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三子和雍正的關係有多好?十三爺的後代結局又是怎樣?

硃砂丄172cm


(左為第一代怡親王胤祥畫像)


我看許多朋友都把怡親王胤祥與雍正帝關係有多好,有多親密說的夠多了,但是對第一代怡親王之後的怡親王交代不夠,那我就給大家說說胤祥死後他幾個兒子、孫子的情況。先說,即使到了今天,怡親王胤祥的後人還是存在的,還是共和國的公民。


首先要說,雍正帝對待怡親王胤祥真的沒話說,完全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為了讓胤祥身邊的人精心服侍他,雍正還找各種理由賞賜胤祥身邊的侍衛、僕人。


有一年天降大雪,雍正帝不但賞賜給怡親王胤祥許多好東西,甚至以“伺候怡親王,你們辛苦了”為理由,賞賜給胤祥身邊的侍衛、僕人每人二十兩銀子。


甚至雍正帝擔心自己死後繼承人會削減給怡親王胤祥的恩典(因為逾制太多),還專門留下遺囑:


“凡朕加與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佐領屬下等項,亦不可挪移更改。”


甚至連朝貢的朝鮮人都看不下去,私下說雍正帝對怡親王“非禮太過”(不該獲得的榮譽)“皇帝每見辱於十三王爺”,“十三王總攬天下事”,“滿人畏王甚於皇帝”。


雍正帝對怡親王胤祥的好,也體現在對胤祥兒子的封賞中:


胤祥的庶長子弘昌封貝勒。


胤祥嫡長子弘暾因為身體不好,19歲就去世了,雍正帝也專門打破“未成年宗室”不封爵慣例,封多羅貝勒,並且把弘昌的一個兒子過繼給弘暾,免得弘暾絕嗣。


胤祥嫡次子弘晈在胤祥去世後被雍正帝封為郡王,並且是“世襲罔替”鐵帽子郡王。


胤祥第六子弘昑也是因為身體不好,死得早,但是雍正帝還是破例封弘昑為多羅貝勒。


胤祥嫡三子弘曉繼承了胤祥怡親王的爵位。


其實從這大家也可以看出,朝鮮使臣說雍正帝對怡親王“非禮太過”其實是對的,因為雍正帝一口氣封了兩個鐵帽子王給胤祥的孩子。


當然,胤祥生前也明白自己這個四哥對自己好得太過分,很容易被新皇帝收拾。


所以胤祥很知趣的報怡親王世子的時候,沒有報弘晈,而是報最小,年僅8歲的弘曉,目的就是為了讓新皇帝不用猜忌收拾自己這一支。


(乾隆帝)


但是雍正帝確實給了胤祥太多“非份之榮”,所以乾隆帝繼位後對怡親王這一支並不好,幾乎是進行了全面打壓。


首先就是藉著乾隆四年的弘晳逆案,革除了弘昌的貝勒爵位,而且一直到弘昌去世,乾隆帝都沒有恢復弘昌的爵位,弘昌也是捲入弘晳逆案宗室裡唯一沒有恢復爵位的。


而另一位捲入弘晳逆案的胤祥嫡次子弘晈則被乾隆帝削去“世襲罔替”四個字,並且永遠停俸,徹底淡出了乾隆帝時期的政治舞臺。


而正牌子怡親王弘曉,乾隆帝對他也非常嚴苛,乃至冷淡。經常找一些小錯敲打弘曉,把弘曉搞得完全沒有了參與朝政的熱情。


乾隆五年,乾隆帝以弘曉在盛京祭祀祖陵的時候身邊不佩小刀為理由,把弘曉痛批一頓,還免去了他正白旗都統的職務。


“如怡親王弘曉、不佩小刀。是何道理……況怡賢親王、昔時恪守制度。爾等之所共知。弘曉縱不顧祖宗成憲。獨不念及乃父乎?”


接著乾隆帝於乾隆七年、八年連續把弘曉所有行政職務全部免去,弘曉成了真正的“光桿王爺”,更為過分的是乾隆十三年乾隆帝要弘曉搬出雍正帝賞給胤祥的交輝園,乾隆帝準備把這個園子傳賞給傅恆。


這對於弘曉以及怡親王一支是非常大的侮辱,所以弘曉難得的抵制了乾隆帝這一要求,一直到乾隆二十八年,乾隆帝把他二十一叔允禧的“紅橋別墅”轉給弘曉,弘曉一家這才搬出交輝園。不過這次搬家還是給了弘曉很深的刺激,所以弘曉寫下《暮春移居賜園喜而有作》一詩來紀念。


其實從乾隆八年開始,在雍正帝時期威風八面的怡親王一系就徹底淡出了清朝朝堂了,雖然還有王爵,但已經完全靠邊站了。


大概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弘曉和曹雪芹等人關係特別好,現在流傳的《紅樓夢》版本據說就是弘曉抄寫的那一版。


第七代怡親王載敦


乾隆四十三年弘曉去世,去世後他次子永琅成為第三代怡親王。


永琅雖然繼承了怡親王爵位,但是還是很繼續坐冷板凳,他做的唯一一件在歷史上留下印記的事情是他出資出版了對於紅學研究特別重要的《雲汀詩抄》。


之後第四代怡親王奕勳(他父親綿標早逝)、第五代怡親王載坊都沒什麼大成就。一直到第六代怡親王載垣,怡親王這一系才重新回到清朝政治舞臺上。


至於載垣被重用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經過乾隆、嘉慶兩朝,原本與皇室關係密切的怡親王一系成為了遠支親王,反而可以重用了。


這從咸豐帝大婚時男儐相是睿親王與怡親王載垣就能看出。


在道光、咸豐兩朝,第六代怡親王載垣算是在權勢上有了點怡賢親王胤祥的影子了,他先後擔任了正藍旗漢軍都統、正紅旗漢軍都統、鑲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漢軍都統、鑲紅旗滿洲都統、御前大臣、閱兵大臣、十五善射大臣和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總族長、宗人府右宗正、宗人府宗令、玉牒館總裁,管理過鑾輿衛、虎槍營、御槍營、善撲營和崇文門正監督。在道光咸豐兩朝都擔任過顧命大臣。


