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炮樓上一般都安裝有探照燈,是自己發電還是從縣城接電?自己發電用的是什麼設備?

錦衣夜行23975926511


嚴格來說,抗戰時期日軍絕大部分的炮樓是沒有探照燈的,或者說有些人並沒有搞清楚探照燈的作用究竟是什麼?

眾所周知探照燈是一件可攻可守的武器,進可以提前遠距離搜尋捕捉敵人,退可以提前在遠距離之外發現和防範敵人,但實際上從他的設計到使用,探照燈的更多作用是用於防禦,而不是進攻。



似乎在很多人的概念裡,探照燈就應該如同我們在影視劇中所看到的監獄防禦設施那樣,一到晚上所有探照燈全部打開,不斷四處照射來觀察所能照射的範圍內有沒有異樣,不否認在監獄等特殊單位這的確是探照燈的使用方法,但實際上這樣的使用方法有一個很特殊的條件,那就是自己完全處於主動,而對手沒有任何反制能力的情況下,但在真實的戰場上,尤其是有武裝的敵人有可能出沒的地域,探照燈是不敢這麼使用的!

相信很多80後和更早的人都曾經看過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軍教片《奇襲》,裡邊有一處最經典的炸燬康寧橋的情節,而在這個情節上有著這樣一個細節,當天晚上美軍正在這座橋樑上擔任守備,這一期間志願軍偵察兵悄悄的摸到了橋下準備安放炸藥,這時守衛的美軍收到情況通報,得知附近有志願軍在活動,美軍連忙打開關閉的探照燈,結果直接發現了橋下的志願軍,隨後在美軍的機槍掃射下志願軍遭到重大傷亡,從這處情節就可以看出,在很多有可能出現敵人的區域裡,探照燈通常是不隨便使用的,貿然的提前使用很可能不但會發現不了敵人,反而暴露的燈光會提前暴露自己的位置,進而遭到對手的遠距離打擊,所以探照燈這樣的武器可以在監獄使用,也可以在一些只可能有少量敵人出現的軍事單位內使用,但如果將探照燈明目張膽地放在一些很可能會遭到正面攻擊的軍事單位,那到了晚上就等著捱揍吧!



非常令後人遺憾的是,在探照燈正式投入使用到軍事範圍中之後,我們自己恰恰在這一環節充當過反面典型,那就是發生在1895年2月份甲午戰場上的威海衛之戰。

1895年1月底數萬日軍在山東半島登陸,開始向駐紮在威海衛的北洋水師發起總攻,面對日軍的圍攻,在劉公島上防衛嚴密的北洋水師也展開了拼死的反擊,一時間日軍連續進攻多日都未能產生效果,考慮白天北洋海軍的火力太過於嚴密,於是就採用了夜間魚雷艇偷襲的戰術,並在第一次夜間偷襲中擊傷了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號,有了夜間遭到偷襲的前車之鑑,北洋水師在隨後加強了夜間防範,但卻採用了一個相當錯誤的軍事部署,在夜晚所有軍艦的探照燈全部開啟四處照射,企圖在遠距離內發現敵人的魚雷快艇,可最終的結果卻是這樣的亂照不但沒有發現對手,遠處的日軍反而根據暴露的燈光提前鎖定了北洋海軍軍艦的位置,連續遠距離發射魚雷,一夜之間北洋水師來遠號威遠號和寶筏號三艘軍艦被擊沉,就此元氣大傷。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想告訴大家一件事,探照燈的確是夜間反制對手的好東西,但怎麼使用要根據戰場上的實際變化,至少在抗日戰場上,在敵後區域我軍與日軍在炮樓封鎖的對峙上,探照燈的使用頻率並不大。

