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雪車式父母,正在毀掉孩子的成長機會

文源 | 美國雙博士爸媽(ID:RaiseOurFuture)

作者 | 程毅博士 編輯 | Bamboo

作為家長,要麼與大環境共舞,要麼甩開大環境,尊重自己的教育理念。而很多家長往往處於既不想讓孩子成為功課的奴隸,又見不得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尷尬境地。

上週我和國內上海的同學聊天,她向我諮詢孩子上學的事情。我原以為她的孩子已經處於初高中階段,所以才開始關注擇校的問題。

結果她告訴我,她家的孩子才上幼兒園中班!沒錯,明年才上大班!現在就得選擇是走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因為上海的小學已經開始分公立、民辦、雙語國際,所以她才不得不早做打算。

“这样爱你对不对?”| 铲雪车式父母,正在毁掉孩子的成长机会

我對她的這種源於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表示理解的同時,不由得想起了最近在《紐約時報》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介紹了在美國開始流行的一個新詞兒:“鏟雪車式父母”。

1

從“直升機式育兒”

到 “鏟雪車式父母”

Helicopter parent VS Snowplow parent

美國曾經有“直升機式育兒”的說法,指父母像直升機一樣焦慮地徘徊在孩子身邊、監控他們的一舉一動

“直升機父母”一詞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流行,源於對孩子身體安全的擔憂-----擔心他們會從遊樂設施上摔下來,或者在公交車站被綁架。

“这样爱你对不对?”| 铲雪车式父母,正在毁掉孩子的成长机会

到了20世紀90年代,它演變成密集型的養育方式,這意味著不僅要不斷地監控孩子,還要一直教育他們

不過所謂的“直升機式育兒”,據說也已經過時了。

現在,一些富裕的父母更像鏟雪車:機器隆隆前進,清除孩子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任何障礙,這樣他們就不必遭遇失敗、挫折或失去機會。

2

“鏟雪車式教育”症候群

Snowplowing Syndrome

“鏟雪車式”家長通常籌備得很早,孩子出生前就把孩子排在精英幼兒園的等候名單上,並想辦法確保孩子從此青雲直上,一路平坦

“这样爱你对不对?”| 铲雪车式父母,正在毁掉孩子的成长机会

孩子上學以後,情況會變得更加緊張和複雜。“鏟雪車式”家長會把孩子遺忘在家的作業專程送到學校,或者跟老師談判,幫孩子搞定學習問題,或者打電話給學校的教練,要求自己的孩子加入校隊。

隨著孩子的長大,家長替孩子“擺平”的頻次也越來越多

進入中學以後,如果孩子拖延學業,“鏟雪車式”父母會主動打電話給老師要求延期,大學升學顧問,支付數千美元來幫孩子進行大學申請;每當有考試的時候,父母變身人肉鬧鐘,跟在孩子身後不斷提醒這、提醒那。

孩子長大以後,如果孩子實習經歷不盡人意,“鏟雪車式”父母甚至還會跑去僱主那裡投訴。

“这样爱你对不对?”| 铲雪车式父母,正在毁掉孩子的成长机会

孩子該上大學了,“鏟雪車式”父母更是繼續鞍前馬後地伺候著,鋪床疊被、查看學校的伙食是否合適;如果孩子的分數不理想,父母跟錙銖必較,打電話討價還價。

現在孩子工作了,“鏟雪車式“父母幫著投簡歷是必須的。幫孩子“走後門”還向孩子保密,這樣避免讓孩子覺得羞恥;孩子工作後,大大小小的項目,父母會事必躬親地提醒和指導著孩子們;如果孩子錯過了項目完成的期限,父母會主動聯繫孩子的上級來解釋......

