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為什麼寧願死都不肯向雍正低頭認錯?他在執著什麼?

50874457102櫻花開了


年羹堯為什麼寧願死都不肯向雍正低頭認錯?他在執著什麼?


古語說的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年羹堯雖然曾經和雍正親密無間,且為雍正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雍正終究逃不過人性的弱點,年羹堯是死不瞑目啊!

一、雍正:羹堯,四爺需要你

在真實的歷史上,年羹堯和雍正的關係可以說是非常的密切,九龍奪嫡的時候,年羹堯和隆科多兩人力挺雍正,幫助雍正成功上位。先看看史書記載四爺給老年說過的肉麻的話。

“朕不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賞爾之待朕;爾不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應朕之知遇。”

“不但朕心倚眷嘉獎,朕世世子孫及天下臣民當共傾心感悅。若稍有負心,便非朕之子孫也;稍有異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在唸做千古榜樣人物也。”

啥意思?!意思就是:老年,咱兄弟倆關係鐵的不能再鐵了,你好好幹,有我的就有你的,你放心好了;以後咱們就是天下君臣的榜樣!我的子孫後代都會對你的子孫後代好,但是同事,雍正也不忘告誡老年,你可不能背叛我,你如果背叛兄弟,那也別怪我不客氣。

年羹堯也就真的信了,自從年羹堯跟了雍正,可以說鞍前馬後,唯命是從,雍正也像他說的那樣,對年羹堯也是一步步提拔,而且早年為了跟年羹堯示好,還取了年羹堯的妹子,就是著名的華妃。

二、年羹堯:四爺,取了我妹子

這裡插一段,說說雍正跟華妃,在甄嬛傳這部劇中我們知道前半部分深受雍正寵愛,囂張跋扈的華妃,到後來因為自己哥哥被打倒自己也跟著受牽連,最終自盡而死。

其實,事情並不是這樣的,當年,華妃嫁給還是親王雍正的時候,可是騎著高頭大馬直接進去的,喜宴當天,年羹堯對雍正說:爺,我這妹子可以吧,取了他你絕對享福。這個外表動人,性格活潑,還有小脾氣的女人雍正還真是十分的喜歡。雍正做了皇帝,後宮中的女人對皇上,感覺只有是敬畏,而華妃卻不管這一點,她非常活潑,十分討人喜歡,雍正對華妃也是有真正感情的,華妃沒有孩子,身材相貌保持的又後,後來年羹堯一步步提拔,可以說華妃枕邊風吹了不少,後來華妃病重,雍正也是看在華妃面子上才沒有動年羹堯,年羹堯出事也是在華妃死後,可以說,雍正是不想讓愛妃傷心。

三、年羹堯:四爺,我是一個忠臣啊

雍正三年12月,老年被殺,年羹堯的死讓很多人納悶,包括年羹堯自己都認為:任何一個理性的皇帝也不會在自己即位之初就動一個位極人臣的重量級人物,何況當時年羹堯實力很大,弄不好就會亡黨亡國,而且雍正這個人以謹慎著稱,打老虎可是個危險的事情,更何況這個老虎是自己一手養起來的,而且還算是忠心耿耿,打自己的老虎,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年羹堯到死都拿著雍正曾經給他的貼身之物,一串念珠,他到死也不明白,雍正怎麼就這麼絕情。

看一看雍正看年羹堯的小眼神

四、雍正:羹堯,我忍你很久了

年羹堯錯了,此一時,彼一時,雍正立足未穩時,需要你年羹堯撲在前面,你做一些過分的事,雍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你招了眾人的忌諱,仗著你跟雍正關係好,年羹堯貪贓受賄、侵蝕錢糧,累計達數百萬兩之多,貪錢也就算了,你還在雍正面前耍狂,把別人都不放在眼裡,老年自恃功高,牛氣直上九重天,你一個公爵,與王爺差不少等級,可是,蒙古扎薩克郡王額附阿寶見他,他竟要求人家給他行跪拜禮,進京時,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員跪接,他安然坐在馬上行走,看都不看人家一眼。王公大臣下馬向他問候,他只是點點頭而已。你狂也就罷了,還結黨,不但結黨,還在雍正面前炫耀,跟你關係好的,你就想著法的提拔,帶著軍隊見雍正,還“他們只知軍令不知道皇上”,是可忍孰不可忍,估計這時候雍正就想著怎麼收拾年羹堯了。

五、年羹堯:四爺,你給我挖了個坑

俗話說的好,上帝讓你滅亡,必先讓其瘋狂,雍正就借驢下坡,繼續給年羹堯造勢,年羹堯傻得越來越狂,“反正我雍正哥哥對我好”,豈不知這是雍正給他設的陷阱,年羹堯得罪了官場所用人,雍正藉機搞掉了年羹堯,並給年羹堯開列92款大罪,而這92款中應服極刑及立斬的就有30多條,但念及年羹堯功勳卓著,於是表示開恩,賜其獄中自裁。

年羹堯死都不知道自己咋死的,為啥死,怎麼可能向雍正低頭,我想,他死的時候,肯定在想,反正都是一死,是你雍正對不起我,我沒有對不起,你四爺也罷,皇帝也罷,我年羹堯是鐵骨錚錚的漢子,不會去求你的。

