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太子師傅王掞不輸不贏,為何還要自殺?

羽菱君


在《雍正王朝》中,高手如雲,智者林立,要說誰才是最老謀深算之人,我想大家都能說上幾個人來。

但是這麼多人中,真正為江山社稷而死的,卻寥寥無幾,而廢太子老師王掞就是其中一個。

與此同時,他的身上也藏著眾多疑點,比如明明知道廢太子已無希望,偏偏舉薦他當大將軍王,明明聖旨讓他不要參與奪嫡,他偏偏夜闖四爺府……

那麼他放著好日子不過,為什麼要服毒自盡,又為為什麼講自己的一生,一步棋下贏,一步棋下輸,最終是不輸不贏呢?

一、

王掞,在《雍正王朝》中一開始就是以太子胤礽老師的身份出場,是一個比較純粹的人,也是一個老頑固。

在他夜訪老四胤禛府上時,他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我的先祖為保明武宗,九死一生,終於成功。”

這個王掞也是夠牛叉的,倒讓我想起《九品芝麻官》中的一個鏡頭,時代是清朝,周星馳奶奶掏出了尚方寶劍,一問,是明朝皇帝賜的。

王掞其實出身名門望族,屬太原王氏,最早可追溯到秦朝大將王剪,後來他的孫子王離被項羽俘虜,再後來,王離的兒子逃往琅琊皋虞避禍,隨後,整個家族又遷居山西太原。

王掞提到他先祖曾保明武宗,而且是九死一生,終於成功。查了一下王掞的先祖,發現對得上的只有一個叫王錫爵的曾任過太子太保,王掞是王錫爵的曾孫。

只不過王錫爵輔佐的是明朝萬曆皇帝,曾任過首輔,當年力推抗擊日寇侵犯朝鮮,大獲全勝。他後來辭官在家,雖萬曆皇帝多次請他出山,都拒絕,享年77歲,賜諡號文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而明武宗確實經歷坎坷,曾經誅殺大太監劉瑾,平定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打敗了蒙古小王子。至於這些戰績有沒有王掞祖上的功勞,這一下子就查不出來了,而王錫爵的父親和祖父,都沒有官居要職,一個經商,一個入南監監生。

所以,我覺得王掞這句話應該是說錯了,應該是先祖保明神宗,九死一生,終於成功。

二、

王掞在服毒自盡之前,對匆匆趕過來的老四胤禛說了這麼一句話:

“我這一輩子下了兩步棋,一步棋下輸了,一步棋下贏了,這一輸一贏,我是不輸不贏啊!”

顯然,他說的第一步棋指的便是輔佐太子胤礽,只不過太子胤礽沒有教育好,兩度被廢。而第二步棋則是押寶老四胤禛,並幫助他除掉了鄭春華,確保他能上位。

那麼他自盡之時並沒有看到老四胤禛上位,為什麼他堅定自己下贏了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在他押寶老四胤禛之前,他有哪些精彩的表現?

第一件事,書中夾銀票送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欠了國庫那麼多銀子,正在發愁之際,王掞登上門,送來一本《大學講義》,並表明自己花了一輩子心血,希望他能從中學到點道理。

結果打開之後,發現裡面夾著九千兩銀票(一張五千兩,一張兩千兩,兩張一千兩),一下子就讓太子胤礽熱淚盈眶,說自己一旦登上皇位,絕不會虧待老師。

而王掞也含著熱淚,說出了自己的意願:

“我只要你做個好皇帝,九泉之下我也就瞑目了。”

實際上這也是王掞的高明之處,他作為太子老師,不可能不知道太子的經濟狀況,他自己也講了,太子花錢大手大腳,一年四萬兩根本不夠。

那麼他為什麼在太子胤礽花錢的時候不加以阻止,又為什麼不光明正大的給,而採取這種方式給呢?

三、

王掞作為出身名門望族的人,對名分看得很清楚,如果一開始阻止太子胤礽,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受到猜忌,也不符合太子一派拉攏人的需要;而且,此舉雪中送炭,更容易打動太子胤礽的心,起到教育的作用,還不至於引起他反感;最後,他是一個文化人,講究儒雅,把銀票夾在書中,用於暗示太子,不至於讓太子太沒面子,用《大學講義》來引導太子走上正途。

當然,王掞的一片苦心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太子胤礽有沒有仔細研究《大學講義》這本書不得而知,但是因為戶部欠款這件事,最終導致了刑部冤案,並演化為熱河“兵變”,隨後被廢。

第二件事,朝堂之上抨擊康熙帝是“不教而誅”:

由於太子胤礽被廢的消息已經由圖裡琛傳遞到京城,太子老師王掞早早就等在城門口,等著康熙帝的車隊回京。

康熙帝或許也有愧,途中還拉著王掞坐上了龍輦,希望他後面的朝堂之上不至於太過激動,可惜還是失策了,王掞得知太子胤礽要被廢,據理力爭:

“臣以為太子雖有錯,錯不在太子一人;太子雖有過,過不至於廢黜……時至今日,將所有過失歸於太子一身,這是不教而誅!”

