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脫亞入歐成功了嗎?歐美會認為日本人有別於其他黃種人嗎?

qzuser


先看第1個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講,日本脫亞入歐可以算是成功的。

從具體的表現來看,日本是西方七國集團當中唯一的東亞國家。從這個角度上看,西方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接納了日本作為其系統的特殊成員。單從這一點上看,日本確實實現了脫亞入歐。

但是無論從地理還是從血緣上講,日本是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亞入歐的。這是個基本的事實,不需要做過多的解釋。

再看第2個問題,歐美人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日本人較為特殊的地位,但並不是平等地位。

先看政府方面。舉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南非在種族隔離時代推行嚴格的白人優先政策,對黑人實行嚴厲的國家歧視。在這種情況下,極少數在南非定居的日本人後裔,究竟應該如何對待就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考慮到日本人收入相對較高,日本是世界上主要的發達國家。當時的南非政府給予日本人榮譽白人地位。也就是說在政策上參照白人對待。這種地位高於黑人,但在事實上又低於白人。

從美國角度上來看,它的盟友層次也是和血緣密切相關的。最核心的也就是所謂的五眼聯盟,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可以說在血緣上同出一脈。接下來就是像愛爾蘭,法國,德國這樣的國家。從血緣上看比較近,但不是盎格魯薩克遜血緣系統。再接下來就是西班牙意大利這樣血緣相對疏遠的拉丁國家。日本和韓國是屬於幾乎沒有血緣聯繫,純粹因為利益關係而形成的盟國系統。從這種盟國層次來看,美國人對於日本人的地位定位並不是很高,是比較低的。

但是反過來看,美國人對於日本人確實是有別於中國人的,但這主要還是因為利益原因導致的,實際上美國對日韓的態度差不多,當然更看重日本一些,這不是因為美國喜歡日本,而是因為日本的實力更強一些,可以得到更多的尊重。對於東南亞國家,美國人的態度就要傲慢的多,甚至於可以說是當成奴才來看待的。

從民間層面上看,情況可能更復雜一些。歐美很多國家的種族歧視還是非常嚴重的。由於日本人比較有錢,所以相對來說在日本人面前表現的比較收斂,但並非不存在。可以舉一個例子,那就是日本著名足球運動員本田圭佑在加盟Ac米蘭之後,受到本隊球迷的種族歧視。意大利的種族歧視比較嚴重,對於日本人的態度,其實比對黑人的態度也好不到哪裡去。意大利不是移民國家這種情況表現的比較明顯。相對來說,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情況會好一些。總的來看民間層面對於東亞人的種族歧視,並不會刻意區分日本人或者中國人。由於日本人相對比較有錢,所以至少在明面上對日本人是比較收斂的。

最後,總的來說,日本人通過明治維新在近代成為了唯一一個實現工業化的非西方國家。憑藉著這樣的國家實力,在國際上贏得了一定的尊重。但此身處於以白種人為主的世界體系範圍之內,日本人並沒有能力改變這樣的一個世界格局。可以說日本人為自己爭取到了一定的地位,優於中國,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但並沒有能夠爭取到真正平等的地位。

另外說幾句。黃種人是一個帶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形態的人類學名詞。在二戰以後的西方國家,學術界已經基本上廢棄的這個名詞。在美國一般採用亞裔,在學術圈一般採用蒙古人種這樣的說法。中國人其實沒有必要沿襲黃種人這樣的說法。


zyb38537240


是成功的!但是,由於人種原因,不可能完全被認可。當然,白人認為日本人富裕,並尊重日本人。記得1990年在德國漢堡,從一個首飾店門口經過,一個白人店員在門口給我來了一個九十度鞠躬,說實在的,當時真捨不得買首飾,我想他一定是把我當成日本人了。


6476316460100


成功的標準是什麼呢,怎麼理解呢?就比如說日本的媽媽生了它,然後他指著自己的親媽是:“這不是我媽媽!”



當然,沒有人會相信日本說的鬼話,它媽媽不是它媽媽,然後日本就不懈地努力,逢人就說我媽媽不是我媽媽,那它到底是成功了還是沒成功?

從它的主觀角度來看似乎是成功了,畢竟它一直不承認有媽媽,但從客觀角度來說,這種母子親情,倒不知道如何割捨了!


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日本這種背棄祖宗六親不認的做法當然不會得到他人的認可,更不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換來的只可能是別人鄙夷的目光。

不是別人瞧不起他,是日本實在不值得別人看得起,畢竟它本身就處在東亞範圍,這種客觀的地理事實是無法改變的。

要是能改變,日本也不會有時刻可能被魚吃掉的危機了,再一個日本這種跪舔西方的方式,實在有損國格人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要身正不怕影子斜。

好好發展自己,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帶給其他的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正能量,你就是在非洲也會有人念你的號。

就是哪怕你有一天真的沉到海底了,也會有人給你燒香磕頭祭奠你,而不是現如今被人戳著脊樑罵。

至於說歐美人會不會會不會認為日本人有別於其他黃種人,這種說法其實帶有強烈的種族歧視未到,提問者難道不是黃種人?


