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國內教育和國外教育的差異性?

倪翠坪


其實在聊到國內教育和國外教育差異性的問題,大家可以參看一下2014年2月發表在每日在線出版網站Inside Higher Ed上,一篇名為An Hour Make A Difference的文章。


文章稍微有點學術,但對教育問題探討的還是挺清晰的,希望大家耐心看哈。


主要探討了美國,first generation student 也就是父母沒讀過大學的“初代”大學生在教育成就上落後於其他大學生的原因。提出落後的原因不是潛力 而是social class…她們努力在中產階級文化裡摸索…學習所謂“遊戲規則” , 並充分利用大學資源…但是學校不探討 有階級差異的人群 各自的優缺點… 美國大學很少承認社會階級會影響學生的成就…


於是 , 許多“初代”大學生不懂自己為何掙扎 不明白自己怎樣才能提升自己的階級。



大多數剛到歐美髮達國家的國人,通常會感慨其教育的寬鬆——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於遊戲的課堂教學以及老師們體貼耐心的鼓勵,似乎只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弱智,就可以輕鬆得到老師的肯定。作為一個家長,你會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鬆了、太容易了、太簡單了。大多數在歐美短期待過幾年的家長,都會把這種印象帶回國內,作為他們與朋友們閒聊時的重要談資。


可是在這些印象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故事。我在聯合國機構工作的時候,曾經有一位特別不喜歡當地的美國同事,每天都在計算回家的日程,幾乎是熬著過日子的節奏。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回國工作呢?他告訴我,在這裡熬著的最重要原因,是聯合國能為其僱員報銷三分之二的子女教育費用,而他回國只是一個普通教授,很難負擔起孩子上私立中學所需要的學費。我又問道,“那為什麼不去免費的公立學校呢?”這位同事笑笑的表情像極了國內到處借錢買學區房的家長。幾年以後,我去了美國,發現當地小學下午3點放學,但是隻有黑人鄰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這個時候,大多數白人和華人的孩子,都揹著書包、拿著樂器,去了各種輔導班。


歐美的中小學的確與中國的中小學存在巨大不同,在那裡,學生可以不承受任何壓力。然後在快樂幾年之後,大多數的孩子也就這樣了,他們或者去社區大學再混幾年,或者直接去找些底層的體力工作度日,或者直接開始拿失業補助,在街上閒逛。在美國,一個不去輔導班補課、不花大價錢去學習才藝,不參加社會活動,不去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幾乎沒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歐洲的情況好一點,因為當地的社會福利較高,很多學生能夠較容易地進入好大學,可是這不併意味著在公立中學沒有打下良好基礎的他們能順利畢業。我在魯汶時曾驚訝於大學生天天狂歡,一位教授冷冷地告訴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過是來這裡吃喝幾年,體驗一下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拿不到學位的。”


坦率來說,在西方社會,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開心、幸福的中小學,但“更少的學習、更多的遊戲、更寬鬆的管理”,實際上意味著如果想要躋身社會精英,你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課外輔導與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會資源。與中國教育以顯性的應試來劃分學生群體不同,

西方教育實際上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大多數老百姓的孩子在這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澱了下來。


說到底,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不同,絕不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它的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在BBC的紀錄片中,英國學生的頑劣,似乎再次印證了中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更為出色的慣常判斷。這種判斷又總是引發“為什麼中國學生在大學階段後勁不足、創新不足”的老問題。而有關討論,最後往往會被聚焦到“中國的應試教育不鼓勵創新”這一結論上。


然而很奇怪的是,這樣一個“常識”似乎完全忽略了我們近鄰日本與韓國的情況。作為近幾十年來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兩個創新大國,這兩個國家的教育體制,恰恰是以“應試”為鮮明特徵的。如果我們仔細瞭解一下韓日中學的自殺、高考復讀現象,去他們考場外看看各種“請神符”,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的應試甚至比中國還要殘酷。為什麼他們的應試就沒有妨礙創新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中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相對優勢,是一種不恰當比較得出的結果。