這句話還是非常有分量的,太子有錯,你要教,沒有教就直接誅殺,這就是不教而誅!

康熙帝也不傻,朕是沒教,是無道昏君,那麼你作為太子老師,你怎麼不教,你該當何罪?

王掞直接告訴康熙帝,自己已經準備赴死,全府三十多口人都陪葬!

四、

康熙帝也是非常難以處理此事,如果幹掉王掞,那麼自己就真的是不教而誅了。而如果教育王掞,試圖說服他,那麼又無從下手,你根本說不過王掞,怎麼破?

張廷玉看出了其中的邏輯,也看出來康熙帝要中計,馬上阻止:

“難道你想讓皇上濫殺無辜當昏君嗎?”

就這樣康熙帝饒過了王掞,並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叫王掞的兒子看好他,他要自殺了,就治他兒子不孝之罪。王掞自殺就讓兒子成為了抗旨不尊,也就是不忠不孝之人,不自殺,自己就彆扭,自己說的話就得咽回去,確實高明。

第三件事,舉薦廢太子為大將軍王:

很多人理解王掞是死心不改,還不放棄廢太子胤礽,還在做垂死掙扎,其實不然!

王掞舉薦廢太子胤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老八胤禩的人一直在舉薦老八胤禩當大將軍,整個氣氛就僵硬在這裡,他此時跳出來舉薦廢太子胤礽,就是為了噁心老八胤禩。

“十爺的話至為允當。老臣保舉一人,必能勝任,兵法雲“哀兵必勝”,二阿哥胤礽自獲罪以來,痛悔不已,常思戴罪立功,以贖前愆……”

既然前面的老九胤禟和老十胤娥都說帶兵不過是坐橐兒,老八胤禩也能勝任,那我就舉一個更合適的人選,而這個人選,明眼人一看這就是荒唐之言。

這也算是王掞的制勝法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一句話就把十阿哥給癟回去了。這也算是先期,他送給老四胤禛的神助攻,為後來的投奔做好了鋪墊。

五、

王掞是一個聰明人,如果說他第一步棋就走贏了,那麼根本就沒有後面那麼多事。不管他是教育太子胤礽也罷,給他送錢也罷,後來太子復立之後,他的諄諄教導也罷,但凡太子成功即位,他自然也就功成名就。

而太子胤礽兩次被廢之後,他就已經灰心喪氣,這步棋算是走廢了,新皇登基,就是自己王家謝幕之時。那麼為了彌補這個損失,為了扭轉局勢,也為了家族的繁榮,他必須得走第二步棋。

實際上這步棋上不了檯面,只能私下裡進行,那就是暗中觀察最可能即位的人選,並在適當時刻投奔門下。

可是,投奔老四胤禛門下說得容易,不拿出點東西來,誰會收你?

所以,當他得知鄭春華在老四胤禛府上時,他知道機會來了,他必須要送一個“投名狀”,也就是替老四胤禛除掉鄭春華。

這是一個髒活,只能髒著幹,而且幹完之後,幹活的人也會被除掉,這個道理他還是懂得!

所以,他的第三步棋便是自殺,而這步棋是明著的,也就成為了明著下的第二步棋:

他為了家族的榮華富貴,不得不走這步棋,如果他沒死,那麼作為知道老四胤禛秘密的人,他不會不懂後果怎樣。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如果他不自殺,他的下場也是坎兒的下場,即使不是坎兒,也是後來鄔思道嘴中府上做秘密事的人的下場。

所以,在老四胤禛到達府上的時候,他說了一句,家人都遣散了,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家人,另一方面也是把家人拜託給老四胤禛了。等於告訴他,這件事只有我王掞一個人知道,家人是無辜的,以後王家的榮華富貴,就拜託了。

由於王掞選擇了自殺,而老四胤禛眼睜睜地看著並沒有阻攔,實際上“投名狀”已經落實,等到雍正帝即位之後,所有的皇子都收拾了當,就是王家重出江湖之時。

這就是王掞所謂的“一步棋下輸了,一步棋下贏了”,而繞了一大圈之後,王家正好是“不輸不贏”!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首先說《雍正王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歷史正劇,尤其是對眾多配角內心的把握極為出色。因題而想,就要先介紹一下王掞為什麼說自己不輸不贏。

