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獨角獸”:資本之花盛放,噹噹孤獨如野草

另類“獨角獸”:資本之花盛放,噹噹孤獨如野草

國英觀察專欄作者

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在“大嘴金句”、“不可預測”這一點上,李國慶和特朗普可能談不上異曲同工,但絕對可以求同存異。

李國慶還是那個口無遮攔的李國慶,當“北大才子”李國慶懟上“華爾街精英”俞渝,“家醜不外揚”的古訓也得讓一讓。

讓人唏噓不已的是,曾經有無數成為大佬的機會擺在面前,但李國慶最終卻被逐出了當當網。1999年1月“破土”的當當網,放在中國是“絕版”的電商祖師,放在全球是“正版”的中國亞馬遜。

當年在線下,老態的實體書店,服不服都要被幹;在線上,就像谷歌和百度之爭,被亞馬遜收購的卓越面對噹噹,註定不服也得服。

不得不服的,現在是噹噹。區區不到千億的圖書零售市場,已經是噹噹、京東、天貓“三分天下”,面對兩個龐然大物——千億級營收、萬億級GMV的京東和阿里,百億級的當當,只能安慰自己還是“獨角獸”

01

噹噹網20年,掐頭去尾,幾乎是畫了一個圈。

2004年,噹噹網成為中國最大的網上書店,聞風而來、收購心切的亞馬遜,給70%-90%的當當股份報價1.5億美元,並放話10億美元也能談;

2018年,噹噹險些賣身海航,公開的價碼也不過是75億元,也約為10億美元。

2004年的美元可比今天值錢,敢情,阿里、京東高歌猛進的這些年,電商祖師噹噹算是白忙。

另類“獨角獸”:資本之花盛放,噹噹孤獨如野草

2004年噹噹網的銷售額才一億元,亞馬遜放出10億美元也能談的口風,可能多少有些放空炮、吊胃口的感覺。不過,噹噹近10年,榮興、退敗,在上市和退市之間卻被勾勒得足夠清晰。

2010年,噹噹網登錄紐交所,頂著“中國最大的網上書店”和“中國亞馬遜”的光環,市值衝到23億美金;

2016年,噹噹網退市,而此時的市值,只有5.37億美金,而從上市到退市的短短几年間,噹噹網就有連續四年虧損,退市前夕的2015年,噹噹的經營性現金流慘到只有112萬元。

顯然,即便到了2018年,被海航開價75億元的當當網,離2010年上市時的23億美金市值也差得遠。在2019年,百度市值回到2010年還是一個新聞,而噹噹網,如果不是李國慶摔杯而起,似乎已經沒有關注的價值。

今天的當當網,大概只能像李國慶一樣歸為另類。一個創業20年、屈尊入座的“獨角獸”,卻已然缺少了“獨角獸”最可貴的東西——年輕以及想象空間。

02

從一代宗師淪為另類“獨角獸”,今天的當當網,更像是移動互聯網“燒錢時代”碾壓之下倖存的野草。

另類“獨角獸”:資本之花盛放,噹噹孤獨如野草

圖書零售是標準化業務,定價就擺在那裡、消費者則盯著折扣,一個電商平臺單純地把賣書當成主業來做,註定是電商“幼兒園”的水平,在面對“跨界”競爭時,價格上的軟肋太過明顯。

除了價格上的軟肋,還有規模上的軟肋——圖書零售市場的天花板就在那裡,這個市場的規模,至今不足千億,而京東一個季度的營收,就已經連續N個季度突破千億。

直接擊垮噹噹網的,正是京東——2012年,天貓噹噹旗艦店上線;2018年,拼多多也上線了當當旗艦店。一代電商祖師淪落到給天貓、拼多多打工,說到底是在京東的碾壓之下掙扎。

噹噹網和京東,都是以自營模式為主,而噹噹網2010年上市後的直線淪落、連虧4年,恰恰也始於京東挑起的圖書價格戰——由於圖書是非常容易上手的標準化業務,2010年噹噹上市不久,京東即發起了兇狠的圖書價格戰,京東把圖書當做了從3C、電器向全品類突圍的第一個突破口。在京東的強攻之下,2012年進入的“攪局者”天貓書城,反倒給了當當一條自救之路。

“自建物流+自營”的重資產模式,本應該讓京東在擴張時不堪重負,但是在資本的加持之下,在品類不斷拓展、營收和GMV的持續高增長之下,噹噹網面對的京東,確實是在“玩火”,而且玩的是一枚重型坦克。

2012年全面鋪開、愈演愈烈的電商大戰,讓噹噹網曾經的圖書霸業,最終止步於噹噹、京東、天貓“三足鼎立”格局。而時至今日,“玩火”玩出了自營模式和自建物流體系、對第三方賣家兼容性不強的京東,依然是懸在噹噹頭頂的一把劍。

另類“獨角獸”:資本之花盛放,噹噹孤獨如野草

資本之花盛放,噹噹孤獨如野草。燒錢不止的電商大戰之後,阿里、京東們已經擁有了更大的一片天,而噹噹的市場份額,在2018年已經不足1%。稱噹噹為資本大戰的倖存者,似乎並無不妥。

如今,巨頭林立的電商行業,已然處處是銅牆鐵壁,看不到想象空間的當當網,不僅在2018年險些賣身,而且在2019年5月,業務範圍居然新增了“出租商業用房”業務……

03

噹噹網賣身,曾經是李國慶一再拒絕的選項;李國慶被逐出之後的當當網放下身架做“房東”,勢必也是情非得已。

然而,錯判資本之兇猛的當當網,自身並非無可挑剔——既沒有格局和野心,又沒有情懷和初心,跑不快又做不精,一步步斷送了噹噹的可能性。

另類“獨角獸”:資本之花盛放,噹噹孤獨如野草

2014年,噹噹網拒絕了騰訊的入股,而京東用15%的股權接受了騰訊的投資,噹噹網一貫地“畫地為牢”——盯著股權和利潤,這次拱手送給了對手一個“超級入口”。

事實上,這些年噹噹網不僅錯過了好賣點,錯過了抱大腿的機會,也錯過了移動互聯網的各種風口……從線下書店、數字閱讀到二手書電商、知識付費、社交電商,互聯網的浪潮迭起,但沒有一個成為噹噹網的“辨識度”。

圖書零售市場小,但文化產業不小,用戶、流量的價值不小。噹噹網固然錯過了很多,但如果噹噹網能夠在各種滿減之外深耕主業,能夠從GMV思維、營收思維、利潤思維轉向用戶思維,用一種“真誠”的方式留住用戶,這些可能都不算錯。

賣書的和賣白菜的,還是要有些區別。起碼,這會讓噹噹網成為一個更受人尊重的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