在BBC的記錄片裡,英國學生的確跟不上中國老師的進度;但不能忽視的是,英國公立中學與中國公立中學雖然名為“公立”,實質卻相差甚遠。來英國教書的這幾位老師,基本上都來自中國優秀的公立中學。在大多數中國城市,小升初的環節已經相當激烈,能夠擠上重點公立學校的孩子往往都經過了非常良好而嚴格的教育。這意味著,這幾位老師在英國中學採取的教學方法與標準,其實是針對中國精英學生的基礎與天賦而形成的。然而,英國的公立中學與我國的不同,它比較嚴格地貫徹了學區制度,在13-14歲這個階段,它的學生處於一個魚龍混雜的自然狀態,基礎較差的孩子跟不上中國老師的教學進度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雖然都被冠以公立的稱呼,但西方的公立教育是大眾教育,中國的重點公立中學是精英教育。兩者比較其實是拿我們的上馬比英國的下馬。以此來判斷誰的基礎教育更好,其實完全偏離了真相。與自由散漫、福利過度的公立教育不同,西方私立精英學校的風紀嚴格、學業壓力巨大,要想跟上其教學進度絕非易事,在許多地方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殘酷。坦率而言,如果中國老師遇上這樣的學生,可能展現的將會是另一個效果。


在近十年來,中國的教育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在中小學,都經過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既出於中國教育對中國社會快速變動的回應,也在很大部分出於向西方學習的目的。一些人常拿英美公立學校來做素質教育的模板,強調快樂學習,強調減負,結果造成了公立教育在內容上的縮水,質量上的下降。這實際上逼迫著家長們在課外時間投入更多的資源,而無力購買教育資源的孩子則越來越難以通過自己的勤奮在課堂上彌補這種資本上的差距。


國外一些嬉鬧散漫的所謂現代公立教育,其實不過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標準公共產品。我們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西方教育的真相。中、日、韓等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在公立教育上往往都顯得比西方社會要殘酷,但這恰恰也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公立教育更能讓平民子弟實現向上的流動。一旦所謂素質教育的改革,讓貧富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那麼用更加殘酷的平民教育來填補差距就成為了必然,而這恰恰是超級中學出現的根本原因。


承德東方語言文化學校


我家大女兒是在中國上的小學,小女兒正在美國上小學。對於二國小學教育的差別,我感同身受,有二點認識:

美國小學數學弱,中國二年級小學生二位數加減乘除早已不在話下,小女兒二年級上學時如何做減法呢?比如,22減7等於多少?她會寫22個1,數一遍,然後劃掉7個1,再數剩下的1,得出15。我注意到美國小學五年級仍有許多學生不會背乘法口訣。

數學是科學的基礎,美國數學基礎教育弱,導致理工科類人才供不應求,據統計美國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畢業生平均工資約6~7萬,大概是文科類畢業生工資的一倍;在中國,理工科人才充足,文科生與理工生收入差距並不大,這點得益於數學基礎教育好。

儘管數學差,小女兒的知識面卻廣泛,比如,我們去博物館看腕龍,我奇怪腕龍的脖子又長又細,暴龍攻擊它怎麼辦?小女兒向我解釋腕龍脖子上長了長長的刺,其他恐龍不敢咬,化石沒有體現出來。她平均每週看三本課外書,她的自然、歷史知識比我家老大同期豐富得多。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到許多孩子放學後沉溺在遊戲中,這些孩子的知識未必比國內的孩子多。美國孩子放學早,假期多,家庭作業少,家庭的引導比國內更顯重要。



二者最本質的差別在哪?

我認為中美教育的本質區別在於中美文化的差別,舉一個例子,小女兒喜歡網球,我請了一位教練,激勵她:“你看你們班的同學Angela網球打得多好,動作多漂亮,你認真學習,學好後跟她PK。”她立即反駁,學我的口吻:“你看費德勒網球打得多好,動作多漂亮,你為什麼不去跟他PK?”小女兒的話嗆得我無話可說,她接著說明自己喜歡網球,所以打網球,跟其他人無關。

日常中經常有類似的對話,實際上體現了中美文化的差別:美國孩子的平等意識強烈,她將自己擺在跟父母平等的地位上進行對話,如果在國內,這種語氣將被大人斥責,被認為沒大沒小,對長輩不尊重,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尊卑有序。國內小學教育習慣的應試、排名等手段,在美國小學並不被重視,美國更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學校直至初中才實行排名,美國人思維裡對排序看得比我國淡。