可惜咸豐帝去世,載垣捲入了“辛酉政變”,而且還是失敗那一方,因此被“賜自盡”,怡親王的爵位也從胤祥嫡三子這一支轉到了胤祥嫡次子弘晈這一支了。


第七代怡親王愛新覺羅·載敦就是胤祥嫡次子弘晈的曾孫,但是好玩的是第八代怡親王愛新覺羅·溥靜(載敦長子)又因為支持義和團,1900年後被奪爵,第九代怡親王變成了愛新覺羅·毓麒(溥靜侄子)。這也是末代怡親王。


從目前查到的資料看,末代怡親王毓麒的兒子叫恆樞,孫子叫啟運,退休前時候北京某學校理論教員,他還專門出了一本書叫《清朝皇族後裔的故事:末代怡親王和他的長子長孫》。


蘭臺


康熙十三子胤祥與雍正的關係非常之鐵,鐵到什麼程度,請看下面的幾個例子。



大家都知道雍正是鐵腕人物,登基後收拾他的政敵毫不留情,他整死了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䄉,圈禁了他的胞弟允禵,允禵投降了,服軟了才沒被弄死。但是卻有個特例,十七阿哥允禮被雍正認定參與了當時最高權力之爭,罰他去守陵寢。胤祥向雍正推薦說,允禮心正,是個忠君親上深明大義之人。雍正聽了胤祥的意見,遂對允禮由懲罰轉為重用。這行為和雍正性格相違背,也只有胤祥能讓雍正改變主意。



雍正突發奇想,非要把自己陵寢劃出一塊地給胤祥,這樣哥倆就可以在死後長久為伴。雍正的這一想法僭越了君臣之禮,但雍正毫不在乎。胤祥拒絕,雍正非要給,這可把胤祥為難壞了,沒辦法他自己找了一塊墓地,弄來一包墓地的土吞了下去以表決心,雍正這才作罷。

胤祥死了,雍正封他世襲罔替鐵帽子王,配享太廟,諡號“賢”,隆重安葬。就這雍正還覺得不夠,於是又將其名允祥改為胤祥,成為大清朝唯一一個不避皇帝諱的大臣。就連胤祥葬禮上,三阿哥允祉表現得不夠悲傷也受到懲罰。



胤祥有九個兒子,四個女兒。四個女兒一個早夭,一個給了雍正成了和碩惠公主,另外兩個都封了郡主。九個兒子在胤祥死時就剩三個,一個是長子已革貝勒弘昌,另一個是第四子多羅寧良郡王弘晈,還有一個是第七子和碩怡僖親王弘曉。之前曾經讓胤祥任意選個兒子,雍正要給他封王,胤祥沒答應,不然他的三個兒子都是王爵。

我是豫有得,歡迎加關注互動討論!


豫有得


雍正與十三弟胤祥的關係在所有兄弟中是最好的,兩人之間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手足情深,肝膽相照”。雍正將十三弟名字“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在清代是絕無僅有的,足以可見感情之深。

胤祥從小就很聰慧,不僅文武雙全,還能吟詩作畫,得到康熙的極大恩寵。雍正比十三弟胤祥大八歲,胤祥小時候的數學就是雍正給教的。

胤祥十三歲時,生母敏妃章佳氏病逝,之後一直由雍正生母德妃烏雅氏撫養成人。胤祥長大後,跟隨雍正四處辦差得到歷練,感情也更加深厚。

因為太子允礽被廢事件,胤祥遭到康熙圈禁,之後徹底退出了太子爭奪戰,堅定的站在了雍正一邊,助其奪得大位。雍正即位第二天,便任命胤祥為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同日晉升為和碩怡親王。

胤祥在被康熙冷落了十幾年後,得到了雍正的重用,給了他人生的第二個春天。胤祥成為雍正的左膀右臂,兩人感情愈發深厚。胤祥得到重用後,使自己的才幹得到發揮,為雍正穩定吏治發揮了巨大作用。

胤祥真心輔佐雍正

胤祥雖然在雍正朝僅有八年,但他憑藉自己的才華為雍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雍正初期施行的各項新政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雍正初期,財政虧空嚴重,怡親王胤祥總理戶部,大力追繳虧空,革除弊政,使得虧空問題得到迅速扭轉,為雍正朝的改革打下了經濟基礎。

從雍正三年起,胤祥開始負責水利事宜,曾向雍正提出很多有益見解。使得京畿地區的水患得到抑制,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胤祥還為雍正舉薦了很多賢能之人,如十七弟胤禮,雍正剛即位時對他有所懷疑並沒有得到重用。但胤祥向雍正進言,誇讚胤禮心術不壞,是個忠君明義之人。

雍正欣然接受了胤祥的建議,胤禮得到重用,他也沒有辜負胤祥的舉薦,為雍正朝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胤祥在執掌養心殿造辦處時,燒製的琺琅彩瓷,頗得雍正喜愛。

雍正即位後,胤祥就擔負起了為其尋找萬年吉地的重任。先後多次實地勘察選址,最終將雍正陵址選在易縣泰寧山太平峪,使其成為清西陵的首陵。

除此之外,胤祥還輔助軍機處處理西北戰事問題。總之,胤祥得到雍正的重用後,並沒有養尊處優,而是全力以赴輔助雍正,可以說是為雍正付出了所有的心血。

雍正傾力對待胤祥

在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的同時,其長子弘昌就被雍正封為固山貝子。同年,雍正按照康熙朝皇子分家慣例,賞賜胤祥二十三萬兩白銀,胤祥是死活不要,最終在雍正的再三諭令下,胤祥僅要了十三萬兩。

雍正是變著法給胤祥賞賜,他又找到裕親王的例子,准許其支配官物六年,胤祥同樣是選擇了婉拒。據史料記載,雍正曾說:如胤祥這樣誠心效力者,若不加恩褒異,則將來之諸王為國效力之心,必至懈怠矣。

於是雍正決定再賞胤祥一個郡王爵位,讓胤祥從諸子中指名奏請受封。胤祥本就是和碩怡親王,其子又被封為郡王,這在清代也是史無前例的。胤祥對此堅持不受,在胤祥的多次懇請之下,雍正只能作罷。

