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秀、數字化…文化遺產"借殼"現代科技"重生"

文化遺產“借殼”現代科技“重生”

記者劉宇軒

當現代科技邂逅傳統文化,二者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是曇花一現、叫好不叫座,抑或秉性相投、涅槃重生?10月25日-27日,2019中國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在南京舉行,400多家參展商攜“奇珍異寶”赴會。記者採訪發現,不少文化遺產“借殼”現代科技重煥生機。

非遺直播秀

“自南原突圍後息兵罷戰,人缺糧馬缺草困苦艱難……”在酷狗音樂展區,一位衣著時尚的小夥子手持麥克風、緊盯屏幕,跟唱京劇名段《闖王旗》,引得圍觀群眾拍手稱快。

K歌機上的京劇選段,出自酷狗近來上線的“戲曲專區”。諸如京劇大師梅蘭芳、秦腔大師李正敏、粵劇大師馬師曾等名家作品,一鍵收聽、跟唱,日播放量已超過10萬。

從2015年開始,酷狗與線下劇院合作,建設戲曲文化數據庫。目前已涉及十多個劇種,牽手近200位曲藝大師,入庫了上萬條曲目。

工作人員蘆琦告訴記者,他們曾走訪廣州、南京、西安、成都、北京五地博物館,把地方戲曲、非遺文化、歷史故事串聯起來,形成獨具特色的曲目和城市音樂名片。

除了讓戲迷朋友能隨時享受聽覺盛宴,酷狗還運用“直播+”的形式推出品牌欄目《非遺大師課》,邀請戲曲大師等各路非遺傳承人做客直播間。記者看到,觀眾既可在線觀看民樂、戲曲等直播內容,還可與網友實時互動,甚至與非遺大師在線交流切磋。

蘆琦說,中國戲曲博大精深,年輕人需要有渠道接觸它們,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自信。

數字《金剛經》

在不遠處的另一展區,液晶屏上展示的一塊石碑引人駐足。這塊石碑經數字化處理後,所刻圖像和字跡清晰可見,上有七級浮屠和點綴其間的密密麻麻的經文,伴隨著舒緩的音樂,經文光芒閃爍。

工作人員介紹,這塊“數字化石碑”母本源於安徽省琅琊寺的《金剛經》石碑,雕刻於400多年前的明朝萬曆年間,碑文為0.5x0.9釐米的蠅頭小楷書寫的《金剛經》全文,因工藝巧奪天工成為鎮寺之寶。

深山古剎的鎮寺之寶緣何走進現代化視聽體驗的展示中心?參展方新維暢想數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運營總監于濤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必要性非常大。很多戶外不可移動文物由於霧霾、酸雨等氣象原因,常年受到侵蝕、風化,部分結構被破壞甚至消逝,需要藉助數字修復技術,儘可能將文物還原、記錄,呈現出來。

“最初提取影像時,石碑上字跡已模糊不清,用肉眼難以分辨。經處理後,驚奇地發現1米多高的石碑上雕刻的是《金剛經》全文,5000多字,首尾相連形成迷宮狀的大圓滿輪迴。”採集《金剛經》石碑的過程令于濤感慨。

用數字化給文化遺產重塑“金身”,這一技術目前已申請“三維數字石刻管理分析平臺”“超媒體文物展示平臺”等專利,在提升文物影像清晰度的同時,快速生成文物線圖和數字拓片,將萃取出的“文物基因”應用到素質教育、創意設計、泛娛樂等多個領域。

雲錦“標準色”

駝色、桃紅、水紅、月白……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展區,懸掛著五彩繽紛的色帶,這些常見於古典文學中的色彩,如今被完整還原並呈現在公眾面前。

原來,這些細膩耐看的顏色源於傳統雲錦工藝。博物館藉助數字化技術,第一次完整繪製出雲錦色譜,歸納出雲錦常用的27種色彩。

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副館長馬培培告訴記者,不少人熱衷於探尋雲錦技藝的奧秘,其中它的顏色一直是個謎,至今未發現完整記載。工作人員參照部分古籍,用古代方法染色,藉助數字化手段與文物對照,最終邀請權威專家鑑定認證,建立了彙集27種顏色的雲錦色譜。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讓昔日塵封在古籍中的傳統染色技藝大放異彩。那些富有詩情畫意的古典色調也得以重見天日。此前,“紅樓夢人物服裝顏色牆”在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展出,摘錄了《紅樓夢》人物服飾色彩的段落並配圖,讓觀眾大飽眼福。

雲錦有了自己的“標準色”。這一成果吸引了不少文創團隊甚至美妝公司與博物館洽談合作。一家國外知名美妝公司希望用雲錦“標準色”製作口紅色號,用中國古典元素傳遞東方之美。

除了色譜,博物館還建立了雲錦知識圖譜,用數字建模方法重塑織機,“好比孩子們玩的樂高積木,可以完全拆解、完全組裝。”馬培培告訴記者,現代科技手段在揭開傳統工藝神秘面紗的同時,賦予其更強的生命力,讓文化和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機與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