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澳合作、珠海“走出去”成高頻詞

珠澳合作、珠海“走出去”成高頻詞

珠澳合作、珠海“走出去”成高頻詞
珠澳合作、珠海“走出去”成高頻詞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珠海市人民政府承辦,華髮集團協辦的第三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廣東)國際傳播論壇(簡稱“海絲論壇”)上週閉幕。

論壇期間,中外嘉賓聚焦如何推進廣東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向世界講好大灣區故事等熱點建言獻策、互學互鑑,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安格斯·迪頓等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知名企業負責人等300多名嘉賓出席,來自逾15個國家和地區的媒體現場報道,傳播灣區聲音,講述“海絲”故事,助力“一帶一路”。

作為論壇的舉辦地,“珠海”、“珠澳合作”亦成為兩個頻頻出現在論壇上的關鍵詞。珠海如何走出去?大灣區時代下,珠澳合作又將迎來哪些新機遇?相關話題引發熱議。

A

談珠澳合作

珠澳應攜手促進兩地人員往來

珠海、澳門一水之隔,兩地合作源遠流長,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的背景下,珠澳合作將迎來哪些新機遇?珠澳兩地又該如何積極作為?

就在海絲論壇正式開幕前一天,2019澳珠企業家峰會也在珠海順利召開。其間,20個澳珠合作重點項目完成簽約,項目簽約總金額達198億元。“粵澳跨境金融合作(珠海)示範區”“澳門旅遊學院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合作中心”同時揭牌。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珠澳應當攜手創造條件,促進兩地人員往來,特別是加強青年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同時,珠海也需重視醫療健康、高新技術等領域的產業融合,對接澳門相關制度、市場及經貿規則,進一步放寬政策以鼓勵創新,共同推進兩地發展。

大灣區讓澳門企業發揮兩地所長

澳門創業青年代表、先皓科技總經理蔡淵博分享了自己的創業經歷,稱自己的企業2010年進入吉大,儘管六七年前就在珠海設點辦公,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對內地、對珠海的認知仍停留在拱北關口到辦公室兩點一線的範圍,很少去關注這裡的政策和市場資源。

他說,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企業今年進駐橫琴創業谷,這裡有很多不同領域的創業者和服務機構,經常辦各類交流活動或相關課程,讓澳門創業青年更及時、更深入地瞭解內地政策及產業發展狀況。澳門企業既能借助橫琴提供更多元的人才支撐,又能充分利用澳門的國際視野與資源,發揮澳門所長。過去十幾年的發展,讓企業成長為澳門本地比較領先的技術科技開發商,未來希望成為大灣區中最有影響力的科技企業之一。

港澳資本加速湧向珠海

作為第一家通過《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補充協議進駐中國內地,填補澳門金融機構籌建內地分行空白的行業“領頭羊”,大西洋銀行廣東自貿試驗區橫琴分行行長、總經理馮國增表示,隨著橫琴的發展,截至2019年9月,珠海來自澳門的投資有200多億美金,其中僅在橫琴的投資就已經超過了1000億人民幣。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未來將開放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大灣區不斷推進的基礎建設,將為珠海以及銀行業帶來巨大商機、提供更多機會。

馮國增以橫琴為例稱,2016年其剛到橫琴時很少看到外國人,也很少看到從香港過來的車,但現在外國人、香港車很多,都是來珠海投資的。橫琴作為廣東一個自貿試驗片區,不管與國際接軌或是與澳門互聯互通互補,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B

談珠海如何“走出去”

珠海生態環境非常好,應發揮名人效應

珠海今年建市40年,作為一座年輕的特區城市,如何讓世界瞭解珠海?巴黎、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巴塞羅那,這些享譽世界的旅遊名城令遊客趨之若鶩,同樣立足於打造“國際休閒旅遊目的地”的珠海,又能拿什麼吸引遊客?

英國鄧迪大學商學院知名學者基思·丹尼(Keith Dinnie)介紹了愛丁堡推廣城市品牌的案例,認為珠海要因地制宜,找準自身特點。

基思·丹尼稱,幾年前愛丁堡開始關注中國市場,但最初的幾年,愛丁堡面向中國宣傳時,會請英國人來寫作,然後翻譯成中文,通過微信等社交媒體,面向中國受眾進行傳播,但是這樣的方法並不是特別成功。後來愛丁堡請居住在當地的中國人制作,面向中國受眾宣傳,大大提高了吸引力,推動了中國與愛丁堡的互動。

