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膚”到底是什麼?該不該嘗試?

“灌膚”到底是什麼?該不該嘗試?

如題。

風很大的灌膚,某書上有無數的安利,至於為什麼,我也沒明白……更出現了很多DIY大師,全部5元在家自制。

我對很多事情都保持著中肯的態度,不吹不黑,只用事實講話,但灌膚這件事,我想說,它就是個偽科學。


在第一次聽到這個詞的時候,老實講,我還挺好奇的。

到某書上搜索了幾個高讚的灌膚回答,我這算是摸清了它的套路了。


“灌膚”到底是什麼?該不該嘗試?

我們先來看看灌膚的步驟


第一步:潔面,熱敷

這個可以理解,正常操作,熱敷打開毛孔,為後續的流程做準備。

但如果說是熱敷疏通毛孔,我可就坐不住了啊。

堵塞在毛孔裡的油脂是固態的,不會因為熱敷而變成液態流出毛孔。

“灌膚”到底是什麼?該不該嘗試?

第二步:5:1,混合乳液和精華

這個我其實沒太明白為什麼是這個比例,這個比例能碰出什麼火花,我也覺得沒有,更像是故弄玄虛以及浪費錢。

在這裡更讓我驚訝的神操作是,直接用新鮮的蘆薈,把蘆薈肉刮出來,直接代替精華和乳液。殊不知,沒有經過加工的蘆薈汁和蘆薈肉致敏率非常高。我們日常看到的已經加工成型的蘆薈膏,也通常並不是蘆薈粉末,也只是加入少量的蘆薈提取物。


第三步:把調配好的乳液捈在臉上,再用勺子刮掉

“灌膚”到底是什麼?該不該嘗試?


第四步:重複第三步


所以整個流程下來,可以發現,沒有任何的高科技成分所在,更不相信能帶來什麼神奇的效果。


然而,神奇的一幕發生了。


“灌膚”到底是什麼?該不該嘗試?


首先,皮膚不存在排毒這個說法。

人體能夠解毒的器官是腎臟和肝臟,皮膚雖然也能排毒汗液和油脂,但對於排毒,不好意思,皮膚還沒進化出這麼高級的功能。


那為什麼刮出來的東東會是黃色,棕色甚至黑色呢?

以下4種可能情況:

① 你清潔真的不乾淨,第一次擦出來的髒東西是殘留的彩妝。

② 敷在臉上的乳液和你的金屬勺子發生了化學反應。

③ 有些乳液長期暴露在空氣中會發生氧化反應。

④ 純屬瞎扯。例如上面那張圖,第一次和第三次的乳液明顯不是同一種乳液。

“灌膚”到底是什麼?該不該嘗試?


灌膚一次等於10次美容,100張面膜?

別開玩笑了,那為什麼好像做完皮膚白了一個度?

因為你剛操作了物理性去角質,用勺子把水潤的角質層颳走了,去角質之後,皮膚變白,很正常。

“灌膚”到底是什麼?該不該嘗試?


不僅沒啥用,還能帶來很多可預知的傷害:

1.各種DIY。

某書上實在太多各種DIY配方,各種形形色色的菜譜,綠豆粉面膜,蜂蜜牛奶面膜……用途也很廣,去黑眼圈去閉口。請大家慎重,爛臉是早晚的事。

2.大量的護膚品,最大的傷害就是浪費錢了……

3.用勺子刮。可以看到在用勺子刮之前,皮膚正在被乳液滋潤著,處於一個比較飽和且角質層較軟的狀態,反覆地刮,這不,你又在過度去角質了。

“灌膚”到底是什麼?該不該嘗試?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大多數人對於護膚這件事真的太著急,也就是這種心理,才能讓灌膚如此流行。

對於護膚這件事,大家還是要透過大量的風看清現實,理性護膚,特別是當一件事看起來效果太好的時候,你就要認真想想是不是有問題了。

所以,這篇文章的總結就是:灌膚,誰都不要去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