也許,他心裡很明白,從自己被查辦的那一刻起,死就是遲早的事了。


葛大小姐


年羹堯之所以寧死都不肯向雍正低頭,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一直以為雍正並不是真的要殺他。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年羹堯死的時候可以用“悲壯”來形容。當李衛拿著雍正詔書,來賜死年羹堯的時候,年羹堯將雍正的手串託李衛還給雍正,然後一個對著天放聲大哭,然後自盡身亡。

而歷史上的年羹堯,在自盡的時候,非但沒有這樣的“悲壯”之舉,甚至可以用“滑稽”來形容。

當宣讀聖旨和監督年羹堯自盡的官員,告知年羹堯雍正要其自盡的時候,年羹堯是遲遲不肯遵旨自盡。

此時的年羹堯並不像電視劇中那樣在杭州,而是就被雍正關押在北京附近,所以年羹堯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誡宣旨的官員,皇上不會這樣讓他去死,而是會用一紙赦書將其赦免,於是就是不肯就此自盡。但是年羹堯所期待的雍正赦書始終沒有能夠到來,在場的官員也是勸諫年羹堯奉旨自盡,最終年羹堯這才選擇了自盡,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而就在年羹堯臨終之前,他都不相信雍正會真的處死自己,而他也是根本覺得自己並沒有錯。


年羹堯為雍正所殺,正是因為年羹堯只知進而不知退,功高震主,為雍正所處死的結局也就成為了必然。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羅卜藏丹津趁著大清王朝君主交替,之前統兵西北的“大將軍王”胤禵又被調回北京的空檔時期,發動了叛亂,雍正隨即安排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親王前往青海帶兵平叛。結果年羹堯前後僅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迅速平定了羅卜藏丹津的叛亂,叛軍幾乎全軍覆沒,羅卜藏丹津家人悉數被俘,羅卜藏丹津本人更是化妝成一婦人才勉強逃脫,投奔了同樣是強弩之末的策妄阿拉布坦。

平定羅卜藏丹津的叛亂讓年羹堯名聲大振,獲得極高的威望,就連雍正都稱其為“恩人”,甚至在對其的奏摺批覆中都毫不掩飾對於年羹堯的感恩與寵愛之情:

“朕不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賞爾之待朕;爾不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應朕之知遇。”
“不但朕心倚眷嘉獎,朕世世子孫及天下臣民當共傾心感悅。若稍有負心,便非朕之子孫也;稍有異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在唸做千古榜樣人物也。”

此時的年羹堯可以說到達了權勢的最高峰,同時,年羹堯也真的把自己當成了雍正的“恩人”,開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

早在雍正二年(1724年)初,年羹堯西北得勝進京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變得居功自傲、飛揚跋扈,不僅在面對朝臣時趾高氣昂,就連對待雍正也全無君臣禮儀,不僅言語囂張,甚至當著雍正的面盤腿打坐。在此之後,年羹堯仰仗著雍正對他的寵愛與器重,一方面開始結黨營私,培植黨羽,把持官員任免與升遷,進而形成了“年選”;另一方面,年羹堯貪汙腐敗,收受賄賂,網羅財富,鋪張浪費,極度奢靡。

實際上不僅僅是雍正,在朝臣之中,對於年羹堯不滿的聲音也是愈發的激烈,但是雍正礙於年羹堯的特殊功績,也礙著年家特別是自己的寵妃年氏的面子,一直沒有處置年羹堯,更可況自己剛剛給了年羹堯如此眾多的“殊榮”,如果馬上就進行清算,則必然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動搖自己的皇位。

所以雍正並沒有馬上處置年羹堯,反而更加滋長了年羹堯的囂張氣焰,年羹堯也就此變得更加僭越與傲慢。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出現了“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 “祥瑞”之兆,群臣紛紛寫詩做賦,敬上賀表,向雍正祝賀。年羹堯也向雍正進上了一份賀表,但是在文中將“朝乾夕惕”誤寫為“夕惕朝乾”,進而引發了雍正的震怒。畢竟年羹堯是進士出身,是公認的文武雙全,出現這樣的錯誤,雍正認為年羹堯是故意而為之,詛咒自己早點去世,以便新皇登基,這才將代表晚上的“夕”寫在了代表早晨的“朝”之前。

最終,雍正給年羹堯定下了九十二條大罪,將這位曾經的心腹與“恩人”賜死了。

而在年羹堯看來,自己的“恩人”是雍正給封的,自己的權勢和威信也是雍正給樹立的,他說做的,所擁有的都是理所應當的,而他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極大的觸動的帝王的威嚴,而在此情況之下,他的死也就成為了必然。


起初,年羹堯還有自己的妹妹作為保護傘,但是伴隨著妹妹的去世,年羹堯也迎來了死期。

雍正將年羹堯一擼到底,直至將年羹堯囚禁起來,並沒有處死年羹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在了寵妃年氏的面子上。

年羹堯的妹妹自嫁給雍正開始,就非常受到雍正的寵愛,雍正登基後,馬上將其冊封為貴妃,而就在年氏病重期間,為了給年氏沖喜,在皇后在世的情況下就將其冊封為皇貴妃,足可見對其的寵愛。並且,為了不讓自己的寵妃傷心,雍正甚至沒有將自己處罰年羹堯的消息告訴她。