基思·丹尼表示,珠海有非常好的生態環境優勢和基礎,城市整潔有序,應當立足自身優勢,針對不同的市場和受眾,有針對性地宣傳城市品牌,同時積極發揮名人效應,傳播珠海的城市品牌。比如,多倫多選擇和知名歌手合作,將這個傳統印象中比較安靜的城市形象轉變成為一個非常時尚、動感的城市。珠海應當用好名人資源,鼓勵城市居民上傳珠海的照片及圖像,更好地宣傳珠海,吸引更多遊客。

讓珠海獨特的嶺南文化走出去

中國三大男高音之一的莫華倫則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認為珠海應藉助國際性活動傳播珠海文化,打響文化品牌。

莫華倫說,自己是名副其實的珠海人,莫家200多年前從珠海會同村走向世界,去香港發展。1989年,其第一次回珠海,是因為爺爺當時在珠海擺90歲大壽的宴席,那時的珠海還是一個村莊,雖然親切,但不發達。一晃30年過去,珠海如今取得了飛躍式發展,不僅有國際會議中心、華髮中演大劇院、珠海大劇院這些國際一流的場所,還舉辦了國際鋼琴比賽、大型的國際音樂節或國際性藝術節。但在引進國外先進文化的同時,珠海也應重視展示本土文化,向世界傳播珠海獨特的嶺南文化。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只有當文化真正走出去,才能打響一個城市的品牌。

莫華倫同時認為,珠海的天氣、地理位置非常好,每年10月到來年1月都舒適宜人,現在是20多攝氏度的氣溫,而12月、1月正好是不少北方城市下大雪的時節,不少北方人此時很願意來珠海,如果能在這段時間舉辦大型的音樂節、美術展覽,既能吸引遊客,也有助於提升珠海的城市知名度。

港珠澳大橋打開通向世界的大門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莫納什大學教授湯華燊表示,珠海的稟賦資源優勢明顯,是國家的經濟特區,毗鄰澳門和香港,位於粵港澳地區的核心位置,輻射珠三角和粵西地區。其週日從香港到珠海,途經55公里長的港珠澳大橋,過去其到內地城市,需要乘坐飛機到香港再轉飛,有了這座大橋,從香港機場到珠海只需40分鐘車程,這為珠海打開了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門。

珠海需要更高的曝光率

“珠海需要更高的曝光率,加強和西語及葡語國家的聯繫,更好地瞭解彼此。”西班牙知名中國問題專家、ESADE商學院教授、“與中國對話”項目負責人蘇傲古(Augusto Soto)分享了自己關於珠海如何“走出去”的思考。

蘇傲古說,珠海應當聚焦如何更好地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和西語、葡語國家的合作,通過廣播電視、直播等形式,共同宣傳雙方交流合作所做的努力、取得的成果,鼓勵城市之間開展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高科技合作項目、跨文化合作,並可以考慮對那些促進交流合作,並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物進行表彰,從而激勵更多人。

觀點

日前,第三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廣東)國際傳播論壇在珠海舉行,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共話“一帶一路”與國際傳播等話題,南都記者對與會嘉賓進行了採訪。

美國國際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熊德龍

發揮華人華僑紐帶作用,助力大灣區走出去

美國國際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熊德龍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分享了自己對“如何實現粵港澳大灣區走出去”這一話題的觀點。

熊德龍回憶起自己初到珠海的感受,“1978年去澳門的時候,就來過珠海拱北,那時候這一片什麼都沒有,與對岸的高樓林立,燈火輝煌相比,拱北可以說是荒涼的。但現在不同了,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夜晚燈光也很漂亮,很多澳門人也更願意來珠海玩了。”

談及珠海發生的變化,他十分驚喜,“目前國家正在推動‘一帶一路’倡議,這對珠海來說是一個機會,在海外,珠海要加強宣傳力度,與大灣區一同走出去。”

如何讓大灣區更好地“走出去”?熊德龍有自己的見解,他表示,“在媒體宣傳方面可以做到強強聯手。”他告訴記者,“中國現在發展很迅速,但是海外還有許多人不瞭解,我們不僅要做大城市的報道,也要多做小城市的宣傳,把小城市的文化特色傳播出去。”

他介紹,國際日報每天有24個專版宣傳中國,有青島專版、廣州專版等,他希望能為粵港澳大灣區“走出去”助力,為廣東省做專版報道,將中文報道翻譯成英文報道,在海外積極推廣。他坦言,“粵港澳大灣區才剛剛起步,還需要多做宣傳,而與媒體的合作,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熊德龍提到,要積極發揮海外華人華僑的作用。他表示,“在海外有5000多萬華人華僑,廣東又是非常著名的僑鄉,華僑們來自潮州、新會、順德等地區,他們大多是在海外經商,有豐富的資源,要發揮好他們‘牽線搭橋’的作用,幫助大灣區更好地在海外進行宣傳。”