在胤祥去世後,雍正還是將郡王的爵位賜給胤祥之子弘皎。雍正四年,雍正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扁額賜給胤祥,當雍正還是覺得這八個字未能盡善盡美,不能完全表達他對胤祥的感激之情。

在雍正七年,胤祥的儀仗又被雍正增加一倍。次年,胤祥病逝,雍正極為悲慟,以致於食之無味,坐臥不安。雍正身穿素服一月,他認為自古無此忠公體國之賢王。雍正親自為臣子素服,史上罕見。

在胤祥病逝的當天,雍正就交代了自己的後事,他下旨將孝莊太后賜的數珠,康熙賜的數珠,及胤祥所進鼻菸壺歸於一處,在其萬年之後放於梓宮之中。由此可見,雍正對這位十三弟的感情是至深的。

雍正賜胤祥諡號為“賢”,並以淚研磨而書之。還將“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加於其諡號之前,又將在胤祥葬禮上遲到的三哥允祉革爵圈禁。允祉因胤祥喪禮而被革爵,足見雍正對胤祥的感情。

雍正登基後,為避諱聖諱,將所有兄弟改胤為允,胤祥病逝後,雍正准許其恢復原名胤祥,開創大清之先例。雍正曾欲將中吉之地賜給胤祥為吉地,最後胤祥在病重時多次婉拒,雍正不得已才同意。

雍正如何對待胤祥子嗣?

胤祥生母章佳氏去世後,康熙給她的諡號為敏妃,只是普通嬪妃,雍正繼位後將其連升兩級,進封為敬敏皇貴妃,並附葬景陵,開創大清妃子附葬的先例。

對於胤祥的子女,雍正同樣是眷顧有加。三子弘暾、六子弘昑早逝,雍正皆按貝勒禮制下葬。長子弘昌初被封為貝子,後來晉封為貝勒。七子弘曉承襲怡親王爵位,四子弘晈晉封寧郡王,世襲罔替。

據清實錄記載,雍正規定胤祥七子弘曉承襲的怡親王爵位,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是他加與胤祥的恩典,後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雍正不僅封弘曉為世襲罔替的怡親王,而且封弘晈也為世襲罔替的郡王。

這份殊榮亙古未見,胤祥成為大清第九位鐵帽子王,也是第一位恩封的鐵帽子王。雍正對胤祥的恩寵,終其一朝有增無減。胤祥去世後,雍正帝久久不能釋懷,多次寫祭文詩詞表達思念之情。

胤祥病逝兩年後,雍正仍然不能釋懷,在端午節時仍不讓歡慶。這些都體現了胤祥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其與雍正之間的棠棣之情也感人至深。


野史也是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老十三?這不就是胤祥嗎?您要問他倆的關係?那不是親兄弟而勝過親兄弟。

大傢伙也清楚雍正這人,第一個摳門,第二個薄情,第三個寡義,總之這人給人感覺不好相處。但對於老十三,雍正那叫個大度,這些讓人詬病的性格缺陷,到了老十三這壓根就沒有。

最簡單的例子,大傢伙都知道擱過去,當皇帝的人都有一個避諱,自己的名就是自己的名,天下間其他人壓根就不能用自己名中的任何一個字。

雍正叫胤禛,作為同一輩的兄弟,他其他的哥們胤字必須改了,不然犯忌諱,所以一幫子兄弟咔咔咔胤字全整成了允字。可到了老十三這頭,這就不好使了。

“啥允祥不允祥的,給哥哥改回來,你呀還叫胤祥,咱爹給起的,咋能改了呢。”雍正嘴巴一咧咧,很不高興:“咱兄弟還講究這個,俺的後背丟給你都踏實,不就一個字的事嗎?”

得,您瞅見沒,這就是兩兄弟好的能穿一條褲子的表現。

那麼雍正為嘛獨獨對這老十三例外呢?

這事得從根子上講。

話說老十三的親媽,那叫章佳氏,開頭就是一宮女。後來康熙瞅著挺水靈的,這就拉到小黑屋了那個啥了。

這事弄的,這就中靶了,就有了老十三。老話說母以子貴,得咧,這章佳氏也就正式的成為了康熙龐大後宮中有那麼一小臉的一個人。

說道這裡有人要問了:“那麼康熙是不是特喜歡這章佳氏?”

咋說呢?喜歡是喜歡,但不能加個特字。為嘛呢?因為畢竟章佳氏給康熙生了三娃娃,一個大小子老十三,還有倆閨女,而且這倆閨女不僅是公主還都加了和碩二字,不可謂不尊貴。(滿清那爵位封號但凡加了和碩的那都是這一級別中的佼佼者)

所以喜歡二字沒跑,但不是特字,為嘛呢?因為康熙到死都沒有把章佳氏他們家包衣奴才的身份給剝離出來,在康熙的手上就封了個庶妃,這說的好聽,其實擱老百姓家裡就是個侍妾的地位。

也是因為這個身份的原因太低了,所以按照滿清那祖宗的規矩,老十三不能養在章佳氏的身邊,丟給了雍正的生母烏雅氏身邊養著。

正是因為有了這麼一層的關係,雍正和這老十三才有了交際。

因為雍正的母親烏雅氏他開頭的身份也是宮女,生了雍正這才破格成為了康熙的老婆中的一員,也是因為身份的原因,就把雍正丟給了當時身份顯貴的佟佳氏養著。

因為遭遇相同,而且他們還有一個交集人物烏雅氏,所以倆人就走的比較近。

再加上,雍正他有一個同父同母的親弟弟老十四。按說是親兄弟雍正應該和老十四走的近才對,但烏雅氏這人有點子偏心,對這沒有養育之恩的雍正橫挑眉毛豎挑眼壓根就是一陌生人,但對這老十四那叫個疼到了心尖上了,連帶著老十四也不待見這哥哥。(老十四是養在烏雅氏身邊的,那會烏雅氏的身份已經高了)

雍正這心裡就苦,有陰影,這事弄的。所以他是把對親弟弟的感情給了老十三。

老十三那數學還都是雍正手把手教的,從這一點您就能吧嗒出個味來。

咱也知道,外人除了老師教你,其他人都不願意,尤其是這數學,教的時候特招人恨,特招人煩。這家裡邊教的人不是爹就是媽,他們教你開頭還能和顏悅色,後頭恨不得拿大嘴巴抽你。教的最好的其實就是哥哥和姐姐,沒人整這差事。