黑皮的還是白皮的?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歐美人會根據他們自己的利益決定對日本人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當他們覺得把日本人與其他黃種人區別來來對他們自己有利時,自然會承認日本人有別於其他黃種人。


當他們覺得無利可圖時,要不要把日本人區別出來又有什麼關係呢?世界民族之林,什麼鳥都有,但基本上還是遵從利益優先的原則。

當然,不是別家的利益,而是自己的利益,日本人非得拖亞茹歐,從實質上來說不是日本人覺得自己說亞洲人還是歐洲人。

問題的關鍵在於日本的這種決定是不是符合佔世界主導群體的利益,說白了日本自以為棋高一著,嫌東嫌西的,說不定到頭來就是人家的一枚棋子而已。


你認為日本脫亞入歐成功了嗎?歐美人會區別日本人的小三身份嗎?脫亞入歐論其實是個很老舊的話題,不知道為什麼還有人持這樣的論調。

連日本人都覺得無腦的問題,並且主動不提,還有人對這種觀點頂禮膜拜,真是活的與時代有些脫節了!


歷史三日談


亞洲和歐洲屬於同一個大陸,地理上的分界線不像其他大洲那樣明顯,所以劃分亞歐兩洲的依據更多的是參考人文地理,也就是文化和人種差異。

文化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其中也可以包括政治制度和價值觀,而日本的所謂的“脫亞入歐”也主要是指政治上的脫亞入歐。

日本是個島國,沒有自己的文化根基,他覺得誰強就跟誰學,中世紀時期覺得唐朝強,於是處處跟唐朝學,甚至到了照抄照搬的地步;近代以來,西方成為了世界的霸主,於是日本又開始把目光轉向西方,甚至提出了要“全面西化”的目標,這也就是脫亞入歐的由來。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和清朝實力對比發生變化,讓日本堅定了脫亞入歐的想法)

至於日本有沒有成功脫亞入歐,只能說部分實現了吧。

畢竟日本的政治制度已經完全融入西方社會,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日本成為G7(G8)的成員國,他是這個西方國家大國主導的組織中唯一的東方國家,所以算是已經邁進了“歐”的門檻。同時,日本也是西方的重要盟友,在很多問題上有共同目標,這也算是他成功入歐的一個佐證。

(▲成為G7成員國,使日本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西方玩家)

至於歐美人會不會認為日本人有別於其他黃色人種,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其實普通歐美人能夠區分東亞人和南亞人就不錯了,是根本沒辦法區分東亞四國人的區別的。而且,東亞文化畢竟同宗同源,而除了政治,日本人和歐洲人在文化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更加重要的是,對於歐美來說,日本是個特別的國家,深受東亞文化薰陶卻走了和他們一樣的政治道路,但特別歸特別,終究不是唯一的,比如韓國也是。

所以政治上的不同並不能因此認為日本人有別於其它黃色人種。

(▲日韓戰爭。我們曾經做過日本的老師,誰能保證不會再做一次呢?)

↓歡迎讀者點擊評論,和人間戲共同探討世界熱點問題。


人間戲


脫亞入歐,是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提出來的。在《文明論概略》中他指出,如果想使日本文明進步,就要以歐洲文明為目標,確定它為一切一輪的標準,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一切事物的利害得失。在《脫亞論》中,說道日本人雖地處亞細亞,但其文明卻已脫離亞細亞,轉向了西洋文明。

日本的脫亞入歐,始於明治維新(1868)時期,倡導“全面西化”,從文化教育、國家制度、企業發展等方方面面向歐洲學習,甚至個人的裝束,都學習西方,想讓自己具備歐洲人的特質,所以日本人喜歡染頭髮,染得五顏六色。就像七八世紀的時候學習唐朝一樣,日本人是崇拜強者,誰厲害就學習誰。如果哪天中國全面趕超了美國,日本就又會回頭學習中國。

日本從甲午中日戰爭到日俄戰爭期間,完成了兩次工業革命,可以說從經濟上完成了脫亞入歐。一戰後又同英法美等老牌帝國主義強國參加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可以說政治上基本脫亞入歐。日本興辦大學,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可以說從文化上脫亞入歐。從當時的時代來看,日本人似乎是成功了,或者說比中國的戊戌變法成功。但是放眼現在環球,經濟全球化,區域集團化,和世界上好多國家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繫,是脫離不了的。政治上五大常任理事國,眾多國際組織,雖然還是強權政治,但隨著中國的崛起,第三世界國家的地位也日益提高,而日本依然唯美國馬首是瞻,老二思維走不長遠。而文化地位取決於經濟和政治硬實力。

歐美人不會覺得日本人有別於其他黃種人,日本人的血統沒有改變,如果人種也全面西化了,那麼日本就不是現在的日本了(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國際王帶你觀影