王掞在劇中是不可多得的好師傅,對待廢太子仁至義盡,甚至在得知廢太子賣官鬻爵而還國庫銀兩的時候毅然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來幫廢太子還款,不止感動的廢太子流淚,也深深的感染了電視機前的我們,可以說王掞在廢太子身上投入了一生的心血。不過仔細分析,王掞還是極為聰明敏銳的,特別是展現在兩件事情:一是康熙讓眾人舉薦大將軍王,當九阿哥先聲奪人的提出選大將軍王首要一個賢字的時候,其實就是給了大將軍王設置了一個基調,就是選大將軍王首要就是要賢,這一下就把冷麵王四阿哥、俠王十三阿哥以及尚未正式展現才能的十四阿哥給否定了,正當康熙不知如何反駁的時候,王掞突然站出來提出廢太子來做大將軍王,順利的使康熙擺脫了不好接九阿哥的話的尷尬處境,此時其實並不是王掞不知道廢太子已失君心,而是故意幫助康熙解圍,此時的王掞估計已經認定康熙皇帝默認的繼承人是四阿哥胤禛。二是,王掞最終直接面談四阿哥,指出自己對四阿哥的支持,並敏銳的感覺到鄭春華是四阿哥的麻煩,是八爺黨將來對付四阿哥的一張王牌,於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又極具嘲諷的迫使鄭春華自盡。

此時,王掞為四阿哥解決了心腹大患後,認定四阿哥以後必將勢不可擋直取帝位,自己是直接迫使鄭春華自殺的第一人,將來為避免稱為高毋庸第二以及為子孫計必須自殺了。

王掞認為自己押寶,第一次全部身家壓在廢太子身上,輸的很徹底,最終押寶在四阿哥身上,肯定押對了,所以說自己不輸不贏。





騎著足球看歷史的Y君


王掞選擇自殺,是明智的。

他作為太子胤礽的老師,一心想輔佐胤礽登上皇位,但在胤礽兩次被廢徹底失去繼位希望之後,他為了大清江山的長治久安,選擇站在四阿哥胤禛一邊,助其奪嫡成功。



於是,王掞勸胤禛立即除掉鄭春華,因為胤禩也知道這個人的存在,並伺機打出這張牌,徹底置胤禛於死地。在胤禛猶豫不決之際,王掞還主動出馬,勸鄭春華自殺。可以說,胤禛之所以最終奪嫡成功,王掞功不可沒。



但是王掞明白,殺掉鄭春華後,這件事還不是死無對證,唯一的活口其實就是自己。與其等著胤禛登基後,君臣起疑,再找個什麼藉口除掉自己,還不如自行了斷。這樣既保全了這段君臣之誼,又保全了王掞家族作為明清兩朝名門望族的顯赫地位。胤禛感其恩德,料想對王掞的後人也不會太差。



當然,王掞自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太子胤礽的一片忠心。作為胤礽的老師,王掞傾其心血,教導輔佐胤礽,只希望胤礽有朝一日御極天下,自己也能成就和實現自己一代帝師的夢想。但遺憾的是,胤礽最終被廢掉。雖然王掞深明大義,選擇支持胤禛,不過從內心他還保有對胤礽的一片赤誠的忠心。所以,他在幫助胤禛除掉鄭春華後,選擇堅守和成全自己這份不變的初心,飲一杯毒酒而去,留下了一片忠貞不二的清白。


達摩說


《雍正王朝》這部劇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為其中每一個角色,都並不是臉譜化的,而是根據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獨立的思維,特色,而每個人都不蠢。

康熙身邊的一些老人,刻畫了三位,分別是魏東亭,王掞,佟國維。

這些人可不是隨隨便便杵在那裡充數的糟老頭子,而是大有來頭。

康熙的鬍子都是花白的,而這幾個老頭的鬍子都是雪白了。所以,當康熙還是個小孩的時候,這些大爺們可能正好是十多歲血氣方剛的少年,那麼擒鰲拜,滅三藩,平臺灣,這些人都是一路風風雨雨和康熙一起扛過來的,像大哥護小弟一樣護著康熙,比如魏東亭,佟國維以前都是御前侍衛,和康熙一起摸爬滾打,而王掞更加特殊,他的祖輩是明朝的忠良,文人,到了清朝又代表士大夫階層繼續輔佐清朝的皇帝。如果說康熙和魏東亭,佟國維是兄弟哥們兒一樣的情誼,那麼和王掞就要更多一份敬重,連自己兒子,未來皇帝的教育都交給他,可見重視。

