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向鄧艾投降時,黃皓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魏延若還活著,蜀漢還能延續?

魁哥說三國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魏延自在劉備入川之前,便來投奔,之後更是憑藉赫赫戰績贏得了劉備的賞識,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但在公元234年,諸葛亮臨死時,卻告誡眾將士提防魏延,說其早有反意,並給了楊儀消除隱患的錦囊,最終借楊儀之手,害死了魏延。

而魏延一死,蜀漢此時面臨著無人可用的尷尬境地。當後主劉禪投降鄧艾時,宦官黃皓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那麼魏延若還活著,蜀漢還能延續嗎?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第一,魏延此人軍事能力強大,若其尚存,必能助蜀漢北伐大計。

魏延此人,不同於一般的將才。他能力出眾,深得劉備的信任,否則他也不會會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坐鎮蜀漢咽喉--漢中了,他還曾說過:"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足可見其實力。而魏延不僅有鎮守疆域的能力,還十分能夠戰場殺敵。他曾在與魏將司馬懿對陣時,迎面擊退司馬懿,也曾提出過子午谷奇謀,發動奇襲,可知其軍事能力不俗。


魏延的軍事能力強大,足可支撐蜀漢後期的一系列征戰。而其又是諸葛亮北伐的強烈擁護者,他的死不可不說是蜀漢戰鬥力的損失。當諸葛亮死後,魏延仍堅持北伐大計。說道:"丞相雖亡,吾今現在。楊儀不過一長史,安能當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

我自率大兵攻司馬懿,務要成功。豈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國家大事耶?"魏延若還存活,必會堅持北伐曹魏,以謀蜀漢生存之道。而當時曹魏獨大,蜀漢勢弱,唯有奇謀才可攻勝。而魏延又恰巧是這樣的將才。因此魏延若存,必能助蜀漢北伐。


第二,魏延性格孤僻,自視甚高,與軍中將士關係差,易有隱患。

雖然魏延的軍事能力不俗,但是他的為人處世能力卻十分低下。據《三國志》記載:"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他自視甚高,與朝廷中其他同僚的關係不好。如果不是之前有諸葛亮與劉備重視其的軍事能力,為其謀劃出路,恐怕魏延早就淹沒在朝堂的渾水裡了。但諸葛亮死後,魏延別說想謀劃最高的軍事大權,就連同僚的信任和支持都沒能得到。否則當他與楊儀同被汙謀反時,怎沒有一人站在他身邊呢?


而諸葛亮死後,蜀漢面臨失去主心骨的局勢,國家極易發生動亂。此時若魏延尚存,必然會藉此機會,搶奪軍權。但魏延即使奪了軍權,最有可能的也還是遵循諸葛亮的北伐大計,堅持北伐。但以魏延的野心和智慧,必然不會考慮到連年征戰的蜀國百姓,也不會像諸葛亮一樣,休養生息,恢復生產。而是迫不及待的集全國之力,連年北伐,窮兵黷武。但蜀漢本就勢弱人少,若再征戰不休,恐怕是會引起國力下降,百姓不滿,最終蜀國大亂,動搖蜀國根基。


第三,魏延野心極大,失去諸葛亮的剋制,容易貪戀權勢,蜀漢內亂不斷。

在演義中,諸葛亮就曾提到過,說魏延腦後生有反骨,將來必然謀反,而事實也是如此。雖然在諸葛亮生前,他能夠發現魏延善養士卒,勇猛善戰等優點,並充分發揮其作用。但是在諸葛亮死後,魏延失去了諸葛亮的制衡,就像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再加上他自己性格高傲,與蜀漢的文臣武將關係極差,必然會破壞蜀漢內部的團結。


若諸葛亮死後,魏延仍然在世,那以其的野心,又怎麼不會妄想染指蜀漢的兵馬大權呢?魏延自身與蜀漢內部的爭鬥,或許還會被司馬懿等有心之人利用,進而擴大化,威脅蜀中內部穩定。況且此時劉家的後主劉禪能力低下,面對野心勃勃的魏延,恐怕也只能像當初的漢獻帝一樣,被人威脅,苟且度日了。

更何況黃皓本身就是個貪慕權勢的宦官佞臣,他在後主劉禪投降鄧艾時說的這句話,或許也是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的反思。魏延若還在,即使有叛亂之心,卻也仍然會保蜀漢無虞,蜀漢又怎會落到如此境地呢?

由此可知,若魏延尚且存活,蜀漢或許內有動亂,但也不至於這麼快就落得滅國的下場。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馮夢龍的《燕都日記》記載:“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

明明是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時,崇禎身邊的太監曹化淳說的“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不知為何竟然被有心人改編成了黃皓說的“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就算二人都曾是亡國之君身邊的紅人,黃皓又怎麼能和曹化淳相提並論呢?