於是乎,對於“鏟雪車式”父母,孩子的成敗就成了他們的成敗,甚至他們可以忍受自己的失敗,卻不允許孩子失敗

3

清除一切障礙的 “終極鏟雪車”

Ultimate "snow-plowing"

為了消除潛在障礙和未來的不確定性,“鏟雪車式的父母” 甚至不惜以身試法,賄賂SAT監考人員,大學教練,換取孩子進入名牌大學的機會。

“这样爱你对不对?”| 铲雪车式父母,正在毁掉孩子的成长机会

對於美國大學賄賂醜聞中的指控,公眾號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中也詳細描述了事件經過。在這起醜聞中,50人被控為確保學生進入大學而進行了廣泛的欺詐

而被指控的家長們扮演的是“終極鏟雪車”的角色。這些有特權的父母,他們有錢、有關係,而且懂得如何比孩子領先兩步。

他們為孩子們上大學掃清道路,同時保護他們免受這個過程中的任何困難、風險和潛在的失望,

不惜跨越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鏟雪車父母”妄圖把孩子成長路上的所有障礙清楚乾淨,而這樣往往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这样爱你对不对?”| 铲雪车式父母,正在毁掉孩子的成长机会

心理學家和作家瑪德琳·萊文博士在《好好教育你的孩子:為什麼價值觀和應對技能比分數、獎盃或厚厚的信封更重要》一書中提到,她經常看到一些大學新生

不得不從埃默裡大學(Emory University)或布朗大學(University of Brown)退學回家,因為他們沒有大學裡所需要的最起碼的生存技能。

“有些父母花了18年的時間用他們認為的優勢來培養孩子,但事實並非如此。” 德琳·萊文博士如是說。

4

您在培養精英,還是易碎品?

Obstacles, mistakes, setbacks

如果孩子們從來沒有遇到過障礙,當他們進入現實世界時會發生什麼?

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前新生事務主任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在《如何養育成人: 擺脫過度養育子女的陷阱,為孩子的成功做好準備》(How to Raise an Adult: Break Free of the Overparenting Trap and Prepare Your Kid for Success)書中提出:

"這些過度被保護的孩子,一進入大學就會陷入困境。"

“这样爱你对不对?”| 铲雪车式父母,正在毁掉孩子的成长机会

她說,在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她看到學生們上了大學以後,依然依賴父母安排一切,就像個長不大的巨嬰。就算到了大學,父母也從不讓孩子犯錯或面對挑戰。

這樣長大的孩子,就算名校出生,也是毫無社會能力為脆弱易碎品。

“这样爱你对不对?”| 铲雪车式父母,正在毁掉孩子的成长机会

鏟雪車式教育,相比直升機式父母,是一種更加強迫性的教育形式。而過度溺愛,正在毀掉孩子的一個個成長的機會

鏟雪車式父母們沒有 “孩子是孩子,我們是我們” 的邊界意識;沒有 “人生真實活過,就不算失敗” 的教育理念。

5

“保溫瓶式教育” 和“中國式巨嬰”

Giant baby" phenomenon

這種教育理念正在製造一批批拒絕擁抱真正的成長,缺乏責任感,對自己在社會中的身份和角色充滿困惑的年輕人。

還記得去年,在上海街頭那個,要錢不成,絆摔母親的“中國式巨嬰”嗎?可惜的是,現在很多中國父母也在把孩子養成了“巨嬰”。就是孩子雖然身體長成大人了,但是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嬰兒時期。

“这样爱你对不对?”| 铲雪车式父母,正在毁掉孩子的成长机会

巨嬰本義是指體型巨大的嬰兒,現在一般用於描述心理不成熟的成年人。巨嬰的特點是隻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付出,而且心理脆弱,一旦出現超出預期的情況,就會做出過激行為。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曾在2016年出版《巨嬰國》一書中指出,巨嬰有三個特點:共生、全能自戀、偏執分裂

其中,共生是指獨立性差;全能自戀是認為世界必須要按自己的想法運轉;偏執分裂是指認為事情不能一分為二,而是非黑即白

前幾天跟一位媽媽交流這種巨嬰和啃老族如何可怕時,媽媽說:“如果父母願意被啃老,願意自己的孩子依賴自己,有何不可呢?” 但問題是,孩子在一輩子的時間裡,怎麼只可能接觸父母?

“这样爱你对不对?”| 铲雪车式父母,正在毁掉孩子的成长机会

要知道跟他打交道的每一個人,他的室友、他的同學、他的老師、他的未來的女朋友和妻子,都會不得不忍受這些巨嬰的執拗和自私。

一個不會自己承擔生活責任的人,不僅對父母,對身邊人都會都會缺乏關注和尊重。其實最終,想溺愛孩子的父母,最終還是害了孩子。

就像我在 ”多少孩子,在父母打造的“主角光環”中走向平庸“ 這篇文章裡提到的一句話:孩子,成長伴隨著痛苦,而苦難是一筆財富!