此時的年妃,已然成為了年羹堯最後的保護傘。

但是隨著年妃的去世,年羹堯也迎來了自己的死期。在年羹堯的妹妹去世後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年羹堯就被雍正賜以自盡了。


雍親王府


年羹堯祖籍在安徽鳳陽的懷遠縣,和明太祖朱元璋是老鄉。《在雍正王朝》裡面,年羹堯和李衛被刻畫成雍正的包衣,也就是家奴,這是不恰當的。年羹堯隸屬於漢軍八旗的鑲黃旗,他妻子的祖父是納蘭明珠,人家的人脈資源很有優勢。

雖然四阿哥娶了年羹堯的妹妹,但是年羹堯一直對他的這位妹夫不感冒。看一下他的履歷:

年羹堯進士出身,受康熙重用。康熙十八年,出任四川總督,平定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的叛亂。

康熙六十年,奉詔進京覲見,康熙賜弓,以示恩寵。這年九月,年羹堯又平定青海郭羅克地方叛亂。

康熙六十一年,十四阿哥進京,年羹堯和延信共同掌管撫遠大將軍印。

在皇位爭奪上,年羹堯更看好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反而和他們兩個走得很近。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1709年,四阿哥胤禛被康熙冊封為雍親王,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成為親王之後,可以搭建自己的政治班底,培養自己的勢力,有問鼎皇位的極大可能。正在這時,年羹堯率領的鑲白旗劃歸雍正管理。此時,年羹堯才逐漸正視與雍正的關係,兩個人越走越近。


在奪位過程中,精明能幹的年羹堯立有大功,雍正繼位後,雍正元年,立馬擢升年羹堯為川陝總督,總覽川陝四省軍務。雍正特發御旨:凡是調遣兵力、動用錢糧,邊防大臣以及川陝、雲南督府、提鎮,皆照年羹堯意見辦理。這實際上成了雍正在西北的代理人,地位已經超出了撫遠大將軍。

在這一年的十月,年羹堯會同嶽鍾琪平息了青海蘿蔔藏丹津的叛亂,“年大將軍”的威名無人不知。

然而年羹堯地位和聲望達到頂峰的時候,驕橫跋扈的性格特點也暴露無遺。

雍正二年,年羹堯奉旨覲見,仗著自己的軍功和兩朝元老的地位,在入京途中,命令直隸總督李維鈞和都統範時捷跪迎。到了郊外,又讓王公以下官員悉數到城外下跪迎接,王公大臣與他打招呼,他僅僅是“頷首”而已,也就是點點頭,其他的官員基本上是看都不看。


還有一次,在一次慶功宴上,雍正擔心眾將士勞累,讓他們卸下鎧甲就餐,然而,沒人敢動。只有等年羹堯發話之後,眾將士才敢卸甲就餐。在年羹堯的軍隊裡,只知道有年大將軍,而不知道有皇上,這讓雍正深思極恐。就憑威脅皇權這一點,年羹堯必然被剷除。

年羹堯利用自己的權勢,大力推舉自己的心腹進入朝廷要害部門任職,凡是經過年羹堯舉薦的人,吏部、兵部無不優先錄用。這樣一來,以年羹堯為中心,逐漸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有皇權在上,雍正是不允許有這樣一個“年黨”存在的。

年羹堯殘忍嗜殺。據《棲霞閣野乘》記載,有一位江南姓沈的孝廉,來京城考試落第,他不想回家,想要在京城謀一個家庭教師的職位,他認識一位侍郎,侍郎把他舉薦給了年羹堯。

年羹堯安排他教自己的小兒子認字、算數,工作輕鬆,待遇優厚,還安排了四個奴僕,八個書童伺候自己。

有一天早上洗漱的時候,有的書童用頭頂著臉盆、有的拿毛巾、有的端熱水,來死後沈老師。沈老師哪裡習慣的了這個,就讓書童放下臉盆,自己動手。這時,年羹堯帶領侍衛巡視至此,發現,那位書童沒有頂臉盆,就和侍衛嘀咕了一句話,侍衛把那位書童領走了,沒過多久,侍衛拎著那位書童的人頭進來了,向年羹堯稟報:“某位書童對年羹堯不敬,已斬之。”

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沈老師受不了驚嚇刺激,多次請辭之後,終於回到家鄉,一輩子稱病不出。

雍正二年,雍正對年羹堯的批評公開化。特地下御旨讓他珍惜眼下的君臣情分,如果侍功造做,必致反恩為仇。

從此,年羹堯的處境急轉直下。雍正二年三月,陝西巡撫年羹堯的親信胡期恆被革職;四月,年羹堯被革去川陝總督的職位,勒令交出撫遠大將軍印,由嶽鍾琪接任,年羹堯被調往杭州任職。


雍正三年,年羹堯被列出九十二條大罪,雍正賜他自盡,免連坐父兄。

年羹堯深知自己的所作所為,已經不可饒恕。縱使自己祈求認錯,終究於事無補,還不如早點赴死。所以,一直蠻橫至死。


品讀春秋001


年羹堯為什麼死不認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就沒錯!年羹堯文武雙全,對歷代君王與臣子之間應該如何相處,有自己的深刻認識,身邊也有參謀班子為他籌劃。

他統領大軍,戰功彪炳,這沒什麼大問題。大問題是雍正對他的肉麻吹捧,年羹堯作為臣子,哪敢受著?於是有意飛揚跋扈、亂伸手,就是特意以犯錯誤的方式等待雍正對他的處理,求個平安。否則,雍正都把你吹上天了,你還要做道德模範,你想幹嘛?