其實,世人多被《明季北略》所誤導:“賊攻西直門,不克,攻彰義門,申刻門忽啟,蓋太監曹化淳所開。得勝、平子二門亦隨破。”後來的《明史流賊傳》、《國榷》、《崇禎實錄》及《明史通俗演義》等史料也多引用此說法,認為曹化淳曾將北京城的彰義門打開,放李自成的軍隊入城,因此將他打成了“奸賊派”。

但是,當時的曹化淳已告老還鄉5年之久,那有開門迎賊的條件和機會,而且也沒有打開城門權威。對此,他曾寫下《忽覩南來野史記內有捏誣語感懷》:“報國愚忠罔顧身,無端造誣自何人?家居六載還遭謗,並信從前使不真。”所以,他也是被歷史摸黑的一位賢臣。

崇禎在世時,曹化淳先後任司禮秉筆太監、東廠提督、總提督京營戎政等職,曾負責處理魏忠賢時的冤案,平反昭雪兩千餘件,可見其能;崇禎煤山上吊身亡後,曹化淳又多次奔赴北京,上書順治皇帝,請求清朝妥善處理崇禎帝后的陵寢,終獲得准許,比許多屈膝投降的明朝官員還要好的多,可見其忠;還有他的《被誣遺囑》、《感懷詩》等作品留傳於世,可見其才。

因此,如果說一位有才、有能、有德的人關心國事,並說出“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語,顯然很正常。反觀黃皓,自從17歲的劉禪重用他開始,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操弄威柄,終至覆國”(陳壽評)。

  • 向劉禪進讒言,致使劉禪和劉永兄弟感情疏遠,10多年來兄弟想見一面都不可得。

  • 排除異己,培植黨羽,將剛正不阿的將領羅憲貶為巴東太守,並受其親信閻宇節制。同時,害姜維前往沓中屯田避禍,其得知鍾會關中治軍,也不敢再回成都,只能上書劉禪。

  • 當姜維上書劉禪,說鍾會在關中治兵,有攻打蜀國的傾向,希望朝廷早做防備。可是,黃皓卻用鬼神巫之術欺騙劉禪,說敵人根本不會來,沒有那回來,致使蜀漢喪失禦敵先機。

很顯然,黃皓就是一個只會玩弄權柄的庸才,又哪有一點憂國憂民之志,也絕對不會說出“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這樣的關心國家安危的話來。

就算黃皓真說過“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魏延也沒有被馬岱所殺,蜀漢還能延續嗎?可以肯定地說,答案是否定的。

《三國志·魏廷傳》記載: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也就是說,魏廷“以勇略任”(陳壽評),但性格又太高傲,同僚都不願意和他打交道,其實就是群眾關係緊張。雖說魏延的確是一員可以獨當一面、鎮守一方的良將,但他的群眾關係太差,又怎麼可能擔負起扭轉蜀漢生死存亡的重擔。

  •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時,蜀軍秘不發喪,緩緩退軍。當時,護軍姜維、長史楊儀以及軍司馬費禕等人,是拋下他這支孤軍緩緩撤離前線的,此乃同僚關係太差之一;

  • 當他夢到頭上生角,去問解夢的趙直時,趙直明明心中清楚“頭上用刀,大凶之兆”,但他反而糊弄魏廷“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此乃同僚關係太差之二;

  • 當魏廷與楊儀兩軍對峙相互上書朝廷進行辯解時,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二人的意見,但二人都願意保楊儀而懷疑魏延,此乃同僚關係太差之三;


  • 諸葛亮在世時,對魏廷並不重用,此乃同僚關係太差之四。

同時,魏廷的處事格局,也就決定了他人生的路走不長。當魏廷看到楊儀等人正在引兵撤退時,十分震怒,趁著楊儀還未下達撤軍的機會,自己率先帶領部隊直接南歸,並燒燬所過之處的所有棧道。而這些棧道可是花費了蜀漢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才建成了,就這樣被魏廷一把火毀於一旦。由此可見,魏廷的大局觀還是有問題的,顯然是“顧小我而失大我”的心態格局。

所以,劉禪投降鄧艾前後,黃皓絕對沒有說過“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這樣的憂國之言,而魏延就算活著,也無力扶蜀漢大廈於傾倒。


祥子談歷史


我覺得有點道理啊。

當年劉備認命魏延守漢中,魏延何其雄壯——曹操舉天下來,為大王拒之;偏將10萬眾來,為大王吞之。

事實上,魏延也是踐行了自己的誓言,本本分分守衛門戶。

諸葛亮時代,以攻為守。諸葛亮將丞相幕府移到漢中,魏延雖受制於諸葛,但是作為最瞭解漢中軍事的將軍,一直頗受倚重。

在諸葛亮時代兩類將軍頗受重用,一是荊州派系,比如鄧芝向寵;二是功能性武將,比如瞭解雍涼軍事的姜維王平。

而魏延是兼具兩種特性,荊州出身同時熟悉漢中前線軍事。

如果姜維是矛,那魏延就是盾,盾不但能守,而且還能反擊和推進。

從後期的蜀漢局勢看,對於魏延的需要,要遠大於涼州出身的姜維。但魏延死也是必要的,以他的個人性格和武人背景,不論楊儀,蔣琬,還是費禕,陳衹,都不會和魏延合作愉快的。

