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适合读博吗——写给在犹豫是否读博的你

最近和一个刚进实验室的师妹聊天,她是跨专业考研,所以成绩并不理想,被录取成了非全日制硕士。其实在我们这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硕士区别并不大,最大的劣势在于不能转博,也就是以后要读博士只能自己考。但是她好像对自己的未来特别焦虑,觉得自己硕士一定要好好做实验发文章,要是以后考不上博士就完了。我劝她说先别想这么多,先把自己的课题做好,如果对自己做的东西有兴趣,也能承受实验中的各种压力,再考虑读博的事。她说自己如果只读硕士,学历不高,也没啥好文章,出去工作完全没竞争力,还说她们宿舍三个女生都是非全日制的,也都是下定决心读博。我见她如此坚决便没有继续这个话题,只是想起了自己当时决定考博时也是下了很大一番决心,一时间感慨良多。

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呢?对于这个问题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名已入坑的博士,小编在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 兴趣

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读博并不等于未来一定选择科研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但个人觉得读博至少要对科研有一定的兴趣,因为博士阶段的训练本身就是为科研服务的,生物方向的博士尤为如此。如果你对枯燥的实验和数据完全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那么我觉得博士可能并不适合你。关于兴趣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导师给你布置的课题,你从内心里有没有一种想弄清楚为什么的求知欲?比如你完成了一个十分困难的实验,有没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再比如看到和自己课题相关的文献,有没有迫不及待想从中获取灵感?如果这些问题你的回答都是没有,那么我觉得读博对你来说可能并不是好的选择。


你适合读博吗——写给在犹豫是否读博的你


2、心态

近两年频繁有研究生自杀的新闻爆出,通常我们会将责任归咎于他们那些变态的导师,比如前不久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陈泽民跳楼自杀,他将自杀原因归结于导师的不管不顾。但在很多其它类似的情况中,导师固然难辞其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有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相比硕士阶段的学习,博士的压力会更大,课题长时间没有进展,毕业遥遥无期,大龄单身或者父母催婚,甚至发际线不断上移,这些都是博士阶段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决定读博之前,对于这些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你适合读博吗——写给在犹豫是否读博的你

除了强大的抗压能力,耐得住寂寞也是十分必要的。科研本身是很枯燥的,每天的日常都是不断的重复,读博也就意味着未来的三到五年里,外面的花花世界基本与你无缘(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你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这种“无聊”的工作上,对于这点你是否有清醒的认识?

3、思考

除了能承受压力,我觉得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也很重要。博士阶段是为了训练各种科研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培养科研思维,也就是培养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是从每天大量机械性的实验中来吗,我想并不是。科研中最重要的灵感来源是阅读文献(包括已经发表的文章,也包括学术会议中那些还未发表的摘要和海报),大到整个课题的设计,小到每个具体的实验细节,文献才是我们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参考标准。所以博士阶段要求我们阅读大量文献,除了精读课题相关的文献,领域内前沿的文献也应该有所涉猎,毕竟博士仅仅算是科研生涯的起点,提前关注领域内的热点,关注“大牛”们都在做什么,对我们以后的发展也很重要。

除了从文献中获取灵感,经常性的总结归纳也是必需的。实验失败了思考错在什么地方,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思考怎么解释,课题遇到瓶颈了思考怎么突破,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钻研。那么想要读博的你,是否已经养成热爱思考的好习惯?


你适合读博吗——写给在犹豫是否读博的你


4、习惯

之前听一个老师的报告,有几句话印象深刻,他说实验做不出来是必然,做出来只是偶然,一个10分的文章如果实验一切顺利,其实做完只需要半年。想想确实很有道理,我们大量的时间都在重复失败,不断试错,因为科研的本质就在于探索未知。这就要求我们有良好的科研习惯,比如实验中尽量规范操作不要偷工减料,做好每一次实验记录,对每次实验尤其是失败的实验进行归纳总结等等。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我们的提高就在于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如果你无法适应这些繁琐的科研过程,可能读博也并不适合你。

最后总结一下,读博需要的是对科研的兴趣,积极的心态,勤于思考和良好的科研习惯,正在考虑读博的你,做好准备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