所以,年羹堯所犯的錯誤,就是他送給雍正的小辮子,他就是想通過這種互動模式來保全自身(四爺把我抬得這麼高,我好像坐在火爐上啊!我犯點錯,您快點批評我。但雍正不批評,年羹堯就再接著犯錯,飛揚跋扈得罪人,也是向雍正表明沒有收買人心的想法),希望雍正高高舉起,輕點放下。但雍正是皇帝,可以按自己的心意出牌,並不按照年羹堯想的牌理來出牌,年羹堯一直在再等著挨板子,但雍正直接上虎頭鍘,於是就悲劇了。

雍正對年羹堯可以有更好的處理方式,指控的罪狀應有很多不實之詞,年羹堯作為一個時代的頂尖人物,為什麼要認錯?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自古艱難唯一死,如果能活命,年羹堯必然會努力求生。不過他很清楚鳥盡弓藏的道理,雍正是一定要置他於死地的。給他議定的92款大罪,說穿了也只有八個字:功高震主無法駕馭。

年羹堯能力超群是毋庸置疑的,他在康熙年間從進士做到四川巡撫,只用了九年時間。後來又升任四川總督,不論在地方治理還是平定叛亂的過程中,都顯露了與眾不同的能力,深受康熙皇帝賞識,後來在京城覲見時,還曾賜給年羹堯弓矢以示榮寵。

對於康熙的賞識提拔,年羹堯感激涕零,他早年眼中只有康熙皇帝,對於和皇子阿哥們交往並不熱衷,而他川陝總督的身份,在有奪嫡之心的皇子心中,自然是分量極重的。所以才有了胤禛納年羹堯之妹為側福晉之事,而這種政治聯姻,也緊緊地將年羹堯栓到了胤禛的戰車之上。

胤禛繼位之後,外靠年羹堯內倚隆科多,很快地穩定了朝廷的局勢,在這個過程中,年羹堯被授予了極大的權力,他在平定了青海的羅卜藏丹津叛亂後,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西北王。雍正對這個大舅子好到了異乎尋常,甚至認為年羹堯是他的“恩人”,不僅自己感謝他,自己的子子孫孫都要記得他的好。


年羹堯就在這個時候給自己惹來了殺身之禍,他忘記了功高蓋主的古訓,變得飛揚跋扈。他接見地方官員,哪怕是巡撫這樣的官員都要下跪參拜,他推薦的官吏遍佈西北乃至全國,被稱為“年選”官員,他肆無忌憚地收受賄賂,他甚至在皇帝面前都大模大樣地坐著(御前箕坐,無人臣禮)。

這樣的年羹堯和他為首領的官僚集團,無疑已經大大地傷害到了皇權,成為皇帝的心頭刺。

雍正三年(1725年),皇帝在地位已穩的情況下,開始對年羹堯進行了清算,先是斥責他手下的官員,再從他的奏章中挑毛病(把“朝乾夕惕”寫成“夕惕朝乾”),以此為由把年羹堯從西北老巢調到了杭州(撫遠大將軍變成了杭州將軍)。

年羹堯離開了西北,就成了胤禛手中任意揉搓的麵糰,再也不可能興風作浪。胤禛這時候才露出殺氣,發動朝臣揭發年羹堯的罪行。正所謂牆倒眾人推,大家齊心協力給年羹堯定了92款大罪,這就是要搞死年羹堯的節奏。其實所謂的92款大罪,從本質上來講無非就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罷了!


歷史上能夠得善終的臣子,無不是善於藏拙之人,年羹堯最後被逼自殺,除了胤禛狠辣無情之外,他自身也的確有取死之道!


李飛叨


兔死狗烹。扶植刻薄寡恩的雍正上位,即使被譽為左邊囊右臂的年羹堯和隆科多都免不了一死。

在九龍奪嫡中,年羹堯出力頗多。尤其是當時康熙的第十四子胤禩身為八爺黨的重要骨幹手握重兵,出征西藏時被康熙封為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大將軍王,在征戰勝利後班師回朝時遇到康熙去世。而雍正僅憑一道詔書就收繳了胤禩的兵權,這在當時看來卻很難辦到。但隨胤禩一起出徵的還有雍正的親信年羹堯、延信(在雍正六年死亡),這二人起到解除胤禩兵權的重要作用,年羹堯、延信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雍正登基初期受到重要。

年羹堯在雍正登基之後受到極度恩寵,負責管理整個西北的軍務和政務。當時年羹堯是當之無愧的“西北王”,結果雍正登基的第三年,年羹堯因為寫錯了一個字,受到雍正的懲罰革除軍職,十二月以九十二條罪名被雍正強令自盡。年羹堯拿到命令自己自盡詔書的那一刻都不敢相信,這麼快雍正就對自己下手,登基三年就對左膀右臂下手。同一年隆科多被貶流放修長城墾荒拓地,所以他到死都不願向雍正低頭認錯。


陸棄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年羹堯?這三字在雍正的心裡邊分量可不是一般的重,打心眼裡雍正是真真的想和這年羹堯整個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樣。

話說年羹堯這主,是個只懂進不懂退的粗漢。而大傢伙的印象當中雍正是個薄情寡義的主,乾點嘛都扣扣索索的,別人從國庫裡借一兩銀子,這都要逼著人家砸鍋賣鐵的還上。

這兩人撞一塊,結局能有個好嗎?