黃皓的感慨,有道理但又很牽強。

有道理在於,魏延確實能力強,魏延守漢中,估計漢中丟不了。

但是牽強在於,魏延不可能活到那時候。

黃皓的確是個宦官,但宦官不是傻子瞎子。歷史上大多數宦官都是帝王的分身或國運衰退的背鍋人。

他這句感慨如果是真的說過,那他其實埋怨的不只是姜維能力不足,或者諸葛死後蜀漢以攻代守的戰略偏執,很可能還影射了蜀漢內部的派系鬥爭所帶來的內耗。


秋山三國


黃皓是什麼人啊?三國時期唯一當權的宦官,原本東漢政權就是被宦官勢力搞垮的,等到三國建立時,各國對宦官勢力嚴防死守,曹魏立法嚴禁宦官干政,東吳也鮮有宦官,唯一一個當權的宦官出在劉禪的身邊,這隻能說明劉禪是個昏庸之人。

姑且不論魏延是否能擋住當時的鄧艾,就說這話從黃皓口中說出來,誰信呢?一個裝神弄鬼的宦官說的話,如果你也信,那真沒什麼可信的了。



事實上,等到鄧艾兵臨城下時,除了諸葛亮在能延續蜀漢的國祚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行,包括魏延、蔣琬、費禕、姜維這些人,統統不行,唯一能延續蜀漢的只有諸葛孔明。

其實站在黃皓的立場上看,是不願意劉禪投降的,因為黃皓是宦官,能依靠的只有皇帝劉禪,劉禪一投降,就做不成皇帝,那黃皓這個宦官也沒有用武之地了。



假設黃皓真說這話了,也不過安慰下劉禪而已,沒有任何用,魏延之才與姜維之才不相上下,姜維在時,尚且不能力挽狂瀾,何況魏延呢?

魏延雖有才,但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性格問題,魏延就是關羽的翻版,在性格、能力、待人處事方面與關羽如出一撤,看看關羽的結局,再想想魏延的舉動,能待續蜀漢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蜀漢的滅亡,不是一天兩天的結局,而是數十年的積累,蜀漢滅亡的主要責任人是劉禪。

在蜀漢內部,除了諸葛亮和姜維是堅定的北伐派之外,還有一個魏延也是堅定的北伐派,如果諸葛亮去世後,魏延不死,那麼魏延就會成為蜀漢最高軍事長官,主導蜀漢的軍事,以魏延的性格,北伐仍然是第一重要的事。



世人都看到諸葛亮的北伐,卻沒有看到諸葛亮雖然北伐,但蜀漢的內政同時治理得很好,在內政良好的基礎上北伐,同時北伐又沒有較大損失,諸葛亮時代的北伐,對於蜀漢國力的損耗是微乎其微的,反而對蜀漢內部團結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對曹魏卻是巨大的消耗。

但是魏延和姜維雖然有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但沒有諸葛亮的治國才能,打仗打的就是實力,魏延也好,姜維也罷,雖然軍事能力不弱,但是對於蜀漢的內政幾乎沒有影響力,在後方不斷內耗衰弱的情況下,再去北伐,就是窮兵黷武了,這就是魏延、姜維北伐和諸葛亮北伐的區別所在。



就算魏延真活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的前夕,就算魏延是當時的大將軍,也如同姜維一樣,是敵不過朝中反對北伐的勢力,甚至敵不過劉禪身邊一個小小的宦官黃皓,也一樣會受到排擠和打擊。

在蜀漢滅亡前期,絕大多數朝臣是反對北伐,比如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當時掌控尚書檯的,同時掌控尚書檯的輔國大將軍董厥也是反對北伐,還有以本地大族譙周為首的益州豪強也是反對北伐的,還有軍隊中官員,比如廖化、張翼等。



整個蜀漢朝廷唯一支持北伐的只有皇帝劉禪,如果劉禪不支持北伐,那姜維的11次北伐基本不會發生,事實上,劉禪還專門下過詔書讓姜維北伐,如果魏延還活著,也只有劉禪支持北伐了。

但這個時候已經不是三十年前的諸葛亮時代了,蜀漢在劉禪執政的三十年時間裡,國力不斷走下坡路,又讓魏延窮兵黷武般的北伐,那蜀漢只能滅亡得更快。



再退一步,就算魏延在綿竹擋住了鄧艾的軍隊,蜀漢也無法延續,鄧艾已經兵臨城下,另一個方向,鍾會的15萬大軍已經開進劍閣,整個漢中除了漢、樂二城在蜀軍手中,全部失守,蜀漢可控制地盤已經不到諸葛亮時代的一半了,接下去,蜀漢毫無懸念還是會失敗。

十多萬魏軍已經深入蜀漢境內,有一半的國土已經淪陷,即使在軍事上,蜀漢頑強抵抗,也不過是迴光返照,就算姜維和魏延聯手擋住魏軍,但蜀漢國內的投降派已經佔了上風,就連皇帝劉禪都沒有繼續抵抗的勇氣,再維持下去,也不過是姜維和魏延被自已人出賣,又或者被皇帝劉禪出賣。