老十三這人

話說這老十三他也聰明,不然十二歲的時候,康熙就把他帶到了身邊指導了很長一段時間。

反觀老十三這裡邊。人都說母以子貴,這話不假,但他還有半句是子憑母貴。

老十三他母親身份不高,孃家地位也不顯赫,這就造成了他受其他兄弟的排擠。雍正這人眼裡揉不得沙子,他其實想把這老十三當弟弟的看,所以小時候有個啥欺負的,雍正就站出來給老十三擋事,畢竟雍正的養母那是佟佳氏,雖然頂著個皇貴妃的頭銜,可人家是後宮之首。(後來的皇后封號是死的時候加封的)

所以雖然蹲在雍正身邊有點子冷,這是雍正的性格使然,但好歹有片可以曬太陽的好天氣,所以這倆人的心就算是栓在了一起,老十三願意給雍正擋槍。

咱說說擋槍的事。

當年康熙廢了皇太子,這事之後一幫子急紅了眼的兄弟這就開始對這那皇太子的位子發起了總攻,捎帶著就想弄死皇太子。

這事弄的太過激烈了,康熙惱了,哦,你們這幫子傢伙對自己個哥哥都能下狠手,那俺呢?有機會,你們是不是也要上手啊!

而這事上,大傢伙都擠兌雍正,隱隱的康熙感覺這事是雍正鬧騰的,這不老十三挺著個腦殼蹦出來,把這槍給擋下來了。

得咧,這老十三一傢伙就被康熙給圈禁起來了,這一圈禁老十三生病了,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裡那腿就出了毛病,一傢伙就成了一瘸子。

就這事,您感覺雍正不會記在心裡,這才是能掏心的親兄弟。

但也因為這事,雖然康熙也喜歡這老十三,但也預示著老十三在康熙的晚年走不到前邊來了。

以後的事

回頭雍正登基,第二天就把這老十三提成了和碩怡親王,軍權政權都壓他肩膀上了。

而老十三他也對得起雍正對他的信任和器重,幹嘛事都很出色,這其實就是雍正朝的二把手。有些事您直接找雍正辦,他拿大腳丫子踹你,但你饒個彎去找老十三,讓老十三給搭個線,這事一準就成。

你比方說老十七胤禮的事,雍正最恨的就是他這幫子兄弟,壓根就不準備重用。可回頭老十三就說這胤禮心術不壞,怎麼怎麼滴,得咧,試試就試試唄,雍正根本就沒有懷疑,這一試確實好,後來也受到了雍正的重用。

咱就說了,一般人那有這面子。

你別看倆人好的都能穿一條褲子了,但老十三一直嚴守臣子的本分,不敢逾越一步,這也是雍正看重他的一點。

您比方說,這雍正登基,按照祖宗的規矩,這就要分家,這一分家就會有分家費。老十三一傢伙就得到了二十三萬兩。

咋說呢?那會雍正的國庫裡都能餓死耗子,滿打滿算就八百萬兩的碎銀子,這新朝一開,用銀子的地方海了去了。

所以老十三一開頭堅決不要,雍正那是說了好幾次,就要了十三萬兩,剩下的十萬兩退了回去。畢竟祖宗的規矩不能破,拿得少這也不成,這不打雍正的臉嗎?做的恰到好處。

這不,後來雍正又要賞老十三,讓他可以支配宮物六年,這其實也是按照康熙過去的例子整的,這事老十三又推遲了。這樣的好人不賞這不行,這是雍正自己個想法。

所以回頭,雍正又賞了老十三一頂郡王的帽子,讓老十三從自己個的兒子挑一個出來戴上。

老十三一聽,腦袋搖的像個撥浪鼓似的:“俺已經是怡親王了,家裡邊有一個兒子已經是郡王了,您再給俺的兒子來一個郡王,這使不得啊,這麼些年下來祖宗就沒這規矩。”

這不又推了,雍正說了好多次,老十三壓根就不接受。

其實這些個東西,雍正都給他留著呢,直到老十三死了,這些個東西又賜給了老十三的後人。

“這回閉嘴了吧!給你的東西能拿著了哇!”雍正邊說邊哭了。

最後再說一件事,這事叫吞土受陵。

話說,當年雍正要給自己選一塊吉地,死後好安葬,這差事他就交給老十三。

老十三找了大半天,找到了,雍正表示很滿意,回頭就把這萬年吉地附近的一塊所謂的“中吉”之地賜給老十三,讓他死後葬到這裡。

聽了這話老十三壓根就不要,說這種地方不是大富大貴之人,他壓根就不能享受,堅決不要。

回頭雍正非要給,老十三就說:“俺看上了你這萬年之地六十里之外的一塊地,雖然比不過您賜的那中吉之地,但很符合俺的身份,就那吧!”

得咧,皇帝一看這事就這麼定了,所以就下了旨意。老十三得到了旨意之後,就命令自己的侍衛,從那塊地去回了一塊土。而老十三就把這塊土吃了:“這樣的話,俺就心安了,子孫有福了!”

這事是真的,不是啥野史裡邊的,在《內務府檔》裡邊就有記載。

這不後來老十三下葬的禮都遠超一般王爺的規格,老十三死後多年雍正都還在作詩懷念這個弟弟。

在補充一句,老十三那怡親王那是鐵帽子王世襲罔替的,不是啥隔代就降級的水貨,真真的第九個鐵帽子王。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說雍正和十三爺胤祥的關係又多好,史學家都會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棠棣情深”。

實際上,雍正和十三爺在很小的時候,就建立起了親密而友好的關係。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去世,年僅13歲的胤祥被安排交由德妃烏雅氏撫養,而烏雅氏正是雍正的生母。

由於雍正從小也是由當時的皇貴妃,後來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長大,所以有著相同的寄養經歷的二人,迅速建立了同理心,關係自然非常密切。

