


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魏延的這一系列奪權行為,最終造成的結局卻是身死族滅,令人嘆惋。同時,也讓人感到不解:


堂堂的徵西大將軍,居然搞不過一個丞相長史?!


其實,這與魏延的領軍能力無關,而是他的性格早就註定了這場權力之爭的失敗。


魏延的性格有多差呢?《魏延傳》:“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一句話,就是一副自以為是看不起別人的樣子,沒人和他合的來


在軍營裡,“平日諸將素不同”;


在朝廷上,一開始魏延和楊儀互上叛表,在成都的蔣琬、董允顯然不知道誰對誰錯,但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保儀疑延”。


這種爛脾氣,只有劉備和諸葛亮看重他的驍勇,才讓他靠著軍功一步步升到了高位,但當諸葛亮去世後,四處樹敵的魏延便早已失去了繼續“任性”卻不被人排擠、打壓的保護傘。


事實上,在整個魏延案的過程中,儘管魏延的所作所為都是合乎“法理”,但楊儀憑藉著丞相印章,只需宣佈魏延叛亂這個消息,沒有人會在乎真假,大家都會認為“曲在延”而理在楊儀,甚至王平的一聲“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就能讓魏延軍士散其大半。

畢竟在大家眼裡,魏延確實實力超群,也最有可能接替丞相之位,成為另一個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延續蜀漢的強人政治局面。更可怕的是,魏延的脾氣很臭、不合群,蜀漢君臣之所以能夠支持諸葛亮大權獨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諸葛亮計謀過人且心慈手軟,說白了,只要按照諸葛亮的指示辦事,就不會辦錯事,大家都舒坦。

而魏延自視甚高,根本瞧不起蜀漢政權的文臣武將,一旦讓魏延得勢,楊儀、蔣琬、董允、費禕這幫在諸葛亮時期如魚得水的“人才”,豈會有好日子過?這些人在諸葛亮的“光環”庇護之下,尚且能夠撐住局面,一旦缺乏諸葛亮這樣又有能力又負責的“老母雞式”領導的照顧,他們的好日子恐怕就到頭了。

所以,即使魏延當時是蜀漢政權的的“二把手”,即使諸葛亮或許並沒有直接的意圖要在自己死後除掉魏延,蜀漢政權中的平庸者也會十分有默契聯合起來,在諸葛丞相辦公室主任楊儀的組織下,藉助諸葛亮的威名,放煙霧彈,鐵索連舟,扣頂帽子,幹掉魏延……

有意思的是,《三國志》裴松之注曾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裴松之認為這是曹魏關於魏延之死的傳聞,魏國人對於魏延還是頗為同情,將魏延之死視為蜀漢內亂的一個悲劇。

權力鬥爭中的勝利者往往會被加上一層光環,而給失敗者扣上諸多黑帽子。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有時候,越是個人能力出眾的棟樑之才,越要小心庸碌之輩的聯合絞殺。越是業務能力強的幹部,越不能得罪辦公室主任。領兵打仗,子午谷奇謀這些事他們可能不擅長,但揣摩領導心意,栽贓嫁禍、挑撥離間、亂扣帽子,這些人卻十分擅長。

蜀漢從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魏延等猛將如雲的鼎盛局面,短短几十年,就淪落到到“蜀中無大將”,到底該怪誰呢?


[1]陳壽:《三國志》,裴松之注

[2]呂思勉:《三國史話:替魏延辯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