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突破1.5萬億市值的中國平安還能買嗎?

已突破1.5萬億市值的中國平安還能買嗎?

今年以來中國平安A股股價已經上漲了六成,現在還是買入的好時機嗎?

出品:每日財報

保險公司三季報正在相繼公佈,率先公佈的是中國平安(60131.SH),很顯然它的成績是極好的,可是說是又一次超出了市場的預期。

10月24日晚間,中國平安公佈的三季報顯示,今年1-9月份,公司營業收入為8927.51億元,同比增長18.6%;公司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1040.61億元,同比增長21.5%;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295.67億元,同比增長63.2%。

和業績相對應的是,中國平安今年以來的股價大漲。根據《每日財報》的統計,截至10月29日,公司股價收盤88.64元,今年以來上漲了61.65%,A股總市值超過1.5萬億,略微領先貴州茅臺1.48萬億。很多投資者紛紛驚呼後悔,如此明顯的一隻白馬股,為何沒有抓住?

既然錯過了,那麼現下還是買進的好時機嗎?儘管中國平安業績很好,但是股價已經上漲了六成,未來還有多少上漲的空間呢?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國內A股一大年度難題。

《每日財報》帶大家來具體分析一下,投資者可以兼聽則明。

1

淨利潤同比增速創新高

近年來,中國平安業績一直狂飆突進。

我們可以先看一組最直觀的淨利潤數據。《每日財報》注意到,從2014年到2018年,公司歸母淨利潤分別是393億、542億、624億、891億元、1074億元,5年增長了1.7倍。

進入2019年,中國平安這架高速行駛的戰車仍然沒有減緩的跡象,同比63.2%的淨利潤增速創同期十年來新高。前三季度1296億元的淨利潤相當於日賺4.75億元。

已突破1.5萬億市值的中國平安還能買嗎?

《每日財報》注意到,中國平安的淨利潤主要是由保險業務和銀行業務貢獻。

銀行業務的平均增速理論上應該和GPD的名義增速(2018年為9.7%)相當。今年前三個季度,平安銀行整體經營穩中趨好,實現營業收入1029.58億元,同比增長18.8%;淨利潤為236.21億元,同比增長15.5%,跑贏了GDP名義增速,從中可以看出平安銀行正在走出低谷期,進入高速發展期,未來將有望繼續反哺集團。

保險業務方面,根據公開數據,前三季度平安累計壽險保費收入4178.5億元,距離中國人壽4970億元的保費越來越近,同比增速9.8%,更是領先其他四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其中國壽微6.1%、太保是5.7%、新華是7.9%以及人保壽險是8.8%。在營運利潤上,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為691.04億元,同比增長30.5%。

產險業務也是有了比較快的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平安產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968.75億元,同比增長8.7%;營運利潤達142.54億元,同比增長75.5%;綜合成本率為96.2%,持續優於行業平均水平。

中國平安淨利潤的另一部分來源則是投資收益,前三季度,保險資金投資組合年化淨投資收益率4.9%;受資本市場回暖帶動投資收益同比增加的影響,年化總投資收益率6.0%,整體表現不錯。

2

壽險轉型存在壓力

當然在一片叫好中,平安壽險也存在轉型的壓力。

在東興證券分析師劉嘉偉看來,公司自2019年開門紅階段起即大力推進險種結構的價值轉型,將營銷資源向高價值產品轉移,短期儲蓄型產品佔比持續下降。在營銷策略調整過程中,即使公司擁有整體質量高於同業的代理人隊伍,仍不可避免出現銷售能力和產品“錯配”的問題,代理人短期流失不可避免。

同時,公司嚴控代理人入口,推行“優才計劃”,擴充代理人的節奏正在發生變化。因此報告期末代理人規模較年初減少12.1%至124.5萬人。雖然代理人提質帶動人均產能的提升,但新單保費的下滑對NBV增長構成一定壓力。