在“九子奪嫡”期間,胤祥是雍正的堅定支持者, 並且幫助雍正擋下了關鍵的一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於是眾位皇子一方面積極爭奪地位,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奔走計劃著將胤礽置於死地。而胤祥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於表現太過於活躍而被康熙所察覺。康熙在問及胤祥同黨的時候,胤祥一口咬定是自己所為,與他人無關,就此保全了雍正。

但是胤祥卻因為此受到了康熙的懲罰,被關進了宗人府長達一年的時間,期間胤祥大病一場,患上了嚴重的腿疾,並且自他從宗人府放出後,也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冷落,沒有任何的封賞與任用,退出了康熙晚年的政治舞臺。

但是雍正登基後的第二天,馬上冊封為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並任命其為總理事務大臣,協助他處理一切軍政要務。

而十三爺胤祥也用卓越的政績以及對雍正鼎力的支持,來回報雍正對他的信任與器重。特別是在年羹堯、隆科多以及八阿哥胤禩等人相繼被雍正處死,馬齊等淡出政治舞臺,胤祥長期擔任的是當時的大清王朝“二把手”的角色,而他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雍正評價其曰:

“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鹹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今且於本支帝胄之間得之。”

雍正看來,他與胤祥,就是千古君臣兄弟的榜樣,千百年歷史上難得一見的組合,由此可見雍正與胤祥的關係之好,感情之深。

十三爺胤祥能夠得到雍正如此的信任,除了十三爺“國士無雙”的卓越才能外,更是因為他始終能恪守君臣之道。

十三爺胤祥對於整個雍正王朝以及雍正本人的貢獻遠遠超過了隆科多和年羹堯,但是不同於這二人的居功自傲與自視甚高,胤祥始終恪守君臣之道,不敢有任何僭越之舉,甚至還主動選擇退讓與拒絕。

雍正要按照當年康熙賞給他的二十三萬兩白銀的標準,給予胤祥賞賜,但是十三爺只要了十三萬兩。

雍正要將自己原先統領的人丁賞賜也胤祥,胤祥也拒絕了。

雍正已經封了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他還要在賞賜胤祥一個郡王爵位,讓他任選一子來襲承,而這再一次被胤祥所拒絕。

甚至雍正要讓胤祥安置在自己的泰陵地區,胤祥不惜用“吞土受陵”的方式,讓雍正收回成命,不要讓自己與雍正同葬一地。

也正是因為十三爺胤祥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恪守君臣之道,不僅獲得了雍正的信任,也得到了雍正的極大推崇。

首先,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得到了破格的封賞。

早在雍正登基之處的時候,雍正就將章佳氏的名分從敏妃,連升兩級,封為了敬敏皇貴妃,並且將其棺槨重新按照皇貴妃的標準下葬,而且是葬入康熙的景陵地宮,與康熙和他的地位皇后合葬,這是對於章佳氏和胤祥的極大的殊榮。

其次,就是在胤祥去世後,雍正給予了胤祥一列的破格安排。

雍正為胤祥修建了一座佔地面積數倍於親王陵寢規格的龐大陵園,更是在此親自主持了胤祥的安葬儀式。

雍正為胤祥上諡號為“賢”,配享太廟的同時,還將在雍正四年(1726年)由他親書贈予胤祥的“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冠於諡前。

而在雍正一朝,為了避諱,其名字成為了“允祥”,而雍正這次直接下旨將其改回了“胤祥”,是所用雍正兄弟中唯一一個可以用“胤”字而不用避諱的。

再次,就是對於十三爺子嗣的封賞。

“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

8歲的胤祥第五子弘曉,在雍正的安排下,襲承了和碩怡親王的爵位,並且用旨意與制度的形式確定了“怡親王”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的“鐵帽子王”傳承世系。

而此先雍正計劃另賞胤祥家族的郡王爵位遭到了胤祥的拒絕,但是雍正卻予以了兌現,他將胤祥的第四子弘晈封為寧郡王。

十三爺胤祥希望子孫平安,但是這個願望卻最終未能實現。

“臣心安,子孫蒙福。”

這是十三爺胤祥在“吞土受陵”時發出的感慨,而這也不禁道出了胤祥的心願,與君王相伴,不求榮華富貴,只求得子孫平安。

但是,胤祥的這一心願終歸是未能實現,原因就在於那場著名的“辛酉政變”。

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皇帝在彌留之際,冊封為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助年僅六歲的皇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這也就是俗稱的“顧命八大臣”,其中載垣為顧命八大臣之首。

載垣便是第五代怡親王,第四代怡親王奕勳的次子,於道光五年(1825年)襲承怡親王的爵位。

但是後來顧命八大臣與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以及恭親王奕訢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於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也稱“祺祥政變”,此後便開始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時期。

作為顧命八大臣之首的載垣在“辛酉政變”後,被拿下問罪,之後更是被逼自盡,其“和碩怡親王”的爵位也被廢黜,同時“怡親王”也別廢黜了“鐵帽子王”的特權,此後整個世系被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才恢復了“怡親王”世爵。


雍親王府


雍正朝真正掌握實權又忠心辦實事的少數幾個臣子中,胤祥是最突出的一位。尤其在康熙晚年的“奪嫡之爭”中,其他成年皇子無一人站隊胤禛,只有胤祥堅定支持胤禛,這也就奠定了胤祥在雍正朝平步青雲的基礎。

胤祥的一生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時間段: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廢太子之前,共二十三年;從“一廢太子”到康熙去世,共十四年;雍正上位到胤祥去世的最後八年。

在前二十三年,胤祥在康熙面前比較得寵;中間的那十四年,是其低谷落魄時期;雍正朝的八年,是胤祥的高光時刻。他一生的命運與軌跡,呈現出“U”字形,即中間低,兩頭高。其中間的低谷與後期的高光,都與胤禛有莫大的關聯。

胤祥14歲那年,生母去世,對他的性格會產生很大影響,也讓他更加珍惜父愛,“聖祖過,尋履跡伏地嗅之,其孺慕誠切如此。”讓康熙也為之動容。康熙將胤祥交給德妃撫養,也就是胤禛的母親,這在無形之中也拉進了他們兄弟兩的關係。史書上有記載:

“康熙三十七年,從上謁陵。自是有巡幸,輒從。”