這些老臣子輔佐康熙,看的已經不是個人的榮辱得失了,而是老爺子的尊嚴,還有帝國江山的長久穩固,他們是隨時願意為了老爺子康熙的面子,還有清帝國的裡子犧牲一切的。

還不起錢,魏東亭為了維護康熙的面子,寧願自殺也不開口,其實錢大多花在了康熙南巡接待。佟國維和康熙唱雙簧,自願退休,而這個王掞,和他們是完全一樣的,大局看得透透的,適當關頭,寧願自汙,也要出來幫康熙。

這是一種一般人難以理解的忠良,對主子的拳拳之心。就好比獵犬隨時可以為了護主犧牲自己。他們關心的已經不是自己的名利,忠誠已經到了忽略自我,超我的程度。

我們都以為王掞是來搞笑的,但是這個老大爺經常的一些舉動,已經可以告訴大家,他不簡單。

全劇裡王師傅一共出現的次數很少,大概五次,這五次,都是把這個人物的大局觀,洞察力,膽魄,還有包容展示無疑的。

第一次,給太子送錢。

他是書呆子嗎?不是!靈活得很,追繳國庫欠款的時候,查到太子頭上,王師傅給太子了一本“花了老臣一輩子心血註解的《大學講義》”讓他從中悟出一點道理,裡面其實是幫太子換錢的銀票。哪裡是什麼書呆子,直接就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然後第二次,第十集,康熙要一廢太子,只有王師傅勇敢地站出來提醒康熙——不能廢哦!

為什麼不能廢?因為如果太子沒了,八爺黨,四爺黨,其他人,頃刻就天下大亂,康熙就不要想安度晚年了。

首先,他是說了大實話——不公平!太子被所有人黑,被所有人整,除了個別阿哥,沒有人幫太子。

這個是大家都知道,但是沒有任何人敢挑明的。

其次,他說了,不教而誅——

意思是太子是你自己立起來的,三十年,你用了最好的資源,教育去培養他,最後你把他否定了,也就是把自己否定了,以後你晚年拿什麼服人?你這樣弄得來人心不服後果是什麼?後果就是天下不服你——

這些都不是廢話,都是句句誅心的話。王師傅勇敢地提醒康熙,你不要一時衝動,鑄下大禍。

果然他說到了康熙心裡,康熙真的愁了——

雖然最後君無戲言,他還是沒有聽王師傅的忠言,毅然廢掉了太子,但是過後很快就發現跳出來的八爺了。所以事實證明一廢太子就是錯的。

接下來,第18集,邊疆匪患,康熙需要選大將軍王去帶兵,八爺黨推舉已經不被康熙看好的八爺,理由是——

而康熙並不想八爺出來帶兵,正在一大群人說得頭頭是到的時候。王師傅出來花樣攪混水,這個算是達到這個角色在本劇中的第一個智商高潮了——

你們不是說八爺不懂兵事也可以帶兵嗎?那我乾脆給你一黑到底,我推薦太子出來帶兵,看誰是真的坐朵兒的主帥!

表面上是搞笑無厘頭,實際上是在幫康熙解圍,給他找理由,找臺階。王師傅話已經甩出來了,如果你康熙同意八爺這個不懂兵事的去帶兵,那麼為什麼不可以同意“哀兵必勝”的廢太子去帶兵?你一碗水端不平嘛,等於也就變向地向朝堂上所有人宣佈——廢太子帶兵是扯淡,八爺帶兵,更是扯淡。等於是拿太子去汙八阿哥。在他說話之前,人還沒出來,話就先來了——

我一個大家都嫌棄的廢太子的人來附和你十爺,把你們弄得一樣黑,黑死你們。

然後正好就給了康熙話說——

康熙罵的是廢太子,其實罵的都是八爺。太子調兵逼宮是假的,但是八爺串聯爭儲君,逼肖國興算計太子都是真的。

然後最萌的是,王師傅還來了句不要虐待廢太子——

這是兩個老頭在唱雙簧,忽忽悠悠就又把八爺的如意算盤打垮了。注意看這時候康熙的表情,不是厭惡王師傅,而是很感動,很隱忍,很難過,他已經理解到王師傅自汙的良苦用心了。