北美隨筆


這個說法本身就有問題,因為這是兩個標準,一個是“前沿”,一個是“基礎”,所以這個問題在邏輯上有問題。可以做兩個比較,哪個基礎更好,哪個更前沿。另外,一般講前沿不會講基礎教育,因為高等教育才講前沿。基礎方法、思維、人的全面發展、公平道德、做事能力,這些都是跟基礎教育相關的。所以籠統地說,一個國家教育基礎好,一個國家教育更前沿,這個是有問題的。我們老說我們的基礎教育好,我們的基礎教育裡面,有些方法比較好的是便於記憶,便於做題。但是,在知識的價值,知識的應用方面,我們的基礎都沒有美國好。另外,我們有些教育過於死板僵化。比如說,一個人成功最需要的創造力、獨立精神、想象力、質疑能力,我們在基礎教育方面鍛鍊得都不好。因此,我們發現:中國的孩子到國外去,在考試方面比較有優勢,尤其在數學方面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但是,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我們很快就會被基礎還不如我們的美國人超越了。所以,我們應該反思,所謂的基礎不應該只是會背書,還包括把知識和能力結合起來。而所謂教育的前沿,主要是指教育內容。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只要一個人會學習,他就能夠不斷地關注前沿的東西。因為,在世界範圍內,科學成就只要一經正式發表,所有人都能看到。所以,現在對大多數學生來講,想了解前沿並不難,也不是老師讓瞭解才能瞭解。所以,這不是一個教育問題,而是一個學習問題。


嘟嘟媽媽咪


作為一個在國內讀到博士的大學教授,美國教過週末中文學校的小學生、中學生,英國和美國教過大學生的講師,女兒曾經在中美之間穿梭讀書的母親,做過中外教育對比之類課題的學者,我見到這個問題就有點“興奮“。

這個問題很大,國外也很大,一個國家就可以寫一本書,我只想說個小點,以女兒為例,說說女兒在中美學習的一些小點。

相比國內,美國的小學教育給孩子很大的空間和自由,啟發孩子,尊重孩子的個性,保護孩子的創造性。

美國老師尊重孩子,在那兒,她陽光自信。記得在北卡學前班(K)時,學校有活動,結束後她給老師請假了一會兒,帶著我從學校的校長見到美術老師、圖書館員,一一介紹給我,只是想讓我認識這些她喜歡的人,也想讓他們認識她可愛的媽媽。跟在她的後面,我感慨萬千,自信的她,像個小小外交官,那個上海幼兒園中膽小、愛哭的孩子哪兒去了?在我們的斥責文化下,以謙虛使人進步、驕傲讓人落後為左右銘,女兒在上海很自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在美國,在老師的不斷鼓勵下,她認為自己是最好的(I am the best ),儘管這些鼓勵有時太誇張了。

女兒在國內時,上的是上海的公立小學,作業經常做到晚上十點,幾乎每天有試題,手慢的她常常做到晚上十點。有時我恨不得幫她做,於是我成了以前我鄙視過幫孩子做作業的家長。語文、英語老師要求把字寫好,數學老師要求用尺子劃線,她做不好,一次次返工,其實我覺得已經很好了,她說沒有達到老師要求,好強的她經常做到很晚,有時壓力大得直哭,罵自己笨,有一次甚至說:媽媽,天天做作業,沒時間玩,這樣活著有什麼意思?七歲孩子說出這樣的話,我心痛不已。

現在她在美國剛上六年級,在當地一所幾乎最好的公立小學,前幾天開學,我去開家長會,老師講及作業,一天的作業工作量是一個小時,其中半個小時是閱讀,週一到週四有,週五交,週末沒有作業。她說好喜歡做作業,停不下來地讀書,寫研究報告和項目。

上海更多的是題海戰術、寫多少遍生詞,美國的寫作、研究、項目比較多,或許個體差異性,但對我女兒,她更喜歡後者。

在上海,可能因為獨生子女的緣故,老師們擔心孩子安全,課間活動時間,要求教室在樓上的高年級學生不要下樓,甚至有小班長盯著,這不符合孩子天性。美國則是怕孩子成為書蟲,女兒特別喜歡讀書,結果多次被老師趕去操場。

六歲時女兒回國讀一年級,二年級回美國後,有了中美對比心得的她,寫了一首詩(中英文的):

我是一隻小鳥

我是一隻小鳥。

在美國,我是一隻自由的小鳥,一隻 可以飛上天的小鳥。

在中國,我是一隻籠子裡的小鳥。

謝謝爸爸媽媽,給了我一把鑰匙,

把我從籠子放了出來。


正準備海歸的爸爸,看到女兒的這首小詩,頃刻淚奔,最終決心留在美國。

美國教育的弱點也很明顯,數學基礎太差等,就不說了。

當了幾十年校長的父親看了我女兒在美國的學習生活後說:在學校的時間這麼短,作業又這麼少,這樣能學到什麼呢?我不信,難道美國的老師有多會講課,這麼短的時間能讓學生學到足夠的知識?

