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你怎麼看?

之前,微博上“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的話題上了熱搜。原因是在秋招期間,不少同學反映,有企業在照片問答環節中明確表示“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有的HR更是語出驚人,認為“非全日制=本科生”,這一現象引發了網友的熱切關注和廣泛討論。

一、我們先來看一下,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的區別到底在哪裡?

1、報考條件

全日制:碩士報考者無需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經歷。

非全日制:看院校及專業要求,有的院校的要求和全日制一樣,有的則要求有工作經驗,或者只限往屆生報考。

2、專業選擇

全日制:全國碩士研究生各招生單位均有招生計劃,專業選擇較多,學碩專碩均可填報。

非全日制:主要以專業碩士專業為主,學術型碩士專業也會有少量招生,具體專業招生情況需要參考院校發佈的招生專業目錄。

3、學費

全日制:一般專業的學費在8000元左右,不同專業有所不同。

非全日制:學費高於全日制研究生,一般在幾萬元不等。

4、獎勵住宿

全日制:有各種形式的獎助學金,有宿舍可以住。

非全日制:如果是單位委培的,可能會有部分獎學金或者由單位給予報銷學費,如果是自費,則沒有獎助學金。一般沒有宿舍。

5、授位證書

全日制:雙證,有畢業證和學位證。

非全日制:雙證,有畢業證和學位證。其中畢業證書中會明確表明“非全日制”,而學位證是不會標註學習方式的。

6、上課時間

全日制:脫產形式,正常工作日都要上課。

非全日制:上課時間在平時的晚上和週六日。

二、先來看社會對非全的認可度分析

1.教育部及高校對非全的要求

2017教育部對研究生教育改革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都是12月份統一組織初試,都要經過面試,錄取後同樣的課程內容,同樣的導師,同樣的論文盲審,畢業後拿同樣的雙證。

從教育部政策這個層面,非全和全日制的最大差別是主要面向的招生對象不一樣了,全日制面向脫產學習的人員,非全主要面向在從事其他職業或者社會實踐的人員。

這個傾向在往年不明顯,但今年教育部研招規定中,增加了“原則上招生單位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收在職定向就業人員”的表述,很多高校也反映很快,在網報過程中就開始執行了,預報名中同濟大學有800多名考生報名不成功就是因為其“非全日制招生專業不接收非定向就業考生”。

從高校方面來看,在積極做招生宣傳工作的同時,也在很用心地推動和引導用人單位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畢業生提供同等的就業機會。

2.就業市場對非全的認可度

有媒體報道稱,近日不少學生反映,有企業在招聘問答環節中直接明確回覆“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有的HR更是直接表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區別大了去了,“非全日制=本科生、課程水、混學位”。

很顯然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這不僅是人力資源對人才的評價不夠專業,也折射出社會對非全的一些誤解。

為什麼有這種看法呢?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事實是:17級學生是第一屆非全日制研究生!2020年是市場接觸第一批非全畢業研究生的第一年!從常識上和刻板印象上,很多人對改革後的統招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印象還停留在16年之前的在職研究生的概念上。

社會對非全的認知肯定會改觀的,這毫無疑問,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但非全的含金量到底值多少,能不能達到和全日制同等的水平,從客觀來說,要看非全碩士教育本身的歷史發展規律,從主觀來說,要靠每一個非全人自身的努力。

我們在討論整體狀況的時候,都不應該忽視個體超越整體的能力和創造性,考全日制和非全的同學都同樣優秀。選擇脫產學習還是在職學習完全是個人的事,這不關乎付出的多少,全日制分數普遍高於非全日制,但在職備考時間本來就少,同時處理好工作和學習也並不容易。

3.選擇什麼要看自己想要什麼

這段時間是考研報名進行時,我們在報名的時候或許也會有疑問,記住很多事情是發展的,關鍵是看自己想要什麼,如果學校提供的資源能夠符合自己的預期,那就值得;如果不符合自己的預期,那可能就不值得,根據自己的現實情況理性報考,就不辜負我們付出的努力。

三、非全日制是專業碩士未來發展趨勢?