您這話說的對,但他也不對!當然您也別急著反駁,俺給您說道說道,說道完這事,您擱心裡邊吧嗒吧嗒看看是不是這個理。

那咱就先從年羹堯的身上說起吧!

年羹堯的結局大傢伙都知道,最終落一個大牢自殺的結局,其實照著雍正的薄情寡義的個性,要不是念著他和年妃的好,滅門都算是輕的了,就這結局給足了他的面子。

說道這裡估計有些人要嘮叨兩句:“還好那?他兒子年富那腦袋瓜子都讓人給剁了,這咋說呢?”

咋說?咱就說說這判決,年羹堯的老爹年遐齡和他哥哥年希堯官帽子全擼了,但罪過全免,也就是說他們老年家,除了年羹堯這一支,其他支系和這事沒多大關係,命都保住了。

年羹堯的大小子年富直接砍了,其他兒子到了十五歲的頭上全拉邊疆喝著西北風看邊界去了。

而年羹堯一大幫子幕僚都被砍了小腦瓜,這還不算家裡邊的所有親戚全都發配到了寧古塔給披甲人當奴隸去了。

這判決要是這麼看,雍正似乎對這年羹堯恨到了牙根子上了。但這事還有後邊呢,也就是第二年,這事緩和了一段時間之後,雍正又赦免了年羹堯的兒子,提溜給了他們的爺爺年遐齡管教。

瞅見沒,這事他們老年家除了年羹堯和長子年富,其他人壓根就沒事,啥西北風不西北風的,留著給別家的孩子喝吧,倒黴催的就是那幫子幕僚。

吧嗒出個味來了嗎?雍正還是念年羹堯的好,年羹堯留了個全屍,代他受罪的是他的大小子。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這是為嘛呀?就因為年羹堯立的功勞?可這也不符合帝王手裡邊的帝王之術啊,尤其是這個冷麵帝王雍正啊,這不符合啊?”

啥不符合!這裡面的情分有他妹妹年妃在裡邊,雍正是把他當大舅哥的看,而不是一個大臣來看,所以這罪才輕了。

接下來咱說說年妃的事

說道這裡,估計還有人要說:“不是說這年妃蹲在紫禁城裡邊飛揚跋扈的,整根尾巴都能整天上去了,還給她留面子,老梁你蹲這胡說八道呢吧!”

你快拉倒吧,被電視劇毒的都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了,電視劇裡邊的事你也真信,導演逗你玩呢?瞅見沒那天天蹲牆根底下,摸大鼻涕,樂的和一個傻子的貨就是導演,他都快笑死了,你還當真?

雍正都愛死這年妃了,要年妃能活到他哥哥年羹堯出事的時間點上,除了年羹堯必死之外,他那大小子年富那吃飯的瓢還能好好的長在大脖子,頂多遭點子罪而已。

啥?您要證據?

第一點,年妃打首次開始生育到死,一共十一年,這十一年雍正的娃都是年妃肚子裡出來的。

第二,雍正頭一年登基,立馬就給這年妃升成了貴妃,這地位僅次於皇后烏拉那拉氏。

第三,年妃的身子骨一直就不好,到了雍正三年的時候,這身子骨更是一落千丈。雍正一直把這事裝心裡,這就想著沖沖喜,乘著祭天大典的時候,又給升為了皇貴妃。

就這還不算,祭天大典一結束,他連第二天的百官朝拜都顧不上,壓根就沒有等到第二天,當天就返回了圓明園。接下來的五天裡,除了發出兩道關於各省緝盜和江南四縣免賦稅的上諭之外,雍正啥事都沒有辦,一直守在年妃的眼跟前,而年妃就在這個月死在了圓明園。

大傢伙也知道,雍正那是個勤勉的皇帝,五天時間啥也不幹,這事少啊!

第四,就為了辦這喪禮,又是五天啥也不幹,就辦這事了。而且在這喪禮期間親王以下下奉恩將軍以上(這是宗室裡邊的人),公侯伯以下四品官以上的官員(這是朝堂上的官員),要求朝夕三次齊聚舉哀。

那規格不可謂不高啊,一幫子人小心謹慎再小心謹慎的辦差,還是把憤怒的雍正給撩毛了,一傢伙給議了罪,一幫子尚書侍郎將兩級留用。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這還不是瞅年羹堯勢大,擺在哪裡給年大將軍瞅的嗎?”

