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6年,結婚1月,23歲嬌妻病逝,他思念成疾,30歲英年早逝

異地戀能維持多久?只能用書信來往的關係能維持多久?柏拉圖式的愛戀能長久麼?民國時期的蔣光慈和宋若瑜用事實證明,愛情不論是否能陪伴在身邊,不論相處時間長短,真正的愛情值得用一生懷念。

在說宋若瑜之前,要先提到另一位女子,吳似鴻。1929年,吳似鴻與蔣光慈相識。距離亡妻逝世三年,蔣光慈仍舊未從那消沉中走出來。但吳似鴻卻被這份情深義重吸引,喜歡上了蔣光慈。同年,兩人同居,蔣光慈因著對亡妻的誓言不再成婚,吳似鴻也因著愛戀之情容忍。

但同居後不久,吳似鴻發現蔣光慈不過是把自己當作宋若瑜的替身,於是大吵大鬧。而蔣光慈並沒有因此心軟,甚至變本加厲,在家中公然擺放亡妻的各種遺物。最終還是在友人的調停下,二人和好,或許是愧疚,蔣光慈在死前為吳似鴻留好了所有的後路。

戀愛6年,結婚1月,23歲嬌妻病逝,他思念成疾,30歲英年早逝

在這個故事裡,蔣光慈不折不扣是個渣男,在另一個故事裡,卻是感動萬千人的情深義重。

最美的情話不過是“願與你白頭偕老”,最浪漫的事不過是執手到白頭。可是蔣光慈再也沒有與宋若瑜白頭的機會了,宋若瑜死在了23歲,從此容顏不老,永遠的駐紮在他的心頭。值得慶幸的莫過於他們已經結婚,若瑜已經是他的妻子,冠他之姓,許願來世。

這個美好的故事起源於1920年。十七歲的宋若瑜,少女情竇初開,對象卻是素未蒙面的一個作家。她對《青年》雜誌上的這篇文章很是贊同,鼓足勇氣給他寫信。本以為石沉大海,但沒多久便收到了作者的回信。這位作者便是蔣光慈。

就像伯牙遇到子期,靈魂契合的二人在命運的牽引下有了聯繫。相似的三觀,相似的理想,同樣年輕而又鮮活的靈魂,兩人開始不斷的書信往來。愛情的花火悄然滋生,四年後,蔣光慈向宋若瑜發出第一封表達愛情的詩,從此二人從單純的筆友變成了靈魂上不可分割的戀人。情書集《紀念碑》,見證了二人纏綿悱惻的戀情。

戀愛6年,結婚1月,23歲嬌妻病逝,他思念成疾,30歲英年早逝

十七歲的蔣光慈曾經出演波蘭劇《蘇維亞》,劇中講述了女子蘇維亞反對家中包辦婚姻的勇敢行為。蔣光慈在當時便說“今生不遇蘇 維亞.死到黃泉也獨身。” 幸好,十九歲的蔣光慈遇到了十七歲的若瑜,他說,若瑜是他心中的蘇維亞。

1925年,僅靠書信聯絡的蔣光慈和宋若瑜終於在北京見面。女子容顏清麗,明眸皓齒,男子儒雅俊秀,難掩氣質。此次見面,更堅定了二人想要結婚的決心。好事多磨,在攻克了丈母孃這個難題,1926年,蔣光慈如願以償娶到佳人。

但紅顏多薄命,被肺病糾纏的宋若瑜在婚後四個月便逝世了。青年喪失愛妻,蔣光慈悲痛欲絕,不久也被查出肺病。可他不僅沒有認真治療,反而更加拼命的工作。

他在若瑜兩週年祭日那天寫到,“讓我為著紀念你的緣故,永遠守著我那革命詩人的誓言”,這位用激揚文字描寫革命的文學家,幻滅感日漸深重。1931年,黨籍被開除,作品被禁,肺病惡化,蔣光慈死在了他三十歲這年的初夏。

戀愛6年,結婚1月,23歲嬌妻病逝,他思念成疾,30歲英年早逝

《項脊軒志》中有一句話感動了萬千讀者,“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思念亭亭如蓋,願與吾妻來世見。

參考文獻:

《項脊軒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