可是,正因為父親擔心的作業少,女兒讀了不少書,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去年以來她迷上希望神話,借閱了厚厚的多部,問我問題,讓我這個大學修過西方文學的中文系博士汗顏。她記得住很多細節,自已還動手做了每個神的武器。自此,在博物館看雕塑、油畫時,她自然成了家裡的專家、講解員,我們只能洗耳恭聽。


方立在加州


我有一個美國朋友16歲第一次到中國南京留學的時候(高中生),面臨最恐怖的一件事情就是考試,而考試變成了一件必須每日經歷的事情,而所有的考試都通往世界上競爭最殘酷的考試——高考。直到大學他最恐懼的就是考試。

不過,當他到了大學,這些擔心就減少了。大三時在清華讀了一學期的進修課。他當時的同學確實很聰明和友好,求知慾也很強。但不管這位美國朋友有沒有參加過高考,他跟國內的同學一起學習從來沒有覺得吃力,同時也沒有覺得同學比他聰明得多,而他上課和寫作業時用的都是中文。他上的課大多都是歷史系的課,期間利用在美國做獨立歷史研究的經驗對班裡的討論作出了相應貢獻。

我們一起聊天的時候說過,他知道很多中國人認為美國的教育制度優於中國教育制度的一個方面,便是美國教育不以應試為目的。但實際上,美國教育制度也存在強調考試重要性的一面,也十分重視可計量的數據,因為考試結果能更容易地用數據表現。當然中國的考試結果在最終的選擇佔有更大的比重,但兩國考試製度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而赫克曼的研究結果證明,考試只能衡量個體才能差異的一小部分。換句話來說,考試絕對不是決定人將來是否成功的唯一因素。

既然是那樣,到底什麼能決定人成功的可能性呢?成功是一個靠很多方面的因素來定義的概念,而這些因素很難客觀量化地計算。有的專家認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最重要,還有其他專家覺得合作能力和道德培育最該受重視。

為了培養創造力、科學素養等缺失,中國正在實施了一系列“素質教育”的改革,這項旨在教授創造力並強調品格發展的政策已經導致了一些具體的轉變,包括創客教育、教科書的變化,對語言學習中口語技能的強調以及讓老師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美國小學數學弱,中國二年級小學生二位數加減乘除早已不在話下,小女兒二年級上學時如何做減法呢?比如,22減7等於多少?她會寫22個1,數一遍,然後劃掉7個1,再數剩下的1,得出15。我注意到美國小學五年級仍有許多學生不會背乘法口訣。

數學是科學的基礎,美國數學基礎教育弱,導致理工科類人才供不應求,據統計美國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畢業生平均工資約6~7萬,大概是文科類畢業生工資的一倍;在中國,理工科人才充足,文科生與理工生收入差距並不大,這點得益於數學基礎教育好。

儘管數學差,小女兒的知識面卻廣泛,比如,我們去博物館看腕龍,我奇怪腕龍的脖子又長又細,暴龍攻擊它怎麼辦?小女兒向我解釋腕龍脖子上長了長長的刺,其他恐龍不敢咬,化石沒有體現出來。她平均每週看三本課外書,她的自然、歷史知識比我家老大同期豐富得多。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到許多孩子放學後沉溺在遊戲中,這些孩子的知識未必比國內的孩子多。美國孩子放學早,假期多,家庭作業少,家庭的引導比國內更顯重要。

二者最本質的差別在哪?

我認為中美教育的本質區別在於中美文化的差別,舉一個例子,小女兒喜歡網球,我請了一位教練,激勵她:“你看你們班的同學Angela網球打得多好,動作多漂亮,你認真學習,學好後跟她PK。”她立即反駁,學我的口吻:“你看費德勒網球打得多好,動作多漂亮,你為什麼不去跟他PK?”小女兒的話嗆得我無話可說,她接著說明自己喜歡網球,所以打網球,跟其他人無關。

日常中經常有類似的對話,實際上體現了中美文化的差別:美國孩子的平等意識強烈,她將自己擺在跟父母平等的地位上進行對話,如果在國內,這種語氣將被大人斥責,被認為沒大沒小,對長輩不尊重,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尊卑有序。國內小學教育習慣的應試、排名等手段,在美國小學並不被重視,美國更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學校直至初中才實行排名,美國人思維裡對排序看得比我國淡。

我覺得可能是不是需要從另外的一個角色來看待國內教育和國外教育的這個差異性呢?