這裡有一個一秒左右的焦晃老師的表情變化,大家可以自己去體會。不是那種荒唐或者譏諷或者洩憤的表情,而是那種快哭了又要忍著的表情。

再接下來,19集,康熙病了,太醫說吉人自有天相,不要緊的,但是王師傅馬上就悟出來康熙不行了。

這個必須是非常瞭解康熙的人,才能達到這種程度。

而馬上王師傅就告訴四爺,你要繼位——

而他不是要巴結四爺,因為他清楚知道,八爺不行,太子不行,只有四爺能夠延續大清的江山。


所以,王師傅根本不是一個跟著誰都為了自己利益的人,他要的是國家社稷,百姓福祉,對他來說康熙的江山就是他拿命和康熙一起換來的,絕不能看見它走邪路。

所以,最後,王師傅必須死。

因為為了四爺上位,就不能有把柄被八爺抓著,王師傅知道四爺不忍心,於是只有自己下手。

而王剛剛說完這個,下一幕就是他被康熙開缺。


開缺了,就算是擼到底了,王大爺幹任何事,都不幹任何人的事了。他可以最後一次為皇帝,為江山背鍋了。於是立馬就趕去賜死鄭春華。

而除掉鄭春華以後,王師傅自己就是最後的人證了,為了保密,自己也必須以死封口。

而王師傅最後是等到雍正來了才服毒的,他此時的神態,哪裡是個昏聵的老人,明明是最精的人。他送給四爺最後的話是,您的路還長,您可要好好地把他走完。

這是用自己的命,換了四爺的將來,大清的將來。

王師傅這樣的人根本不在乎利益,生死,作為標準的文人士大夫,他要的是朝聞道,夕可逝的骨氣。雖然命運讓他輔佐了太子,而大環境讓太子失敗,但是最終他自己,卻為康熙江山的延續,保舉了一個可靠的新君。

所以,他哪裡是輸了,他其實是大大的贏了,因為為了理想之死,是死得其所,死而無憾。另外,在康熙朝為康熙犧牲背鍋,康熙自然不會虧待他家人,雖然輔太子不成,但是擁立雍正有功,連命都搭進去了,那麼雍正即位之後對王師傅的評價,以及對他家人後代的照顧,也就可想而知了。王師傅是把一盤太子下死的棋下活了,是把一般人不能改變的大勢都改變了。哪裡是不輸不贏,明明是從輸到贏。

注:真正歷史上的王掞病逝於雍正六年。


HannibalLecter


《雍正王朝》中的太子胤礽的師傅王琰臨死前對胤禛說自己一輩子下了兩步棋,一步棋輸了,一步棋贏了,然後服毒自殺了。

王琰的第一步棋是一步明棋,人人都看的懂,也都看的到。


第二步棋是一步暗棋,只有幾個人看到了,也只有幾個人看懂了。

王琰的自殺其實是他走的第三步棋,只有走了這一步棋,才能保住子孫後代的榮華和富貴,不知道大家看明白沒有?

我們具體的來分析一下王琰的三步棋:

1、第一步棋是明棋,太子的師傅王琰的第一步棋是擺在明面上的,就是和他的身份有關係的太子的老師。

既然是太子的老師,就是負責輔導、輔佐太子,教給太子為人、為君的道理的老師。

太子就是將來要繼承皇位的,輔導太子成為一名優秀的皇帝,一名有所作為的好皇帝,是作為太子的老師的最大的願望。

結果太子不但沒有成為一名好皇帝,連成為皇帝的資格也被剝奪了。


這對於王琰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傷害,因為這是他一輩子的心願。

如果不是這樣,王琰一輩子只走這一步棋就夠了。

2、第二步棋是暗棋,之所以說這步棋是暗棋,是因為不能擺在明面上,否則也可能發生變化。

王琰師傅在太子二次被廢后並沒有完全的消沉下去,他在暗中觀察究竟是誰可以成為將來的儲君,究竟康熙皇帝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是誰?

王琰終於發現了康熙心中的人選,並且自己也是認可的,於是王琰親自上門到胤禛府上,提前抱大腿,並送上了八爺黨要在關鍵時刻拿鄭春華做文章的消息。


胤禛本來以為事情做得隱秘,誰能想到別人都知道了,關鍵是康熙肯定都知道了,這真是個“燙手的山芋”,不殺不行,殺也殺不得!

誰知道康熙心理怎麼想的。胤禛真是有些慌亂,不過正合王琰的心意,要不然空口白牙說投靠就投靠,總得有點“投名狀”吧!

而王琰的投名狀可不僅僅是這一則消息,而是解決問題。

王琰直接說了由自己去“說”死鄭春華。 王琰再次求見試探了康熙的想法,肯定了自己的猜測沒有錯!


於是就回家走了完了自己的第二步棋,“說”死了鄭春華,給胤禛解決了後顧之憂!