在抗日戰爭期間尤其是相持階段,日軍建炮樓與我軍拆炮樓的爭奪前後持續了將近五年之久,利用我軍缺乏重武器的劣勢,日軍頻繁在敵後游擊戰場的各個關鍵地點修建炮樓,企圖將游擊區分割開來,而為了將封鎖的游擊區不斷擴大,無論是八路軍還是地方抗日武裝,都將拔掉炮樓當成自己的主要拆遷工作,所以這一項拆遷與反拆遷工作也進行的格外精彩,既然日軍的目的在於封鎖和分割我軍根據地,那炮樓修建的同時,自然也要考慮他的防禦作用,以避免遭到我軍的攻擊,對於探照燈這個在夜晚可能會產生相反作用的物件,日軍也是要進行考慮性使用的。

直白的說如果是大型要塞或大型炮樓堡壘,再不懼怕遭到八路軍進攻的情況下,探照燈有可能投入使用,但在當年五里一碉十里一堡的格局之下,絕大部分炮樓其實只是屯兵的小據點,土木結構的材料,一個班甚至幾個人的防禦力量,給這樣的防禦單位去配備探照燈,幾乎就是在找死,先不說在敵後戰場上在我軍不斷持續破壞的情況下,日軍根本建立不起充足的電線網絡,就算在每個炮樓內配備小型發電機,如此微薄的防禦力量,在缺乏防禦和火力的情況下,夜裡拿著探照燈亂打,除了會在黑暗中不斷被對手的冷槍冷炮襲擊外,自己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還手之力。



也許有人會問,本來大部分炮樓的防禦力量就偏弱,有沒有遠距離防範對手的探照燈,那這些炮樓的建立豈不是更加危險?難道每個位置分別給八路軍來個送人頭?事實上即便不需要探照燈,現有的炮樓也能發揮出很大的作用。

比如很多炮樓修建時,都會在四周挖上很深的壕溝,動輒至少一丈寬一丈深,在沒有工具協助的情況下常人難以越過,又在炮樓的眼皮子底下,即便是夜晚在一片寂靜之下也難以毫無聲息的架設工具,所以炮樓本身的設計和佈置就可以將對手阻隔在外面,更重要的一點,當年敵後戰場上的炮樓並不是孤立的單位,而是密密麻麻鋪設到敵後戰場上,在幾千米甚至一千米以內就有其他小型炮樓相呼應的情況下,我軍對炮樓的進攻和破壞也造成了極大的阻礙,畢竟在這麼短的距離內,只要某一個炮樓遭到襲擊,槍聲一響,外圍的各個炮樓聽到聲音隨時會出兵支援,說的直白一些,本來我的旁邊就有友軍,我幹嘛還要配備一個隱患十足的探照燈!


遼寧資深球迷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中小型炮樓根本沒有探照燈,甚至炮樓裡面沒有電。

夜晚的照明,無論是鬼子還是偽軍,都用油燈、蠟燭之內。

也許大家不知道,當時中國絕大部分地方根本就沒有電。

1945年八路軍和新四軍共12萬官兵搶佔東北,從蘇聯手中接手地盤。

直到東北長春、錦州、哈爾濱這些大城市,很多八路軍新四軍這些農民官兵才第一次看到電燈,第一次坐過火車。

為啥?

鄉下包括縣城,壓根就沒有電,也不需要電。

當時農業基本都是手工化,耕田靠黃牛,運輸也是靠牛,沒有任何機器參與。

所以,日本的炮樓也是如此。

只有比較大的炮樓,才會設有探照燈。

探照燈都是需要用電的,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直接從公路的電線杆上拉電線。

一旦開戰,電線肯定會被破壞,所以這種方法不靠譜。

另一種就是直接安裝汽油、柴油發電機。

當時日本的科技還是比較先進的,坦克裝甲車就造了上萬輛,何談小小的發電機。

況且探照燈平時並不怎麼用,只有遇到緊急情況,才會打開。

那麼,炮樓裡面隨便放幾桶油,就能用很久,便於日軍長期駐紮。

很多人認為炮樓裡面有手搖發電機,其實那是手搖電話。

那個年代的電話,都必須先搖動的是一臺小直流發動機,電壓有七八十伏。 它的作用是發出信號,一部手搖,另一部就振鈴。

這不是用來發電的。

那麼問題來了,沒有探照燈,炮樓不怕晚上被襲擊嗎?