我有一個美國朋友16歲第一次到中國南京留學的時候(高中生),面臨最恐怖的一件事情就是考試,而考試變成了一件必須每日經歷的事情,而所有的考試都通往世界上競爭最殘酷的考試——高考。直到大學他最恐懼的就是考試。

不過,當他到了大學,這些擔心就減少了。大三時在清華讀了一學期的進修課。他當時的同學確實很聰明和友好,求知慾也很強。但不管這位美國朋友有沒有參加過高考,他跟國內的同學一起學習從來沒有覺得吃力,同時也沒有覺得同學比他聰明得多,而他上課和寫作業時用的都是中文。他上的課大多都是歷史系的課,期間利用在美國做獨立歷史研究的經驗對班裡的討論作出了相應貢獻。

我們一起聊天的時候說過,他知道很多中國人認為美國的教育制度優於中國教育制度的一個方面,便是美國教育不以應試為目的。但實際上,美國教育制度也存在強調考試重要性的一面,也十分重視可計量的數據,因為考試結果能更容易地用數據表現。當然中國的考試結果在最終的選擇佔有更大的比重,但兩國考試製度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而赫克曼的研究結果證明,考試只能衡量個體才能差異的一小部分。換句話來說,考試絕對不是決定人將來是否成功的唯一因素。

既然是那樣,到底什麼能決定人成功的可能性呢?成功是一個靠很多方面的因素來定義的概念,而這些因素很難客觀量化地計算。有的專家認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最重要,還有其他專家覺得合作能力和道德培育最該受重視。

為了培養創造力、科學素養等缺失,中國正在實施了一系列“素質教育”的改革,這項旨在教授創造力並強調品格發展的政策已經導致了一些具體的轉變,包括創客教育、教科書的變化,對語言學習中口語技能的強調以及讓老師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


漫影設計咔


我是今年帶孩子去澳大利亞遊學6w的媽媽,所以也算是體驗了一把西方教育。

本來孩子入學的頭一天晚上,有些小緊張,說睡不著,既興奮又擔心,第二天早早就醒了,內心忐忑的進了教室。但是下午放學孩子的狀態是輕鬆愉快,告訴我在校一切搞定。

孩子在校學習內容,英語主要以閱讀為主,閱讀文章,改寫文章,改編文章。我很贊同他們這種引導式教學,從仿寫循序漸進的讓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力的改編。數學是反覆給孩子們教授基本概念,讓孩子充分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概念和原理,數學進度很慢,基本上兩週才會推進一個新的知識點,我家孩子6周我看就認識了錢幣,鐘錶還有初學十以內湊整加減。和國內小學二年級的數學相比,中國孩子那簡直就是數學天才。但是國外注重孩子數學思維的表述,數學一定要用文字表述解題過程和最終結果。

再說考試,我們在的6周,老師考過2次試,但是老師從沒發過卷子,也沒有說過成績,在我的理解,老師只是掌握一下孩子們對知識掌握情況,並沒有讓家長知道你孩子和別人孩子的差距,老師認為孩子的學習是老師的任務,並不是家長的責任。

雖然國外教育有等級分化,有錢人送孩子去私立學校,受到的是精英教育,孩子也不輕鬆,只要有條件孩子也會上很多補習班。公立教育屬於大眾教育,這類教育相對輕鬆。

我不是宣揚國外教育有多好,只是作為一個焦慮的媽媽,我真心希望是否也能允許孩子們慢慢成長,同時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充分保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露西媽媽成長記


我覺得可能是不是需要從另外的一個角色來看待國內教育和國外教育的這個差異性呢?