即使魏延一直活著,仍然不能延續蜀漢,除非諸葛亮轉世,才能力挽狂瀾。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為了蜀國的建立,無數人花費了一輩子的青春,乃至是付出了生命,但是蜀國也不過僅存了40多年。可惜的是劉備這麼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基業,諸葛亮盡心輔佐了十多年,但是最後也落下了一個滅亡的結局。劉備英明一世卻生了一個糊塗的兒子,劉禪果然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就這樣葬送了蜀國的大好基業,自己都沒有拼命的去抵抗,反而是投降了,讓蜀國很多人遭到了毀滅,為了一己之私,罪該萬死。


而當時有很多人在想,要是魏延還活著的話,可能結局就不是這樣的,在北伐期間,魏延還曾經提起過,奇襲子午谷計劃要是實現的話,蜀國就可能統一天下了。那魏延要是在的話,真的會讓蜀國繼續延續下去嗎?這個答案就是否定了。(根據三國志去講述)

劉禪就是一個根本扶起來的阿斗,魏延也沒有太大能力,諸葛亮都沒有做到的事情,魏延又怎麼能夠做到呢?更何況當時蜀國的命數已經盡了,在大勢所趨面前,魏延就算有通天能力,也改變不了這個結局。

首先是劉禪想要投降的,就算魏延在這裡也沒有辦法阻止。



當初可是劉禪投降的,姜維當時還在拼命的抵抗,如果劉禪不投降還是可以繼續保留下來的,但是劉禪一槍都沒有打,直接把蜀國所有的基業都送給了魏國,讓鄧艾成了這個戰役中佔最大便宜的人。姜維氣的要死,差點就是自殺了,但是他還沒有放棄,還要尋找時機去反叛,並且聯繫了當時魏國大將鍾會,可惜最後也失敗了。

冬,鄧艾破衛將軍諸葛瞻於綿竹。用光祿大夫譙周策,降於艾,

魏延勸說不了劉禪不投降。姜維可是諸葛亮最看重的人才,這個可是在他心目中比姜維更加的重要,姜維最後都沒有辦法改變劉禪這個投降的事實,他魏延又怎麼能夠保證勸說劉禪不投降呢,除非諸葛亮還活著,這個還是有機會的。


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斬延首,儀率諸軍還成都。大赦。


殺掉魏延其中責任就是在於劉禪,就是因為劉禪對魏延不放心,魏延得不到重用。當初魏延和楊儀鬧矛盾,但是最後劉禪選擇偏袒了楊儀,讓楊儀掌握了權。魏延面對如此情況只能逃走,可是最後也被楊儀所殺了,這一切都在劉禪眼裡,要是沒有劉禪的意思,魏延又怎麼能夠死呢?最後楊儀殺了魏延之後,劉禪都沒有責怪楊儀,反而放了他。

其次,魏延能力也不是很強,與眾人不和,否則也不會早死,自然也做不到力挽狂瀾拯救蜀國


魏延可不是諸葛亮,沒有強大的領導能力。從當初魏延和楊儀的相爭中可以看出,魏延不是一個能夠成大事的人,要是他能夠一直忍耐下來,不得罪這些人的話,魏延或許就能夠使蜀國保留下來。當初諸葛亮還是對魏延抱有很大希望的,讓魏延掌握了一定的軍權。


孫權: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魏延與眾人不和,最後被殺。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應該做的就是和大家和睦相處。畢竟蜀國當時的國力還是尚未虛弱,諸葛亮一死,勢必是比較混亂的,他們兩個去爭鬥的話,皇帝又怎麼能夠放心下來,勢必是要選擇一個人。但是魏延可能覺得自己地位實在是太高了,在皇帝心目中一定會選擇魏延,可是沒想到皇帝會選擇偏袒楊怡。而當時也沒有人去保魏延,可以見他是多麼不得人心啊。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魏延脾氣不好,太容易衝動,不是成大事的料。要是當初魏延看到這樣的情況,能夠耐心下來,先和劉禪講清楚就行了。可是魏延卻直接想要去殺楊怡,楊儀當時可是朝廷命官,而且手握很大的權力,這明擺著就是送死,而且楊儀也有理由說魏延是造反的,畢竟這兩個人象徵這麼久,自然是有對方的把柄在手裡。要是蜀國真的一直在魏延手裡的話,怕是可能會更快的滅亡。

最後,蜀國的氣數已盡了,蜀國必亡

劉備和諸葛亮皆死,蜀國滅亡是遲早的事情。劉備死後,諸葛亮還活著,可以保守國平安。但是諸葛亮死後,蜀國雖然苟延殘喘下來,滅亡也是遲早的事情。就算姜維一直北伐,繼承諸葛亮的意志,可是諸葛亮做不到事情,姜維又怎麼能做到呢?但是北伐卻惹怒了很多人,連年戰亂使民不聊生,就算魏國不去攻打蜀國的話,蜀國也遲早是滅亡的。


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個雖然是三國演義的開頭的一句話,但是卻非常的有道理,中國古代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王朝滅亡,另一個王朝會起來,不可能一直延續下來。就算是分裂了,也遲早有統一的時刻,而這個統一的時刻就是蜀國滅亡的時刻。