答案是,根本不怕。

當時炮樓外面都挖著寬2米以上的壕溝,人是跳不過去的,只能用吊橋進出。

壕溝外則還有多道鐵絲網,很難突破。

退一步說,你就算突破這些,摸到了炮樓低下,又能怎麼樣?

你沒有烈性爆炸物,單靠黑火藥手榴彈、炸藥包,根本沒法炸掉炮樓,乾瞪眼沒辦法。

相反,如果你突破的時候被發現,炮樓上面居高臨下用機槍掃射,擲彈筒轟擊,進攻一方會傷亡慘重,寸步難行。


薩沙


日軍建設炮樓是他們在建立一個據點之後必然會做的一件事情。這對於保障他們據點的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麼炮樓裡不免需要供電,這個電又從那裡來?


炮樓的待遇也不相同

無論什麼東西或者什麼事情都有大有小,對於炮樓來說其實也是這樣。就大炮樓還有小的就有著明顯不同的待遇。而炮樓呢?其實也是往往有著大大小小集群的,這就是一個體繫上的建設了,自然也有著落單的,這些情況都決定著這些炮樓內部的設施有所不同。

高級炮樓需要兩手準備

日軍的據點有著永久據點還有臨時據點之分,一般來說,大型的據點都是有兩個或者以上的炮樓,而這裡的設施自然也就比較完善。電是肯定不會缺少的,而且也都回有兩手準備,一個就是從外界的電線上拉過來,還有就是自己也備有發電機。


而且在這種據點的主炮樓周邊往往還有一些小的炮樓,一般他們的電源也都是圍繞著主炮樓建立起來的。所以供電一般還是比較完善的了。

當年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剪電線,毀鐵軌幾乎就是家常便飯,你說那些日本士兵那麼的精明,怎麼可能不做兩手準備呢?

當日軍遇到了剪電線這種情況以後,他們就不得不採用發電機來供電了,其實一般也就是普通的柴油發電機,或者汽油發電機,也沒什麼科技含量,畢竟那個時候造一個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

待遇差點落單炮樓

當然也有著待遇差一點點炮樓了,就是那一種落單的炮樓,一般這樣的炮樓還是沒有供電的。而這種炮樓一般都是在臨時據點中才會出現,過一段時間也就會被放棄掉,所以條件總得來說還是很差的,但是要是交通狀況良好,邊上又有電線,他們倒是有可能借助這個便利給自己通個電。

所以,就日本的炮樓而言,永久據點的一般都是有電的。而那些臨時的呢?往往就要考天時地利了。


圍知歷史


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看看日軍炮樓的地理位置就知道了

炮樓是一種四周有射擊孔,可以眺望四周,居高臨下並射擊的戰鬥用建築。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前期日軍勢如破竹,接連攻破中國軍隊的抵抗,但是武漢保衛戰以後,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戰略縱深很大,日軍那點兵力很快就入不敷出,特別是在廣大的華北平原,由於八路軍的存在,這裡成為了敵後戰爭,真正的抗日前線,這些搞得日軍大本營焦頭爛額

為了平定華北,實現以戰養戰,日軍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選擇了使用炮樓

日本為了保留滿足的機動軍力,把炮樓分永備和暫時的兩種,比較大的炮樓裡,一般也就幾個日本戰士,其他的都是偽軍。至於那種小一點的炮樓,乃至只有一名日本軍曹,剩下都是偽軍。大的炮樓有20多人,小的炮樓有10餘人。其實在大的據點在炮樓的周圍是有修建的電杆的,有軍隊在這兒駐守,他們在建造的時分自然會挖溝架橋拉網線,這兒的電線是從公路上的電杆高壓電來的,至於小的炮樓,其實根本就沒有探射燈,無從有用電的問題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筆者的家鄉有座大淩河鐵路橋,就是當年日本侵略軍所建,小時候曾經特地跑去觀察過,南北橋頭各有一座,內部是兩層的磚木結構,各個方向上分佈著射擊孔,再後來被武警接收就看不成了。既然是日軍保護鐵路線的警戒據點,那是一定要裝備探照燈用於夜間觀察的,不過這座鐵路橋距離縣城只有1000多米,確實有電線拉過來,很顯然這是日軍的永備據點,也一定會裝備小型發電機,這叫雙保險。