3、第三步棋自殺。

其實不管是第一步也好第二步棋也好,都是為了自己的後世子孫,為了自己一家子能夠富貴榮華,衣食無憂。

如果第一步棋走好了,根本不用第三步棋,但是第一步輸了,必須再走一步,而第三步棋自殺是為了配合第二步棋的。

因為即便是第二步棋贏了,如果自己不死,知道了胤禛的隱秘之事,將來難免會被滅口,家裡面也可能受到牽連。


而自己自殺以後,,沒人知道這件事情,胤禛登基後為了感激他,肯定會善待他的後人。

王琰將家人遣散後,毅然的服毒自殺,等待著“九子奪嫡”這盤大的棋局結束的一天,就是胤禛回饋王琰後世子孫的時候。


逝去即歷史


帝師,需要一顆勇敢的心,伴君如伴虎,教會了帝王之道讓皇帝成為君臨天下的寡人,沒有父母兄弟姐妹只有江山社稷,那麼老師的位置該如何安放呢?二月河從順治失去董鄂妃決定出家寫起,第一代帝師竟然是個出家人行森和尚,福臨有心向佛源自於經歷多爾袞之亂和滿漢一統的理念,他非常推崇漢文化以儒釋道合一為自己治學切入點,行森則以渡化君王為自己修業大願,終於在福臨最寵愛的董鄂妃病逝後出現了機會,本是佛家一納子,奈何生於帝王家?福臨執意出家遭到了母親孝莊和滿族親貴們極大的反對,奈何他心灰意冷無法挽回,八歲的皇子福臨看著父皇出家心存陰影,孝莊太后不得不再次出發帶著自己的孫子登上大位君臨天下。



玄燁八歲繼位沒有能力處理國事,天下事在輔政四大臣手裡,索尼老奸巨猾左右逢源,蘇克薩哈與鰲拜水火不容,玄燁與祖母看著他們從忠心耿耿的託孤之臣變成爭權奪利的亂臣,索尼病逝,蘇克薩哈被陷害致死,鰲拜獨攬朝綱反對康熙親政,年幼的皇帝需要一顆勇敢的心和最強大腦應對權臣,福臨為自己的兒子福臨挑選了滿蒙漢藏及騎射五位帝師,其中漢人帝師魏承莫講授的歷代興亡典故與君主論道最符合康熙此時需要,魏承莫的講學引起了鰲拜的猜忌,於是鰲拜利用黨羽勢力逼迫孝莊太后免去魏承莫帝師職位而外放巡撫。鰲拜舉薦了年老迂腐的濟世為帝師,濟世此人曾經為順治的老師,被強迫換老師的玄燁極為不情願,濟世則心安理得的再次逼迫皇帝行拜師禮儀,此後師生關係一直保持冷戰狀態,玄燁的功課一直沒有太多的長進,濟世還是按部就班進行教學,直到玄燁決定參加科舉考試來測驗一下自己的水平,濟世才吐露心扉說出自己內心想法,他想以自己為磨刀石磨出皇帝這把寶刀。



濟世之後是伍次友,後來是張英等舉國知名的大家,玄燁奉行濟世老師以天下為師的理念沉澱學問悟出治國理政思想,他這樣的理念滲透到自己皇子的教學之中,他為皇子們在南書房設立學堂除了滿蒙藏漢以外還增加了天文地理科技課程,皇子們每天四點左右起床從自己的王府趕十幾公里路程上學,帝師們都是寒窗苦讀的有識之士抱定神聖的責任來培育王子王孫,康熙皇帝自己也會定期抽查皇子們功課,皇子們出成績,帝師們加官晉爵,反之則丟官罷職。二阿哥胤衽一出生便被封為太子,源於康熙對皇后赫舍裡的深情厚誼,赫舍裡早逝,康熙便更加寵愛胤衽,胤衽過早的成為太子不是一件好事,諸多的皇子們對東宮之位虎視眈眈,為了保住東宮地位,胤衽開始在自己外公索額圖的教唆下建立自己的勢力,太子黨與八爺黨及大阿哥的明珠黨三足鼎立,政治鬥爭需要財政支持,太子控制了吏部和刑部可以用來培植羽翼和收刮財富,八爺黨以戶部為核心延伸到江南鹽稅重鎮,康熙洞若觀火卻無暇顧及平衡,平三蕃,滅葛爾丹,跟俄國人幹,收臺灣耗費了大量心力,於是超長待機的康熙成了太子苦苦等待的漫長冬天。



冬天實在太長了,老而不死是為賊,康熙不明白自己偷了兒子們什麼了?王禪也不明白自己講的知行合一理念到了太子肚子裡變成了人為財死 和鳥為食亡,胤衽聽不進去道德文章,修身養性的道理不能換來銀子,銀子可以收買人心,人心歸附則東宮穩固。無邊無際的欲求讓忠厚孝賢的太子成了一個目光短淺的草包,他膽子和胃口一樣大開始覬覦父皇后宮張春華,張春華是康熙寵愛的妃子,這是一個亂倫的醜聞。胤衽的荒唐被老子捉姦在床,亂了方寸的太子被身邊的人慫恿造反,康熙不費吹灰之力平復了叛亂,太子被廢了。