也就是說,從康熙三十七年,胤祥隨著康熙去盛京祭拜先祖陵寢後,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廢太子的十年間,康熙不管去哪兒,就會帶著胤祥一同前往。這足已說明康熙對胤祥是與眾不同的,相比之下,康熙四十五年去避暑山莊,四十六年遊江南,四十七年巡塞外,連續三次都沒有帶胤禛。

康熙四十三年前後,皇八子胤禩的老師何焯在寫給家人的信中,也提到胤祥被康熙所器重,前景光明。不到二十歲的胤祥受到康熙賞識,連朝廷的漢族文人都明白。但在康熙第一次廢太子時,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當時,幾乎所有的成年皇子都牽連進“廢太子事件”,康熙給了胤祥一句批語:“胤祥乃大不勤學忠孝之人。”這相當於在堵死了胤祥在康熙朝的仕途。多年之後,雍正曾提及此事:

“怡親王前因二阿哥之事無辜牽連,一時得罪皇考,隨即鑑宥。”

胤祥到底做過什麼而無辜牽連,甚至得罪康熙?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大阿哥因魘鎮胤礽,謀求太子之位而被囚禁。此事是三阿哥向康熙揭發的,但沒見三阿哥揭發胤祥。有歷史研究學者考據,雍正所說的受到“二阿哥之事”牽連,應是受到大阿哥牽涉。很有可能是大阿哥供出,魘鎮的神棍是十三阿哥向其引薦,這才有了得罪康熙,因而被囚禁。在那件事裡面,胤禛也是參與者,但胤祥為了兄弟情義,而故意知情不報,對康熙隱瞞,這才會出現康熙痛罵其“不大忠孝”。

不管是什麼具體的原因被囚禁,胤祥為胤禛背了“黑鍋”。這口“黑鍋”,一背就是十幾年。胤祥為何心甘情願的背“黑鍋”呢?

兄弟兩情深義重,胤祥不忍心拉胤禛下水。胤祥曾寫過一首詩,表達兄弟之情:

“霽色來西爽,雲端見遠峰。翠含新雨重,青愛晚煙濃。逸興登山屐,清音隔寺鐘——《西山》”

西山是京城許多寺廟所在地。這首詩直接點出了他年輕時與四阿哥同遊寺廟、同登山屐的場景。

即使在胤祥落難時,兄弟兩依舊保持密切關係。胤禛過生日時,胤祥還會親自為其寫詩,留下的作品有《恭祝兄雍親王壽》、《奉和兄雍親王山居偶成元韻》等等。

直至康熙臨終,整整十四年,胤祥都是委曲求全,也未曾得到任何封賞。雍正上位,立刻重用被囚禁的胤祥,任命他為中理事務大臣,封為怡親王,由此開啟了胤祥的黃金八年。

當時,戶部虧空,雍正成立了會考府,命胤祥全權負責,同時管理戶部。經過胤祥的苦心經營,國庫也逐漸充盈。

雍正發號施令時,胤祥是經常用作傳旨的親王。能夠傳達旨意的人,在朝堂的地位都非比尋常,是參與高級政務的表現,說明皇帝對其信任遠超他人。雍正不僅讓胤祥傳旨,而且特別通知一些大臣,有些事如果不方便直接跟皇帝說,可以先稟報胤祥,再由胤祥報告皇帝。也就是說,雍正讓胤祥充當他的代言人,與臣子溝通。這種行為換作其他人就成了朋黨或弄權,但胤祥就是公忠體國。

在用人方面,雍正也採納胤祥的許多建議,比如李衛能成為棟樑,離不開胤祥的舉薦。還有胤禮,雍正本來罰他去守皇陵,多虧胤祥在雍正面前的極力舉薦,說他“居心端方,乃忠君親上深明大義之人”,才成為雍正的得力助手。

在公事之外,胤祥還幫雍正做過許多私事。比如,雍正喜歡鼻菸壺和高級瓷器,而且對品質要求很高,這些東西都是胤祥親自督辦;雍正煉丹以及選帝王陵墓的任務,都是胤祥參與完成。

胤祥在公事和私事上都為雍正盡心盡力,雍正對其賞賜也不少。雍正三年,雍正對其從優議敘,還給其親王雙俸。胤祥病重後,胤禛又是派御醫又是親自探望。史書記載:

“怡親王后來患病乞假。八年五月初三日逝於昌運宮。上親四問其疾。兩臨其喪。葬水東村,設守冢官兵。創廟京師,詔天下立王祠歲祀。”

皇后、年妃病重時,雍正也不過如此,可見雍正對胤祥是真關心。胤祥去世後,雍正為表彰賢王,讓其配享太廟,命其第七子弘曉繼承親王爵,此外,還加封胤祥第四子弘皎為郡王。

到乾隆時,為了紀念十三叔公忠體國,乾隆特地允許怡親王爵位世代相傳。由此,也成就了胤祥的鐵帽子。

雖然胤祥生前力保四爺江山,享盡榮華富貴,但到了下一代就來了一個波折。1739年,皇家內部發生一樁行刺乾隆的案件,主謀是弘皙,參與者就有胤祥的長子弘昌和四子弘皎。

總的來說,胤祥的後代大多都成了閒散宗室,並沒有沒沾到他多少光芒,有好幾代親王都命運多舛,比如怡親王載垣,就被慈禧給端了。怡親王這頂鐵帽,到了清末已經基本失去份量。

秋媚說:胤祥與雍正的兄弟情,皇室少有;作為君臣,胤祥至忠至誠,雍正充分信任,這才是君臣知遇的榜樣。


秋媚讀史


康熙帝的第十三子是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生的皇十三子胤祥,這位在康熙年間並不顯山露水的皇子實際上並沒有捲入康熙帝晚年險象環生的九子奪嫡事件,胤祥在康熙帝諸位皇子中能力和才華都屬於中上游,胤祥的母親不僅出身微賤,還不得聖寵(章佳氏為滿洲鑲黃旗包衣人,參領海寬女。出初入宮時為宮女),所以胤祥在康熙年間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和重用,然而在雍正即位之後,皇十三子胤祥因為曾經交好於雍正皇帝,又有擁立之功,所以被雍正皇帝封為了和碩怡親王,並享有世襲罔替的尊榮。怡親王胤祥在雍正一朝位高權重,頗受重用,因為對雍正皇帝忠心,所以他的權勢並未遭到雍正皇帝的猜忌和打壓,最終得以善終。