6

對父母角色的反思

Understand role of parents

利思科特-海姆斯說,鏟雪車的父母的思維是本末倒置的,“關鍵應該是讓孩子為未來的道路做準備,而不是為孩子準備好道路。

父母的職責難道就是為孩子打戰一個生存空間?父母不是孩子人生的裁判和規劃師,

父母應該只是引路人和陪伴者

“这样爱你对不对?”| 铲雪车式父母,正在毁掉孩子的成长机会

社會學家薩比諾•科恩裡奇(Sabino Kornrich)和弗蘭克•弗斯滕伯格(Frank Furstenberg)分析的消費者支出調查數據顯示,如今,父母在養育子女上的支出超過以往任何一代人

想一想家長們在下午和週末安排的課外活動、輔導班和體育比賽。

“这样爱你对不对?”| 铲雪车式父母,正在毁掉孩子的成长机会

當然並不是說這些東西不重要,我在”美國的"快樂教育"、"素質教育",正在偷偷的完成社會階層劃分和階級篩選“一文中也闡述了課外活動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

路的盡頭往往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對於許多富裕的家庭來說,這一直是孩子和父母取得成就的必要標誌。大學學位對於中產階級的收入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但是大學入學競爭越來越激烈。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申請人數增加了一倍,但入學名額的增長卻沒有跟上步伐。與此同時,也不能保證孩子們會像他們的父母一樣好。

任何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搞砸了,或者沒有實現他們(或父母)的目標都是痛苦的。因為在鏟雪車式父母的眼中,犯錯和失敗的成本太高。並且,現在犯錯和失敗的風險要高得多。

7

如何突圍 “鏟雪車式” 教育怪圈

Breaking bad

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 研究育兒與不平等問題的社會學家菲利普•科恩(Philip Cohen)表示:“鏟雪車式是一種很難改掉的育兒習慣。一旦養成包辦的習慣,父母和孩子都陷入了惡性循環。

孩子會覺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難道全世界不都是欠他的嗎?而父母,則在身心俱疲的操勞中,因為孩子的毫不感激、不懂得感恩自己的犧牲和付出而倍感焦慮。

“这样爱你对不对?”| 铲雪车式父母,正在毁掉孩子的成长机会

利思科特-海姆斯說。“如果你在大學裡就這麼做,那麼在工作中你就不能停下來。你為自己製造了一個角色,總是在那裡為你的孩子處理事情,所以情況變得更糟,因為你的年輕人

不具備管理生活基本任務的能力。”

在《紐約時報》的一項新民意調查顯示:11%的父母表示,如果孩子有問題,他們會聯繫孩子的僱主。16%的父母在孩子上大學時發短信或打電話叫他們起床。8%的父母曾就孩子的成績或遇到的問題聯繫過大學教授或管理人員。

“这样爱你对不对?”| 铲雪车式父母,正在毁掉孩子的成长机会

不僅僅是富人。最近的研究表明,不論階級和種族,父母們都在接受強化教育的理念,不管他們是否能負擔得起。而通常,這包括代表他們的孩子進行過度的干預。

許多兒童發展專家說,學習解決問題、冒險和克服挫折是至關重要的生活技能,如果父母不讓孩子遭遇失敗,孩子就不會獲得這些技能。

當一個3歲的孩子把盤子掉在地上摔碎了,下次她可能會盡量不把它掉下來。當一個20歲的孩子睡懶覺錯過考試,他下次一定不會忘記設置鬧鐘。

“这样爱你对不对?”| 铲雪车式父母,正在毁掉孩子的成长机会

他們說,鏟雪車已經走得太遠了,許多年輕人陷入了危機,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和孩子都焦慮重重。儘管很多父母認同這樣做的危害,但是現實生活中卻不知道怎麼改變。要突破主流教育慣性思維,逆流而上,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本文來源公眾號:美國雙博士爸媽(ID:RaiseOurFuture),美國東海岸的國際教育專家,專注教育,精耕細作,以人為本,堅持發佈原創教育類文章。同時提供美國留學相關的申請和諮詢服務。詳情請查看美國雙博士爸媽公眾號菜單中“服務簡介”。 *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这样爱你对不对?”| 铲雪车式父母,正在毁掉孩子的成长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