我有一個美國朋友16歲第一次到中國南京留學的時候(高中生),面臨最恐怖的一件事情就是考試,而考試變成了一件必須每日經歷的事情,而所有的考試都通往世界上競爭最殘酷的考試——高考。直到大學他最恐懼的就是考試。

不過,當他到了大學,這些擔心就減少了。大三時在清華讀了一學期的進修課。他當時的同學確實很聰明和友好,求知慾也很強。但不管這位美國朋友有沒有參加過高考,他跟國內的同學一起學習從來沒有覺得吃力,同時也沒有覺得同學比他聰明得多,而他上課和寫作業時用的都是中文。他上的課大多都是歷史系的課,期間利用在美國做獨立歷史研究的經驗對班裡的討論作出了相應貢獻。

我們一起聊天的時候說過,他知道很多中國人認為美國的教育制度優於中國教育制度的一個方面,便是美國教育不以應試為目的。但實際上,美國教育制度也存在強調考試重要性的一面,也十分重視可計量的數據,因為考試結果能更容易地用數據表現。當然中國的考試結果在最終的選擇佔有更大的比重,但兩國考試製度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而赫克曼的研究結果證明,考試只能衡量個體才能差異的一小部分。換句話來說,考試絕對不是決定人將來是否成功的唯一因素。

既然是那樣,到底什麼能決定人成功的可能性呢?成功是一個靠很多方面的因素來定義的概念,而這些因素很難客觀量化地計算。有的專家認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最重要,還有其他專家覺得合作能力和道德培育最該受重視。

為了培養創造力、科學素養等缺失,中國正在實施了一系列“素質教育”的改革,這項旨在教授創造力並強調品格發展的政策已經導致了一些具體的轉變,包括創客教育、教科書的變化,對語言學習中口語技能的強調以及讓老師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然而很多美國教育專家對此持有謹慎樂觀的態度,原因是一種根植於標準化測試的教育體系尚未改變,僅僅在學校課堂上實施變革是遠遠不夠的。


蟲子叫魚兒


我有一個美國朋友16歲第一次到中國南京留學的時候(高中生),面臨最恐怖的一件事情就是考試,而考試變成了一件必須每日經歷的事情,而所有的考試都通往世界上競爭最殘酷的考試——高考。直到大學他最恐懼的就是考試。

不過,當他到了大學,這些擔心就減少了。大三時在清華讀了一學期的進修課。他當時的同學確實很聰明和友好,求知慾也很強。但不管這位美國朋友有沒有參加過高考,他跟國內的同學一起學習從來沒有覺得吃力,同時也沒有覺得同學比他聰明得多,而他上課和寫作業時用的都是中文。他上的課大多都是歷史系的課,期間利用在美國做獨立歷史研究的經驗對班裡的討論作出了相應貢獻。

我們一起聊天的時候說過,他知道很多中國人認為美國的教育制度優於中國教育制度的一個方面,便是美國教育不以應試為目的。但實際上,美國教育制度也存在強調考試重要性的一面,也十分重視可計量的數據,因為考試結果能更容易地用數據表現。當然中國的考試結果在最終的選擇佔有更大的比重,但兩國考試製度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而赫克曼的研究結果證明,考試只能衡量個體才能差異的一小部分。換句話來說,考試絕對不是決定人將來是否成功的唯一因素。

既然是那樣,到底什麼能決定人成功的可能性呢?成功是一個靠很多方面的因素來定義的概念,而這些因素很難客觀量化地計算。有的專家認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最重要,還有其他專家覺得合作能力和道德培育最該受重視。

曾在加拿大訪學一年,孩子剛好在國外上了一年小學,對國內教育和國外教育的差異有一定了解。姐姐的孩子在美國上小學,也時常聊關於教育的,所以對美國和加拿大小學教育有一定了解,談下個人感受。下圖是學校操場,可以看見加拿大的獨特動物,加拿大鵝,不是羽絨服。😊

首先,國內好多人說起來都說國外小孩上學輕鬆,沒有作業,這是不是真的?是的,這是真的,孩子在加拿大讀三年級,基本上沒見她回家做作業,當然,因為孩子母語不是英語,老師會專門給她佈置一些語言練習,這個後面細說。孩子在學校的時間是早上八點半(記不清八點半還是九點)到下午三點,中午孩子不回家,午休在學校,所以中午需要帶飯,孩子學校沒有食堂。孩子回家後還有很多時間,又沒有作業,所以真的很輕鬆。(下圖是社區圖書館,電腦是觸摸屏的,孩子可以隨便玩,裡面很多有意思的小遊戲)