根據財報數據,前三季度新業務價值率為48.1%,同比提升5.3pct(中期5.7pct);NBV為588億元,同比+4.5%(中期4.7%), NBV增速逐季回落。

3

信託資產管理業務拖後腿

儘管中國平安在主營業務上都有了高速增長,但是資產管理業務卻給平安拖了後腿。

根據三季報,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平安資產管理業務淨利潤90.23億元,同比下降18.9%,主要受其他資產管理業務因投資項目退出規劃與節奏不同而出現的利潤波動以及部分投資資產計提減值的影響。

根據財報數據,截至2019年9月末,平安信託受託資產管理規模達4697.47億元,較年初下降12.1%;前三季度信託業務淨利潤24.27億元,同比下降4.3%。

在資管新規和衍生的信託新政的持續影響下,可以見預見的是資產管理業務在未來一段時間仍然呈現縮量態勢,向主動管理轉型產生的陣痛仍然在持續。

4

科技業務持續深化

對比同行,中國平安真金白銀投入科技領域已經有了非常不錯的回報。

《每日財報》注意到,今年前三季度科技業務總收入600.4億元,同比增長33.1%。但是600億元放在整個總營收來說僅有6.7%的比例,而且從收入到利潤的質變還需時日。

從三季報來看,中國平安的科技版圖主要集中在陸金所、金融壹賬通、平安好醫生、平安智慧城市等板塊。

在平安的科技版圖中,陸金所是最早貢獻盈利的板塊。根據財報,陸金所2017年首次實現了盈利,從燒錢進入賺錢期。2018年中國平安金融科技與醫療科技業務的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140.06億,其中利潤貢獻最大的為金融科技業務,主要是陸金所控股盈利快速增長。

遺憾的是一直在IPO路上的陸金所,因為P2P行業暴雷,公司多隻產品也出現了兌付違約等難題,不得不剝離P2P業務轉型交易平臺。隨著金融去槓桿的來臨,陸金所再次與上市計劃擦肩而過。今年前三季度,陸金所控股客戶資產規模較年初下降5%至3508.57億元。最新的消息是,陸金所正在著手申請消費者金融牌照,尋找新的贏利點。

在陸金所上市遲遲未果下,金融壹賬通成了平安集團被寄予厚望的板塊。壹賬通於2015年12月註冊成立,為銀行、保險、投資等全行業金融機構提供智能營銷、智能產品、智能風控、智能運營等端到端的解決方案。今年7月份,有媒體報道,平安集團旗下金融科技子公司壹賬通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秘密遞交上市申請,此前估值為80億美元。

平安好醫生則在2018年5月份登陸港股,但股價一直處於下跌狀態。而與股價不同的是,其公司業務發展還不錯。平安好醫生9月23日宣佈註冊用戶數已突破3億,這意味著每三個中國網民就有一位是平安好醫生的用戶。根據財報數據,2019年上半年,平安好醫生的月活達到6270萬,上半年日均諮詢量超過65萬人次,相當於中國近百家三甲醫院的日門診量的總和。但如果談到業績的話,今年一季度虧損了2.73億元,去年上半年虧損了4.69億元,還處於虧損狀態。

所以不論是正在準備IPO的金融壹賬通,還是已經港股上市的平安好醫生現在都需要為流量變現在打基礎。

不過,我們也要承認現階段這些科技尚不能貢獻太多的利潤,但“假以時日,公司金融科技板塊將從成本端全面轉向收入端,無論從業務協同、利潤貢獻亦或科技賦能、提升整體估值層面都將貢獻更高的價值。”東興證券分析師劉嘉偉如此預測。

綜上,瑕不掩瑜,今年平安在壽險業務結構和產品策略等方面堅定轉型,前期新業務增長受到了一定影響,代理人也呈現出較大的增長壓力,但增長壓力在逐季緩解,業績依然保持穩健,隨著轉型的推進和消化,多數券商分析師對明年情況保持信心和樂觀。華創證券、光大證券、招商證券甚至分別給出了強推、買入、強烈推薦的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