蜀國必亡。要是蜀國沒有打敗魏國的實力,那麼遲早也會被魏國打敗的。人民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戰亂,人們早就已經厭倦了,多麼想要過上和平的生活,所以統一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蜀國是統一不了天下,那麼上天就選擇了魏國來統一天下,一切選擇皆有定數,蜀國是改變不了的。

在這些種種的條件下,蜀國的滅亡是遲早的事情,魏延也是沒有辦法改變,任何人也是沒有辦法改變。早在劉備的時候已經就註定蜀國的滅亡了,蜀國已經沒有了統一天下能力,只能被別人滅亡。而劉禪是比較幸運的,能夠讓蜀國繼續延續了很多年,最後選擇了讓蜀國投降,自己安享晚年,對於劉禪來講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所以一切都是有其道理,歷史根本的原因在很深處,慢慢的等待人們的挖掘。

你們認為魏延該不該早死呢?歡迎在下方評論。


史研三國


公元263年,魏國三路大軍伐蜀,被姜維阻於劍閣雄關。劍閣自古以來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鍾會久攻不下,欲帶兵北返,卻為鄧艾所阻。鄧艾以奇兵偷渡陰平小道,穿越700餘里的無人區,成功繞過劍閣,出其不意的出現在江油,先是迫降守將馬邈,又斬殺諸葛亮之子諸葛緒,攻克綿竹。之後乘勝追擊拿下成都門戶雒縣,蜀漢朝廷震動,在投降派的攛掇下,最終劉禪棄國投降,蜀漢滅亡。魏延若在,能救蜀國?這當然是不現實的。

魏延是先鋒將領,卻不是謀國統帥

縱觀魏延一生的高光時刻,一個是取代張飛成為漢中太守,另一個就是在諸葛亮北伐時期成為先鋒將領,斬將奪旗,頗有戰功。但是魏延並不是一個統帥型的人才,對於統帥一國兵馬或是一路兵馬,無論從能力上還是從性格上來說都不太適合。

作為統帥,需要頭腦冷靜,用兵奇正相符,先謀敗而後謀勝。從魏延的帶兵來看,他的冒險因子比較多。諸葛亮每次北伐,他都要求以奇兵出子午谷。如此計謀雖有成算,但是風險也是極高的,一個不好,很有可能就是導致整個北伐的前功盡棄,大敗虧輸。這對於國力弱小的蜀國而言,是難以接受的。

從性格上來說,魏延也不是作為一軍統帥的適合人選,據《三國志》記載: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也就是說他的性格過於孤傲,其他將領都要避其鋒芒,不敢惹他。以魏延這種性格作為統帥,軍隊內部的和諧將成問題。在這一點上可是犯了兵家大忌的,內部不穩,如何能共同抵禦外敵。

所以說,從魏延個人的情況來看,他是一個好的將才,卻難以成為一位帥才。魏延若在,必是與姜維共存的狀態。姜維可做統帥人選,卻壓服不了魏延,以魏延的性格與資歷上看,他必然是想要當軍方老大的。這樣的情況下,蜀國軍隊內部必然矛盾重重,能否堅持到公元263年都難說。

蜀國國小民疲,不是一人可救的

三國時期,蜀國是最為弱小的一個國家,從疆域上看,蜀國僅僅只有益州一州之地,下轄22郡。東吳則有3州32郡,魏國是地域最廣大的,並且佔有中原之地,立國之後有12州87郡。

根據史料統計,劉備建立蜀漢之時,戶籍人口僅僅20萬戶90萬人。通過諸葛亮的治理,到蜀國滅亡之時,人口為1百萬出頭。即便加上兵籍、吏籍、漏籍、蔭戶、佃客和少數民族這些不納入人口統計的數量,蜀國的人口也就400萬人的樣子。

那麼東吳和曹魏又是什麼情況?東吳在其滅亡時在籍人口為256萬,加上不計入統計的人口,數量大約在550萬以上,比蜀國多了150萬。曹魏的在籍人口為443萬,加入未入籍的則高達1300萬人口。蜀國人口也就是比魏國零頭多一些。國力差距實在太大。

打仗打的就是人口與經濟,沒有人口如何發展經濟,沒有人口如何能夠招募軍隊。魏延是大將,不是治理國家的人才,他沒有能力讓蜀國擁有更多的糧草,也不能讓人口得到飛速發展,這些因素制約著蜀國的發展,不用說魏延,即便諸葛在世,這樣的局面也無法改變。

蜀國人才凋零,無人可用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是對於蜀國人才凋零,無人可用最真實的寫照。並不是說廖化能力一定不行,而是作為八十歲左右的老將,也許經驗還在,但是他的體能,武藝各個方面已經嚴重退化,若有年輕人能夠頂上,他又何苦冒著隨時嗝屁的危險仍然領軍在外。

再來看看姜維以劍閣雄關抵禦住鍾會大軍時,蜀國後方發生的情況。先是江油守將馬邈,面對鄧艾長途跋涉,幾乎是無糧可用的疲兵,直接就投降了。等於為鄧艾提供了糧草和兵員。而另外一位守將諸葛緒,戰死雖令人欽佩,但是他的選擇著實不高明。綿竹關是蜀國都城的門戶,堅守即可,為何非得帶兵迎擊?確實有點草包。之後更不用說了,蜀國官員留著都城不守,直接選擇了投降,要知道,鄧艾深入腹地,只是孤軍一支。如何能面對蜀軍的四面圍攻。