第二,國外小學的體育活動遠勝國內。中國很多孩子都近視眼,而國外小孩比較少,我覺得原因一是國外作業少,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國外孩子運動量大。孩子在校期間,每天都有體育課,籃球足球跑步,孩子的運動時間充足,身體都很不錯,這點感觸很深,出國時因為國外沒有醫生處方買不到抗生素所以從國內帶了不少頭孢小孩阿莫西林之類的很多抗生素,結果因為孩子鍛鍊多,出國一年身體很好,根本沒用上。回到國內,現在四年級,每天回來就寫作業,每天得寫到晚上八九點,根本沒有時間活動,在學校體育課也不多,週末還有各種輔導班,書法跳舞語文,根本沒時間活動。(下圖是復活節時的冠軍美女,孩子和她有合影留念)

第三,國外家長不用操心自己孩子的擇校問題,國內家長最頭疼的就是孩子的擇校問題,國內要想上個理想的小學初中,不知道多難,國外不知道多簡單。國外擇校只有一個原則,你住的地方在範圍之內即可,租的房子享受完全相同的權利。比如說,如果你住的地方有幾個學校,去哪個學校完全取決於你自己,學校無權拒絕,教育局的要求只有一個,不能讓任何一個孩子沒有學上,所以只要是你住的地方附近,想去哪個學校就去哪個學校,學校必須接受。(下圖是安大略省省議會,每年國慶多倫多總領事館教育組會組織在前面升旗,很多華人參加,安大略省省長一般也參加,17年升旗時當時省長韋恩參加了)

第四,感覺國外學校還有其它很多政府機構,工作人員態度非常好。有問題時會很耐心的回答,而且很友善。記得辦理入學手續時學校要求給教育局打電話然後預約辦手續,可是教育局人說話太快,我實在不明白,又找到學校,學校老師給我打電話預約的,然後問我說的是普通話還是廣東話(知道我是中國人),聽我是普通話的專門給我學約了說普通話的工作人員。老師同樣非常不錯,而且老師還有較大自主權,每個班主任學校每學期給900加元的經費,班主任可以自主支配,經常買些貼畫啊什麼的獎勵表現積極的孩子。(下圖是麥吉爾大學化學樓)

第五,國內孩子數學遠勝國外,這是真的。國內孩子對加減法乘法都會非常熟練,不過這是很多次練習的結果。國外會通過一些例子讓你明白這些概念,對熟練度沒有什麼要求,所以國內孩子的計算能力碾壓國外孩子。國外孩子可能學的更廣一些,比如計算機課會學很多,一個學期下來孩子會做很多有意思的PPT,在孩子的google ckassroom上都可以看到。而且,國外孩子經常有一些科學之類的閱讀,經常要查很多資料,比如古羅馬時的騎士什麼的,很多東西我都不知道,國外小孩知識面很廣。(下圖為蒙特利爾大教堂,忘了叫什麼名字了)

第六,國外小孩的動手能力很強,而且很多活動都是小孩自己組織的,我曾領著孩子參加過幾個活動,有幾個就是由學生完全組織的,就是很多有趣的小遊戲,要參加的話買一些票,有的活動兩個票,有的四個,比如,可以做點心,還有在臉上化妝,穿越障礙跑等等。賣票的收入還有賣零食的收入,由組織活動的孩子自己分配。動手能力,比如說,他們曾經有過這種活動,讓幾個小孩合作做個架子,上面放東西,要求架子越輕越好,放的東西越重越好,葉秋姐姐孩子小組就用20克的架子承重100多磅,當然,還要求孩子編寫一個完整的故事,孩子分別上臺表演,這其實考察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力。



在下雲天


我家大女兒是在中國上的小學,小女兒正在美國上小學。對於二國小學教育的差別,我感同身受,有二點認識:

美國小學數學弱,中國二年級小學生二位數加減乘除早已不在話下,小女兒二年級上學時如何做減法呢?比如,22減7等於多少?她會寫22個1,數一遍,然後劃掉7個1,再數剩下的1,得出15。我注意到美國小學五年級仍有許多學生不會背乘法口訣。

數學是科學的基礎,美國數學基礎教育弱,導致理工科類人才供不應求,據統計美國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畢業生平均工資約6~7萬,大概是文科類畢業生工資的一倍;在中國,理工科人才充足,文科生與理工生收入差距並不大,這點得益於數學基礎教育好。

儘管數學差,小女兒的知識面卻廣泛,比如,我們去博物館看腕龍,我奇怪腕龍的脖子又長又細,暴龍攻擊它怎麼辦?小女兒向我解釋腕龍脖子上長了長長的刺,其他恐龍不敢咬,化石沒有體現出來。她平均每週看三本課外書,她的自然、歷史知識比我家老大同期豐富得多。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到許多孩子放學後沉溺在遊戲中,這些孩子的知識未必比國內的孩子多。美國孩子放學早,假期多,家庭作業少,家庭的引導比國內更顯重要。

二者最本質的差別在哪?