他也提到,如果想發揮華人華僑的作用,建議“大灣區”牢牢抓住東盟國家的市場,“那也是華人華僑非常密集的地方”,他表示,自己是出生在印度尼西亞的華僑,如今看到中國發展如此迅速,內心非常高興。“我很榮幸被邀請擔任廣東省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的代表,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華人華僑和我一起,積極發揮‘牽線搭橋’作用。”

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主席吳恆燦

希望在粵港澳大灣區成立國際漢字中心

“從‘和合’方面來看,我認為大灣區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核心在於文化。”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主席吳恆燦在“海絲論壇”期間,接受了南都記者的採訪。

他告訴記者,在馬來西亞傳播漢文化時,他曾將“四大名著”翻譯成馬來文,並且將其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白骨精等角色與當地人認識的神話故事角色相互融合,大大提高了馬來西亞民眾對“四大名著”的興趣。這就是他在推廣漢文化中所推崇的“和合”的文化傳播方式。

他表示,中華文化五千多年的歷史,有太多的經典值得去傳播,但很多時候,傳播者的方式不恰當,可能就會造成受眾不理解,最終不接受。

吳恆燦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走出去”,文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文化是每個人思維的結晶,它會成為一個行動的指標,能讓人民心相通,變成一股力量。

用什麼方式讓大灣區文化“走出去”呢?他表示,“大灣區的文化非常多元,有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廣府文化,還有香港、澳門的文化,將其中共同的文化價值融合成一股力量,帶動整個灣區前進。粵港澳大灣區潛力無窮,我們有7000萬人口,到2035年可能有1.2億人口,經濟體量會不斷增強。我們需要積極尋找灣區內各區域共同的文化價值,這樣才有利於我們形成一股力量,使之更快地‘走出去’。”

吳恆燦告訴記者,“如今對外漢語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國際產業,在馬來西亞,很多小朋友以會說漢語、會唱漢語歌曲為榮,甚至有人將漢語做成紀念品和周邊產品。漢語的影響力在擴大,在傳播漢文化的方式上,應該要更加合理和多元。”

談及未來的發展,吳恆燦表示,“我希望能在粵港澳大灣區成立‘國際漢字創新科技中心’,將漢字打造成更多的產品,讓它更有生命力,在國際傳播中更加生動和有趣。”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

海絲論壇、航展、馬戲節,珠海要打好文化牌

“珠海的城市傳播其實有非常好的抓手,不僅有展現國家科技形象的航空展,還有極具文化娛樂性的馬戲節,現在還做產業和傳播對接的國際傳播論壇。珠海需要把手上的幾張牌儘可能打好,讓每一次論壇都產生更廣泛的國際傳播輻射力和感召力,這可能是珠海相比其他城市的優勢所在。”

國家高端智庫中山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出席活動並接受南都記者採訪。

張志安表示,“未來的城市傳播需要公眾廣泛參與,通過社交媒體及互聯網平臺來書寫城市故事。”他認為,在珠海有眾多網紅景點、大型活動,例如“中國國際馬戲節”“珠海航展”和“海絲論壇”等,要積極發揮參與活動的個體力量,通過他們的視角,注入他們的情緒、價值觀等,從而完成一個由個體到城市故事的新的城市傳播趨勢。

他舉例稱,“‘珠海交警’拍的短視頻就很好,拍攝內容是交警的生活和工作,這裡面有他們的焦慮和無奈,但更多體現的是交警的堅守精神,通過交警的內心感受,實現情感傳播的作用,這就是很好的嘗試。”“珠海的車主有多少人?珠海交警的微信有一百多萬人關注,可以判斷,有許多其他地方的人也關注了這個公眾號,這也是傳播城市文化很好的契機。”

同時,政府部門的自媒體與報社、電視臺等機構媒體,形成了一個很好的互補關係,“‘珠海交警’的價值,在於通過垂直服務來塑造他這個領域的引領能力和服務能力。”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如何在國際上形成灣區品牌呢?對此,張志安說:“我用一句話來講,因為更靠近港澳,所以更靠近世界,可以有機會更多地傾聽和交流。我們很希望把所有完美的東西呈現出來,而不是把最全面的東西呈現出來,‘講好中國故事’跟‘講好中國的故事’是不一樣的。在全球的新的格局之下,全球傳播的新的環境之下,要有這種轉變。”

02-03版 採寫:南都記者 楊亮 王靖豪 實習生 洪曉可 徐智 易磊 許明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