面對這樣一群人才,魏延能耐如何,打仗可不是一個人的事,他總不可能一個人帶著兵馬去解決所有的問題。

大山侃史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蜀國之亡,不是一個人能夠挽救的,縱觀歷史,除了漢高祖劉邦因秦末特殊的情況以巴蜀之地為基礎統一全國,其他各朝各代在益州的割據政權無一不是割據幾十年便宣告滅亡,整體的國力才是一個國家能否強盛的基礎。

我是【文史侃大山】,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吐槽。一起討論歷史事件。

文史侃大山


黃皓什麼時候說過“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莫不是把曹化淳所說的“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把魏忠賢比做了魏延吧。

魏延如果還活著,時事會不會一樣發展呢?

魏延生年不詳,自211年率領自家部曲追隨劉備入川,到公元234年以謀反罪殺害於軍中,凡有23年。如果魏延能活到263年,那麼等於魏延增加了30年陽壽。魏延初隨劉備,已是擁有數百部曲的豪酋,以30歲計算,到了蜀漢滅亡時,已經是83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能活到這個歲數,不可能還要指望著魏延去上陣殺敵吧。

(魏延鎮守漢中14年未失)

當初劉備傾其國力與曹操在漢中爭雄,最終逼迫曹操退兵而走。不過曹操也不是蠢笨之人,在離開之前,就把漢中數萬戶百姓遷徙一空,當時的三國,人口才是最重要的資源,劉備得了漢中一座空城。即使如此,劉備依然是滿心歡喜,因為蜀中門戶漢中既已掌握在自己手中,引一支兵馬屯駐在此,就足以保證北疆無憂,從而可以專事東征或南征了。

漢中的地理位置重要程度堪與荊州類同,須得一員虎將鎮守,節制四方諸將,得是非常忠勇之人才能守禦。在任命漢中太守的時候,整個蜀漢朝廷都認為鎮守漢中的重任非張飛莫屬,畢竟關羽已經鎮守荊州了,論關係,論背景,論能力,簡直找不到一個比張飛更好的將領了,就連張飛都認為鎮守漢中的重任,非自己莫屬。可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劉備卻力排眾議,任命自己曾經的親兵,現在的雜牌將軍魏延為鎮守漢中的主要將領。當命令下發後,整個蜀漢朝廷都驚呆了,畢竟沒有人會想到劉備會任命魏延擔當漢中太守的重任。

張飛為此鬱悶不已,其他人對此也略有不平。在軍中以資歷為尊,魏延跟隨劉備時間並不是很久,雖然立下不少功勞,可是要與荊州關羽相提並論,可不太一樣。劉備為了讓朝廷眾人心服口服,劉備還特意開了一個小短會,當面讓魏延做一下防務諮情彙報。魏延拱手說道:“假若曹賊派一員大將帶領十萬士兵來攻打漢中,我魏延叫他有去無回,把曹賊大將的首級砍下來給大王作酒樽喝酒;假若曹賊帶領全國軍隊來攻打漢中,我魏延讓曹賊進退兩難!”

(曹操兵敗漢中)

當時蜀漢雖然國勢蒸蒸日上,但是與佔據北方六州之地的曹操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因此魏延守備關中的時候,根據地勢特徵,在漢中之外設立了很多關卡,藉助地勢層層阻擊敵軍的深入,然後聚而殲之。此即是所謂的禦敵於國門之外的策略,這種防守策略,主要就是想辦法消耗敵人,讓敵人知難而退。

後來劉備兵敗夷陵,全國精銳僅餘漢中一支孤軍,魏延此時正是以孤弱之軍力抗曹魏的軍事壓力,進取之道已有不足,所賴皆地利也。除了藉助秦嶺的優勢抵禦魏軍外,魏延還在駱谷重點防備曹魏軍隊。駱谷是曹魏進攻蜀漢的主要方向,所以魏延在守備漢中的時候,曹軍並沒有進攻漢中。諸葛亮接管漢中,其實還是運用的魏延的策略,曹魏勢力始終都不能夠進入漢中。

後來姜維將魏延守備漢中的策略改變了,姜維接手漢中後,直接採用了“斂兵聚谷”的策略,姜維的這一策略就是讓敵人進入漢中,重點將漢、樂兩個城池防禦好,讓敵人進來後,將敵人殲滅。姜維的這一做法很明顯是富有進攻精神的,已經改變了魏延的正面防守的策略,開始用起了奇計。這也是姜維在守衛兵力不足(姜維帶兵屯駐沓中,漢中守備力量不足),因此將漢中的外圍防線收縮。漢中的地理位置太過於重要,姜維此番用奇,等同於弄險。

(漢中對蜀漢政權的重要程度)