雍正王朝唯一的鐵帽子王:

胤祥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其母是歷史上的敬敏皇貴妃章佳氏,雖然他的母親貴為位同副後的皇貴妃,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其在康熙時期有多麼得寵,事情的真相是章佳氏不僅不得寵,而且在生前都沒有一個正式的封號,只是康熙皇帝一位沒有編制的小妾而已,章佳氏生前一直是以庶妃的身份居於後宮之中,直到康熙三十八年,章佳氏病逝,康熙皇帝念其侍奉自己多年,又誕育了皇十三子胤祥、和碩溫恪公主以及和碩敦恪公主三為子女,於是將其追封為敏妃。這也是章佳氏在康熙一朝的最後結局,然而雍正皇帝即位的第三天就宣佈將已經去世了33年的敏妃追封為敬敏皇貴妃,並且將章佳氏的遺體從景陵的妃園寢遷葬到康熙帝景陵的地宮之中,與康熙合葬,這在清朝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雍正皇帝的這一舉動開了妃子從葬帝陵的先例。

雍正皇帝之所以如此厚待這位與他沒有任何恩情的庶母,實際上就是為了感謝自己的十三弟胤祥的擁立之功,雍正皇帝能夠在康熙晚年激烈的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最終戰勝了皇八子集團和皇十四子,這背後與他的十三弟胤祥不無關係,也就是在康熙帝去世的第二天,剛剛接手權力仍在忙著料理諸多事宜的雍正帝便下旨晉封胤祥為總理事務大臣,同時加封其為和碩怡親王,並賞其世襲罔替的榮耀。康熙晚年被冷落了十多年的胤祥瞬間成了新朝炙手可熱的人物,不僅如此,由於雍正皇帝繼位,其在世的二十多個兄弟因要避諱皇帝的名諱,所以都將胤字統一改成了允字,為此雍正皇帝特意下旨,賜怡親王胤祥不用避諱的恩典。

雍正皇帝素來以辣手無情和刻薄寡恩著稱於世,但是從他對待自己十三弟的做法上來看,我們不難看出,雍正皇帝人性善良知恩圖報的一面。在康熙晚期,胤禛、胤祥是一對難兄難弟,到雍正朝,則成為親密無間的君臣。雍正帝作為君主,給胤祥的寵榮無以復加;胤祥作為臣子,對胤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兩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兄弟二人聯手掃除了康熙帝晚年的積弊同時又將清王朝統治推向昌盛,而他們兄友弟恭的感情也塑造出一種明君賢相的理想關係。

辛酉政變被賜自盡的載垣:

怡親王胤祥於雍正八年病逝,諡為怡賢親王,胤祥去世後,其子弘曉承襲了怡親王的爵位,後來弘曉於乾隆四十三年去世,怡親王的王爵又傳襲了四代五位怡親王,此時已經清朝的咸豐年間,這時的怡親王是載垣。這個載垣可了不得,他是怡賢親王胤祥的五世孫,咸豐帝時期,他頗得聖心,咸豐皇帝對他很是信任,從原本一個閒散親王逐漸升職為左宗正、宗令、領侍衛內大臣等實權位置,公元1861年,三十一歲的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行宮,咸豐皇帝臨終前遺命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助年僅六歲的皇子載淳繼位為帝。載垣在八名贊襄政務王大臣中排名第一,可見其在咸豐帝心中的重要地位。顧命大臣雖有八人,實際核心確是載垣、端華和肅順,而這三人中又以肅順為中心。

隨著咸豐皇帝的駕崩,顧命大臣一派與兩宮皇太后的帝胤勢力在爭奪權力方面發生了激烈的衝突,這種衝突最終演變成了辛酉政變,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和醇郡王發動了北京政變,八大臣被盡數逮捕,最終肅順被斬首於菜市口,而載垣和端華因為是宗室親貴,因為得到了保全屍體的處理-賜自盡。載垣死後,怡親王的爵位曾一度被廢止,直到同治三年才由載垣的族弟愛新覺羅·載敦襲爵。後來,怡親王的爵位又傳襲了兩代,末代怡親王是愛新覺羅·毓麒,·毓麒承襲怡親王爵位是已經是光緒末年,隨後不久清朝就滅亡了,末代怡親王·毓麒最終於1949年10月去世。怡親王爵位至此廢止。


歷史課課代表


首先先說第一個問題。

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兄弟情深

因為雍正是被佟皇后養大的,而非生母德妃,因此歷史上經常會聽到雍正喊隆科多為舅舅。而胤祥母親早死,是德妃養大的。再加上胤祥比雍正小將近10歲,可想而知,胤祥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雍正正是青年,自然會對這個孤苦無依的弟弟充滿愛憐,這就造就了他們兩個的感情特別好。

2、胤祥沒有政治野心

康熙皇帝生了三十四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二十四個。我們不得不佩服老爺子,生的兒子大多數都是人中龍鳳,所以康熙晚年的儲位之爭是轟轟烈烈。胤祥也知道憑自己的實力沒戲,更重要的是他沒有爭儲的意願,所以雍正對他大有好感。

3、胤祥能力出眾、謙虛謹慎

史書上評價胤祥的正面評價特別多,說他擅長理財、辦事公允、恪盡職守等等,再加上沒野心,不專權,所以給雍正治理國家給予了巨大的幫助。雍正甚至將原本看給自己的陵寢備選地之一賞賜給他,這對其他人來講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每日一首怪詩詞


雍正與胤祥的關係

康熙十三子胤祥,幼年喪母,據說少時由雍正生母德妃烏雅氏所撫養,自幼跟隨雍正帝。

雍正帝登基,避諱更名允祥,被封為怡親王,此後曾總理戶部,主理西北兩路軍機。雍正加封他的兒子為郡王,人選由怡親王自己指定。

雍正八年(1730年)允祥病情加重,雍正親自探望,到的時候允祥已經病逝,雍正悲痛不已,三日不上朝。

允祥死後諡號為“賢”,配享太廟,特旨不用避諱雍正的名字恢復原名「胤祥」,成為雍正朝唯一位最終得以在名字中保留“胤”字的皇帝兄弟。同時因為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