(孤立的炮樓沒有直送電源)

侵華日軍的據點分為永備和臨時兩種,它跟炮樓是不能直接劃等號的,因為大型據點可以建有兩個以上的炮樓,還附有平房等建築,用作兵營、倉庫和食堂等等,在整個據點的外圍進行戰術防禦佈置,一般會挖掘壕溝、拉鐵絲網、架設吊橋。這樣的據點駐上一個小隊的鬼子兵就非常難啃了,因為八路軍和抗日遊擊武裝嚴重缺乏攻堅武器,大型據點既有從公路的電線杆上拉統的電源,也有自備的小型汽油發電機。

但是沿公路架設的電線和電話線也是最不靠譜的,抗日武裝在攻擊據點時一定會首先切斷它們,以免鬼子迅速聯絡呼叫援兵,因此日軍大型據點不僅有發電機,其實還必備發報機,有線通訊在戰場上是最容易被破壞的。所以採用直接送電的方式,一般只存在於侵華日軍所謂的“治安區”,即日偽統治比較嚴密的地帶,而在“非治安區”和游擊區再架設電線杆顯然是愚昧的,那還不夠游擊隊砍的。



(炮樓裡的日軍照片)

但問題是碉堡和炮樓最密集的華北地區,反而也是日軍兵力最稀薄的戰略區,在廣袤的山東、山西、河北大地上,日寇華北方面軍的總兵力不過20餘萬人,司令官多田駿曾經多次跟派遣軍總司令部叫苦,稱其兵力密度是每平方公里只能攤上0.37人,方面軍和各軍、各師團還要保持一定的機動兵力,而僅冀中地區日軍修建的炮樓就多達500多個,幾乎每10公里就有一個,日軍哪有如此多的兵力進行固守呢?

結論就是其實大部分炮樓都是非常簡陋的臨時據點,在1944年華北日軍實行戰略收縮時全部放棄了,這樣的據點一般是個孤立的炮樓,駐上一個分隊(班)的鬼子都算多的了,大多是由偽軍駐紮或者是幾個鬼子率領一幫偽軍。這樣的據點別說探照燈了,連照明用電的條件都不具備,侵華日軍配備的戛斯手提燈就是在這樣的炮樓裡使用的,當然,個別緊靠公路的據點除外,那倒是有條件拉上電源。

(日軍手提照明燈)

侵華日軍的發電設備主要有小型手搖發電機和汽油發電機兩種,前者用於發報機的配套使用,後者就是提供要塞和大型據點用電,最低配備到大隊一級。我們看《地道戰》鬼子朝地道里灌水,那就得使用水泵,而若想驅動水泵就必須得有發電機,因此鬼子是肯定有裝備的。這些發電設備都是日立、三菱等日本公司生產的,跟生產汽車引擎的工序差不許多 ,有看過一款94式三號甲型手搖發電機,重有約20來斤、尺寸22x26x11cm、踏板尺寸22x26,是由日本三菱電機株式會社1942年生產,這些日本企業也是侵略中國的幫兇。

1939年以後,鑑於八路軍和抗日武裝的蓬勃發展,日軍在華北地區大力推行“治安肅正計劃”,這就是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尤其是橫貫太行山的正太鐵路(石家莊、正定到太原),鬼子在鐵路沿線的大小城鎮、車站、橋樑、隧道附近密佈據點和炮樓,阻斷了八路軍各部活動以及與太行山根據地的聯繫,為了打破敵人的封鎖,才有了進行大破襲的“百團大戰”。