拉倒吧你,咱瞅瞅雍正的評語:

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時,事朕克盡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謹,馭下寬厚平和。皇考嘉其端莊貴重,封為親王側妃。朕在即位後,貴妃於皇考,皇妣大事悉皆盡心力盡禮,實能贊儴內政。

就這評語,年羹堯完蛋了都沒有改。

後邊的事,就能證明,這壓根就不是虛的,是實打實的。

第五年妃死了之後,就給雍正留了個八阿哥,結果到了雍正六年的時候,這八阿哥去了。這把個雍正疼的,下葬的時候這八阿哥是按照親王的待遇下葬的,還加入了引幡儀式。

就這儀式,當年順治給董鄂妃的兒子榮親王下葬都沒有用到過。

這時間點上八阿哥算是親王了,而那會乾隆包括他那幫子兄弟連個貝子都不是。

愛屋及烏聽過吧,這就是!把個乾隆和他的兄弟羨慕的不要不要的,這不是爵位不爵位的問題,這是嫉妒父愛的問題。

第六,雍正死了以後,這年妃和皇后一同隨著雍正下葬泰陵的。您要說是雍正不喜歡這年妃,會有這待遇,拉倒吧!

咱總結一下

年羹堯的老爹年遐齡死了,那是雍正下旨給了一個一等公禮下的葬,他那大哥年希堯也是第二年,也就是雍正四年的時候,又開始啟用,後來都到了一品的左都御史。

您自己個覺得呢?這事有點意思吧!

您要說年羹堯不想低頭,那是他佔在了大舅子的身份來說事,感覺自己個沒毛病,還有功於雍正。雍正到也是想站著大舅子的身份說事,可他還有一個帝王的身份,這身份不能退。

得咧,倆人把身份給弄擰巴了。

“俺不想反你!”

“俺又沒說你反俺!”

“那你把俺抓起來幹嘛?還要俺的命啊!俺整了那麼些個事,都不是為了你?”

“為了俺?你是為了皇上!你是俺大舅子,但俺更加是皇上,皇上的面子你也敢駁?反了天了你!”

“俺就是你大舅子,啥皇上不皇上的,俺不聽,俺就是不聽!咋的啦,有本事把俺腦袋瓜子給摘了!”

“摘了就摘了!”

好吧,事就是這個事,您說呢?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在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年羹堯實際上是非常驚恐的。

那時候,他簡直恨不得用盡一切辦法來讓雍正皇帝改變主意、饒掉自己的小命,根本就沒有什麼寧願死也不向雍正皇帝求饒的現象。

而在說到年羹堯之死前,我們可以簡單瞭解一下年羹堯崛起以及最終被雍正皇帝判處自殺的原因。

雍正登期早期最信任的年羹堯

年羹堯崛起的時間很早,起碼比雍正當皇帝的時間要早很多。

在康熙沒死、雍正還沒當上皇帝之前,年羹堯就憑藉著自己的雄才大略獲得了康熙的認可,一路憑藉著戰功被康熙皇帝提拔了起來。

在康熙晚年的時候,年羹堯已經升到了一個極高的頂點,成為了清朝最重要封疆大吏之一的川陝總督。

由於年羹堯在康熙晚年的位高權重,所以雍正在和其他皇子激烈中的皇位的過程中,就和自己這位大舅子走得非常近,想借助他以及其他權臣的力量把自己給推到皇位上。



在雍正的眾多支持者中,最位高權重的人物分別有兩個人,這兩個人分別就是鎮守地方上的封疆大吏年羹堯以及坐鎮京城的權臣隆科多。

他們二人在雍正皇帝繼位、登基早期對雍正皇帝的幫助非常巨大,因此在雍正皇帝剛當上皇帝的時候,他們所被雍正皇帝賜予的權力也是最為巨大的。

只不過由於他們手中掌握的權力太過於巨大、由於他們在巨大的潛力之下做出了很多不軌的行為,所以雍正皇帝登基沒幾年,他就通過各種名義除去了二人身上的權力。

最終,更是把年羹堯送上了絕路。

雍正忍耐底線的崩塌

要說年羹堯為什麼被以往一直對他信任有加的雍正皇帝送上絕路,其實他是活該的。

雍正當上皇帝后,早期他為了表示自己對年羹堯的信任,他是一點都不講究君臣禮數的,沒有強制年羹堯對自己施行君臣之禮,甚至還含有鼓勵年羹堯跟自己“平起平坐”的意思。

正是在雍正皇帝的假客氣下,年羹堯相信了雍正早期對自己表露的態度,覺得自己是真的被雍正皇帝當成了最為信任的人,因此,他後來就變得極為驕縱。


按照清朝的禮節,無論官員、將領們身在何處,只要他們看到皇帝頒發的聖旨,他們都是必須如同看到皇帝本人一樣下跪的。

但是年羹堯卻不同,在他於西北地區擔任撫遠大將軍職務期間,他從來沒有向雍正皇帝頒發到軍中的聖旨下跪過,按照他自己的說法,那就是將在外有所不從。

不過我仔細琢磨過,覺得他之所以沒有向雍正皇帝的聖旨下跪,可能有另外的原因。

最大的可能就是他覺得自己見到雍正本人都沒有必要有那麼大的禮數,更何況是一個地位身份跟自己相差了十萬八千里的小小傳旨官?