263年的時候,曹軍認為漢中空虛,於是曹軍18萬大軍進攻漢中。在這次進攻下,鎮守漢中的胡濟運用的就是姜維的策略,他將漢中外圍收縮,重點防備漢、樂兩個城池。鍾會一時間無法攻克,之後就取道陽安關。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陽安關的防守大將蔣舒卻背叛了蜀漢,鍾會佔領這裡後,有了根據,有了糧草,這樣鍾會大軍在一個月內就佔據了整個漢中。

漢中一失,蜀漢防線全線動搖,姜維迅速從沓中撤兵守衛劍閣,阻擋鍾會大軍的進一步深入,卻未料鄧艾冒險奇襲,三萬人馬飛渡陰平,出現在劍閣後方,所向無前,蜀漢竟因此亡國。

所以,假設黃皓說了“若魏延在,時勢必不至此”,其實想說的,不外乎是姜維的軍事能力不足以守衛漢中,以至於國家有傾覆之禍。黃皓此人與姜維向來不和,而劉禪專寵此人,其用意可能也是出於政治制衡的需要。諸葛瞻無法駕馭黃皓、姜維之間,深以為恨,在出戰時還說:“國事至此,吾內不能制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有何面目回見陛下?”竟然在江油戰死。

(中國歷史向來不缺少這樣的小人)

可見,即使黃皓說了這樣的話,不過是黃皓進獻的又一次讒言,詆譭姜維而已,而姜維也確實應該為蜀漢亡國負主要責任。蜀漢滅亡後,鄧艾本想殺掉口蜜腹劍的小人黃皓,這人花了很多錢得以免死,其後事未見史書記載。此等小人,記入史書,尤覺費墨。可嘆中國史書上,類似的小人不止一人,也不止一朝。

小人讒佞,君子之道不行,國勢是以傾頹。如今的這世道,小人不更是多了起來嗎?


而知而行的歷史


魏延若活著,蜀漢還能延續?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是自相矛盾的,魏延之所以死,就是因為他“謀反”,既然都“謀反”了,還怎麼延續蜀漢政權。下面我們就從魏延之死展開,看一看如果魏延不死的話後續會怎樣發展。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五丈原,命令蜀軍秘不發喪,而是依次班師回朝。這時魏延擔任蜀軍先鋒,他拒絕聽從諸葛亮命其殿後的安排,而是“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後來部將又“莫為用命”,魏延只能率領數騎奔赴漢中,在途中被馬岱斬殺。

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魏延在最前面,他往回跑楊儀等人又怎麼會不知道,士兵既然都能燒絕閣道,又為什麼突然不聽命了?還有既然魏延都燒燬棧道了,那楊儀為什麼能在同日到達成都?

所以在我看來,這件事的背後有很多虛假的地方,而之所以會是這種結果,皆因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矛盾。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其實就是從性格矛盾開始的,魏延和楊儀兩人都是非常自傲矜人的,所以湊在一起就容易起衝突。孫權聽說這件事後就說過若諸葛亮不在,蜀漢必定會因此起禍端。諸葛亮也不是不知道這件事,但是這一文一武都非常好用,所以諸葛亮又不忍心自廢一臂。由此在諸葛亮去世後,隨即就爆發了這場禍亂。

可能當時諸葛亮並未來得及告知魏延撤軍,撤軍計劃又是楊儀一手謀劃的,而魏延聽說楊儀要撤軍,就派兵往回追,想要找楊儀理論。但是魏延作為先鋒部隊,往回追肯定人馬不能太多,所以他趕到南谷口的時候,對上楊儀必定勢單力薄。楊儀把控中軍,趁機幹掉了魏延。然後再誣陷魏延“謀反”,正好把魏延當成了替罪羊。

魏延之所以被楊儀陷害,就和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事實上他不僅和楊儀關係搞得很僵,和其他人關係也不咋地,幸虧諸葛亮一直護著他,不然早就被整慘了。魏延不僅目中無人,還口無遮攔,就是說話不過腦子,所以很容易得罪人,還有他每次和人吵架還喜歡動刀子,這樣的人又怎麼不遭人記恨。就算楊儀沒有馬上算計他,往後魏延沒有諸葛亮罩著,也別想好過。

所以說寧可沒本事也不能脾氣大,仗著自己本事大到處樹敵,最後被滅了三族都沒人幫忙。魏延就輸在性格缺陷上,仗著有諸葛亮撐腰,到處惹禍。現在諸葛亮沒了,熊孩子也就該被收拾了。


邯鄲醉


蜀漢滅亡是勢不可擋的。

首先,從魏延的年紀來看,他可能都活不到劉禪投降那天。魏延211年跟隨劉備,234年被殺。如果估計魏延開始追隨劉備時近30歲的話,那麼被殺應該在53-55歲左右。劉禪263年投降蜀漢滅亡,這時候就算魏延活著也至少八十多歲了,根本打不動了,按照三國時期人的壽命來看,根本沒什麼人能活到這麼大年紀。



其次,從雙方實力來看,即使諸葛亮還在都不一定打不過魏晉。蜀國偏安一隅,只佔據益州,地少兵弱,魏晉盤踞中原十二州之多,兵強將廣,而且正是司馬氏強勢的時候,連年征戰蜀國國力更加微弱,更有“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一說法。這時候就算魏延還活著,也跟廖化差不多80歲的大將,估計這時候騎馬行軍一天都比較困難吧!



