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光明乳業為何“叫好不叫座”?

營收僅有伊利1/4  光明乳業為何“叫好不叫座”?

光明乳業曾和蒙牛、伊利並稱為“國內乳業三巨頭”。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乳企競爭激烈的賽道上,光明正在被蒙牛和伊利甩得越來越遠

出品:每日財報

10月15日,在印尼舉行的亞太質量組織(APQO)第25屆國際會議暨2019年全球卓越績效獎頒獎典禮上,光明乳業憑藉全產業鏈、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卓越質量管理,一舉摘奪2019年度“全球卓越績效獎”(世界級)——這一被譽為世界質量“諾貝爾獎”的獎項。

但是,在閃光燈的背後,光明乳業卻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事實。

根據《每日財報》對2018年營收數據的統計,蒙牛總營收689.8億元,伊利營收更是高達795.5億元,而光明乳業的營收為209.9億元,僅僅是伊利的四分之一!

人們不禁要問,光明乳業到底怎麼了?

1

坎坷興衰路,從老大到老三

2002年,光明乳業正式上市,當時光明乳業在國內乳業行業中產銷量、銷售收入、利稅總額、市場佔有率等均排第一。僅在2002年這一年,光明乳業的主營收入就高達50.21億元,超過當時第二名伊利25%,而彼時蒙牛主營收入才16.68億元,不及光明的一半。

但是隨著伊利和蒙牛常溫奶的快速崛起,光明乳業被這兩家企業先後趕超。

2007年,擁有豐富乳製品行業經驗的郭本恆擔任光明乳業總經理,郭本恆任職期間,將光明的營業收入由2008年的82.06億元提高至2015年的203.85億元,增幅高達148.4%,光明乳業在這幾年穩定佔據了中國乳製品行業的第三把“交椅”。

營收僅有伊利1/4  光明乳業為何“叫好不叫座”?

然而從2015年開始,光明乳業似乎就開始走下坡路了,當年光明乳業陷入重大人事震盪,郭本恆去職後,沒有任何乳製品行業經驗的朱航明空降光明乳業。

朱航明在光明乳業的三年裡,平穩成為光明乳業發展的“主旋律”,各板塊業務也鮮有亮點。

2018年,光明乳業再次換帥,濮韶華擔任董事長。濮韶華曾任上海水產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並沒有經營乳品企業的經驗。從目前光明的發展來看,其並沒有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

2

廣告營銷很“吝嗇”,產品雖好卻“失色”

《每日財報》注意到,和伊利、蒙牛等“財大氣粗”的乳品企業相比,光明乳業的廣告投放上可謂十分“吝嗇”。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光明乳業在廣告方面投入6.74億元,銷售總費用為49.95億元,廣告營銷費用佔整個銷售費用的13.5%。而反觀伊利,2018年廣告營銷費用為109.55億元,銷售總費用高達197.72億元,廣告營銷費用佔銷售費用的55.4%。光明乳業的廣告營銷費用僅僅是伊利的6.15%,也就是一個零頭。

在產品代言人選擇上,光明乳業旗下的莫斯利安酸牛奶請來劉昊然代言。而反觀伊利,不同系列的產品就有不同的當紅明星作為代言人。這也同時表明了伊利豐富的產品線以及產品宣傳力度之大。而光明乳業在此方面就顯得有些“黯然失色”。

由此可見,在乳製品行業激烈的競爭下,光明乳業在廣告投入方面是遠遠不夠的,無論是品牌競爭力還是品牌形象的樹立都十分欠缺,不得不說這一點是光明乳業在這場乳企競賽中不斷落後的原因之一。

此外,通常低溫鮮奶的運輸半徑必須控制在100至150公里以內。而巴氏鮮奶對奶源要求更高,必須採用新鮮無汙染的就近奶源,牛奶從擠出到生產必須在24小時內完成。在奶源以及運輸條件的限制下,中國市場的低溫鮮奶品牌普遍是區域性質。

而常溫奶運輸方便,6個月的保質期易於保存,而且不需要冷鏈車,成本相對也比較低。這些特性就讓常溫奶更好進入到三四線城市,以及下沉市場,而低溫奶只能一邊看著。

光明乳業的產品大多都講究“鮮”字,可全國大部分地區渠道管理水平非常低,冷鏈設備難以到位,條件達不到要求的終端地區根本不適合7至21天的新鮮牛奶。反觀蒙牛和伊利卻是多元化發展常溫奶、奶粉等產品。

從渠道深度來看,伊利、蒙牛的渠道已延伸到農村市場。而正是由於上述條件限制,光明乳業雖然部分產品在推出市場的第二年就已經進入北京,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它的大本營仍然在華東市場,並沒有進一步拓寬渠道。

正是由於以上問題的存在,使得光明乳業業績表現平平。

其實,光明乳業也試圖改變現狀,其常溫奶“莫斯利安”作為“破局”品牌,上市之後掀起過一波業績高潮,可是在常溫奶領域蒙牛和伊利似乎更擅長,在這兩家相繼推出“純甄”和“安慕希”兩品牌之後,“莫斯利安”就被排到了第三位。

此外,光明還嘗試過“光明裡”便利店、“光明菜園”等項目,但是成效甚微。在新產品研發方面,光明的表現並不夠,其近幾年推出的新品比起蒙牛、伊利可謂微不足道。

3

十字路口,退守華東?

光明乳業現在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上。如果不進行大的改變,光明乳業未來大概率會蛻變成一個地區性乳業品牌。不過低溫奶還有一定的區域效應,光明的品牌也許會長久地生存在華東市場上,就像三元牛奶在北京一樣。

細細想來我們似乎可以發現有趣的地方,“先農村後城市,農村包圍城市,先低端再高端,低端支撐高端”的經營戰略在中國屢試不爽。美團、伊利、蒙牛都是例子。光明的產品或許本身算不上差,差距也許只是在當初選擇發展低溫奶的產品線戰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