(日軍手搖發電機)

電影《百團大戰》裡攻克日軍重要據點(四個炮樓編了號)的橋段令人記憶深刻,英勇的八路軍戰士冒著日軍的火力衝鋒,卻由於缺乏直射火炮無法端掉敵人火力點從而造成傷亡慘重,居然演繹出奪取日軍坦克直瞄射擊的故事,顯然是文學創作了。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與蔣介石矛盾激化的焦點,一方面是軍隊的控制和指揮權問題,一方面是史迪威站在美國和整個反法西斯戰爭的立場上,堅持要把美援武器分配給八路軍一部分。

這就觸碰了蔣介石的底線,因此不惜冒著與美國決裂的風險堅決要求羅斯福調走史迪威,並最終如願。如果史迪威的計劃得以實施,華北八路軍能夠擁有一定數量的美式武器,比如火箭筒或者戰防炮等等,日本人的據點和炮樓那就是鬼子偽軍的活棺材,只可惜,歷史不能假設,無數抗日誌士因此犧牲在攻打炮樓的戰鬥中。

(打炮樓成為游擊隊的日常)


度度狼gg


新中國成立之後,全國尚有大量的地區沒有通上電。因此比這更早的侵華戰爭時期,日本儘管修建了許多炮樓並沒有安裝探照燈,而用來照明的也只不過是中國傳統的手提煤油燈或者蠟燭。

許多人一定會質疑那如果沒有安裝光線極強的探照燈,那麼這個炮樓在夜晚豈不是會成為擺設,根本發揮不到警戒和觀察敵情的作用。

實際上並不會,儘管許多設在偏遠地區的炮樓沒有通電更談不上安裝光線極強的探照燈。但是憑藉著月光和守衛炮樓的哨兵靈敏觀察。再加上炮樓周邊往往都是空無一物的平原地區。想要在日軍設立的炮樓視線範圍內進行大規模的行軍或者偷襲也是十分困難。

因此我們發現,無論是在真實的歷史環境中還是在文學影視作品中。每當我軍要對日本的駐點縣城進行騷擾和破壞時,往往要先拔掉設在沿途的日本炮樓和據點。因為這些日本炮樓和據點就像一根釘子一樣安在了我軍與日本佔領的地區城鎮之間。如果繞開這些日本炮樓,反而會成為我軍留在背後的隱患。



另外對於那些十分重要的炮樓,也是會通過通電的縣城或者大的城市為其送電。以保證這些重要的炮樓能夠實現24小時不間斷工作,同時保證夜間觀察敵情的視野範圍。進而使重要的軍事基地和駐點不會受到威脅和損失。


甚至在這樣的炮樓裡面還會設有通訊設備,比如說電臺。這也是為了能夠更好的發揮炮樓的作用。畢竟我國愛國軍民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曾經給侵華日軍帶來無數次的騷擾和夢魘般的破壞。使得這些日本侵略者不得不加強警戒和防禦工作。

而且日本在侵華期間,為了更好的實現自己佔領中國的狼子野心。在我國的東北地區和佔領的中國大部分地區一直在探索自然能源。派遣地質考察隊對我國大部分地區進行地質勘探。以圖侵佔我國煤炭鋼鐵、石油等資源。



同時侵華日軍也在開發發電廠,比如說在我國東北地區就在建一座當時亞洲裝機容量最大的水利發電廠——豐滿水電站。然而這座電廠還沒有建成,日本侵略者便不得不選擇了無條件投降!