北師大心理學專碩研究生在2015年已經採納非全日制培養,南開大學應用心理也是僅僅招生非全日制後來東北師範大學開始招收非全日制過渡,華中師範大學更是放出了科目預告,心理學專碩改為非全日制招生。

除了應用心理專碩有非全日制招生趨勢外,MPAcc會呈現了相同的趨勢!

自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關於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來,越來越多的院校開始招收非全日制MPAcc。

中央財經大學MPAcc辦公室主任朱繼光老師在微博上談到這一情況時表示:非全日制是專業碩士未來發展趨勢。

在2019年的招生中,湖北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就已經取消了全日制招生(2018年全日制統招多達104個,2019不招生全日制)。

 

除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9年不少之前招生全日制的院校,也取消了全日制招生工作,比如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南昌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

此外,在2019年新增院校中:也有幾所僅進行非全日制的招生工作。比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藏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

通過以上名校老師的言論,以及2019的招生情況綜合來看,非全日制的招生比例的確正在逐年變得越來越高,競爭也在變得愈發激烈,或許真的就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可以預測的是,2020會計專碩非全還會繼續擴招,最終與全日制錄取比例會接近1:1。

四、網友們都是怎麼看的

@欠你的一場風花雪月:

大家都是通過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進入的學校,同樣的畢業條件,為什麼連和別人同臺競爭的機會都沒有?我讀這個碩士又有何用?既然國家規定非全日制雙證碩士研究生與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希望國家能夠堅持改革政策,出臺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相關就業政策。

@李喵喵是個厲害的喵子:

沒有說非全日制跟全日制是一樣的,差別肯定是有的,但是要求的是教育部用人單位給一個相對平等公平的態度,給一個機會,一個進入面試或者初篩的機會,不能一棒子打死,能力好壞,還可以通過後面的筆試和更多的篩選機制來評判,而不是說連一個入選的比拼的資格都沒有。

@等著信發專輯:

當年你有兩條路可以走,一個是選擇痛苦二戰,一個是選擇輕鬆讀非全。而且當時就有學歷是不是受承認的問題。你既然自己當年選擇了輕鬆但是有風險的路,現在風險來了,就不要抱怨,說別人不平等對你的學歷。誰讓你當時不選擇二戰。如果非全和全日制平等了,那對當年選擇二戰的人公平嗎?

@掄起牙盤就是幹:

評論裡不清楚非全日制的不要亂說,16年改革後,非全日制入學都是和全日制統一考試,統一要求,就是同一張卷子,今年是非全日制畢業的第一屆,其實剛出政策的時候很多學校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許多非全日制的學生都轉全日制模式了,只是畢業證上會有非全日制培養模式。

五、關於非全有幾點小提示,要注意下:

1.今年很多招生單位對非全報考資格做了限制,要求必須是“在職定向就業人員”,在報名前一定要仔細看招生簡章,以免誤報而不能考試和錄取。

2.如果報考非全,將來想通過校招找工作,最好提前諮詢下目標院校是否提供就業推薦、三方協議和派遣證。順便再瞭解下所學專業校招和社招的區別,一般來說,校招的機會更多一些,求職面也更廣一些(當然這是對整體而言,對於個體而言,最終還是要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3.如果想提升學歷畢業後考取公務員,或者通過校招進入心儀的大企業,可以提前看下公務員相關報考要求,以及大企業校招要求。

4.目前非全日制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培養方式區別還是很大的,像培養和考核方式、上課方式、是否可以考四六級等,報考前都要了解清楚。

5.學費的事也很重要,非全日制學費一般更貴,獎學金和是否提供住宿也最好提前瞭解清楚。

致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你怎麼看?



(圖文來自網絡,聯繫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