正是因為如此,他沒有選擇向雍正皇帝的聖旨下跪。

除了這件事情之外,還做過許多遠遠超出禮數的事情。

在雍正皇帝給他羅列的罪名中,有一條非常顯目,那就是說他在軍中所建造的建築以及所使用的生活物品中,有很多,是隻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規格。

如果其他事情的話還能辨解,但是禮法大於天的古代,這件事情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很難讓皇帝不產生這個人想造反的想法。

而在雍正皇帝的女婿、蒙古的王公到軍中拜訪年羹堯的時候,他更是憑藉著自己在軍中的權威,逼迫了這些平常只對雍正下跪的人物向自己跪拜了下來。

在他回京、眾人在京城道路兩旁迎接他的時候,他更是飛揚跋扈地逼迫很多人向自己跪拜下來。


那時候由於在京城附近,他沒有如同在軍隊中那麼囂張,不敢讓那些王公級別的人向自己下跪。

但是在此過程中,他竟然逼迫直隸總督以及其他都統級別的大人物向自己跪拜了下來。

我們要知道,直隸總督、都統都是從一品的大員,分別是清朝地位最高的封疆大吏和八旗中的最高長官。

年羹堯竟然逼迫這樣的人物向自己跪拜,這樣超出禮數的事情對於雍正皇帝來說,簡直就是大逆不道,沒有理由不讓雍正皇帝對年羹堯產生忌憚心理。


然後再加上年羹堯到處任用私人、貪贓枉法嚴重的原因,他最終就徹底點燃了雍正皇帝心中的火藥桶,被雍正皇帝下定決心給撤除了權力。

不過由於當時年羹堯正擔任撫遠大將軍這個重要官職、手中掌握著重兵,所以雍正皇帝為了避免在撤除年羹堯過程中發生什麼變故,他就首先撤掉了年羹堯手下一些擔任重要官職的親信,然後才敢撤掉了年羹堯撫遠大將軍的官職,想把他調去住杭州將軍。

歷史中根本就沒有什麼年羹堯寧死不屈頭的狀況

而在正史之中,不要說年羹堯在死前最後一刻也不願意向雍正皇帝低頭的事情了。

在雍正皇帝剛開始表明撤除他撫遠大將軍官職念頭的跡象時,實際上他就已經認慫,向雍正皇帝呈上了很多誠懇認錯、請求雍正皇帝再給他一次機會的奏摺。

而當雍正皇帝下令讓他自己在監獄中上吊自殺的時候,他更是一直心存著僥倖、幻想,覺得以自己早前跟雍正皇帝那麼鐵的關係,雍正皇帝肯定是嚇唬自己,不是真想讓自己死的。

那個時候,他還故意拖延起了時間,焦急等待著雍正皇帝赦免自己命令的下達,只不過他最後沒等來雍正皇帝赦免的命令,就被監督他自殺的官員逼迫上吊自殺了。

至於什麼寧死也不願意低頭的說法,我覺得可能是什麼電視劇裡邊編造出來的虛假情節,是真是假,大家應該可以判斷出來。


孤客生


年羹堯大將軍,他狂妄自大,肆意妄為,有能力,目空一切,但是他卻對雍正還是忠心的,年羹堯後來被貶,卻仍然堅持自己的排場,依然保存大將軍的尊嚴和排面。他的親信曾經和年羹堯暗示過,現在你不行了,就不要裝犢子了,別擺排場了,給雍正認個錯,還做你的大將軍不行嗎?

年羹堯不同意,他一路被貶,卻依然驕傲,他的趾高氣昂,頤指氣使的樣子,讓雍正很反感,雍正像一個孩子一樣與年羹堯置氣,一路將年羹堯貶為了守城門的士兵,即便如此,他還是膽大妄為,拿出了黃馬褂穿在身上,與直屬領導對抗。

最終,雍正賜死了年羹堯,直到賜死的白綾和聖旨到了年羹堯手裡,他還仍然不相信這一切是真的,他就像一個孩子一樣,耍賴,胡鬧,不自盡。

直到等了許久,也沒有等到皇帝的“刀下留人”,年羹堯絕望了,自盡結束了一生。年羹堯到底在堅持什麼?!

回首年羹堯的一生,那是轟轟烈烈的一生,年羹堯是一個英雄,他有他的驕傲,可惜在年羹堯的人生字典中,少了知進退!



當年,羅卜藏丹津的叛亂,讓整個大清陷入艱難,年羹堯帶兵討伐,這位撫遠大將軍沒有讓雍正失望,在國庫即將不支的情況下,年羹堯三個月大捷,打敗了羅卜藏丹津,這場大捷是一場讓雍正開心得要哭的勝利,這場勝利讓雍正緩過來一口氣,所以雍正極為重用年羹堯,並且成他為“恩人”。年羹堯是雍正的恩人,也是大清的恩人。名聲大噪的年羹堯,盛極一時,驕傲的年羹堯像一隻大公雞一樣凱旋,卻不懂內斂,讓自己走上了巔峰,也走到了盡頭。

凱旋迴京的年羹堯,拿一封推薦信,讓雍正封官,雍正沒有駁他的面子,但是受到這樣的威脅內心也極不舒服,他不能打恩人的臉。第二年,年羹堯再一次拿出自己心腹的名單,讓雍正委以重任,雍正依然聽從了年羹堯的安排,此時,在民間有了“年選”的說法,就是說年羹堯每年都會封一批官,和皇帝一樣,甚至比雍正還牛。

得知這樣的說法,年羹堯不僅沒有害怕,還沾沾自喜,變本加厲。

年羹堯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功勞,他結黨營私,以權謀私,索要鉅額軍餉,還將雍正拍去接監視他的人給殺死,年羹堯作死的節奏逐步加快!步步相逼之下,雍正忍無可忍,決定將這位年大將軍修理修理!