十九世紀的日本和中國一樣,是個閉關鎖國的國家,到十九世紀末,美國的艦戰打開了日本的國門,到了明治維新後,日本推行君主立憲制,看到西方列強第一次工業化革命帶來的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抓住機遇向歐洲幾個大的工業國學習,從國家治理體制、憲法法律體系,科學教育體制以及科技應用等全方位向歐洲先進國家學習,比較快融入當時的工業化進程,也很快從一個亞洲落後的國家上升到亞洲的經濟技術強國,後來並不滿足經濟的發展,想通過軍事力量擴大領土,掠奪海外資源,在行為上為掩蓋其侵略意圖,貶低亞洲國家,抬高自己,散佈自己脫亞入歐,與較為落後的亞洲國家劃分界限,達到自己的企圖。


簡書如人


領土搬不走,人種有差別,文化也不同,日本永遠不可能真正脫亞入歐。其實地理位置還不算最大障礙,澳大利亞、新西蘭遠吧,歐洲核心區對這兩個國家還是比較認同的。土耳其和歐洲一些邊緣國家,離得很近,人種也像,但仍然很難得到歐洲核心區認同,這又說明文化傳統的差異影響很大。日本學了點西方皮毛,內在還是東方文化,算是大中華文化圈吧(真心不想接納它),以後隨著世界局勢調整,安安生生做東方大國的好鄰居應該是上佳之選。




山海雲天275


“脫亞入歐”這個詞最先是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提出來的。其思想核心是日本強大的秘訣在於“脫亞”二字。

如同古代日本與唐朝共進退而成就了富裕文明的民族,可現今一不小心就會成為第二個清朝,把日本帶進貧窮野蠻的字典裡。只有脫離了亞細亞的困頓,與西洋文明共進退才是正道。

日本到現在的日曆還保持著中國周朝時代以五行相稱的文化。

歷史驚人的相似,日本和千年前模仿唐朝長安建造奈良一樣,明治時期設立了以東京大學為首的西制高等學府,全力派遣赴歐美的留學生。從文化教育、國家制度、企業發展、科技研究,乃至個人裝束,全面學習歐美國家。當然,不可缺少的是在東京銀座建起了西化一條街,仿照歐美街市,蓋起兩層樓的洋式磚瓦房,街道上電車穿梭等等。

提起小日本,至少一些中國人恨不能他們都死絕了。但是在二戰結束後,中國是唯一謝絕日本索賠的國家,因為這筆賬還是老百姓出錢,這就是兩國人民的真摯情懷。

比如鮮為人知的三萬日籍解放軍曾為新中國的勝利抒寫過動情的友誼篇章。其中原日本關東軍第二航空軍團第四練成大隊被稱為“中國空軍的搖籃”,培養出解放軍第一代160名飛行員,其中23人參加過開國大典的閱兵。等等。



所以說,日本一些人的核心性格就是典型的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良才擇妻而娶,良師擇人而傳。

日本自甲午戰爭前後完成開始,一直在行動著,通過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的完善,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經濟上完成了“脫亞入歐”。 尤其一站後,日本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與英、法、美等共同主持和參與了巴黎和華盛頓會議,在政治上也完成了“脫亞入歐。

提出“脫亞入歐”這個概念已經過去快150年了,可如今的日本,是脫亞也沒脫利索,入歐也沒有入利索。有點像歐洲的英國。在脫歐和不脫歐之間進行著精神漫遊。

時至今日,對於親歐派的日本人來說,雖說不是親屬,也是合適的合作伙伴。但對反歐派的日本人來說敵意甚濃到不共戴天。

日本雖善於運營拿來計劃,但無論怎樣的崇洋媚外都對自己信仰從一而終的。比如他們的謙和刻苦勤奮好學以及執行力都是少人能及的。



當然,無論日本本身還是世界怎樣詮釋脫亞的概念,大家都不能否認最關鍵一點,那就是日本和歐洲的經濟相似,日本不止是亞洲經濟大國,還超越歐洲諸國了。 ——無可厚非經濟是基礎。

但也有人質疑,除了膚色不同,還有信仰文化以及日本半人半神的天皇制度都很難和歐洲相融。等等。

還有人說俄羅斯目前的處境就非常值得日本人參考,俄羅斯如歐洲棄兒一般存在。俄羅斯尚且如此,日本想被西方世界真心接受,是絕無可能的一件事。等等。——如果真的可以這麼比喻,咱們應該清楚,俄羅斯也是個熊寶寶,日本也是個狼孩子。

事實上,在許多歐美國家,一些人說是亞洲人就搖頭,但說到日本人就會稱讚不已。 隨著英國推出歐盟,日本已成為歐盟的重要夥伴,所以說儀式上脫亞入歐成功了一半。

話說回來,日本脫亞入歐和澳大利亞脫歐入亞是一樣的,並非真的要獲取歐洲或亞洲國家的身份,加強經貿合作,強化自身實力永不改變的策略和準則。


天行諾


答:日本這國家在我對世界有認知時,就己經在我世界裡對“它”取消觀注,對不起我沒法回答你這問題!




注塑阿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