赫舍裡的情誼仍在,三十年太子的影響力未減,康熙內心希望給兒子一個改錯的機會,王禪抓住了這個機會保舉了廢太子復位,可是胤衽陷得太深了無法自拔,康熙一生之中最後一次南巡授權太子監國,太子竟然公報私仇將擁立老八為太子的文武大臣都削職罷權,國丈索額圖也不滿女婿康熙三番五次的訓誡決定造反,於是太子第二次被廢了。王禪在太子第二次被廢前後做了苦口婆心的勸諫卻無濟於事,太子只是尊敬自己的老師卻並不信奉他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



作為帝師,王禪失敗了,培養三十年的太子成了叛逆,自己作為王陽明心學的大家竟然無法幫助自己學生正心,他拿定主意培養一個真正的國家棟梁,那個人選不會是面善心惡的胤祀也不會是書呆子三阿哥而是冷麵王胤禛,王禪決心除掉太子女人張春華以決八爺黨算計,做了這件事需要付出代價,王禪已經準備好了後事。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煤山上的歪脖子樹下吊著大明亡國之君朱由檢,他的大臣們被闖王李自成反攻倒算,隱於山中的飽學之士在清帝國滿漢一統政策下重新入仕,正如濟世所言,他是大明的狀元也是大清帝師,王禪也是大明的忠臣更是大清帝師,這些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理想的大才構建了康乾盛世華章,他們在政治鬥爭的漩渦中乘風破浪宣揚聖人教誨正人正心,王禪之死,殉道帝王。


唐俊龍55398571


幫助雍正掃清了救鄭春華的事。他和那個隆科多舅舅佟國維都是前半生失敗,攤上太子或八爺,後半生或者臨死幫著了四爺。這些搞政治的,總要扳回一局才肯瞑目的,他們要面子的情結極其嚴重。


浩浩和湯湯


(日堯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無限猜想200——072

太子師傅王掞在太子胤礽身上花費了半輩子心血,最終抱著遺憾而去,鬧個不輸不贏……

康熙皇帝確立的太子胤礽不但自己把自己玩兒廢了,還把自己的師傅王掞氣死了!看來這位太子的師傅王掞還是有氣節的一個老頭,不過臨死前把自己的心裡話說全部說給了雍親王胤禎,即使是死也要死個明明白白。



(太子胤礽師傅王掞)

康熙朝的太子胤礽師傅有很多,上書房大臣張廷玉的父親張英,李光地、熊賜履和湯斌等等都不是等閒人物。

可這未位王掞只是太子胤礽的師傅其中的一位,因為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特殊的介紹了這位太子的師傅王掞與太子胤礽之間豐富的情感交流。

王掞,康熙九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提學浙江,累升內閣學士,轉戶部侍郎,康熙三十七年調吏部,四十三年升刑部尚書,後又調工部、兵部、禮部,都是擔任要職,為屬僚所折服。

我們從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可以看出太子胤礽與他的師傅王掞也是非常尊重的,可是無奈,自己的自信心受到了挑戰,整天周旋在自己兄弟們的你爭我鬥當中,而且處處充滿了陷阱。
(太子被廢而失落的王掞)

太子胤礽的再次被廢讓這位飽讀詩書,而又剛正不阿的太子師傅王掞感到十分苦惱,因為他自己的願望就是在他後半生的三十幾年裡把心血都傾注了太子胤礽身上,他想服侍一代令主登上大位,自己也好青史留名。

現在看來這個願望徹底粉碎了,因為太子的這次被廢,已經沒有復出的可能,可是他對康熙帝的忠心沒有變,他更不死心自己就這麼撒手西去,於是他在康熙帝眾多的兒子當中看到了四阿哥胤禎,他要勸四阿哥胤禎去爭奪皇位,不能讓康熙帝把皇位留給那些看西洋景的阿哥們手裡。

於是王掞來到了雍親王府,他這次到雍親王府並不是單單勸四阿哥胤禎去爭奪皇位,還有與太子有私情的康熙帝的嬪妃鄭春華就藏匿在雍親王府,他不想讓這位該死之人再次牽連到四阿哥胤禎,他要幫助四阿哥胤禎解決掉這個女人,不能再留下後患。
(不輸不贏的王掞師傅)