胤祥後人

世襲罔替順利傳了八代九位怡親王。咸豐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變怡親王載垣與鄭親王端華、肅順被慈禧太后賜死,怡親王被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由弘曉的玄孫載泰承襲,直到1864年才恢復為怡親王,改由寧良郡王弘晈的玄孫載敦承襲。

最後一代怡親王是毓麒,怡親王系第十四代,光緒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接替被廢的伯父溥靜成為第十四代怡親王,民國三十七年九月(1948年)過世。


白失消


允祥,敏妃所生,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敏妃去世後,改由雍正生母撫養。雍正曾賜予他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並進一步闡述:“覺此八字,實不能盡善盡美,亦無一毫過量之詞。”是對允祥輔佐其一生的高度評價。

備受雍正器重

雍正元年,封其為親王,賞23萬兩,允祥再三推辭,勉強接受13萬兩,還允許允祥支配官物6年。 待允祥執政三年後,雍正還要允祥指定一個兒子,封為郡王。家族之中封為親王的尚在,就分封其子為郡王,大清入關以後,是絕無僅有的。對允祥生母章佳氏也是禮遇有加,由庶妃連升兩級,晉為敬敏皇貴妃。

當年雍正要允祥選擇風水寶地,建造陵寢,允祥實地勘察選中了泰寧山附近的“萬年吉地”。雍正看後十分滿意,愣是想把附近的“中吉之地”賜給允祥,百年之後,好有個兄弟作伴,允祥逝世後,又特意將其“允”改回“胤“,不避諱皇帝名號,也是清朝歷史上僅此一例。何故允祥如此受青睞?


手足情深

雍正年長允祥八歲,據其回憶:“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說小時候與允祥每天待在一起,年紀稍長,按照康熙的吩咐,教授允祥數學,並經常在一起討論。可見,雍正與允祥情同手足。

皇子中的翹楚

《清史稿》記載允祥:聖祖過,尋履跡俯地嗅之,其孺慕誠切如此。

說允祥俯身去聞康熙的足跡。具體場景已難以還原,只能說有點誇張,有可能是作為母親地位一般的皇子,為引起皇帝的注意做出的舉動。

但真正受到康熙喜歡的是允祥的文武雙全,不僅騎射百發百中,而且其詩文書法樣樣精通。康熙曾令允祥與雍正當著眾位大臣的面書寫,諸位大臣無不叫好。考慮其中包含拍馬屁的成分之外,估計要是沒有相當的水準,康熙也不會令其當眾書寫,畢竟關乎皇家的臉面。



此外,在一次狩獵中,面對山林中跳出的猛虎,允祥臨危不懼,“手利刃刺之”,頗具大將之風。在康熙一生的六次南巡之中,允祥是眾皇子中隨行次數最多,可見其在康熙心中的分量,受到康熙的青睞。

地位急轉直下

在康熙三十七年與康熙四十八年的兩次分封之中,允祥卻未受到冊封。按年紀推測,第一次冊封,允祥還年幼,尚可理解,到了第二次,生於康熙二十五年的允祥,已23歲了。何故?

很大可能允祥是捲入到了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事件之中。時值太子允礽囂張跋扈,漠視親情,終致康熙廢黜。太子一旦被廢造成儲君上的空虛,導致了眾位有實力皇子的明爭暗鬥。康熙將參與者圈禁了起來,沒幾個月就放了,除了允祥。這一圈就在史書上消失了14年,可以想象,其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是斷崖式下落。

對於圈禁的原因,史書並無過多記載,可做出兩個推論:1、雍正繼位後,刪除了有關允祥不利的記載。而允祥是替人受過,此人很可能是雍正。2、就這次允祥背黑鍋的性質,以大阿哥允禔,在“九子奪嫡”中對太子使用魘鎮之術,被康熙下令永久圈禁,作為參照系,允祥的罪名也是不輕,康熙斥責其為“不大勤學忠孝之人”。

雍正繼位迎來重生

或許雍正有愧疚於允祥被圈禁這件事,康熙逝世後次日,便任命允祥為總理事務大臣,總理朝政,從沒有爵位的阿哥晉升其為和碩怡親王,以及上述無以復加的禮遇,給予允祥信任的最大值。



遭到圈禁允祥,才能並無荒廢,反而積蓄了力量,在財政稅收、屯田水利、軍事作戰方面都有傑出的表現,成為雍正朝的重臣。這裡舉以下幾個例子:首先,面對康熙留下的國庫入不敷出,允祥主管戶部,大力追繳虧空,革除弊政,讓國庫充盈,保證其他領域政策落實。其次,雍正三年(1729年),直隸水災。允祥不辭辛苦,親臨水災前線,經過實地考察做出“設營田專官,募農耕種”措施,使得洪泛區變成了沃野千里。第三,籌劃西北用兵的調度,在南苑主持軍事閱兵,軍事才能顯露無疑。最後,慧眼識人。雍正認定康熙十七皇子允禮參與了“九子奪嫡”,罰其前往守景陵。允祥大力推薦允禮,說他:居心端方,乃忠君親上深明大義之人。”後期曾代替雍正,出席祭大社大稷的重要典禮。

某種程度是雍正的替身,分擔了國是上的重擔。雍正也是非常放心,放權於允祥。允祥也是竭盡全力,終於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後記:

雍正與允祥這對君臣,有點類似後來的乾隆與傅恆。只不過,允祥是皇親,傅恆是國戚。歷代君王的心理都擔心臣下,功高震主,威脅到皇權的統治。允祥與傅恆都嚴格把握好這一分寸,不敢誇雷池一步。有時事實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實。現實是什麼?現實是皇帝認為你是怎麼樣。雍正八弟允禩,人稱八賢王,可康熙認為他居心叵測,是裝出來的“賢”。這大概就是政治吧。 允祥死後,其後代政治少有作為之人,最著名的要數是咸豐朝的載垣,作為顧命八大臣之一。但在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祺祥政變”中被奪權,賜白絹自盡。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