珞珈山的貓


抗戰時期日本鬼子的據點也分大小的,鬼子的師團旅團不也得駐紮嘛,發電機就是必備的了,至於抗戰中後期在華北平原上數量眾多的炮樓,由於數量多且鬼子兵力分散,每個炮樓裡的鬼子也有多有少,多的有一個小隊,少的也有六七個(配偽軍一個排或連),一般也會有汽油發電機。

那時的鬼子軍用物資裡很常見一種四方的鐵皮桶,就是裝的汽油,單手可以很輕鬆地拎一桶叫做一聽。早期鬼子物資充足時,燒房子燒屍體(比如戰場上被打死的鬼子)等都是架上柴澆上汽油燒的。

至於發電機,別忘了那時鬼子有坦克有汽車,所以發動機發電機並不是做不出來。

前面講到中後期華北平原上炮樓眾多,因此每一個炮樓配一個發電機肯定不可能,但鬼子(掃蕩和封鎖區就是岡村寧次搞的)也真不笨:炮樓大約按“大—小—小—小—小—大”的規模建造,一個有小隊駐紮的主炮樓配發電機,通過電線傳輸到周邊的幾個小炮樓,這樣一來小炮樓也有電了。

當然也會因鬼子太平洋戰爭後兵力不足的原因,而使得更小的炮樓裡都是偽軍駐紮,那有沒有電就不好說了。

當年土八路常乾的事兒裡,就有扒鐵軌割電線。

這些還真不是我瞎寫的,記得多年前看過零散的資料,但具體記不大全了。





WanderinginParis


日軍炮樓上的探照燈是如何發電的

估計看過抗日電視或者電影的人應該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就是日本在中國當時修了很多的炮樓。這些炮樓作為日軍的一個個據點,統治著當時日本所佔領的中國的國土。

當時八路軍們為拿掉這些炮樓,可是費盡了功夫。每當八路軍在晚上發起衝鋒的時候,日軍炮樓裡面就有兩項法寶,一個是機關槍,再一個就是探照燈。有這兩樣東西在,八路軍精心準備的進攻就可能會遭到失敗。探照燈確實是一個令人非常討厭的東西,雖然他不可能夠為日軍進行精確制導,但有可能使八路軍的進攻無所遁形。

不過在二戰朝著中國應該還比較落後,電這種東西還是一個奢侈的玩意兒,一般的縣城也不會有電,所以很多人就會納悶,日軍炮樓裡面的探照燈電是從哪裡來的呢。在這裡不得不說中日兩國工業之間的差距了,雖然當時很多農村都沒有電,但是日軍可以配備一個小型的柴油發電機,雖然效率和現在的沒法比,但是在關鍵的時候還是可以應急一下的。

畢竟八路軍的進攻不可能天天有去打炮樓,只能夠偶爾去進攻一下,每次進攻都要準備很長時間的。所以日本日軍只要把柴油發電機放在那裡備用著,很長時間都不會用到,一般一桶油並不多,也可以用很長時間,因為平時基本上不用。不得不說日本的炮樓在日本統治中國的時候確實起了很大作用,也只能說中國實在是太落後了。因為在同時期的歐洲,炮樓這種東西是沒有任何作用的,畢竟當時歐洲各國的軍事力量還是很強大的,如果德軍建立了炮樓這種東西,只能夠是給人當靶子而已。

所以在抗日戰爭的時候,日軍炮樓裡面用的電應該是自己備用的柴油發電機發的。當時中國比較落後,並沒有成系統的輸電線路。事實上即使有外面的電,他們也不敢輕易的接入,因為很容易被人切斷。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內的很多地區都沒有發電站,特別是一些內陸城市,即使是縣城裡面,也沒有專門的供電設備,只能靠著簡易的發電機進行供電。日本軍隊的炮樓主要用來對付游擊隊,游擊隊出沒的地區都是鄉村地區,日軍炮樓距離縣城有很長一段距離,即使縣城內有大功率的發電機,也不能給炮樓進行供電。因為從炮樓到縣城的這片區域,都是游擊隊經常活躍的區域,不管日軍拉扯多少電線,都會被游擊隊破壞掉。