可能有人說有魏延在,用子午谷奇襲早就滅了魏國。子午谷奇襲成不成功不說,就算成功了,還要攻打長安,這期間還需要人牽扯敵人的其他兵力。就算攻下了長安,但是能守下來嗎?周圍都是敵人的地盤,而且魏晉的國都在洛陽還完好無損,除非魏晉內亂,而且蜀國兵力源源不斷的紅給才行。



所以蜀國滅亡是大勢所趨,就是魏延在也無濟於事了。


博古論今天


首先要指出的一點是,黃皓是個宦官、奸臣,蜀漢滅亡跟他脫不了干係,他是不可能說出“魏延若在,時事不至此”這句話的。

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63年)五月,曹魏決定伐蜀,當時姜維得知了消息,於是上書後主劉禪,請求抓緊佈防。誰知這時候的劉禪,只聽黃皓的話。黃皓說已經占卜過了,敵人絕不會打過來,劉禪就沒有聽姜維的話。後來鄧艾偷渡陰平,逼近成都。劉禪聽取了譙周的建議,不戰而降。苟延殘喘四十多年的蜀漢,就此滅亡!

《三國志·後主傳》:“冬,鄧艾破衛將軍諸葛瞻於綿竹。用光祿大夫譙周策,降於艾。”

那麼,我不妨順著提主的思路,來回答這個問題:魏延若活著,蜀漢還能延續嗎?

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明確的:即使魏延再生,蜀漢也難逃滅亡!下面我將根據正史的記載,分析為以下三個原因。

一、魏延才能實在有限。

無論是正史還是在演義裡,都可以看出,魏延只是一個武將,沒有將略之才。

魏延追隨劉備後,屢立戰功,被封為牙門將軍。劉備當上漢中王,讓魏延鎮守漢中。當時有很多人不服氣,劉備只好當著眾人的面,問魏延:你打算怎麼抵抗曹軍?魏延這樣回答: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不可否認,魏延的回答霸氣十足,也可以看出他的勇氣和決心。不過從這句話中,並沒有看出魏延有何謀略,只是看出他很自信和剛烈,甚至有一種誇誇其談的味道。不過有很多人,都誇大了魏延的謀略,說他提出過“子午谷奇謀”,是個千年一件的人才、天才。還說如果諸葛亮採取了他的建議,說不定就能北伐中原、統一天下了。

其實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出兵子午谷實在是一個險招。子午谷這條道路極其崎嶇、危險,魏延的五千精兵還沒走到長安,說不定就損失過半了。再說“子午谷奇謀”,並非只有魏延想得出來。諸葛亮和馬謖都知道,馬謖還對魏延說:“丞相平謹慎,從不涉險。”因此,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不能證明他有多厲害。

此外,魏延處理同僚關係的能力太差,連自身都難保,怎麼能苛求他延續蜀漢呢?魏延有很多缺點,比如他生性高傲、自以為是,當時很多人不敢惹他,唯獨楊怡不怕魏延。所以,魏延和楊怡的關係,勢如水火。

諸葛亮臨死前,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還說如果魏延不從命,大軍直接開拔,不要管他了。結果還真被諸葛亮猜到了,魏延不聽命令,想繼續北伐,還上書劉禪,說楊怡要造反。楊怡也上書劉禪,說魏延要謀反。結果,劉禪更相信楊怡。最終,魏延被以謀反罪給誅殺了。

《三國志·魏延傳》:“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魏延“謀反”雖然是被楊怡等人冤枉的,但是這也怪他自己。如果不是他魏延惡人先告狀,想置楊怡於死地,楊怡會那麼對待他麼?這樣的魏延,就算活著,也不可能延續蜀漢。

第二,諸葛亮、姜維都不能挽救蜀漢,魏延就更不可能了。

諸葛亮是三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才能是舉世公認的。然而怎麼樣呢?六出祁山,次次無功而返,最終病逝五丈原,留下了世人的無盡感嘆。

杜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姜維也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諸葛亮對他的評價是: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可是,姜維十一次北伐曹魏,也沒能挽救蜀漢的命運。

上面兩位,無論是才略,還是學識,都遠在魏延之上。他們都不能改變蜀漢滅亡的命運,魏延一個將軍,就更不可能改變了。

第三,蜀漢氣數已盡。

《三國演義》開篇有云: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蜀漢,蜀漢是魏、蜀、吳三國中,實力最弱的國家。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憑藉其極強的治國能力,勉強能讓蜀漢軍民同心,並協調好內部的矛盾。可是諸葛亮一死,蜀漢就亂成一窩蜂了。況且劉禪又是一個昏庸的國君,他寵信宦官,任用奸臣,不聽勸告。蜀漢在他的治理下,豈有不亡之理?

綜上所述,魏延才能有限、魏延改變不了蜀漢的命運、蜀漢氣數已盡,是魏延不可能延續蜀漢的三個原因。

那麼,大家怎麼認為呢?

專注三國史,喜歡三國的朋友,歡迎關注、轉發和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