年羹堯被一擼再擼,卻始終保持排場和驕傲,這樣的做法讓年羹堯被一擼到底。

年羹堯身為大將軍,宮裡有他的妹妹,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早已經放不下身段了,他一次次的僭越行為,讓他認不清自己的位置,他不和雍正認錯不是堅持什麼,而是不自知,已經膨脹不可收拾,直到死去那一刻,我想年羹堯會有後悔,可惜他已經無路可走了!


野史日記


在歷史上,年羹堯不但向雍正低頭認錯了,而且為了求生,簡直把自己貶低得非常卑微。

年羹堯這個人,由於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戲說和改編,似乎在他飛揚跋扈的背後,還有一種寧折不彎的氣質,實際上,年羹堯居功自傲,飛揚跋扈是有的,寧折不彎,跟雍正剛到底是沒有的。

年羹堯是一個文官出身,入過翰林院,後來外放地方官,直到做到川陝總督這種封疆大吏,其支持者都是康熙帝,可以說,年羹堯在康熙朝的升官發財,主要源於康熙帝對他的賞識,而不是他跟雍正的關係。

雍正在康熙朝末期開始籌劃奪嫡,此時年羹堯才深度地參與了進來,一來是年羹堯跟雍正關係匪淺,年羹堯是漢軍旗人,而雍正據說是該旗的旗主,這才有了年羹堯是雍正潛邸舊人的說法,二來是年羹堯此時已經是封疆大吏,掌握西北用兵的糧草轉運等權力,雍正為了鉗制奪嫡的對手,在西北帶兵打仗的大將軍王十四阿哥胤禵,必須要拉攏並控制住年羹堯,以為其所用。

因此,二人的關係進一步加深。無論雍正是不是康熙帝最後選定的繼承人,反正雍正帝順利繼位了,這不得不說有年羹堯的一份大功。

雍正繼位以後,面對內憂外患。內是八爺黨,外是青海的叛亂。他的皇位並不穩固。所以,雍正又使用年羹堯去青海平叛。

從雍正元年到雍正二年年羹堯平叛成功,這段時間,雍正跟年羹堯的關係非常之密切,甚至於超乎普通君臣的界限,超出主子門人的界限。因為雍正明白,搞不好青海問題,他在朝廷裡就不穩固,八爺黨就會興風作浪。

年羹堯平定了西北的叛亂,給了雍正新朝極大的幫助,讓雍正的聲譽和威望也達到了新高,年羹堯又是大功一件,甚至,雍正還稱年羹堯是他的恩人。

年羹堯立下這件大功,使他自以為功高蓋主,忘乎所以,開始飛揚跋扈起來了。

他在回京覲見的時候,不斷寫摺子參人,指揮雍正帝撤掉西北的封疆大吏,換成自己的人,甚至於演變成了有名的“年選”。

他凱旋歸京以後,又趾高氣昂,不把滿朝文武放在眼裡。他對雍正倚重的另一個奪嫡功臣隆科多也頗有微詞,搞不好關係。

所以,即便雍正帝給了他無數榮耀,他也沒有在朝廷站穩根基。

飛揚跋扈也就罷了,他甚至跟八爺黨裡的九阿哥有理不清的關係,這也成了後來他的罪狀之一。

由於他的個人性格問題,以及“年選”的問題,他得罪了很多朝廷大臣。很多人不斷地參他,比如西北被他參過的官員,以及封疆大吏田文鏡和李袚。

雍正帝也有卸磨殺驢的意思。

他剛打了勝仗沒多久,雍正就找藉口撤了他的總督之職,改派到杭州任杭州將軍。接著杭州將軍也撤了,以各種罪名押解到北京,交給議政王大臣議罪。

在這個過程中,年羹堯並非跟雍正死扛,因為他根本剛不過啊。

甚至在囚牢裡,他還寫了乞罪的摺子,說自己知道錯了,自己要改,自己還正當壯年,還能給雍正效犬馬之勞,求雍正念在主子奴才一場的份上,饒了自己一命。

年羹堯是進士出身,做過翰林,雖然他被目為雍正潛邸的舊人,可是說他是雍正的奴才,卻算不上。而年羹堯為了活命,自稱奴才,已經把自己的尊嚴貶低了。在清朝前期,非滿人的大臣裡,一般武將才自稱奴才。

然而,雍正還是把他殺了。

至於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把年羹堯塑造成死不認錯,跟雍正剛到底的形象,則是為了電視劇裡的戲劇衝突而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