王掞師傅說得清楚:老臣的這半輩子心血花在二阿哥胤礽身上算是白費了,可是四爺您得爭取繼位呀!大清的江山社稷,還得靠您四爺來支撐。

王掞記者說道:我這次來到四爺府上就是想跟你說,盼著你早點兒繼承大統!雖然二阿哥胤礽眼看著是不行了,可是四爺您如果要能繼承大統,老臣這輩子也算是鬧個不輸不贏不虧不賺。

讀書人大多都注重氣節的,特別像王掞這種在康熙皇帝身邊當了一輩子差的飽學之士,深受皇恩浩蕩而又至死不愈的人是很難改變自己的初衷的。看來這位老人選擇了一條不歸路,他不想因為服侍太子給自己留下的汙點傳於後世,所以他最終選擇了自殺……

(圖片來自網絡影視資料)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雍正王朝》太子的師傅王掞臨死前說他不輸不贏,然後自殺了。不輸不贏其實就是自我安慰罷了。

太師王掞傾盡了一生的時間,一生的感情培養太子。到最後是徒勞無功,太子就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太子兩度被廢徹底出局,這就是他認為的輸。



太子師傅“王掞”敏銳的感覺到太子黨裡面的老四有很大的機會坐上皇位。所以他想為老四解決一個麻煩,去說服老四殺掉皇貴妃鄭春華,太子和鄭春華通姦,兒子和父親的小老婆通姦,而這個小老婆就在老四的府裡養著。這個秘密如果被別的皇子知道,絕對會成為攻擊老四的武器。所以他說服老四除去貴妃鄭春華,並且自薦自己去,一番說教,讓貴妃鄭春華羞愧自殺,他幫助老四掃清了登上帝位的障礙,這裡他認為自己贏了。所以他說下了兩步棋,一步輸了一步贏了,不輸不贏。


王掞真的不輸不贏嗎?估計他到死還不明白自己輸得一塌糊塗。他窮盡一生栽培的太子,兩次被廢,背後的推手就是他一直信任的太子黨老四雍正。太子被廢之後,一生的心血傾注失敗,萬念俱灰。他又做了讀書人不恥的事情,逼一個婦人去死,一代大儒有自己的尊嚴,所以他選擇了很體面的自殺,留有清名。也許他還有有別的想法吧,帝王之爭,太子失敗,他是太子老師,參與的太深了,知道的也太多了,新皇登基絕對會肅清政見不合的人。王掞還不如體面的自殺,這樣不連累家人。

這是個人想法,不知道對不對。如果你有獨特的見解,可以留言給我。


虎躍雲端


王掞是《雍正王朝》裡面一個很有意思的角色,他的先祖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首輔王錫爵,而不是正德年間的王陽明。

有很多人看不懂王掞,覺得他十分的迂腐,或者滑稽,比如在選大將軍王的時候,他就出來說,他有一個人選,那就是太子,所謂哀兵必勝,如果讓太子出來當大將王,那麼肯定必勝。

但其實這個也是王掞的無奈,因為他是太子的老師,他根本不可能像佟國維和隆科多那樣,佟家人分別支持兩邊,他只能支持太子,只要有一線生機,那麼他就得出來爭取一下。

那我們再來看看王掞的三件事情,就看出王掞並非是一個迂腐之人,第一件事情,在戶部虧空案裡,王掞就給太子在筆記裡面夾著銀票,太子一下子感動了,在這個事情裡面,王掞並不是跟太子講什麼大道理,而是用實際行動來幫助太子。

第二件事情,太子被廢之後,王掞在乾清宮死諫康熙,其實在這一幕之前,康熙回京的時候,就讓王掞一同登車,這個就說明康熙並沒有完全放棄太子,而王掞也指出了太子的難處,那就是其他阿哥的扯後腿,他也指明只要太子有悔改之意,還是可能再立的。

在殿前,王掞與康熙言語上面好像有點衝突,但其實都在為康熙第二次立太子埋下伏筆,這個也就是康熙在讓群臣舉薦新太子的時候,看到張廷玉和四爺、十三爺再舉薦太子就很高興,而看到滿朝推薦八爺就不高興的原因。

第三件事情,那就是在鄭春華的事情上面,王掞是支持雍正當皇帝的,因為他知道雍正心裡裝著大清的江山還有臣民,但是鄭春華也確實是一個隱患,八爺他們有可能拿鄭春華做文章。

王掞願意出手幫助雍正,那就出面羞死鄭春華,那鄭春華之死由誰承擔,自然就是由王掞來承擔,另外還有一層意思,王掞是太子的老師,太子無法繼位,他也是用這種方法來明志的,當然,王掞一死,雍正肯定也不會虧待他的後人的,還是很划算的,畢竟王掞年紀也大了。

王掞的不嬴,是指太子沒有繼位,不輸,是他幫助了雍正繼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