我認為中美教育的本質區別在於中美文化的差別,舉一個例子,小女兒喜歡網球,我請了一位教練,激勵她:“你看你們班的同學Angela網球打得多好,動作多漂亮,你認真學習,學好後跟她PK。”她立即反駁,學我的口吻:“你看費德勒網球打得多好,動作多漂亮,你為什麼不去跟他PK?”小女兒的話嗆得我無話可說,她接著說明自己喜歡網球,所以打網球,跟其他人無關。

日常中經常有類似的對話,實際上體現了中美文化的差別:美國孩子的平等意識強烈,她將自己擺在跟父母平等的地位上進行對話,如果在國內,這種語氣將被大人斥責,被認為沒大沒小,對長輩不尊重,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尊卑有序。國內小學教育習慣的應試、排名等手段,在美國小學並不被重視,美國更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學校直至初中才實行排名,美國人思維裡對排序看得比我國淡。

我覺得可能是不是需要從另外的一個角色來看待國內教育和國外教育的這個差異性呢?

我有一個美國朋友16歲第一次到中國南京留學的時候(高中生),面臨最恐怖的一件事情就是考試,而考試變成了一件必須每日經歷的事情,而所有的考試都通往世界上競爭最殘酷的考試——高考。直到大學他最恐懼的就是考試。

不過,當他到了大學,這些擔心就減少了。大三時在清華讀了一學期的進修課。他當時的同學確實很聰明和友好,求知慾也很強。但不管這位美國朋友有沒有參加過高考,他跟國內的同學一起學習從來沒有覺得吃力,同時也沒有覺得同學比他聰明得多,而他上課和寫作業時用的都是中文。他上的課大多都是歷史系的課,期間利用在美國做獨立歷史研究的經驗對班裡的討論作出了相應貢獻。

我們一起聊天的時候說過,他知道很多中國人認為美國的教育制度優於中國教育制度的一個方面,便是美國教育不以應試為目的。但實際上,美國教育制度也存在強調考試重要性的一面,也十分重視可計量的數據,因為考試結果能更容易地用數據表現。當然中國的考試結果在最終的選擇佔有更大的比重,但兩國考試製度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而赫克曼的研究結果證明,考試只能衡量個體才能差異的一小部分。換句話來說,考試絕對不是決定人將來是否成功的唯一因素。

既然是那樣,到底什麼能決定人成功的可能性呢?成功是一個靠很多方面的因素來定義的概念,而這些因素很難客觀量化地計算。有的專家認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最重要,還有其他專家覺得合作能力和道德培育最該受重視。

為了培養創造力、科學素養等缺失,中國正在實施了一系列“素質教育”的改革,這項旨在教授創造力並強調品格發展的政策已經導致了一些具體的轉變,包括創客教育、教科書的變化,對語言學習中口語技能的強調以及讓老師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然而很多美國教育專家對此持有謹慎樂觀的態度,原因是一種根植於標準化測試的教育體系尚未改變,僅僅在學校課堂上實施變革是遠遠不夠的。


鯨小魚LittleWhales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國內教育有國內教育的優點,也有缺點,國外教育有自己的優點,也有缺點,應該是互有優缺,是各有千秋的。

首先來說一下國內的教育,我們國內的教育屬於灌輸式教育,也叫填鴨式教育。老師在課堂上把一種知識或是多種知識,灌輸到學生們的腦子中,以此來應付試卷上的答題。等到這段時間的時候,卻不知道該如何怎麼辦。比如說在數學考試上,學生要記住的很簡單,就是牢記公式,在做題的時候把這個公式套用上,就可以了。

然後再說一下國外的教育,國外的教育自由度更高,學生敢於在課堂上踴躍發言,而且想出什麼問題,當場就可以提出來,也就是說美國教育不抑制孩子們的想象力。當然有的學生過於活潑,沒有適當的強制性,在中途退學的比率也是相當高的。因為學習沒有了主動積極性,那麼你就意味著浪費了很多可以培養的人才。

而中國的孩子在這一點上就做得比較好,因為他們知道教育可以改變自己,哪怕是灌輸式的教育,也可以讓自己在以後的發展中,有一個立足之地。不管是國內的教育還是美國的教育,都各有優缺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