因為沒有從縣城連接電源的條件,大部分日本炮樓都是自給自足供電。真實的日本炮樓和影視劇中有所差距,影視劇中的炮樓都建設的十分堅固,而且裝備有重機槍和探照燈。然而現實中的炮樓可能只駐紮有十幾名士兵,並沒有裝備任何重武器,只有規模較大的炮樓才能夠裝備重機槍。至於炮樓中的探照設備,因為條件比較簡陋,炮樓裝備的探照燈也五花八門。


一些條件較好的炮樓,能夠配備一般的發電機,這些發電機平常可以為炮樓供電,在交戰的時候能夠為探照燈供電。而一些條件一般的炮樓,就只能配備一些簡易的發電機,因為發電機的原料不足,這些炮樓在平常都不能用電,只有在交戰的時候才打開探照燈。由於日本在抗戰時期修建了很多炮樓,即使是簡易的小發電機也無法做到人手一件。

一些位置不重要的小炮樓,只能靠著手搖發電機發電,或者使用嘎斯燈作為照明設備。最倒黴的是偽軍駐紮的炮樓,因為供電設備不足,這些炮樓連最基礎的探照燈都沒有配備,在夜晚只能靠著煤油燈觀察外面的情況。因為炮樓都建設在制高點的位置,游擊隊也沒有裝備可靠地攻城設備,因此即使是沒有裝備探照燈的炮樓,也具備很強的防禦能力。



軍武小咖


二戰時期,日本給被侵略國家造成了難以言喻的巨大創傷,尤其是我國更是蒙受了巨大的傷亡和損失,這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忘卻的。抗戰時期,日本修建了許許多多的碉堡和炮樓,這些炮樓易守難攻,對當時缺乏重武器的八路軍戰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一般情況下,日本的炮樓主要是修建在華北等地區,執行治安戰,一個炮樓就可以控制一片地區,而許多炮樓互相連接,就形成了日本的管控網絡。

許多影視劇中,日本的炮樓都有著大量的探照燈,但是筆者認為這並不可信,當時縱觀整個北方地區,日本的電力設施也是很少的,主要集中在津京地區和日本人苦心經營的東北地區,舉個例子,1937年後,日本人就先後在松花江、鴨綠江、撫順、阜新等地修建電力設施。1938年前後,日本還使用種種手段,通過名義上的合資和直接實行軍事管理兩種形式,全面控制了東北三省及北平、天津、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地電業,強行霸佔公用電廠38個、自備電廠62個、送電線路291.7公里、配電線路5491公里、變電容量5.531萬千伏安。

不過,在日本治安戰的主要戰場,晉察冀地區的農村,是很難通上電的。一般情況下,也就只有距離城市較近的防禦工事和炮樓內能夠使用電燈和探照燈來照明,距離較遠的偏遠地區是很難接線照明的,而且電線在當時非常容易損壞,稍不注意我們的游擊隊破壞,所以許多防禦工事內都是使用兩套系統,除了接電之外使用自發電來維持探照燈的運行,或者乾脆不使用探照燈。

在抗日戰爭中,為了不讓日本人用上我們的電力設備,中國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當時的浦東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開發浦東”第一人童世亨先生拒絕和日本的電力公司合作,停業抵抗日本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38年9月,武穴光明電燈公司經理陳雲山及3名工人為保護髮電機組設備,被日軍殘酷殺害。該公司配電工陳實後來加入了抗日隊伍,他們做出的貢獻我們也不要遺忘。

總的來說,雖然當時日本人的炮樓戒備森嚴,但是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方便,很多小型據點還都得使用煤油燈等設備照明,並沒有通電,尤其是在二戰中後期,日本將主力部隊調往太平洋作戰,再加上當時的日本國力已經枯竭,日本炮樓的情況還要更差一些,不僅通不上電,還缺乏各種給養和設備,許多炮樓直到二戰結束都沒有通電。

總的來說,由於當時我方游擊隊的破壞和死守,當時日本炮樓能夠使用上電力的並不多,大多數是使用自己的發電機帶動探照燈進行照明,而戰爭後期,連日本本土都缺乏燃油的情況下,日本人的情況還要差一些。


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兵器世界,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